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听整合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患者神经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视听整合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外伤昏迷患者诱发电位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 80例脑外伤昏迷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给予视听整合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苏醒率、苏醒时间及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潜伏期(Ⅰ波、Ⅱ波、Ⅲ波)、波峰间潜伏期(Ⅰ~Ⅲ波、Ⅲ~Ⅳ波、Ⅰ~Ⅳ波)]、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结果 观察组苏醒时间为(22.63±5.57)d,短于对照组(26.52±6.74)d,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观察组苏醒率77.50%,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GCS、EEG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波潜伏期的Ⅰ波、Ⅱ波、Ⅲ波,以及波峰间潜伏期Ⅰ~Ⅲ波、Ⅲ~Ⅳ波、Ⅰ~Ⅳ波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听整合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外伤昏迷患者疗效确切,可提高苏醒率,缩短苏醒时间,促使意识障碍恢复,改善脑部病理生理状态,并可改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减轻神经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损伤后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及其与意识障碍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脑损伤昏迷和清醒患者间的脑内神经递质的差异性,以期了解不同意识状态与脑内神经递质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脑损伤患者52例,其中昏迷患者30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9分),设为昏迷组;清醒患者22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9分),设为清醒组。采集2组患者基本资料,然后提取神经递质的评估结果(使用脑涨落图评估),并对结果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递质的递质功率、递质相对功率和指数分析(指数分析包括总功率、运动指数、兴奋抑制指数和血管舒缩指数)。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2组间递质的差异性。结果:与清醒组比较,昏迷组患者的各项脑内递质功率均显著低于清醒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间的递质相对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指数分析中除了总功率组间具有显著差异( P<0.05),其他指数无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内多巴胺的减少是脑损伤患者昏迷的重要危险因素(Wald=5.684, P=0.017)。 结论: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大部分脑内神经递质均显著减少,尤其是脑内多巴胺的减少是引起昏迷的一个危险因素,在临床促醒治疗中可考虑应用增强多巴胺递质效能的药物或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足底反射区及穴位按摩联合音乐疗法在脑创伤伴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足底反射区及穴位按摩联合音乐疗法对脑创伤伴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选择在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治疗的90例脑创伤伴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创伤常规护理,试验1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然之声的音乐疗法,试验2组在试验1组的基础上给予足底反射区及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昏迷恢复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2、4、6周,试验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昏迷恢复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及试验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足底反射区及穴位按摩联合音乐疗法对脑创伤昏迷患者有一定促醒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亲属全程陪同的感觉刺激在动脉瘤栓塞术后昏迷患者促醒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亲属全程陪同的感觉刺激在动脉瘤栓塞术后昏迷患者促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动脉瘤栓塞术后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6—12月收治的5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感觉刺激;将2020年1—8月收治的60例纳入观察组,实施基于亲属全程陪同的感觉刺激。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中文版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RS-R)、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昏迷状况、苏醒状态和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GCS、CRS-R及MMSE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动脉瘤栓塞术后昏迷患者采用基于亲属全程陪同的感觉刺激,有助于减轻昏迷程度,促进患者苏醒,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丘脑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区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丘脑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Wistar种系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每组15只,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α1R)的含量。结果:刺激组中15只大鼠全部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仅8只大鼠出现翻正反射;将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α1R含量进行比较,发现刺激组α1R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假刺激组( P<0.05)。 结论:丘脑电刺激可改善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水平,对促进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觉醒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前额叶皮质去甲肾上腺素α1R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儿童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的促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NES)对儿童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的促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儿6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方法治疗,其中25例于常规治疗后2周接受MNES(8 h/d,共2周)。经1 ∶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纳入4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MNES组和非MNES组各20例。比较常规治疗后2、4周两组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功能障碍评分(DRS)的差异。所有患儿常规治疗后2、4周行头颅CT灌注成像(CTP)和头颅磁共振波谱(MRS)检查,比较两组感兴趣区(丘脑)CTP的相关参数,以及MRS检测的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值和胆碱复合物(Cho)/Cr值的改变情况。结果:常规治疗后2、4周,MNES组的GCS分别为(6.0±1.2)、(10.3±1.7)分,DRS分别为(18.1±2.9)、(6.6±1.8)分;非MNES组的GCS分别为(6.1±1.3)、(9.2±1.6)分,DRS分别为(17.6±2.5)、(8.5±2.2)分。两组的GCS、DRS均改善,MNES组的改善程度优于非MN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TP结果显示,常规治疗后4周两组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较常规治疗后2周升高,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均降低,且MNES组的改善程度大于非MN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RS结果显示,常规治疗后4周,两组感兴趣区的NAA/Cr值均较常规治疗后2周升高、Cho/Cr值均降低,且MNES组的改善程度大于非MN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NES有助于重型颅脑创伤昏迷患儿的促醒和脑功能改善。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脑组织血流灌注和代谢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宣白承气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宣白承气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3月-2020年1月淮北市中医医院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宣白承气汤加味鼻饲给药。2组均治疗7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 Scale, FOUR)评估意识障碍程度,行头颅CT三维重建识别并标记水肿区域,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 )、内皮素-1(ET-1)水平,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 (36/36)、对照组为86.1%(35/36)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0.242 , P=0.015)。治疗组治疗后第3、7天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6.567、17.982, P值均<0.001) ;治疗组治疗后3 d( t=15.235、14.892、18.452、11.232、16.235)、治疗后7 d ( t=19.568、16.232、10.356、9.546、11.098)睁眼反应、运动反应、脑干反射、呼吸节律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Hcy、ET-1水平及脑水肿CT阈值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2.352、17.789、11.908、19.652, P值均<0.001)。2组治疗过程中未见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宣白承气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觉醒,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hs-CRP、Hcy、ET-1水平,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美多巴及溴隐亭配合高压氧治疗对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美多巴及溴隐亭配合高压氧治疗对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脑损伤昏迷患者62例,均接受高压氧治疗。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高压氧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美多巴及溴隐亭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临床疗效。结果:(1)对照组患者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治疗组( P<0.05); (2)对照组治疗后第3、7、14、28、60天GCS较治疗前及治疗组明显提高( 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14、28、60天GCS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结论:美多巴及溴隐亭可降低高压氧对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延迟促醒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颅低频重复磁刺激对脑损伤患者的促醒作用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颅低频重复磁刺激(rTMS)对脑损伤患者大脑额叶区的促醒作用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7月浙江新安国际医院70例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常规促醒康复治疗34例(对照组),采用rTMS联合常规促醒康复治疗36例(观察组)。两组于治疗后判定疗效,治愈和显效为总有效。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意识状态,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神经功能,脑干诱发电位(BAEP)分级标准评估意识状态,测量Fp1、F3、C3、F7和T3五个通道的脑电图功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照组[94.44%(34/36)比76.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61, P<0.05)。观察组治疗后GCS的睁眼反应、运动反应、语言反应评分和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28 ± 0.57)分比(3.03 ± 0.59)分、(4.57 ± 0.85)分比(3.24 ± 0.67)分、(3.99 ± 0.92)分比(3.01 ± 0.48)分和(12.85 ± 2.01)分比(10.47 ± 1.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治疗后CRS-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5.28 ± 3.17)分比(12.33 ± 3.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治疗后BAEP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F3、C3、F7和T3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1.25 ± 6.35)μV 2/Hz比(53.19 ± 10.37)μV 2/Hz、(39.17 ± 5.61)μV 2/Hz比(48.94 ± 6.63)μV 2/Hz、(63.94 ± 7.57)μV 2/Hz比(69.85 ± 7.35)μV 2/Hz和(51.76 ± 6.84)μV 2/Hz比(62.47 ± 7.62)μV 2/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治疗后Fp1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发生癫痫等严重并发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可改善脑损伤患者的脑细胞神经元兴奋性和脑损伤程度,提高CRS-R评分,促进患者苏醒和认知功能恢复,兼具安全性和高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相关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55例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13~68岁[(43.0±15.5)岁]。应用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所有患者术前、术后48 h内意识水平,其中术前植物状态33例,微意识状态22例。术后26例意识改善(意识改善组),其余29例意识水平与术前相比未改善(意识未改善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病程、术前意识水平、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尿量、术中出血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术中镇痛方案及镇静维持用药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病程、术前意识水平及镇痛方案与sTBI后慢性意识量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有一定的相关性( P均<0.05);而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尿量、术中出血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镇静维持用药与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不相关(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GCS≥7分( OR=0.06,95% CI 0.01,0.36, P<0.01)、术前微意识状态( OR=0.09,95% CI 0.02,0.40, P<0.01)及术中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镇痛( OR=0.07,95% CI 0.01,0.43, P<0.01)与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显著相关。 结论:入院时GCS≥7分、术前微意识状态及术中使用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镇痛是影响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