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轴脊柱关节炎应用达标治疗策略的优势与困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基于其他慢性疾病管理的成功,达标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治疗中轴脊柱关节炎的有效策略.实现达标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延缓放射学进展、减少并发症和指导临床用药.临床实践中,达标治疗存在加重患者经济和时间成本负担、过度医疗风险、目标值的界定及对患者整体情况反映是否全面等问题.因此,临床诊疗中如何正确应用达标治疗策略,仍有待商榷.本文旨在分析目前中轴脊柱关节炎应用达标治疗策略的优势与困境,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界定脑挫裂伤患者创伤半暗带区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联合运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测脑创伤半暗带范围及周围血流灌注变化。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脑挫裂伤患者25例,在伤后24 h内行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于1个月后复查。将SWI/T2FLAIR异常信号不匹配区域定义为创伤半暗带,以SWI/DWI不匹配区作为标准进行对照,评估两种方法检测半暗带的一致性。将两次SWI不匹配区域定义为坏死区,结合PWI,测量两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值,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例患者坏死区CBF值(30.45±5.58)ml/(100 g·min),CBV值(4.44±1.34)ml/100 g,低于半暗带区CBF值(44.46±6.16)ml/(100 g·min),CBV值(5.67±1.30)ml/100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坏死区MTT值(9.26±1.17)s,高于半暗带区MTT值(7.63±1.4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坏死区TTP值[(29.31±3.00)s]与半暗带区TTP值[(28.56±2.58)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WI/T2FLAIR与SWI/DWI不匹配区体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640, P<0.001),两种方法检测半暗带具有一致性。ROC曲线分析发现,CBF值是预测创伤半暗带区发展结果的最佳指标,约登指数为0.822,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92.9%。 结论:SWI/T2FLAIR不匹配区可界定脑创伤半暗带,半暗带随时间发展可动态变化。脑挫裂伤周围脑血流灌注较正常减低,当脑血流量降低至一定水平时,创伤半暗带区可能发展为坏死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缺血性卒中:定义、共性和启示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缺血性卒中的定义、共性和临床启示进行了探讨。在二者的定义部分,指出了由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定义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短暂性"该如何界定?在二者的共性部分,在对可逆性缺血性组织(即缺血半暗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临床上存在症状持续24 h甚至数天而不发生梗死的情形,据此引入了持久性缺血发作(或"缺血发作持续状态")的概念。在临床启示部分,对持久性缺血发作做了进一步阐述,同时对"短暂/持久性的判定、推断及意义"进行了探讨。建议把超过某一时间阈值时缺血性卒中风险在一定时期内明显增高作为"短暂性"阈值的判定依据,该时间阈值可能在5~20 min之间,超过该阈值即可诊断为持久性缺血发作。持久性缺血发作患者有可能从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而这也成为该时间阈值是否存在及合理的另一个判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视儿童ICU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系统评估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急危重症。传统上SE定义为癫痫发作持续30 min以上或两次惊厥发作之间意识未恢复。这个定义可能导致对癫痫发作的监护与抢救延误而引起不良后果。目前国际上已经将SE定义修改为持续5 min以上癫痫发作,通常分为两个时间点,即t 1和t 2,分别为癫痫可能持续的时间和癫痫发作可能导致长期不良后果的时间。对于强直阵挛性发作,t 1是5 min,t 2是30 min。但对于局灶性SE或非惊厥型持续状态的时间点仍未确切界定 [1]。难治性SE(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 RSE)指持续或反复临床发作及脑电图痫性放电>60 min,经2~3种一、二线药物治疗无效。超级难治性SE(super-RSE,SRSE)定义为使用包括麻醉剂等治疗后发作持续24 h以上的发作状态 [1,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胃肠间质瘤破裂定义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肿瘤破裂是胃肠间质瘤(GIST)发生、发展和诊疗过程中常见的临床事件,与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其诱因包括腹腔压力升高、挤压、碰撞、不适当手术操作等;肿瘤巨大、小肠GIST、核分裂象高和 KIT 11外显子557/558缺失突变等不良生物学行为以及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反应良好、迅速使肿瘤液化、坏死等为其高危因素。当前指南认为,肿瘤破裂是GIST完整切除后复发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是确定服用伊马替尼时间、甚至终身辅助治疗的指征。然而,肿瘤破裂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或缺乏公认的定义,因此,肿瘤破裂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缺少相应流行病学资料,也很难评估肿瘤破裂的临床意义。根据相关文献和国际指南,将肿瘤破裂分为自发性及医源性破裂,并根据Oslo criteria标准,将肿瘤破裂分为6类:(1)肿瘤破裂或破碎;(2)血性腹水;(3)肿瘤部位胃肠道穿孔;(4)邻近器官镜下肿瘤浸润;(5)经病灶切除或分块切除病灶;(6)切取活检。如下的肿瘤完整性轻微缺损不视为破裂,即(1)肿瘤引起的胃肠道黏膜缺损或肿瘤破溃到胃肠道;(2)镜下肿瘤穿透腹膜或肿瘤腹膜医源性损伤;(3)无并发症经腹腔穿刺活检;(4)R 1切除。此外,我们进一步强调识别GIST破裂的高危因素、预防和积极干预肿瘤破裂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医院行政主导下网络化全覆盖多学科协作诊疗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被视为恶性肿瘤标准化诊疗的核心要素,但目前普遍施行的MDT组织形式尚存在较多问题,如需耗费较多的临床资源与时间成本,效率不高,缺乏对参与专家诊疗活动的管理,结论方案的执行不具有强制性等。作者总结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MDT的实践。包括网络化大比例覆盖初诊恶性肿瘤患者MDT体系的构建,以及医院行政主导MDT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成效,提出用申报比例作为推进MDT的主要考核指标和多科室诊疗中绩效、责权划分与归属的界定,旨在将医生个人行为上升为医院组织行为,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规范、全面及个体化的诊疗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北京医院生物样本库保存样本的回顾性安全筛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对北京医院生物样本库在特定时间段保存的样本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检测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以防止发生实验室污染和次生危害,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同时建立生物样本库回顾性安全筛查体系。选取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月22日期间北京医院生物样本库接收的呼吸与危重症科及发热门诊的样本,包括血清( n=79)、尿液( n=20)、粪便( n=42)和肺泡灌洗液( n=21),共162例样本,分别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抗体检测,以结果的阴阳性界定保存样本安全性。SARS-Cov-2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均显示为阴性,提示该生物样本库所储存样本的安全性较佳。本研究通过建立生物样本库回顾性安全筛查体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初期采集保存的高风险样本进行重点排查,以确保生物样本库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全程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前,国内对于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诊疗和管理存在一定的认识不足。《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全程管理专家共识》聚焦于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临床规范化诊疗和全程管理,尤其是临床分期的时间界定、镇痛药物和微创介入治疗的相关细节以及疫苗在疼痛管理中的价值。本文对共识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心血管体外循环术后严重结合胆红素对病死率的预测及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期间1 268例CPB辅助下心血管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74(60.19%)例,女512例;年龄31~64岁,平均(47.92±16.55)岁。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法( ROC)定量分析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和非结合胆红素(UCB)的预测效度。通过计算优化阈值定义与病死率密切关联的临床严重型高胆红素血症,采用 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界定导致其发生的围手术期高危因素。结果显示,CB峰值和峰值持续时间的 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TB和UCB( 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后结合胆红素>150.3 μmol/L(1.7 mg/dl)并持续出现3天以上,且阈值出现在术后第3天及以后可显著增加术后病死率,定义为临床严重型高胆红素血症,其高危因素包括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前肝病模型评分>12.6、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前房颤、非计划性二次开胸探查、手术方式、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体外膜肺氧合。总之,心血管CPB术后增高的结合胆红素能有效预测住院病死率,其阈值、持续和出现时间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辨别围手术期临床严重型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术后住院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99mTc-MDP SPECT/CT融合像引导下肢慢性血源性骨髓炎骨组织清创的有效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锝99-亚甲基二磷酸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99mTc-MDP SPECT)/CT融合像引导下肢慢性血源性骨髓炎骨组织清创的有效性。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21例下肢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10~62岁[23(18,37)岁]。胫骨16例,股骨5例。骨感染持续时间4~480个月[120(42,228)个月]。Cierny-Mader生理及解剖标准分型:Ⅰ型4例,Ⅲ型14例,Ⅳ型3例;A型18例,B型3例。Ⅰ期术前利用 99mTc-MDP SPECT/CT融合像,限定等高线(ISO)30%~40%为兴趣区域(ROI),指导术中感染骨组织清创;Ⅱ期采用自体骨和(或)异体骨重建骨缺损。对比Ⅰ期、Ⅱ期术前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Ⅰ期、Ⅱ期术中组织细菌培养及病理检验;记录Ⅰ期骨感染控制手术次数;Ⅱ期术后观察患肢有无皮肤红肿、疼痛、窦道形成,骨缺损区域植骨成骨情况;观察ROI对应ISO与既定ISO范围的符合率,冠状位下评估ROI骨清创范围纵向长度与实际骨清创范围纵向长度差异性。 结果:患者Ⅱ期术后获随访6~36个月[11(9,29)个月]。21例患者Ⅰ期平均手术次数为1.04次。1例患者Ⅱ期术中冰冻切片提示中性粒细胞>5个/高倍镜视野,重复清创后,Ⅱ期完成骨缺损植骨修复。Ⅰ期、Ⅱ期术前炎性指标对比:WBC由(5.9±1.6)×10 9/L降至(5.4±1.5)×10 9/L( P>0.05),ESR由9(5,26)mm/h降至4(2,10)mm/h( P<0.05),CRP由2.8(2.3,7.7)mg/L降至2.3(1.4,3.0)mg/L( P>0.05)。Ⅰ期组织细菌培养12例呈阳性,9例阴性,病理检验提示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Ⅱ期组织细菌培养均呈阴性,术中冰冻切片及病理检验提示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5个/高倍镜视野。Ⅱ期术后患肢皮肤无红肿、疼痛、窦道形成,植骨成骨情况良好。ROI对应ISO与既定ISO范围的符合率为90.5%。冠状位下ROI骨清创范围纵向长度[(86.8±31.1)mm]与Ⅰ期实际骨清创范围纵向长度[(86.0±31.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下肢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99mTc-MDP SPECT/CT融合像可以作为感染骨组织术前清创范围界定的有效手段,不仅能避免过度清创,还可以提高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