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评估口腔鳞状细胞癌切缘状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本研究拟使用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三维评估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切缘状态.方法:本研究共收集68例人OSCC组织样本,所有样本经3%Lugol's iodine染色12 h后行Micro-CT扫描(层厚为50 μm).随后将经Lugol's iodine染色后的样品行常规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切片(厚度为4 μm),制作数字化病理切片.分别测量影像图像和病理图像的黏膜切缘(mucosal margin,MM)和深部切缘(deep margin,DM).结果: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可以在三维空间中清晰区分肿瘤边界,且Micro-CT成像相较于二维病理切片,可以更准确地测量MM和DM,发现阳性切缘及临界切缘.结论: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可以全面评估OSCC切缘,提供更全面、更清晰的肿瘤边缘信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纤维化纤维微细菌眼内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22岁。因右眼反复眼红、视力下降伴前房积脓7个月于2021年5月26日到深圳大学总医院眼科就诊。患者既往健康,否认手术史。患者曾于外院诊断为"右眼全葡萄膜炎",并给予局部和全身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为激素)治疗后好转,但反复发作,间隔时间逐渐缩短。眼部检查:患者右眼视力手动,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视力0.25,最佳矫正视力(BCVA)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1、1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右眼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后尘状沉着物(++),房水闪辉(++~+++),细胞(++~+++),前房2 mm积脓,晶状体后灰白色颗粒状混浊;玻璃体颗粒状、絮状混浊(图1A),细胞(+++);眼底窥不清(图1B)。B型超声检查,右眼玻璃体混浊(图1C)。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右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增厚,表面强信号条带(图1D)。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前房大量点状中回声,玻璃体混浊(图1E,1F)。抽血送检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51(+)。诊断:右眼全葡萄膜炎?右眼眼内炎?双眼屈光不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系列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且行iOCT检查的患者316例316眼。记录iOCT扫描时间和结果、与术者显微镜下观察判断的一致性及其对手术治疗策略的影响,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316眼中有271眼成功完成iOCT检测,占85.8%,平均扫描时间为(3.54±2.30)min;在271眼扫描成功患眼中,特发性黄斑裂孔51眼,黄斑前膜95眼,致密玻璃体积血50眼,黄斑板层裂孔30眼,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12眼,高度近视黄斑病变33眼;iOCT检查结果与术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判断不一致的有45眼,占16.6%,其中有27眼术中改变手术策略,占10.0%。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2眼内界膜剥除后内层视网膜桥状连接,改为空气填充玻璃体腔;15眼内界膜剥除后出现裂孔边缘纤细的条状高反射,称为Hole-door现象,占32.6%;裂孔直径>400 μm的黄斑裂孔中出现Hole-door现象患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外界膜连续性均优于未出现Hole-door现象患眼。黄斑前膜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8眼黄斑前膜残留,占8.4%,其中3眼增加黄斑前膜剥除操作,56眼出现黄斑前膜剥除后继发改变,占58.9%。致密玻璃体出血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17眼黄斑结构正常,占34.0%,33眼黄斑结构异常,占66.0%;14眼iOCT检查黄斑结构与术中显微镜下判断结果不一致,占28.0%,其中11眼增加了黄斑前膜剥除操作。结论: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可指导术中选择更合理的手术方式,预测术后恢复情况,提高术后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巩膜镜试戴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CL)和巩膜镜在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中的试戴效果。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圆锥角膜门诊就诊的患者42例52眼。依据陡峭角膜曲率(Ks)值将圆锥角膜分为中度组(48 D≤Ks<55 D)28眼和重度组(Ks≥55 D)24眼。对所有眼分别规范试戴RGPCL和巩膜镜,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荧光素染色观察及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镜片中央和旁中央与角膜之间的距离、镜片中央定位、活动度及周边配适情况;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力)以及戴镜舒适度、湿润度及视觉清晰度评分。比较同一患者试戴RGPCL和巩膜镜后BCVA、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差异及中度和重度圆锥角膜组间患者BCVA、舒适度、湿润度、视觉清晰度评分和改善值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试戴RGPCL后平均BCVA为0.19(0.10,0.30),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分别为5.5(3.0,7.0)、7.0(5.0,8.0)和7.0(4.0,8.0)分。试戴巩膜镜后BCVA为0.10(0.00,0.10),其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分别为8.0(8.0,9.0)、8.0(8.0,9.0)和8.0(6.0,9.0)分。与试戴RGPCL比较,患者试戴巩膜镜后BCVA、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887、-6.064、-5.705、-5.516,均 P<0.001)。试戴巩膜镜后BCVA与Kmax呈中等强度正相关( rs=0.519, P<0.001),与TCT呈中等强度负相关( rs=-0.535, P<0.001)。试戴巩膜镜的清晰度评分与TCT呈中等强度正相关( rs=0.303, P=0.029)。中度和重度亚组分析中,试戴巩膜镜后BCVA优于RGPCL配适,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高于RGPC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中度组比较,重度组清晰度评分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00, P=0.002)。 结论: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试戴RGPCL提高BCVA的水平有限,试戴巩膜镜在提高患者BCVA的同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脉络膜骨瘤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脉络膜骨瘤扫频源OCT(SS-OC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经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FFA和(或) ICGA、B型超声和(或)CT检查确诊为脉络膜骨瘤的61例患者7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20只眼,女性44例53只眼;平均年龄(33.5±12.7)岁。单发肿瘤71只眼(71个瘤体),多发肿瘤2只眼(4个瘤体,每只眼各2个瘤体)。参照文献并结合眼底彩色照相及FAF检查结果,将瘤体分为钙化区(较新鲜瘤体)和脱钙区(较陈旧瘤体)两类。采用SS-OCT对患眼瘤体进行扫描,根据肿瘤位置以及大小选取适当和相应的扫描模式。观察瘤体的SS-OCT影像特征,包括瘤体内部反射特点、瘤体对脉络膜血管的影响以及瘤体表面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变化。结果:73只眼共75个瘤体中,7个瘤体仅有脱钙区,5个瘤体仅有钙化区,其余瘤体均有钙化区和脱钙区。SS-OCT显示钙化区视网膜内层均保存完整,而外界膜、椭圆体带、嵌合体带以及RPE等视网膜外层结构可有异常;脱钙区的视网膜外层及RPE结构全部受损。所有瘤体脉络膜毛细血管以及大部分中、大血管层结构均消失,取而代之呈现"海绵"状(39个瘤体)、"丝瓜络"样(11个瘤体)、"板层"样(10个瘤体)、混合型(12个瘤体)以及不规则样(5个瘤体)外观。瘤体内可见强反射板层线(71个瘤体)、强反射水平线(47个瘤体)、弱反射管腔(水平、垂直、圆形分别为39、42、41个瘤体);骨小梁样中强反射物质位于中断的Bruch膜上。所有瘤体的脉络膜巩膜交界面可见,并可见睫状后动脉穿入巩膜层。结论:脉络膜骨瘤在SS-OCT图像可清晰呈现特征性的"海绵"状、"丝瓜络"样、"板层"样、混合型以及不规则样五种外观,伴有瘤体内特有的强反射板层线、水平线和弱反射管腔。骨小梁样中强反射物质可位于中断的Bruch膜上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内障手术不同方向角膜切口对术后泪膜稳定性及角膜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不同方向的透明角膜切口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及糖尿病性白内障(DC)患者泪膜稳定性及角膜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21年9—12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67例(80眼),其中ARC患者35例(40眼),DC患者32例(40眼)。AR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Ⅰ组18例(20眼)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Ⅱ组17例(20眼)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D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Ⅲ组16例(20眼)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Ⅳ组16例(20眼)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TMH)、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检查;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扫描(AS-OCT)检查;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行角膜共焦显微镜(CCM)检查。各组术后BUT、TMH、SⅠT与术前比较采用 t检验;角膜神经纤维主干密度(CNFD)、角膜神经纤维分支密度(CNBD)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角膜神经纤维长度(CNFL)、角膜神经纤维宽度(CNFW)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 结果::术后l周、1个月,4组患者BUT、TMH、SⅠT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周,Ⅰ组与Ⅲ组相比、Ⅱ组与Ⅳ组相比,BUT、TMH、SⅠT值均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完整的长神经纤维均很少;术后3个月,4组均可见完整长神经纤维且可见神经纤维束连接。与术后1个月相比,术后3个月4组患者CNFL、CNFD、CNBD均升高(均 P<0.05)。术后1个月Ⅳ组与Ⅲ组相比,CNFL、CNFD、CNBD均较低(均 P<0.05);术后1、3个月,Ⅰ组与Ⅲ组相比、Ⅱ组与Ⅳ组相比,CNFL、CNFD、CNBD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行白内障手术时,DC患者上方角膜切口对神经的损伤较颞侧切口轻。DC患者眼表泪膜损伤及角膜神经损伤比ARC患者修复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DSAEK手术植片厚度和大小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远期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术(DSAEK)供体中央植片厚度(CGT)和大小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的远期影响。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接受DSAEK手术并严格完成2年或以上随访的患者134例144眼。采用角膜内皮镜测量术前供体ECD;术后1、3、6、12和24个月,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术后ECD,计算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采用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供体CGT。根据术后3个月供体CGT将患者分为薄植片组45眼、中等厚植片组66眼和厚植片组33眼,分别为供体CGT<100 μm、≥100~<150 μm和≥150 μm。根据角膜环钻切割的供体植片大小将患者分为小植片组31眼和大植片组113眼,分别为供体植片直径≥7~<8 mm和≥8~<9 mm。比较手术后供体CGT变化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析术后24个月ECD与术前供体植片ECD、大小及CGT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3、6、12和24个月供体CGT分别为129.0(90.8,160.8)、115.5(93.0,146.0)、115.5(89.0,151.0)、112.5(94.3,146.8)和114.0(89.0,144.5)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37.369, P<0.001),其中术后1个月供体CGT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1、3、6、12、24个月,薄植片组、中等厚植片组和厚植片组以及大植片组、小植片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24个月时ECD与术前供体植片ECD呈强正相关( rs=0.783, P<0.001),与供体植片大小和CGT均无明显相关性( rs=0.141, P=0.093; rs=-0.044, P=0.600)。 结论:术前供体植片ECD越大,术后ECD越大;供体植片越薄、直径越大,DSAEK术后远期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越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的手术策略选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OCT)在玻璃体切除术中手术策略选择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连续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无缝整合术中OCT辅助下行玻璃体切除术的77例(82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获得可用于分析的术中OCT图像。记录手术医生根据术中OCT检查所做出的手术策略调整过程。结果:术中做出手术策略调整者29眼(35.37%),包括增加视网膜激光治疗18眼(21.95%)、增加剥除视网膜前膜操作7眼(8.54%)、发现并处理脱离区视网膜未完全复位2眼(2.44%)、发现并处理隐蔽性黄斑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1眼(1.22%)、处理周边残余玻璃体牵引3眼(3.66%)。结论:术中OCT可扩大常规OCT检查的眼底范围,弥补术前检查的不足;能够发现显微镜直观下难以察觉的眼底病变并在处理眼底病变的过程中提供有益的手术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支皮瓣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瓣区进行穿支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支体区动态观察穿支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支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支定位点与HHD穿支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瓣切取时间、皮瓣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瓣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皮型穿支7条、肌间隙型穿支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支3条、迂曲型穿支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支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 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瓣切取上时间更短( 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支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 结论: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支皮瓣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负载蛋白聚糖4的温度敏感性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可注射水凝胶对软骨修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负载蛋白聚糖4(PRG4)的温度敏感性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共聚物(PCEC)可注射水凝胶材料表征及修复新西兰兔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利用PCEC温敏性水凝胶负载了PRG4效应因子(PRG4@PCEC),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冷冻干燥的PRG4@PCEC水凝胶的形貌,测量PCEC和PRG4@PCEC水凝胶的最低共溶温度;使用活/死细胞染色技术评估水凝胶的生物安全性;采用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8只,36个膝关节缺损样本,随机分为3组,其中12个缺损组用PRG4@PCEC水凝胶修复,12个缺损组用PCEC水凝胶修复,12个缺损组为空白对照组,观察水凝胶的软骨修复能力;通过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分析软骨下骨再生,标本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评估水凝胶对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水凝胶具有明显的多孔微观结构,PCEC和PRG4@PCEC水凝胶分别在35 ℃和38 ℃表现出最低共溶温度;激光共聚焦观察活/死细胞染色结果证明PRG4@PCEC水凝胶对于兔软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载有PRG4的水凝胶组在8周时,缺损已经完全被高含量的新生软骨组织填充,表明软骨缺损修复最佳;Micro-CT显示在8周时PCEC组[(37.33±0.39) mm 3]和PRG4@PCEC组[(25.33±0.21) mm 3]软骨下骨缺损体积均小于对照组[(51.57±0.49) mm 3, t=32.19、69.56, P<0.01];切片染色显示PRG4@PCEC水凝胶组软骨下骨有效形成;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4周和8周PCEC组(2.79±0.07、2.18±0.10)与PRG4@PCEC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1.54±0.07、0.80±0.10)均低于对照组(3.21±0.08、2.54±0.07, t=0.68、4.97、27.63、24.43, P<0.01),同时PCEC组(0.95±0.24、1.45±0.34)和PRG4@PCEC组Ⅱ型胶原蛋白(COL2)基因表达水平(1.19±0.45、1.53±0.26)高于对照组(0.64±0.07、1.01±0.14, t=7.47、0.08、10.70、3.12, P<0.05)。 结论:负载PRG4的温度敏感性PCEC可注射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温度敏感性和生物安全性,对关节软骨缺损有明显修复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