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光内镜、超声内镜和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白光内镜、超声内镜、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ME-NBI)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探讨术前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病理证实为早期贲门癌的135例患者的内镜检查图像,将黏膜内癌和黏膜下浅层(SM1)浸润癌归为黏膜内-SM1癌,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与黏膜下深层浸润癌进行比较,评估白光内镜、超声内镜、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一致性检验采用 Kappa检验, Kappa值<0.2为一致性差,0.2~0.4为一致性一般,>0.4~0.6为一致性中等,>0.6~0.8为一致性较高,>0.8~1.0为接近一致。 结果:73例早期贲门癌患者资料纳入研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47例为黏膜内-SM1癌,26例为黏膜下深层浸润癌。术前白光内镜、超声内镜、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分别为79.5%(58/73)、72.6%(53/73)、65.7%(48/73)和87.7%(64/73)。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白光内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 Kappa值=0.540, P<0.01),超声内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 Kappa值=0.346, P=0.002),ME-NBI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差( Kappa值=0.175, P=0.108),而三者联合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 Kappa值=0.724, P<0.01)。 结论:与单一检查方法相比,白光内镜、超声内镜和ME-NBI三者联合评估早期贲门癌的浸润深度更准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注水黏膜切开刀推进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快速切除贲门大面积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探讨推进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pushing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PESD)在大面积早期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镜诊疗中心确诊早期贲门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且病变最大径>2.0 cm的患者纳入研究。术中应用注水黏膜切开刀(黄金刀)行PESD的患者纳入PESD组(26例),与同期该医师以普通黏膜切开刀行常规ESD治疗的患者(常规ESD组,17例)进行对比,分析2组剥离时间、病变完整切除率、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2组病变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ESD组剥离时间为(53.7±18.2)min,常规ESD组为(91.5±26.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PESD组7例(26.9%)术中出血,常规ESD组8例(47.1%)术中出血,2例(11.8%)术中穿孔,无迟发性出血及迟发性穿孔。2组出血及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可见,大面积贲门病变应用注水黏膜切开刀行PESD与常规ESD相比可有效提高剥离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内镜手术更安全、更快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治疗早期贲门癌术后合并同时癌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合并同时癌的早期贲门癌的临床特点、合并同时癌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8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贲门癌的499例患者(512处病灶)的病例资料,其中47例患者(50处病灶)合并同时癌,纳入同时癌组,剩余452例患者(462处病灶)纳入非同时癌组。采用 t检验、 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合并同时癌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数秩检验进行生存曲线比较。 结果:499例患者中有47例(50处病灶)同时癌,发生率为9.4%(47/49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切除病灶大小( P=0.046, OR=0.807,95% CI:0.653~0.996)、萎缩及肠化( P=0.017, OR=3.207,95% CI:1.229~8.371)、幽门螺杆菌感染( P=0.046, OR=1.952,95% CI:1.013~3.761)是早期贲门癌内镜下切除术后合并同时癌的独立危险因素。499例患者中,453例(90.8%)成功随访,Kaplan-Meier曲线显示同时癌组与非同时癌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2%和97.6%,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2)。 结论:早期贲门癌合并同时癌发病率不高但仍不容忽视,若贲门病灶较小,需考虑其他部位合并主癌灶可能;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周围黏膜萎缩肠化严重的患者,行内镜检查时应仔细观察病变以外黏膜情况,同时建议患者进行更严谨的内镜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化型早期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分化型早期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分化型早期贲门癌的患者共329例(331个病灶),并进行随访。回顾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分析分化型早期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短期(主要指标: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以及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长期疗效(主要指标:异时性癌发生率、复发及远处转移率、总体生存率)。结果:329例分化型早期贲门癌患者男女比例约为4∶1,年龄(65.69±8.02)岁。肿瘤长径≤2.0 cm占65.9%(218/331)。病灶多位于后壁(50.5%,167/331),其次是小弯侧(36.3%,120/331)。内镜下形态0-Ⅱc型占49.5%(164/331)。69.8%(231/331)的病灶局限于黏膜层。整块切除率为100.0%(329/329),治愈性切除率为83.3%(274/329)。28例患者(8.5%)出现短期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11例(3.3%)患者出现异时性癌,2例(0.6%)发生远处转移,无复发患者。有7例患者死亡,随访期间总体生存率97.9%(322/329)。其中治愈性切除追加外科手术患者生存率为100.0%(3/3),而未追加外科手术患者生存率为99.3%(269/271);非治愈性切除追加外科手术患者生存率为96.0%(24/25),而未追加外科手术患者生存率为86.7%(26/30)。结论:分化型早期贲门癌大多数为高分化腺癌,发现时肿瘤直径多小于2 cm,合并溃疡及脉管浸润率较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化型早期贲门癌安全有效,治愈性切除率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异时性癌发生率、远处转移及复发率低,总体生存率高,但对于非治愈性切除患者推荐追加外科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8年3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消化科10例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6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146例患者(147处病变)均行ESD治疗,最终病理证实均为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主要观察指标为短期疗效(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长期疗效(五年总体生存率、五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结果:ESD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147/147)、84.4%(124/147)和38.8%(57/147)。75处浸润至黏膜下浅层(浸润深度<500 μm,SM1)的病变中,57处为扩大适应证,均为治愈性切除;其余18处为超适应证,均为非治愈性切除。72处浸润至黏膜下深层(浸润深度≥500 μm,SM2)的病变,均为超适应证和非治愈性切除。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2~101个月),133例完成随访,五年总体生存率为90.9%。133例完成随访患者中,扩大适应证者(50例)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为95.7%,超适应证者(83例)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为88.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 P=0.48);扩大适应证者的五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100.0%,超适应证者的五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6)。 结论:对于符合ESD扩大适应证的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ESD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对于ESD超适应证的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ESD切除也有较好的预后,但术后要进行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 对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保护及机体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和机体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通外科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行经腹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9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各47例.肠内营养组手术过程中在十二指肠悬韧带的20~30 cm部位留置经鼻营养管,术后第2天开始经营养管灌注肠内营养制剂,持续灌注7~10 d.肠外营养组手术后使用标准3 L营养袋由中心静脉进行补液,持续肠外营养7~10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气与排便时间、住院总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水平、D-乳酸水平、血浆内毒素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CD8以及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总时间较肠外营养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急性呼衰、急性呼吸窘迫、急性心衰发生率分别为0、2.1%、2.1%、0,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10.6%、8.5%、10.6%、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7天时血清中DAO与D-乳酸含量、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肠内营养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IL-6水平则明显低于同期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肠内营养组患者的CD4以及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同期的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肠外营养,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采取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有效保护肠道黏膜机械屏障,提高营养状态,减少多种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并且更加显著地提高术后机体的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贲门癌临床及内镜下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回顾性总结贲门早癌的临床及内镜下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2015~2016年于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早期贲门癌的42例患者纳入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上腹痛或上腹不适23例(54.76%);反酸烧心例29例(69.05%);7例(16.7%)无明显不适主诉.42例患者病变内镜下形态的表现为平坦型(Ⅱ型),其中Ⅱa 10例(23.80%),Ⅱb 2例(4.76%)Ⅱc 16例(38.10%),Ⅱa+Ⅱc 14例(33.33%).42例病变其中颜色较周围黏膜发红38例(90.48%),背景黏膜有萎缩表现的33例(78.57%).结论 早期贲门癌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表现,贲门早癌好发于贲门脊根部,以Ⅱ型为主,白光下以颜色发红的多见,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更要注重贲门口的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贲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血清血小板因子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贲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血清中血小板因子4(CXCL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贲门HGIN患者64例、进展期贲门癌(ACC)患者29例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行内镜筛查的健康人40名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CXCL4相对表达水平.各组间表达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贲门HGIN组CXCL4相对表达量为(0.75±0.37)ng/ml,ACC组为(0.87±0.33)ng/ml,对照组为(1.13±0.5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7,P<0.05);贲门HGIN组、ACC组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0、t=2.67,均P<0.05);贲门HGIN组的相对表达量与AC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P>0.05).结论 贲门HGIN患者血清中CXCL4表达量降低,CXCL4 可能与贲门癌的发生及血管生成有关,其可能成为贲门癌早期筛查的重要血清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贲门癌中CDC6和MCM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在早期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12月57例早期贲门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CDC6和MCM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表达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贲门癌组织中CDC6的阳性表达率为33.3%,高于癌旁组织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贲门癌组织中MCM7的阳性表达率为66.7%,高于癌旁组织的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C6和MCM7表达均与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无关(P>0.05).CDC6和MCM7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0.105,P>0.05).不同CDC6和MCM7表达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均为未达到.CDC6阳性表达者的OS略优于阴性表达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MCM7阳性表达者的OS略差于阴性表达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结论 CDC6、MCM7蛋白表达异常发生于贲门癌早期病变过程,并与贲门癌分化程度有关,可能与贲门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防治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对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行食管癌或贲门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吻合口均位于胸腔内)的病人120例,将120例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术中在吻合口下方放置纵隔引流管;对照组未放置纵隔引流管.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相关并发症指标.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胸腔总引流量分别为(732.67±57.330ml和(572.76±6.7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纵隔引流管的引流量为(594.75 ±30.61)ml,约占胸腔总引流量的70.0%;研究组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平拔除时间为(5.82 ±0.90)天,对照组为(5.47±0.9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平均最高体温为(37.81 ±0.76)℃,对照组为(38.53 ± 0.45)℃,术后平均白细胞计数峰值分别为(14.52±1.22×109/L)和(16.49±1.19×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对侧胸腔积液行穿刺引流5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出院后半年吻合口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漏确诊时间、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所致病死率、吻合口漏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虽然不能降低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是能更好地通畅术后胸腔引流、降低对侧胸腔积液发生率,减轻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症状,有助于术后早期发现吻合口漏,减少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吻合口漏的治愈时间,降低吻合口漏所致死亡率.但对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与否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