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单通道显微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单通道显微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0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无节段性腰椎失稳影像学表现的117例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后改行显微镜与经皮通道系统联合应用下单通道入路腰椎后路椎管和神经根减压术治疗,术后随访6~50个月。分析患者术前1 d、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腰椎X线、CT、MRI复查情况,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117例患者中,实施单侧椎板切开单侧减压56例(47.9%),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61例(52.1%);实施单节段减压109例(93.2%),双节段减压8例(6.8%)。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4例(3.5%),即刻予以封堵,术后无脑脊液漏发生。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明显的神经损伤,术后均未发生椎间隙感染或腰椎不稳。所有患者随访18(13,24)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由术前1 d的(5.96±0.85)分、术后1周的(1.75±0.61)分降至(1.01±0.59)分,腰椎ODI由术前1 d的(63.22±8.33)%、术后1周的(17.66±5.20)%降至(10.64±3.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为优46例(39.3%)、良66例(56.4%)、可3例(2.6%)、差2例(1.7%),疗效优良率为95.7%。 结论:对于术前无腰柱失稳证据的DLSS患者,经皮通道系统联合显微镜下单通道入路个体化实施单侧或双侧椎管内减压术,在有效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亦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术后护理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四肢合并血管损伤的软组织缺损的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9例上肢、28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进行创面修复重建,术后护理给予绝对卧床,注重体位护理;使用无光式两用保暖烤灯进行皮瓣保温保暖;手术后7 d内强化夜间护理;应用"四步一字口诀法"严密观察皮瓣血运,并使用"数字记分式"护理记录单记录血运情况,以及时发现血管危象;采用微视频进行功能锻炼指导,防止肢体功能丧失。出院后通过微信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术后3例发生动脉危象,探查后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1例,其余皮瓣完全成活,质地及色泽良好,成活率89.36%。伤口感染1例,伤口裂开2例,供区发生局部感染并发症1例。40例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皮瓣色泽、轮廓和质地评分分别为(9.1±0.3)分、(8.8±0.4)分和(9.2±0.2)分。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3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9.47%;下肢功能根据临床下肢评分(LEM)标准评定:优19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5.71%。结论: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重建四肢合并血管损伤的软组织缺损,术后加强护理,尤其夜间。局部保温保暖,定时严密观察皮瓣血运,并加强早期康复锻炼,是保证皮瓣手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支皮瓣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瓣区进行穿支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支体区动态观察穿支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支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支定位点与HHD穿支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瓣切取时间、皮瓣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瓣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皮型穿支7条、肌间隙型穿支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支3条、迂曲型穿支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支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 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瓣切取上时间更短( 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支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 结论: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支皮瓣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55例(共64个动脉瘤)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大小、指向以及瘤颈与后床突的位置关系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5例)、经眶颧入路(5例)、经颞下入路(19例)及颞前-经颧-经海绵窦入路(6例)夹闭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采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手术夹闭效果。结果:55例患者中,动脉瘤完全夹闭46例(83.6%),部分夹闭9例;手术时长为(4.4±1.1)h(2.8~7.1 h)。1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1例死亡;21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其中4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共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8~9.7年(中位时间为4.7年)。42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mRS 0分32例,1分4例,2分2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随访期间因肺栓塞死亡)。CTA随访结果显示,完全夹闭的动脉瘤未见复发,载瘤动脉血流通畅;部分夹闭的动脉瘤均未见瘤体明显增大。结论:开颅夹闭手术仍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处理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出血型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儿童出血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4例出血型颅内AVM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Spetzler-Martin评分(SMG)1分4例,2分11例,3分13例,4分6例。所有患儿均开颅行AVM切除术及血肿清除术,根据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术后第1天行头颅CT检查评估有无颅内出血及脑组织肿胀情况,术后1周行头颅MRI检查评估有无血管畸形团残留;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儿术后意识障碍的改善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对患儿进行随访,术后3、6个月行头颅MRI或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评估有无血管畸形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儿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mRS 0~1分为预后良好;并根据术前SMG分级情况分为SMG≤3分组和SMG>3分组,比较两组存活患儿的预后差异。结果:34例患儿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25例患儿直接行开颅手术切除AVM及血肿;6例行复合手术;3例先行AVM部分栓塞,再行手术切除。31例(91.2%)患儿初次手术行AVM全切除;3例(8.8%)行近全或大部分切除,其中1例二次手术行AVM全切除。术后2例(术前SMG均为3分)患儿死亡;3例(术前SMG 3分1例,4分2例)出现重度残疾。出院时GCS 3~8分2例,9~12分2例,13~15分28例。32例存活的患儿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35.2±10.1)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无AVM残留或复发,预后良好26例,预后不良6例。与术前SMG>3分组相比,术前SMG≤3分组患儿的预后明显较好(预后良好比例分别为2/6、23/26, P=0.012)。 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儿童出血型AVM首选的治疗措施,尤其对于SMG≤3分的患儿。根据患儿适应证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前血管栓塞、复合手术治疗均有助于实现AVM全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热压伤致小儿手指离断再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热压伤致小儿手指离断再植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自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对热压伤所致4例9指小儿手指离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再植。清创后采用克氏针行指骨纵行固定,修复指屈、伸肌腱,吻合两侧指动脉及伴随神经,并吻合指掌侧静脉或取静脉移植重建指背静脉,指背热压伤皮肤予暂时保留或一期皮瓣覆盖指背创面。结果:术后1例小指发生静脉危象,拆除部分伤口缝线,侧切放血成功存活,余指体均完全存活。术后随访0.5~1.0年,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综合评定手功能:优2例,良1例,可1例。结论:热压伤所致小儿手指离断,只要指体完整,术中综合判断皮肤、血管、骨损伤的程度,通过吻合指动脉及指掌侧静脉,或取静脉行指背静脉移植,局部带蒂皮瓣覆盖创面再植术后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穿支超长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环形创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穿支超长股前外侧皮瓣在足踝部环形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修复的13例足踝部环形创面病例资料。术前彩超定位穿支,根据创面大小切取股前外侧皮瓣,保护好进入皮瓣的每一条穿支血管以及进入皮瓣的股外侧皮神经。皮瓣内各皮穿支同源共干时,保留2条及以上皮穿支,皮瓣切取后直接修复创面;皮瓣内皮穿支来源不同不共干时,游离后将不同源的皮穿支通过内增压处理,保证有2条及以上皮穿支营养皮瓣,再修复创面。供区均直接缝合。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均伴骨肌腱外露,男8例,女5例;年龄21~65岁,平均39岁,创面面积21.0 cm×6.0 cm~35.0 cm×18.0 cm。12例采用多穿支股前外侧皮瓣修复,1例创面巨大,采用双侧多穿支超长股前外侧皮瓣串联并内增压处理后修复,皮瓣面积21.0 cm×7.0 cm~35.0 cm×10.0 cm。术中顺利切取14块皮瓣,9块为2条皮穿支供血,4块为3条皮穿支供血,1块为4条皮穿支供血,每块皮瓣平均2.4条穿支供血。14块皮瓣中皮瓣内穿支同源5块,非同源9块,非同源穿支的皮瓣切取后通过内增压处理再移至受区。14块股前外侧皮瓣全部存活,1块皮瓣于术后24 h发生静脉危象,清除血栓后重新吻合血管,皮瓣顺利存活。均于2~3周伤口愈合后拆线。供区伤口均一期愈合。9块皮瓣因外形臃肿于皮瓣修复术后6~10个月行内固定取出并皮瓣修薄整形。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接近受区,BMRC感觉功能评定为S1~S3级。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为72~98分,平均92分。供区均遗留线性瘢痕。结论:多穿支超长股前外侧皮瓣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供区损伤小,是修复足踝部环形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甲根部血管球瘤的MRI影像学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在手术显微镜视下治疗甲根部血管球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12月至2021年11月,我科共收治甲根部血管球瘤患者14例,在手术显微镜视下于生发基质部行纵行切口,必要时辅以远端横行切口,清晰显露瘤体并切除,修整甲板和远端甲床后将甲板原位回纳,保护甲床。术后随访观察患指疼痛及新生甲板的外观等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4~48个月,平均14.3个月。患指疼痛症状均消失,新生指甲平整光滑,外观满意,无明显纵嵴形成,甲板甲床贴合紧密。参考吕桂欣等制定的标准评价新生指甲:优9例,良5例。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生发基质上采用纵行切口,必要时辅以远端横行切口,彻底显露并切除血管球瘤,结合修整甲板塑性,术后复发率低,新生指甲外观优良,是治疗甲根部血管球瘤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泳裤供区"理念选择应用ALTF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泳裤供区"理念选择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6年10月-2020年9月,应用游离ALTF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10例10足,均为择期手术。先行足创面清创并VSD治疗5~7 d后,确保创面无坏死及感染,再择期行游离ALTF修复术,一组术者找出可供吻合的足背动脉及伴行静脉或皮下静脉,另一组术者在对侧大腿根据创面大小切取ALTF,皮瓣覆盖前足创面,皮瓣血管蒂与供区足背动脉吻合,同时吻合2条静脉,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张力过大则植皮。通过门诊和微信,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10例10足ALTF全部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及皮瓣坏死,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9个月。10例患足术后2周拆石膏下地负重时出现皮瓣皮下出血点,持续至术后2个月出血点自然消退。术后皮瓣色泽、弹性良好,质地柔软,皮瓣感觉恢复至TPD为15~20 mm;供区仅残留线形瘢痕,供区肢体术后功能无异常。结论:基于"泳裤供区"理念下选择应用游离ALTF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适合具备显微外科技术的医院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附2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镜像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0月至2021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MCA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8个动脉瘤(包括29对MCA镜像动脉瘤和10个非镜像动脉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早期或择期、一期或分期、单侧或双侧入路手术的方法处理动脉瘤。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及出院后6个月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行临床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术中手术夹闭镜像动脉瘤的成功率为96.3%(52/54)。围手术期因术后重度脑水肿死亡1例,其余2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2±38)个月(3~180个月)。28例患者中,12例患者采用一期单侧翼点入路夹闭双侧动脉瘤,随访期10例为GOS Ⅴ级,1例为Ⅳ级,1例为Ⅰ级;4例患者采用一期冠状开颅双侧入路夹闭双侧动脉瘤,随访期均为GOS Ⅴ级;8例患者采用分期双侧翼点入路夹闭双侧动脉瘤,随访期5例为GOS Ⅴ级,1例为Ⅳ级,1例为Ⅱ级,1例为Ⅰ级;1例患者予栓塞责任动脉瘤后夹闭对侧动脉瘤,随访期为GOS Ⅴ级;3例患者仅处理单侧责任动脉瘤,随访期2例为GOS Ⅴ级,1例为Ⅳ级。结论:一期单侧翼点入路夹闭双侧动脉瘤是治疗MCA镜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手术效果及临床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