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管理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国内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的管理现状。方法:2021年11-12月,使用自制电子调查问卷,以国内15家开展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治疗医院的高压氧科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对科室及医护人员的一般情况、气囊压实际控制情况、气囊压控制方法满意度及更换意愿进行调查。结果:“三甲”医院占所有调查医院的86.7%,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频率为(25.9±39.5)人次/年;医护人员高压氧从业年限为(14.9±7.49)年;被调查科室均要求控制气囊压,且有气囊压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气囊压监测定期培训及考核的科室占53.3%;具有气囊压监测专用设备的科室占46.7%;采用指触法估计气囊压者占63.4%,将舱内气囊压控制在25~30 cmH 2O者占19.5%,其他范围者占17.1%;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气囊压自动控制仪、气囊测压表、注射器充放气和替换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替换等体积生理盐水法的医护人员均有更换意愿,气囊压自动控制仪使用者均不愿更换。 结论:15家医院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治疗开展并不均衡,气囊压监测专用设备在高压氧科普及率不高,气囊压自动控制仪在高压氧舱内使用的满意度相对较高,高压氧舱内气囊压监测及控制方法仍需改进和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麻醉后突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抢救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性,年龄45岁,体重60 kg,ASA分级Ⅱ级。因"月经量增多6个月,发现子宫肌瘤渐进性增大6个月"入院。既往病史:左下肢静脉血栓病史6个月,规律溶栓治疗,半月前停药。术前化验检查:ECG提示校正的QT间期(QTc) 491 ms,血红蛋白66 g/L。经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达到84 g/L。拟在全麻下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该患者贫血貌,入室后精神状态紧张,心率104次/min,血压138/90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3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置入三号喉罩并用胶带固定。呼吸机参数设定:FiO 2 60%,V T 450 ml,通气频率12次/min,I∶E 1∶2。监测血压109/70 mmHg,心率50次/min,监测仪显示T波倒置,随后出现室颤波形,即刻开始心肺复苏,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并将喉罩更换为气管插管。共静脉注射肾上腺素3 mg,2次360 J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率。约40 min后患者苏醒,拔除气管导管。血气分析结果:pH值7.41,PCO 2 35 mmHg,PO 2 206 mmHg,K + 3.2 mmol/L,Ca 2+ 0.98 mmol/L,乳酸2.8 mmol/L,Hb 96 g/L。送入ICU观察期间,患者再次突发意识丧失,床旁心电图可见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抢救成功后再次行心电图检查,T波呈双峰样改变,QTc 634 ms,可诊断为长QT间期综合征(LQTS)。静脉输注硫酸镁2.5 g和氯化钾1.5 g治疗,经治疗后未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口服倍他乐克11.875 mg,1次/d。距第1次心肺复苏3 d后心电图显示QT/QTc 482/580 ms。5 d后QTc逐渐恢复至470 ms,各项化验检查结果正常,患者要求出院,待进一步调整后再行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械热力清洗频率对牙科手机损耗及清洗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机械热力清洗频率对于牙科手机损耗以及清洗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180支可机械热力清洗的全新高速牙科手机,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60支。每次使用后,采用专用注油机进行清洗注油,包装灭菌。A、B、C组分别每周、每2周和每3周采用一次机械热力清洗后专用注油机清洗注油,包装灭菌的流程。在3、6、9个月时分别从每组随机抽取5支进行部件可视污渍情况检查,监测清洗效果。结果:A、B、C 3组手机平均使用次数为A组(56.60±24.77)次,B组(49.70±30.08)次,C组(46.73±35.16)次,使用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00);9个月中15支手机出现故障,其中A组4支,B组7支,C组4支,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60);12支简单维修后继续使用,A组1支,B组7支,C组4支,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0);3支更换轴芯后继续使用,均为A组。3组清洁程度合格率均为100%。 结论:牙科手机在专用注油机清洗注油基础上每3周采用一次机械热力清洗能保障其内部清洁,并不会增加损耗,可提高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脊髓性肌萎缩并肺炎患儿13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脊髓性肌萎缩(SMA)合并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对比不同治疗方法所致不同结局,以提高SMA合并肺炎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因SMA合并肺炎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病房住院的13例患儿临床资料。统计住院SMA患儿的年龄、分型、住院时间、呼吸衰竭类型、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描述住院期间SMA患儿的肺部感染病原及治疗情况。总结并分析住院期间及出院后SMA患儿的机械通气方式、时间及转归情况。结果:8例1型患儿病情较重,多存在Ⅱ型呼吸衰竭及肺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39.8±30.3) d,较5例2型患儿平均住院时间[(7.8±2.2) d]长( t=2.318, P=0.041)。选择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6例SMA患儿均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需长期并更换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平均住院时间为(51.3±25.3) d,较4例使用无创通气患儿[(7.5±2.4) d]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91, P=0.009)。3例气管插管的患儿通过积极的呼吸道清理术,病情稳定后(体温正常;空气氧下经皮血氧饱和度>94%;胸片无炎症;吸痰频率少于4 h 1次)成功拔除气管插管过度至无创通气。3例出院时无需白天无创通气的患儿在完善多导睡眠监测后,结果提示存在睡眠呼吸紊乱,出院后长期使用夜间无创通气治疗,均未因重症肺炎再次住院。 结论:选择气管插管治疗的SMA合并肺炎的患儿,应在病情稳定时尽早拔除气管插管改为无创通气,以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出院时已脱离无创通气的患儿应完善多导睡眠监测,若提示存在睡眠呼吸紊乱,出院后应长期使用夜间无创通气,以降低因重症肺部感染再次住院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国内三甲医院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防控实践现状的多中心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全国三甲医院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防控的护理实践现状,评估护理实践的薄弱环节,探讨存在的共性问题。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自行设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最佳实践落实情况调查问卷》,2017年3月1日对中华护理学会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委员所在及组织的全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55家医院的ICU进行问卷调查。并在调查前对参与研究医院的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共回收134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87%。结果:117个ICU中71个(60.68%)ICU填写了CLABSI发生率,18个(15.38%)数据来源于本科室。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环节,65个(55.56%)ICU有专人督导,109个(93.16%)ICU使用专用穿刺包,74个(63.25%)ICU使用无菌手术衣,26个(22.22%)ICU无菌巾覆盖全身,13个(11.11%)ICU使用思乐扣固定导管。CVC维护环节,透明敷料更换频率106个(90.60%)ICU在7 d之内,纱布更换频率44个(37.61%)ICU为1~2 d,使用一次性预充液冲管的ICU有22个(18.80%),103个(88.03%)ICU连续输液时24 h更换输液器1次,13个(11.11%)ICU进行复方氯己定溶液擦浴。97个(82.91%)ICU没有输液接头使用操作规程,28个(23.93%)ICU护士不知道使用的接头类型。结论:目前临床上的防控CLABSI的护理措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建议规范指南,开展高质量研究,加强人员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导管出口处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腹膜透析(腹透)患者导管出口处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中心置管的年龄≥60岁的腹透患者,前瞻随访1年或期间退出腹透。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出口处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患者人口学、实验室指标及出口处护理等资料。结果:本研究纳入247例患者,年龄(68.6±6.2)岁,男性占53.4%,糖尿病肾病者占48.2%,中位随访时间为12.0个月。32例(13.0%)患者发生34次出口处感染,感染率为82.5患者月/次(0.15次/患者年)。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最主要致病菌(35.3%)。培养阴性率为8.8%。导管出口处评估结果显示,不依从护理流程者23.5%,腹透管固定不良者62.3%,管道牵扯史者9.7%,出口处有机械性压迫者5.3%,护理频率不当者29.6%,用莫匹罗星者13.8%,患者本人护理出口处者26.7%,更换出口处护理者16.6%。两组患者的人口学(年龄、性别、基础肾脏病等)及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钾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不依从出口处护理流程( HR=2.352,95% CI 1.008~5.488, P=0.048)、腹透管固定不良( HR=3.074,95% CI 1.046~9.035, P=0.041)及出口处护理者不固定( HR=2.423,95% CI 1.004~5.845, P=0.049)是出口处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老年腹透患者的出口处感染率为0.15次/患者年。教育患者依从出口处护理流程、做好腹透管固定及由固定的经培训的护理者护理出口处可能会降低老年腹透患者导管出口处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卧床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同时研究其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南方科技大学医院进行治疗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Braden评估量表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利用一般资料问卷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s多因素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该院80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Braden评估量表分数为(15.98±0.12)分,处于危险水平。经过单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翻身频率、床单更换清洗频率、身体清洁频率、床上运动频率、是否出现代谢紊乱、是否具有皮肤病、是否使用减压工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偏大、营养状况不良、翻身频率低、床单更换清洗频率低、身体清洁频率低、床上运动频率低、出现代谢紊乱、具有皮肤病、不使用减压工具均是导致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平时应对患者进行清洁及翻身等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含异体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临床评价含异体角质形成细胞(KC)和成纤维细胞(Fb)的细胞膜片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以聚氨酯生物膜为载体构建含人异体KC和Fb的细胞膜片,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2016年4月—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Ⅱ度烧伤创面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阳性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拟入组40个急性Ⅱ度烧伤创面,选择的单个创面≥10 cm×10 cm且≤5%体表总面积(TBSA),将创面均分为2个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细胞膜片组和常规治疗组。细胞膜片组创面内层覆盖细胞膜片、外覆无菌植皮纱布,视创面愈合及渗出情况于治疗开始后每1~3天更换外层纱布,每7天更换1次细胞膜片(即该组换药)。常规治疗组创面内层覆盖混合磺胺嘧啶银霜的纱布、外覆无菌植皮纱布,视创面渗出情况每2~3天更换内外层纱布。分别于治疗5、7、10、14 d,计算2组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换药总次数、治疗期间创面感染情况;首次换药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伤后6~12个月,随访创面瘢痕形成情况。观察安全性指标包括治疗期间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不良反应。对数据行Wilcoxon秩和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制备的细胞膜片直径约8 cm,每片面积约49 cm 2,含2层或3层KC和Fb。(2)共入选43例患者,其中3例脱落。完成治疗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57岁,烧伤总面积为2%~26%TBSA。(3)治疗5、7、10、14 d,细胞膜片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Z=4.205、4.258、3.495、2.521, P<0.05或 P<0.01)。细胞膜片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7(6,8)d,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的11(7,14)d( Z=4.219, P<0.01)。细胞膜片组创面换药总次数为1(1,2)次,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的6(4,7)次( Z=5.464, P<0.01)。(4)31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在首次换药前即已愈合,9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首次换药疼痛评分为1(0,1)分;40例患者常规治疗组创面首次换药疼痛评分为2(1,3)分。40例患者2组创面完全愈合前均未见有明显感染发生。试验结束后,9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6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与常规治疗组创面均未见瘢痕形成,细胞膜片组创面颜色与正常肤色一致,仅见常规治疗组创面少量色素沉积;3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仅有色素沉积,而常规治疗组创面瘢痕形成明显。(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波动主要随烧伤病程演进及创面愈合自行缓解,未见明显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与异常表现。 结论:含异体KC和Fb的细胞膜片可减少Ⅱ度烧伤创面换药次数、加速创面上皮化、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换药疼痛;由于其加速创面上皮化进程,可能有利于减轻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增生;临床应用简便、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敷料更换频率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敷料更换频率延长至14 d内按需更换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的早产儿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在线随机软件将入选早产儿分为7 d、11 d、14 d更换敷料组,3组均采用聚氨酯透明敷料及相同敷料更换方法,观察并比较3组患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敷料覆盖处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结果:共纳入296例,7 d、11 d、14 d更换敷料组分别为96例、108例、92例,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5/1 000导管日、1.1/1 000导管日、0.8/1 000导管日;导管病原菌定植发生率分别为1.0%、0.9%、0%;出口部位感染率分别为1.0%、0.9%、1.1%,敷料覆盖处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0%、2.8%、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及敷料覆盖处皮肤细菌培养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91.7%(11/12),革兰阴性杆菌占8.3%(1/12),无真菌感染。 结论:聚氨酯透明敷料在完整且无卷边、渗血、渗液等情况下,早产儿PICC导管置管处敷料14 d内按需更换具备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出血患者PICC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筛选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PICC置管患者238例,回顾性分析病历数据资料,根据PICC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34例)和非感染组(204例),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PICC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对应的护理对策。结果:238例脑出血患者中发生PICC感染34例,感染率为14.29%,其中病原菌株数最高的为鲍曼不动杆菌9株(26.47%),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17.65%)、铜绿假单胞菌5株(14.7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史( OR=2.983)、血肿体积>30 mm 3( OR=2.680)、合并糖尿病( OR=2.606)、导管留置时间>2周( OR=3.096)、置管次数>3次( OR=3.504)、敷料更换频率≤3 d( OR=2.821)为PICC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脑出血患者PICC感染主要感染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脑出血患者PICC感染的发生与患者自身身体素质密切相关,在置管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并提高患者身体素质,调节重度昏迷患者的神经功能,做到一次置管成功,缩短导管留置时间,以降低PICC感染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