-
湖北省兰科植物五个新记录种
编辑人员丨2024/7/27
根据野外调查和查阅有关文献,新增湖北省野生兰科植物记录4属5种,分别为日本对叶兰(Neottia japon-ica)、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齿突羊耳蒜(Liparis rostrata)、小沼兰(Oberonioides microtatantha)和巫溪虾脊兰(Calanthe wuxiensis),其中小沼兰属(Oberonioides)为湖北新记录属.这些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湖北省植物区系资料,可为湖北省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鄱阳湖凶猛性鱼类鲶和乌鳢对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捕食选择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自长江禁渔以来,鄱阳湖凶猛性鱼类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为明确凶猛性鱼类的捕食活动是否会对克氏原螯虾的种群造成影响,研究以鲶(Silurus asotus)、乌鳢(Channa argus)为捕食者,选择8种不同种类的饵料生物,即3种规格[小:(39.20±1.30)mm;中:(49.82±2.13)mm;大:(58.99±1.16)mm]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体、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为猎物,分别开展鲶和乌鳢对饵料生物种类和克氏原螯虾幼体规格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1)鲶、乌鳢均喜好在夜间捕食,并且鲶、乌鳢的捕食高峰期均集中在为20:00-8:00;(2)多种饵料生物同时存在时,鲶、乌鳢均未捕食克氏原螯虾幼体,并且对鲤、食蚊鱼和日本沼虾表现出较明显的捕食偏好性.(3)同种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的组合中,鲶对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存在明显的捕食偏好性,同时乌鳢捕食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数量也显著高于大规格的数量(P<0.05).(4)多种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等量混养组合中,鲶、乌鳢对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存在明显的捕食偏好性,并且这种偏好性随克氏原螯虾幼体间规格差距增大而升高.综上,在多种饵料生物共存时,克氏原螯虾不是凶猛性鱼类的最佳猎物;但当其他饵料生物种类及数量较少时,较小的克氏原螯虾幼体依旧面临较高的捕食威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饲料中添加白术提取物对日本沼虾生长、健康和抗病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2
文章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白术提取物(Extraction of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EAMK)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生产性能、器官指数、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消化系统健康和抗病力的影响.实验以初始体重为(0.21±0.05)g的日本沼虾为研究对象,设置6个饲料处理,白术提取物添加量为0、100、200、400、600和1200 mg/kg(Control、A100、A200、A400、A600和A1200).每个饲料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养殖缸放入60尾虾,实验周期为75d,每天记录采食量.养殖实验期间监测水体温度为(20±3)℃,pH为7.8-8.2,亚硝酸盐为0.16-0.2 mg/L,氨氮为0.02-0.1 mg/L,溶氧>6.0 mg/L.在实验结束后,分析日本沼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和免疫指标及肝胰腺抗氧化能力,观察日本沼虾的组织结构,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攻毒并记录存活率.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00 mg/kg的白术提取物可以显著提高日本沼虾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并显著降低饲料系数(FC;P<0.05).各处理组间的肝体比、出肉率和体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100组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能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ALT)活性(P<0.05);各白术提取物处理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含量(T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400组的肝胰腺GSH-Px活性显著高于A100组和对照组(P<0.05),A600组的肝胰腺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A200和400组的肠道iNOS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400组的日本沼虾肠绒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减轻了肝细胞的空泡化,促进了鳃的完整性;A100处理组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白术提取物可以提高日本沼虾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提高抗病力,在日本沼虾饲料中适宜添加量为100-400 m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脊尾白虾血蓝蛋白大亚基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应用RACE技术克隆脊尾白虾血蓝蛋白大亚基基因,并通过攻毒实验揭示脊尾白虾血蓝蛋白基因的先天免疫防御作用,为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免疫防治研究提供依据和思路.研究成功克隆了脊尾白虾血蓝蛋白大亚基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大亚基cDNA全长2192 bp,开放式阅读框长2034 bp,5′非编码区长21 bp,3′非编码区长137 bp,将该基因命名为EcHcL.EcHcL编码667个氨基酸,前21个氨基酸组成信号肽,推测成熟肽的分子量为78.5 kD.Blast比对结果显示,由脊尾白虾血蓝蛋白EcHcL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日本沼虾、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达到87%、73%,其M结构域氨基酸序列与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等物种同源性性高达90% 左右,由此推断该cDNA序列属于血蓝蛋白家族.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EcHcL基因在脊尾白虾鳃、卵巢、肝胰腺、心脏、肠、肌肉、胃、腹神经节、眼柄、血细胞中均有表达,肝胰腺中相对表达量最高.Real-time PCR分析发现EcHcL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和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后脊尾白虾肝胰腺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并具有不同的时空表达模式,推测脊尾白虾EcHcL基因在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日本沼虾几丁质酶1C(MnCht1C)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从日本沼虾精巢均一化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条Mn Cht1C表达序列片段(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该序列具有完整的基因编码区,编码区长度为1 473 bp,编码490个氨基酸.MnCht1C编码的蛋白质具有完整的几丁质酶结构,N端的前23个氨基酸为信号肽,第24~406位氨基酸序列为几丁质酶催化结构域(catalytic domain),第407~433位氨基酸序列为Ser/Thr富含区(S/T-rich linker),其作用在于连接催化结构域与几丁质结合结构域.qPCR分析MnCht1C在日本沼虾各组织和各发育阶段表达情况,研究发现其主要在肝胰腺、肠、眼柄、表皮、精巢5种组织中表达;幼体发育时期不表达,而直至变态时期才开始表达.MnCht1C在日本沼虾整个蜕壳周期的表达呈波动性,蜕壳中期表达水平最高,随着蜕壳这一生理过程的完成,其表达水平也相应地下降直至蜕壳间期无表达水平检出,随着新一轮蜕壳的进行,其表达水平又开始逐渐升高.本研究结果为研究几丁质酶基因在日本沼虾和其他甲壳动物蜕壳及生殖发育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江口盐沼植被生境内斑尾刺虾虎鱼食性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长江口东滩盐沼湿地水域采集的斑尾刺虾虎鱼样本数据,分析了该生境斑尾刺虾虎鱼的生物学和食性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斑尾刺虾虎鱼186尾,其中6-8月采集的数量较高,而其他月份较低.约96%个体为幼体(平均体长109 mm),平均摄食等级为1.5.斑尾刺虾虎鱼主要摄食虾类(lRI(%)=69.05)、鱼类(IRI(%)=17.31)、蟹类(IRI(%)=11.51)和双壳类(IRI(%)=0.95)等11大类41小类饵料生物;虾类作为最重要的饵料类别,其生物量、数量和出现频次百分比均排列第一,以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longirostris)等虾类为主要饵料.鱼类饵料中,以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valenciennes)等虾虎鱼科鱼类为主要饵料.各月平均饱满指数P(%)波动较大,6-11月呈逐渐增加趋势.随着体长的增加,饵料组成中鱼类的比例呈逐渐增高趋势,成体个体的饵料中鱼类的生物量比例达65%以上,虾类的比例则下降明显.6-8月斑尾刺虾虎鱼白天样本中鱼类饵料的重量百分比显著高于夜晚(P<0.01),约是夜晚的8倍;但虾类则是夜晚显著高于白天(P<0.01),约是白天的2倍,而蟹类饵料的昼夜差异不显著.从等级聚类(即组平均法)的分类方法可知,斑尾刺虾虎鱼各体长组食物组成在10%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3类,即41-60、61-180 mm和181-200 mm.从营养生态位宽度来看,41-60 mm体长组生态位宽度值为0.86,而61-120 mm体长组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但121-160 mm体长组生态位有所降低.盐沼生境丰富的饵料环境为斑尾刺虾虎鱼提供了良好的摄食场所,同时盐沼植被茂密的植株也可为幼体提供躲避捕食者的最佳庇护所,初步证明盐沼对于斑尾刺虾虎鱼具有重要的生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峡库区不同水文类型支流大型底栖动物对蓄水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究三峡水库修建对库区不同水文类型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于2015年7月和2016年1月对三峡水库四条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研,分别对周期性受蓄水影响支流的非回水区与回水区和长期受蓄水影响支流的非回水区与回水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7月份三峡水库145米低水位时期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55头计59种(属),在受蓄水影响河段采集到底栖动物4种共40头,优势种为日本沼虾(占受蓄水影响区域的57.5%);1月份三峡水库175米蓄水时期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23头计69种(属),在受蓄水影响河段采集到16种238头,优势种为锯齿新米虾(占受蓄水影响区域的14.2%).(2)周期性受蓄水影响支流的非回水区与回水区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长期受蓄水影响支流的非回水区与回水区之间底栖动物密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非回水区底栖动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回水区(P<0.05),底栖动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极显著高于回水区(P<0.01).(3)7月份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共6个,分别是水深、流速、硝态氮、溶解氧、水温和电导率;1月份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共7个,分别是水温、溶解氧、总磷、流速、深度、电导率和透明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齐齐哈尔地区市售水产品中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齐齐哈尔地区市售水产品中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于2018年8-11月采集市售淡水鱼、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等样品.鱼类标本采用直接压片镜检法查囊蚴,其他标本解剖镜检,检获的囊蚴进行形态学鉴定.共检查淡水鱼7种450尾,囊蚴总感染率为32.4% (146/450);发现5种不同类型的吸虫囊蚴,其中4种经初步鉴定为:华支睾吸虫囊蚴、东方次睾吸虫囊蚴、横川后殖吸虫囊蚴、台湾次睾吸虫囊蚴.7种鱼类囊蚴感染率依次为拉氏秽(75.3%)、鲫鱼(42.2%)、葛氏鲈塘鳢(24.5%)、麦穗鱼(23.6%)、鲤鱼(4.7%)、白条(4.4%)、黄颡(0).中华圆田螺、河蚌的吸虫感染率分别为8.3% (7/84)、15.0% (3/20).黑斑侧褶蛙的吸虫感染率为42.9% (6/14),在其肠道内发现短肠重盘吸虫和一种线虫.牛蛙、日本沼虾、螃蟹、口虾蛄的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提示本地区市售水产品中有多种寄生虫感染,居民应注意饮食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日本沼虾肌抑素前体肽在枯草芽孢杆菌的表达及其对生长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研究日本沼虾肌抑素前体肽(MSTNpp)对生长的作用机理,实验采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日本沼虾肌抑素前体肽蛋白,按照枯草芽孢杆菌的偏爱密码子,对MSTNpp基因序列进行优化合成BsMSTNpp,构建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GJ105-BsMSTNpp.经枯草芽孢杆菌转化、发酵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重组MSTNpp蛋白分子量约为36.0 kD.重组MSTNpp表达量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升高,100h表达量相对于24h提高了10倍.为验证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选择平均体重为(1.52±0.11)g,平均体长为(4.55±0.21)cm的健康日本沼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尾,在日本沼虾基础饲料中添加0.5‰和1‰重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109 CFU/g),作为实验组1和实验组2;投喂日本沼虾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1,在日本沼虾基础饲料中添加1‰空白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对照组2;试验周期30d.结果 显示,实验组1、实验组2日本沼虾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P<0.05),和对照组2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1、实验组2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 表明,重组表达MSTNpp枯草芽孢杆菌能有效提高日本沼虾CK酶活性,推测MSTNpp通过促进肌细胞增殖和分化提高肌肉组织生长,从而进一步影响日本沼虾生长速度.实验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肌抑素前体肽应用于日本沼虾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罗氏沼虾蜕皮激素受体EcR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获得罗氏沼虾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 EcR)基因编码序列,并检测mRNA表达模式.本实验拟利用克隆测序技术,以肝胰腺为实验素材,扩增EcR基因的编码区;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cR基因在肌肉和肝胰腺等8个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结果 表明,罗氏沼虾EcR基因的编码区长度为1 716 bp,共编码571个氨基酸.物种间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罗氏沼虾EcR基因序列与褐虾、黑背陆地蟹、日本沼虾、美洲龙螯虾、大西洋砂招潮蟹、蓝蟹、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螯蟹和拟穴青蟹的同源性分别为90.7%、84.1%、83%、81%、81%、80.6%、79.8%、77.2%和75.9%.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EcR基因在所检8种组织中广泛表达,且不同性别相同组织间和相同性别不同组织间EcR的表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其中EcR基因在雄虾的鳃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组织表达量最低;在雌虾的卵巢组织中高表达,在腹节神经组织中低表达.此外,EcR基因在雌虾的性腺、肠和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或显著高于雄虾(p<0.01或p<0.05),在鳃组织中极显著低于雄虾(p<0.01).本研究成功克隆了罗氏沼虾的EcR基因,检测到EcR基因在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不同性别相同组织和相同性别不同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EcR基因与生长发育调控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