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眼镜在大规模伤亡事件检伤分类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大规模伤亡事件中,由于在极短的时间内,伤亡人数会远远超过医疗急救单位的救治和转运能力,因此对伤病员检伤,迅速将伤病员按照伤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还可以提高伤员的救治成功率。随着人工智能(AI)和增强现实技术(AR)的出现,智能眼镜被开发和应用于不同场景,并在医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着重介绍了智能眼镜在大规模伤亡事件检伤分类中发挥的作用和优势,提出了智能眼镜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智能眼镜在检伤分类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讨论智能眼镜在院前检伤分类中的应用趋势和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头戴式显示电子助视器在低视力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和低视力人群数量的增长,患者对低视力康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头戴式显示(HMD)电子助视器是一种新型低视力助视器,可分为单眼式和双眼式、虚拟现实(VR)式和增强现实(AR)式等不同类型。HMD电子助视器的性能在其发展和评估中十分重要,包括提高照度、对比度、分辨率和扩大视野等。VR式助视器的分辨率更高,图像模式更丰富,可有效提高中心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更适用于静态应用。AR设备不遮挡患者的习惯视野,不破坏立体视觉,更适用于动态应用。随着近几年VR和AR显示技术的发展,HMD电子助视器在功能性、轻便性和美观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HMD电子助视器的研究和应用对象是中心视力低下患者,HMD电子助视器可以通过放大图像、增加照度和对比度、增强轮廓等策略提高患者视力、对比敏感度和阅读功能等。对于周边视野缺损的患者,HMD电子助视器主要采取VR式设计,在不遮挡患者原有视野的同时明显扩展他们的视野。而HMD电子助视器对于周边视野缺损患者的日常活动,尤其是运动能力的改善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总结了HMD电子助视器的类型、性能以及其在低视力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底多模式影像的进展及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眼底疾病认知的更新离不开眼底多模式影像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广角及超广角眼底照相、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眼底自身荧光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等检查的应用,让临床医师对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的观察更为直接;自适应光学及荧光寿命成像检眼镜的应用,使临床医师在细胞及代谢层次对眼底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多模式影像之间相辅相成,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疾病的病变特征。同时,眼底影像的数字化及智能化也在快速发展。但是如何正确使用多模式影像,如何正确理解人工智能在眼科影像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影像中归纳总结,也是每位眼科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鼻侧遮挡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男,8岁,因"复视2个月"于2020年9月23日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中心小儿眼科。患儿2个月前因长期使用智能手机(约6~7 h/d)后突发复视,左眼向内偏斜,诉面向左转时复视稍减轻,不伴视力下降、眼红、眼痛,不伴头痛头晕、恶心、耳鸣,不伴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无外伤、手术史(见图1A)。患儿曾于1个半月前就诊于外院,检查眼位内斜,左眼外转欠1 mm,散瞳验光双眼近视,诊断为"左外展神经麻痹,双眼屈光不正",予以完善颅神经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未见异常,给予戴镜矫正近视。后就诊于我院。眼部检查:矫正视力:右眼1.0,左眼1.0;屈光度:右眼-2.25-0.50×171,左眼-2.50-0.25×11;斜视度:33 cm+25 △,6 m+25 △,各注视方向同原在位。眼球运动各方向基本到位,无明显力弱或亢进。近立体视:Titmus70’’;远立体视:同视机:有I级同时视,无II级融合功能。眼底相双眼无明显旋转。诊断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ute acquired concomitant esotropia,AACE),建议压贴三棱镜治疗。患者未遵医嘱。1个月后复查,斜视度:33 cm+15 △,6 m+30 △;其他情况同前。使用Foil半透明膜,给予遮挡双眼镜片鼻侧(见图1B)。双鼻侧遮挡1个月后复查,患儿诉复视明显改善,仅视远时偶尔重影33 cm眼正位,无隐斜视,6 m内斜视。Titmus 40’’;同视机:恢复II级融合功能,无III级立体视;Worth四点灯33 cm无抑制,6 m左眼抑制。继续双鼻侧遮挡。2个月后,患儿视远、视近复视均消失;33 cm及6 m均眼正位,无隐斜视。Titmus 50’’;同视机恢复III级立体视。继续维持双鼻侧遮挡。4个月后,33 cm及6 m均眼正位,无隐斜视。Titmus 40’’,同视机维持三级立体视功能,去除双鼻侧遮挡。去除双鼻侧遮挡10个月后再次复查,无不适主诉;33 cm及6 m均眼正位,无隐斜视,眼球运动各方向到位(见图1C、图2)。Titmus 40’’;同视机:维持三级立体视功能;Worth四点灯33 cm无抑制,6 m左眼抑制。其他检查:33 cm:三棱镜底朝内(Base-in,BO):X/22/15,三棱镜底朝外(Base-out,BO):X/27/10;6 m:BI:X/8/1;BO:X/12/3。嘱继续戴镜,控制手机等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随诊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智能眼镜在大规模伤亡事件救援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快速准确的检伤分类能有效提高大规模伤亡事件中的伤员救治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眼镜被用于该领域并取得重要进展.本文简述了智能眼镜的概念,着重探究了智能眼镜在大规模伤亡事件救援中的优劣势,以期更好地指导应急医疗救援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深度学习算法在角膜荧光染色分级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算法在角膜荧光染色分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共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隐形眼镜门诊就诊患者的角膜染色图片600张.其中500张用于构建算法,其余100张用于验证算法有效性并比较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与视光初学者间评级准确性(accuracy,ACC)及诊断时长的差异.在完成初次评级1个月后,进行第二次评估,比较两次评估的一致性指数(kappa值).3位经验丰富的视光师综合分级的结果作为本研究的"金标准".结果 通过全集、训练集、测试集交叉验证4种深度学习模型,ResNet34模型预测准确性最高.ResNet34深度学习模型在角膜染色分级上的准确性为93.0%,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89.6%.AI与两位初学者比较,AI的准确性较高(ACCAI=87.0%、ACCS1=78.0%、ACCS2=52.0%,PACC=0.001),同时AI的平均诊断时长短于视光初学者(tAI=1.00 s,tS1=11.86 s,tS2=13.25 s,Pt=0.001).在两次评级的一致性比较中,AI(kappaAI=0.658,PAI=0.001)的一致性程度高于视光初学者(kappaS1=0.575,PS1=0.001;kappaS2=0.609,PS2=0.001).结论 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角膜染色分级评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在与初学者的比较中,AI表现出了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好的一致性,能够指导视光师在临床工作中快速准确地评定角膜染色分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智能眼镜在手术示教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引领作用,将远程医疗教学与智能化可穿戴设备结合,利用新科技优势,从实际技术应用出发,打造高效、智慧的教学系统.将智能眼镜应用于手术示教,采用Snellen视力测试方法,测量智能眼镜最小阅读力以及图形还原准确度,为手术示教的精准、可靠提供支持.智能眼镜通过移动终端和远程PC端控制,解放医生双手,实现直播、实时 通话、录像、拍照等功能,通过术者第一视角更好展示了手术细节,提升教学质量,打破了传统手术示教存在的壁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少年近视应用角膜塑形镜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QOL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青少年近视应用角膜塑形镜治疗效果及对患者QOL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择15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佩戴框架眼镜,观察组佩戴梦戴维角膜塑形镜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及中央角膜厚度;采用生活质量(QOL)量表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生理功能、生理智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智能及精神健康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记录并统计两组治疗后6个月异物感、视觉异常、无菌性浸润、过敏性结膜炎、角膜感染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QOL评分的影响.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6个月中央角膜厚度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裸眼视力、屈光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眼轴长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生理功能、生理智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智能及精神健康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异物感、视觉异常、无菌性浸润、过敏性结膜炎、角膜感染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近视应用梦戴维角膜塑形镜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视力及屈光度,能提高患者QOL评分,安全性相对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5G技术院前-院内急诊医疗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基于新一代的5G通讯技术,构建院前-院内急诊医疗服务的新平台,为进一步提高急诊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基础.方法 研究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进行,基于国内外急诊医疗服务的最新要求,组织跨行业、多学科的技术力量研究开发.先确定院前-院内急诊医疗服务的流程,构建5G条件下平台建设的模块和技术路线,逐项测试单项技术,再逐步整合在救护车和医院急诊两个平台上,最后在全程5G网络支持下进行模拟实战综合测试.结果 基于5G技术建设的院前-院内急诊医疗服务平台,由5G救护车、5G全景VR实时显示系统、5G远程超声检查系统、医用无人机系统、5G急救指挥平台五个部分组成.(1)5G救护车内含有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监护仪、便携式B超机等医疗设备,以及基于5G网络的高清远程视频互动系统、VR浸入式实时全景体验系统、GPS定位系统等.(2) 5G全景VR实时显示系统包括VR全景摄像头和VR眼镜,VR眼镜的佩戴者能实时查看救护车上情况.(3) 5G远程超声检查系统集成了机器人技术、实时远程控制技术及超声影像技术,医生通过操纵机械臂同步控制设置在异地的超声探头的移动,患者的图像、彩超画面也能够实时回传.(4)医用无人机系统通过5G网联无人机让医疗资源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快速调拨.(5)急救指挥平台借助于5G通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能够整合、传递、展示多种来源、多种形式的急救数据.结论 基于5G技术构建的院前-院内急诊医疗服务新平台,可以获得院前-院内更丰富、更流畅的信息交流,实现在以往网络条件下难以达到的功能,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单片机系统的智能护眼测距眼镜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设计一种能够实时监测眼睛与书本之间距离、分析用户用眼习惯并提醒用户注意用眼距离的智能护眼测距眼镜.方法:采用STC89C51单片机作为系统主控单元,通过超声波测距模块测量用户眼睛与书本之间的距离,并通过蓝牙串口模块将数据发送至手机App.其中测距软件部分采用C语言编程,App的开发采用Android Stu-dio IDE开发环境,将Java语言作为主要编程语言.结果:该眼镜在使用过程中稳定性良好、距离测试准确且提醒及时,能达到帮助矫正用眼习惯、降低近视风险的效果.结论:该眼镜功能设计合理,在满足人性化需求的同时能够更好地防止近视的发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