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外热成像仪辅助穿支定位的旋股外侧嵌合皮瓣在四肢关节复合组织缺损中的立体修复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在关节复合组织缺损重建中的立体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们对16例四肢关节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辅助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进行立体重建,其中5例合并少量关节部位骨质部分缺损,1例合并肌腱缺损.创面面积24 cm×11 cm~6 cm×3 cm,皮瓣大小20 cm×6 cm~6 cm×3 cm,筋膜瓣面积6.0 cm×4.0 cm~3.0 cm×1.5 cm.供区阔筋膜及皮瓣一期缝合.结果 术前共探查穿支48条,术中证实穿支45条,阳性率93.4%.术后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5个月,平均9.4个月.16例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随访期内关节无窦道、肿胀、疼痛表现,关节活动无明显障碍,2例患者自觉皮瓣部位臃肿,二期行皮瓣修薄术.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穿支定位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立体修复关节部位复合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是关节复合组织缺损重建的理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术前评估先天性上睑下垂眼睑解剖结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初步探究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作为先天性上睑下垂(CP)术前眼睑解剖结构评估工具的可行性,并分析患侧眼提上睑肌及腱膜的病理改变.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选取10例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初诊患者入组,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中度组(5例)和重度组(5例).利用UBM(SW-3200L,35MHz)对患者双侧上眼睑进行观察并成像.将患侧眼的UBM图像与其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相对照,进一步比较患侧眼提上睑肌(提肌)及腱膜的免疫组化结果并作初步定量分析.结果 UBM能对包括眼轮匝肌、腱膜、睑板和提上睑肌-Müller肌复合体在内的眼睑结构清晰成像.术前UBM成像发现的腱膜变薄、腱膜后退及腱膜劈裂在术中观察得以印证;术前UBM成像发现的脂肪浸润在术中观察和术后病理中均得以证实.关于脂肪的浸润,中度组中,脂肪组织在腱膜中的浸润密度高于在提肌中(P<0.05),重度组中亦然(P<0.01);脂肪组织在重度组提肌中的浸润密度稍高于中度组提肌(P<0.05),而重度组腱膜中脂肪组织的浸润密度显著高于中度组腱膜(P<0.01).关于胶原纤维的增生,中度组中,胶原纤维在提肌和腱膜中的增生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组中,胶原纤维在腱膜中的增生相比于提肌显著增高(P<0.01);此外,重度组提肌中胶原纤维的增生程度稍高于中度组提肌(P<0.05),而重度组腱膜中胶原纤维的增生程度显著高于中度组腱膜(P<0.01).结论 UBM可作为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术前眼睑解剖结构评估的有效无创检查,重度患者腱膜的组织结构比提肌更为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包覆二氧化锰的纳米平台用于双模态成像及化学动力疗法治疗胰腺癌:体外实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制备具有化学动力疗法(CDT)疗效的多功能二氧化锰包覆二氧化硅纳米平台(SiO2@MnO2 NPs),并观察其体外MRI/超声的成像效果.材料与方法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纳米粒(SiO2 NPs),并基于氨水、聚乙二醇与高锰酸钾的还原反应制备SiO2@MnO2 NPs.观察两种纳米粒的形貌、粒径大小和表面电位,验证SiO2@MnO2 NPs产生毒性羟基自由基的能力,评估纳米粒体外MRI/超声成像的效果,观察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以及纳米粒在细胞内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并评估纳米粒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的CDT疗效.结果 成功制备SiO2@MnO2 NPs,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碎片状MnO2的壳层包覆在球形SiO2 NPs表面,平均粒径(115.9±2.0)nm,平均电位(-32.51±0.30)mV.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亚甲基蓝随SiO2@MnO2 NPs浓度的升高逐渐降解,提示毒性羟基自由基的生成.体外模拟肿瘤微环境见SiO2@MnO2 NPs可增强MRI/超声成像效果;于PANC-1细胞内检出大量活性氧生成并发挥CDT效应杀伤肿瘤细胞.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多功能性SiO2@MnO2 NPs,体外显示了良好的CDT效应和双模态成像效果,对PANC-1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为增效CDT和构建多功能纳米平台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参数和脉络膜厚度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研究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参数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情况,并探讨SFCT与患者视力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进行治疗的29名单眼发病的CRVO继发性黄斑水肿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时对患者进行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OCTA)等检查.软件自动对治疗前后SFC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面积(FAZ)、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血管长度密度(VLD)和灌注密度(PD)的变化进行测量.进一步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和术后的各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SFCT与患者视力的关系.结果 黄斑区FAZ和中心凹、旁中心凹及总区域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血管长度密度(VLD)和灌注密度(P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前,患眼和对侧健眼的平均SFCT分别为(325.02±64.91)μm和(255.88±50.4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对t检验);注射后1个月时,患眼的平均SFCT迅速变为(260.15±49.36)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对t检验).BCVA由治疗前的(55.94±10.67)个字母提升至(62.50±13.55)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对t检验).术前及术后SFCT与BCVA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774和-0.937.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CRVO继发ME患眼的SFCT明显下降,BCVA显著提高,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且康柏西普治疗对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流参数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动脉体瘤无血手术切除技术探讨(附1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实现无血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左侧7例,右侧5例)。肿瘤体积最小为4.2 cm×3.0 cm×3.0 cm,最大为8.0 cm×6.5 cm×4.0 cm。12例患者中,肿瘤血供来源于颈外动脉及其分支9例,来源于颈动脉和颈内动脉2例,来源于椎动脉1例。其中,影像学Shamblin分级为Ⅱ级者7例,Ⅲ级5例。1例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椎动脉的肌椎动脉)栓塞术。12例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后复查头颅CT、MRI观察有无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有无闭塞、狭窄。出院后门诊随访行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有无肿瘤复发、血管狭窄及卒中事件发生等。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手术时间为(95±25)min(60~180 min)。1例Shamblin Ⅲ级患者术中出现两处颈动脉破裂,采用缝合止血,出血量为150 ml;其余11例术中出血量为(30±12)ml(20~50 ml)。术中均无输血。12例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均为副神经节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1例,1例复查CTA可见颈动脉缝合处管腔轻度狭窄,无脑梗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8±8)个月(6~36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脑梗死等,未出现死亡病例。1例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6个月时伸舌偏斜、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阻断颈动脉体瘤主要血供后,沿动脉外膜-瘤体包膜界面锐性分离,在干净无血的术野内操作,保护好周围脑神经,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可以实现安全、无血地切除颈动脉体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精子表型、致病基因及辅助生殖治疗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临床表型、精子形态特征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效率。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与遗传中心就诊的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采集外周血进行遗传学检测,全外显子测序挖掘致病基因,并对精液常规、精子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了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联合人工卵子激活(artificial oocyte activation,AOA)治疗。选取同日取卵的行常规ICSI周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并采用时差动态监测系统监测发育全程动态参数,分析2组受精及胚胎发育效率、发育动力学参数及临床治疗结局。结果: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4例,对照组9例。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均合并精子活力低下、精子DNA碎片率升高,精子形态及顶体荧光染色均显示头部呈小圆形伴顶体区缺失;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圆头精子头部顶体完全缺失且多见核质松散、空泡化等异常,颈部线粒体鞘数量减少且排列杂乱,鞭毛轴丝“9+2”结构多见异常。4例患者中1例为 DPY19L2基因纯合缺失,1例为 DPY19L2基因新发纯合移码变异。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受精率、双原核受精率、第3天优质胚胎率、第6天囊胚形成率、第6天优质囊胚形成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胚胎发育早期时间参数第二极体释放时间、原核消失时间,2至6-细胞各时期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胚胎分裂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例完全性圆头精子症患者中,2例新鲜胚胎移植各活产健康男婴1名,2例解冻周期移植活产健康男婴、女婴各1名。 结论: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精子形态学异常表型特征明显,ICSI联合AOA是有效的辅助生殖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显微内镜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应用共识意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消化道疾病早期筛查观念的普及和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分辨率和高诊断灵敏度的新型内镜技术在传统内镜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显微内镜是将消化内镜技术与显微成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内镜检查手段,以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和细胞内镜为代表,可实时、无创地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进行胃肠道黏膜组织学检查。近年来,显微内镜技术发展迅速,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何实现其使用过程的规范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共识在现有国内外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循证医学为基础,经专家组成员审阅、讨论和投票后,针对显微内镜的应用范围、诊断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最终提出28条推荐意见,并评估其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以期指导显微内镜的规范化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皮肤疾病超声检查指南(2022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皮肤疾病精准诊疗需求的不断增加,以高频超声为代表的无创诊断技术在皮肤病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近年来频率为20~75 MHz高频超声技术的发展,使得超声的分辨力大大提高,可清晰地显示皮肤各个层次和皮肤附属器等细微结构。其中,频率为20~30 MHz称为甚高频(very high-frequency),频率为30~75 MHz称为超高频(ultra-high-frequency) [1]。与其他皮肤成像技术如皮肤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相比,皮肤超声具有多尺度成像的特点,通过不同频率的切换,既可以显示皮肤表皮及真皮层的信息,还可以显示皮下组织等深部结构的信息,尤其是皮肤病变的纵向深度信息,如病灶浸润的深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面对皮肤病学对无创诊断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实时、便捷、高分辨力、多尺度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被认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3,4],越来越受到广大皮肤科医师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温等离子消融在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可行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且常规局部及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6例(26只眼),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54±12)岁。对所有患者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术后继续予以全面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观察患者主观症状、视力、角膜溃疡愈合情况,并行裂隙灯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及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对治疗前后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26例患者术后畏光、流泪、疼痛等不适症状逐渐减轻,角膜溃疡病灶逐渐稳定。随访期间除1例患者角膜溃疡基本愈合后真菌感染复发,最终角膜溃疡穿孔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其余25例患者角膜溃疡均愈合,共聚焦显微镜及前节OCT检查均可见角膜病灶瘢痕化,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裸眼视力为0.43±0.27,最佳矫正视力为0.22±0.18,相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22,4.736; P=0.000)。 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可行性,联合抗真菌药物有较好的疗效。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80-7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的手术策略选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OCT)在玻璃体切除术中手术策略选择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连续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无缝整合术中OCT辅助下行玻璃体切除术的77例(82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获得可用于分析的术中OCT图像。记录手术医生根据术中OCT检查所做出的手术策略调整过程。结果:术中做出手术策略调整者29眼(35.37%),包括增加视网膜激光治疗18眼(21.95%)、增加剥除视网膜前膜操作7眼(8.54%)、发现并处理脱离区视网膜未完全复位2眼(2.44%)、发现并处理隐蔽性黄斑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1眼(1.22%)、处理周边残余玻璃体牵引3眼(3.66%)。结论:术中OCT可扩大常规OCT检查的眼底范围,弥补术前检查的不足;能够发现显微镜直观下难以察觉的眼底病变并在处理眼底病变的过程中提供有益的手术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