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流感染患者营养状况与疾病负担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与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疾病负担密切相关的营养筛查手段,为BSI患者的营养干预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2021年1月1日~2023年10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BSI确诊病例.收集变量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人口学信息,入院时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时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评分、入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index,BI)评分、血清白蛋白以及基础疾病、入院48h内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健康结局等并进行分析.结果 350例BSI患者纳入分析,平均年龄为65.86±17.21岁,男性204例(58.29%),有基础疾病者279例(79.71%).感染来源为血管内导管的占8.57%(n=30),非导管相关的首位感染类型为肺炎(66.57%,n=233).血培养细菌类型为杆菌181例(51.71%)、球菌130例(37.14%)、真菌20例(5.71%)及混合感染19例(5.43%).350例患者入院时低BMI占6.86%(n=24)、NRS2002评分提示严重营养风险者占3.7%(n=13)、低白蛋白者占93.43%(n=327);入院时BI评分提示中重度依赖者占53.43%(n=187).入院48h SOFA评分为3(1,6)分;收住ICU 136例(38.86%),ICU住院天数为10.50(5.00,24.50)天;机械通气占9.43%(n=33),平均时长220(84,360)h;治疗结局治愈259例(74.00%),感染复发或放弃治疗28例(8.00%),死亡63例(18.00%);住院期间总治疗费用为54736.00(28721.22,98639.50)万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SOFA评分独立相关的变量为恶性肿瘤病史与BI评分,与健康结局独立相关的变量为入院时NRS2002评分,与医疗费用独立相关的为住院天数(P<0.05).结论 BSI多见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入住ICU比例高.入院时进行NRS 2002评分及BI评分可以较好地评估BSI的疾病预后及疾病严重程度.进一步,临床医师需要根据上述评分进行分级干预,以降低该类患者的疾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长导管在血管加压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的安全性及必要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对照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山西省汾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的88例使用血管加压药的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6月至12月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血管加压药的44例患者纳入PICC组,2023年1月至6月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的44例患者纳入中长导管组。两组患者均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管,均选择肘窝与腋窝之间中间1/3部位,所用导管型号均为5 Fr双腔。放置导管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直到移除导管、死亡或30 d(以先到者为准)。以美国输液护理协会(INS)修订的《静脉治疗实践标准》为标准,结合前期预试验结果,对两组患者导管不全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静脉炎、拔管时导管内血栓、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穿刺点渗液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原发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置管后观察期间均无CRBSI或静脉炎发生;两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穿刺点渗液〔均为2.27%(1/44)〕;中长导管组导管不全堵塞、拔管时导管内血栓、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PICC组〔导管不全堵塞:4.55%(2/44)比6.82%(3/44),拔管时导管内血栓:0%(0/44)比2.27%(1/44),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0%(0/44)比4.55%(2/44)〕,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6.82%(3/44)比15.91%(7/44), P<0.01〕。 结论: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可减少RICU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中心静脉插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成功实施的关键。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TCC)是内瘘成熟障碍情况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TCC使用中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就使用TCC的患者发生CRBSI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留置血管内导管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本文从置管、患者以及环境气候等因素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综述,对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的多种干预措施进行评估,以期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心静脉导管冲管及封管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指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入,且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CVC为急诊、危重症及手术患者提供了血管通路,被广泛应用于静脉治疗、补液、血流动力学监测、肠外营养治疗等目的 [1]。然而,如果CVC维护不当,那么会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等CVC相关并发症 [2]。其中,导管堵塞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38% [3]。一旦发生导管堵塞,则需要进行导管内溶栓甚至拔管或重新置管,不仅会导致治疗中断、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还会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增加病死率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敷料更换频率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敷料更换频率延长至14 d内按需更换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的早产儿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在线随机软件将入选早产儿分为7 d、11 d、14 d更换敷料组,3组均采用聚氨酯透明敷料及相同敷料更换方法,观察并比较3组患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敷料覆盖处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结果:共纳入296例,7 d、11 d、14 d更换敷料组分别为96例、108例、92例,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5/1 000导管日、1.1/1 000导管日、0.8/1 000导管日;导管病原菌定植发生率分别为1.0%、0.9%、0%;出口部位感染率分别为1.0%、0.9%、1.1%,敷料覆盖处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0%、2.8%、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及敷料覆盖处皮肤细菌培养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91.7%(11/12),革兰阴性杆菌占8.3%(1/12),无真菌感染。 结论:聚氨酯透明敷料在完整且无卷边、渗血、渗液等情况下,早产儿PICC导管置管处敷料14 d内按需更换具备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管"控之路"道"阻且长——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血管通路装置是把"双刃剑",充当生命通道同时也会引发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从国家政策推动、医保支付革新及临床管理需求等方面阐述了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围绕导管全生命周期分析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的关键环节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基于目前难点与盲区思考我国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未来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肺栓塞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儿童肺栓塞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儿童肺栓塞的发生与高危因素密切相关,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尤其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时)、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和感染患儿。儿童肺栓塞临床表现不典型,与呼吸道感染症状难以区分,且常被基础疾病所掩盖,需要更多检查协助诊断。近年来,CT肺血管造影已取代肺动脉造影,成为确诊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目前儿童肺栓塞的治疗建议主要来自成人临床试验和一些小样本儿科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包括抗凝、溶栓、血栓切除等。该文对儿童肺栓塞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于儿科临床工作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及时对患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颅内气体栓塞致死亡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84岁,因"腰痛伴活动受限半年余"入院。入院查体:脊柱轻度后凸畸形,腰背部有明显压痛和叩击痛,双下肢肌力5级,皮肤感觉正常。腰椎MRI及CT示L 4椎体压缩性骨折。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示:骨密度T值-2.6,提示骨质疏松。入院诊断:L 4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于入院第4天行L 4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毕出现呼之不应,血压下降至94/63 mmHg,氧饱和度下降至80%。颅脑CT示颅内多发斑点状气体密度影,腰椎CT示腰椎棘突旁软组织内积气,局部椎管内积气,双侧腹股沟区血管内点状气体密度影。诊断为颅内动脉气体栓塞。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意识丧失,伴颈项强直,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侧Babinski征阳性,予脑保护、维持脑灌注、改善脑侧支循环等对症治疗,未苏醒。术后1个月出现肺部感染,术后3个月因呼吸衰竭死亡。病例提示椎体成形术中气体栓塞的潜在风险,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减少静脉血与空气接触的时间、在套管内预先注入生理盐水以降低静脉血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适当增加静脉压力降低气体吸入的风险。建议选择直径较小的操作导管。对术前合并心脏疾病或高龄患者建议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排除卵圆孔未闭合等解剖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21例小儿血管环的外科治疗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完全性血管环和部分性血管环的诊断、外科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经手术治疗的小儿完全性血管环或部分性血管环121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81例,女40例;年龄范围为16 d至8岁。术前症状有咳嗽、喘鸣、反复呼吸系统感染、呼吸困难、吞咽困难,12例术前行机械通气。术前均行胸部X线片、心电图等常规检查,9例行食管吞钡造影,4例行气管和支气管造影,34例在术前或术中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所有患儿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胸部CT检查。收集患儿的临床表现、术前胸部X线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CT、纤维支气管镜、食管造影等检查结果;收集麻醉、手术处理方法,手术结果(手术病死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对存活病例随访,调查存活状况和手术并发症情况,并将术后生存状况输入SPSS 16.0统计软件,用Kaplan-meier法做出术后生存曲线,评估近、中期生存状况。结果:完全性血管环35例,部分性血管环86例;完全性血管环患儿中的血管环种类包括双主动脉弓22例,右主动脉弓右降主动脉合并左侧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韧带13例;部分性血管环患儿中的血管环种类包括肺动脉吊带83例,左主动脉弓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例。22例双主动脉弓患儿中,左主动脉弓优势3例,右主动脉弓优势17例,双主动脉弓平衡2例;合并气管狭窄2例,手术行弱势主动脉弓切断缝合,1例气管狭窄呼吸困难症状明显,行狭窄气管切除并气管端-端吻合术;20例手术后当天拔除气管插管,1例术中大出血患儿于术后第二天拔除气管插管,另1例气管狭窄切除气管端-端吻合患儿于术后第三天拔除气管插管。13例右主动脉弓右降主动脉合并左侧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韧带患儿中,迷走左锁骨下动脉11例,镜像分支模式2例;8例有Kommerell憩室,其中6例Kommerell憩室直径为左锁骨下动脉直径1.5倍及以上的行Kommerell憩室切除并左锁骨下动脉移植于左侧颈总动脉;该13例患儿于术后当天拔除气管插管。83例肺动脉吊带患儿中,合并气管狭窄2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4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10例,合并完全性房室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SD)1例,该83例均行左肺动脉移植于主肺动脉,气管狭窄症状明显的13例行气管成形术,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70.08±31.04)h,范围为40~130 h,其余70例患儿于手术当天拔除气管插管;合并的心内畸形行同期矫治,左主动脉弓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例,分别合并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ion of aortic arch,IAA)1例,VSD 1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1例;该3例均行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移植于右侧颈总动脉,于术后当天拔除气管插管。手术死亡2例,1例因术后并发纵隔感染,另1例因气管吻合口漏家长放弃治疗。手术并发症包括大出血1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左肺动脉狭窄4例。所有患儿术后食管受压症状均消失,除2例有轻度呼吸道狭窄症状外,余患儿的呼吸道症状均消失。随访时间范围为3个月至6.5年,死亡1例为气管狭窄切除端-端吻合术后吻合口反复发生肉芽肿。完全性血管环患儿术后1、3、5年生存率均为97%;部分性血管环患儿1、3、5年生存率均为98%。术后并发症包括4例气管成形术后仍然间断存在气管狭窄的症状,但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6例PA-Sling术后存在左肺动脉轻-中度狭窄。结论:小儿血管环外科手术治疗的近-中期效果良好;气管狭窄是血管环常见合并畸形,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