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交互出院随访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构建智能交互出院随访平台,并探讨其在出院患者随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多部门协作研究团队,构建包括随访定制模块、随访执行模块、信息备份与统计分析模块3个部分的智能交互出院随访平台.选取2022年1月-12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A、B院区出院随访患者,A院区患者应用智能交互出院随访平台进行随访,B院区患者采用人工电话随访,比较两院区随访效率;在两院区随机各选取100例出院患者,比较两组随访时长和人力投入情况.结果 A院区的随访率、有效随访率分别为99.96%及95.10%,B院区分别为99.84%、99.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028、2081.008,P<0.001);A院区的意见收集率为0.47%,高于B院区的0.01%(x2=249.365,P<0.001);A院区随访耗费小时数与岗位人力数更少.结论 智能交互出院随访平台可实现人机多方智能交互,能够节约护理人力及减少随访所用时间,提高出院患者随访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核磁智能辅助诊断与教学系统设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脏核磁通过多参数、多平面序列成像可以对心脏的解剖结构、运动功能和组织特征改变等实现全方位观察,从而成为诊断心肌病的金标准。但是,心脏核磁成像序列多、融合难,能够诊断心脏核磁的高水平影像科医生匮乏。为实现心脏核磁影像诊断的个性化教学以及交互式指导,本文针对心脏核磁影像设计了适用于心脏核磁影像教学的智能辅助诊断与教育平台。本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对影像进行预处理辅助诊断,也能智能定位学员知识盲点进行强化学习训练,从而提高心脏影像诊断的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智慧骨科生态体系的构建与趋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以智能为主要特征的新科技革命促使不同学科飞速发展、交互融通,各类颠覆性理念和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医学发展模式由经验医学、循证医学、精准医学等模式逐步向智慧医学转变。在此背景下,骨科学的发展壮大也必将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进行诊疗理念、治疗方法和预后预测的智慧化变革。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探索骨科学"智慧"发展模式,是当今骨科医生和研究人员的使命与职责。本文从"智慧"的内涵出发,通过典型智能技术影响骨科学发展的若干方面,逐步构建现代科技赋能的最优化"智慧骨科"生态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增强与混合现实技术联合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导航腹腔镜肝段、亚肝段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增强与混合现实技术可实现腹腔镜手术实时融合交互投影,吲哚菁绿分子影像技术通过对肿瘤识别和定位目标肝段,实现了解剖性、功能性、根治性肝切除术,使肝脏外科疾病由传统经验性诊治模式向数字智能化诊治模式转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智能化外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制定本共识,对增强与混合现实技术联合吲哚菁绿分子影像导航腹腔镜肝段、亚肝段切除术的优势、流程及要点进行介绍,以使该技术的应用实现流程化和标准化,便于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扩展现实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扩展现实(XR)包括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多种可视化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打造一个可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虚实结合等特征,近年来XR技术在医学教育、精准医疗、远程医疗、手术辅助与导航等方面的应用有了长足的进展,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简述XR概念的提出及其技术发展历程,重点对XR技术的骨科临床应用进展,尤其是骨科手术应用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剖析了现存的问题和难点,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及理解基于XR技术的智能骨科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症状监测系统的杭州市学校因病缺课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杭州市学校因病缺课的情况及常见特征,为学校疾病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基于智能手机的"杭州市学校症状监测系统"监测信息2 823 145条,采用生态学研究方法,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对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地区因病缺课及发热、咳嗽、皮疹、红眼、腹泻、腮腺肿大、呕吐等7个常见症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杭州市全市学生请假中因病占比为65.78%(1 868 293/2 840 421),其中以咳嗽占比最大,为49.51%(924 947/1 868 293),其次为发热28.78%(537 630/1 868 293),红眼占比最低,仅0.41%(7 591/1 868 293)。发热、红眼在冬春季高发,分别占比全年同类症状的48.03%(258 961/539 170)和64.48%(3 193/4 952),随气温升高呈下降趋势( Z发热=-94.04, Z红眼=-18.10,均 P<0.001),呕吐以冬季为主,占比全年报告的61.94%(77 925/125 813)。学校类型( F=181.15, P<0.001)、地区类型( F=8.56, P<0.001)以及二者的交互项( F=4.47,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因病缺课和7个常见症状均存在学校类型差异,发热、皮疹、腹泻、腮腺肿大和呕吐存在地区差异。一般线性模型边际估计结果显示,农村幼儿园因病缺课比例高于城市(64.89% vs. 61.50%, F=8.24, P<0.001),农村中小学发热比例明显低于城市(小学:33.78% vs.43.09%,中学:25.68% vs.28.49%, F=17.58, P<0.001),农村中学皮疹比例显著高于城市(6.80% vs.4.68%, F=4.41, P=0.012),农村中小学腹泻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小学:4.06% vs.3.12%,中学:6.93% vs.4.94%, F=4.58, P=0.010)。 结论:小学生及农村地区学生应成为杭州市疾病监测与控制的重点人群,冬春季应重点做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结膜炎、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监测预防工作,夏秋季农村地区应加强室内外防蚊灭虫等预防控制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视功能评估与重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虚拟现实(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三维场景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感官信息。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VR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视力、调节功能、立体视等视功能评估方面,VR结合红外眼动跟踪、双眼分视、人机交互等技术能够完全控制呈现给用户的画面,为实现个性化、自动化诊断提供了可能,并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在斜视、弱视诊疗方面,VR再结合其环境沉浸性、三维成像等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画面,减少了斜视眼位测量、弱视眼间抑制量化上的检测技术难度;并可以通过模仿斜视聚散训练、弱视知觉训练等范式,提高斜视正位训练、弱视知觉训练和立体视训练的趣味性和依从性。增强现实技术与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增强、全息成像、三维音频提示和自适应光学相结合,可有效弥补低视力人群的视觉缺损,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近视防控领域,VR技术的利弊目前尚有争议,但仍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就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视功能评估与重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以期推动医工融合在眼科诊疗领域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运动感知系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大量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特殊人群,无法进行正常行走或运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他们完成正常站立、行走等基本行动功能,并改善其身体机能状况和生活质量。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机协同智能系统,其首要任务是理解人的运动意图,并对运动姿态做出准确的判断,与人体协同运动产生助行、助力等行为。现有的人机交互感知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生物电信号和力/力矩等物理信号。为充分发挥生物信号的快速、全局性以及物理信号的持续、稳健性,确保人机交互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本文从人机协调运动控制机理展开,对不同的意图感知方法对获取人体运动意图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对提高人机系统的协调控制重要性,为提高人和机器自主决策能力以及外骨骼机器人感知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信息化提升重症医学管理质量的应用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信息化在临床诊疗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学科特殊性使重症医学信息化建设面临数据无法高效应用、诊疗操作依从性低、缺乏智能质控工具等难题。作者探讨基于数据驱动的重症医学信息化管理新模式,通过升级临床信息系统、建立单病种质控系统、引进综合智能分析平台、搭建开放式远程平台,打破重症医学信息化瓶颈,实现ICU信息高效采集交互,诊疗流程自动监测预警,有效提升医护人员按指南操作的依从性和执行力,提高学科诊治能力和管理效能,推动区域重症医学信息的同质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喂养方式配合早期抚触干预治疗对早产儿智能及体格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不同喂养方式配合抚触干预治疗对早产儿智能及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出生的15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喂养方式和抚触干预的不同将150例早产儿分为人工喂养抚触组(50例)、纯母乳喂养无抚触组(50例)、纯母乳喂养抚触组(50例)。比较儿童出生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测体重、身高、头围,比较三组儿童出生4个月的智能发育商(DQ)及智力指数(MI),和6个月内发生疾病比例。结果:重复测量方差显示,体重、身高、头围组间、时间点、交互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出生1个月,三组早产儿的体重、身高、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生3个月,纯母乳喂养抚触组和纯母乳喂养无抚触组的体重、身高、头围均大于人工喂养抚触组( P<0.05),出生6个月,纯母乳喂养抚触组的体重、身高均大于人工喂养抚触组和纯母乳喂养无抚触组( P<0.05),头围大于人工喂养抚触组( P<0.05),纯母乳喂养无抚触组的体重、身高、头围均大于人工喂养抚触组( P<0.05);出生4个月,三组早产儿的DQ、M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纯母乳喂养抚触组和纯母乳喂养无抚触组的DQ、MI指数均高于人工喂养抚触组(均 P<0.05),纯母乳喂养抚触组的DQ、MI指数高于纯母乳喂养无抚触组( P<0.05);出生6个月内,三组早产儿的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纯母乳喂养抚触组和纯母乳喂养无抚触组的疾病发生率均低于人工喂养抚触组( P<0.05),纯母乳喂养抚触组的疾病发生率低于纯母乳喂养无抚触组( P<0.05)。 结论:采用纯母乳喂养配合早期抚触干预可有效促进早产儿智能及体格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