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管理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国内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的管理现状。方法:2021年11-12月,使用自制电子调查问卷,以国内15家开展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治疗医院的高压氧科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对科室及医护人员的一般情况、气囊压实际控制情况、气囊压控制方法满意度及更换意愿进行调查。结果:“三甲”医院占所有调查医院的86.7%,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频率为(25.9±39.5)人次/年;医护人员高压氧从业年限为(14.9±7.49)年;被调查科室均要求控制气囊压,且有气囊压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气囊压监测定期培训及考核的科室占53.3%;具有气囊压监测专用设备的科室占46.7%;采用指触法估计气囊压者占63.4%,将舱内气囊压控制在25~30 cmH 2O者占19.5%,其他范围者占17.1%;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气囊压自动控制仪、气囊测压表、注射器充放气和替换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替换等体积生理盐水法的医护人员均有更换意愿,气囊压自动控制仪使用者均不愿更换。 结论:15家医院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治疗开展并不均衡,气囊压监测专用设备在高压氧科普及率不高,气囊压自动控制仪在高压氧舱内使用的满意度相对较高,高压氧舱内气囊压监测及控制方法仍需改进和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原发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药物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380?例,其中接受DCB治疗者180?例(DCB组),置入DES者200?例(DE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主要指标包括院内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即由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构成的复合指标。次要指标包括:(1)PCI治疗前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及其心肌灌注(TMP)分级;(2)PCI治疗后0.5~2 h内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即ST段回落率(取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计算在治疗后ST段下降的比率;或ST段压低最显著的导联,在治疗后ST段恢复的比率),将ST段回落率<50%定义为ST段回落不良;(3)术中冠状动脉夹层的发生情况;(4)心肌酶升高峰值;(5)院内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IPTW),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两种介入治疗方法对MACE发生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类型与部位、靶血管及介入治疗手术资料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DCB组分叉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DES组( P<0.05);DCB组的球囊直径较DES组的支架直径小,而长度更长( P均<0.05)。两组住院期间各死亡1?例;与DES组比较,DCB组住院期间心肌梗死发生率[2.8%(5/180)比0.5%(1/200), P=0.10]和TVR比率[2.8%(5/180)比0.5%(1/200), P=0.10]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大多与迟发夹层相关;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6/180)与1.0%(2/200), P=0.15]。出院后3?个月内,两组均未发生MACE。两组患者的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率及心肌酶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DCB组的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高于DES组[8.3%(15/180)比3.0%(6/200), P=0.02],但是多为B型以下夹层,无需特殊处理。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1)。采用倾向性评分控制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采用DES及DCB治疗,院内发生MACE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DCB为对照, OR=0.35,95 %CI0.08~1.43, P=0.13)。 结论:对于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使用DCB与DES同样安全、有效。使用DCB治疗者的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高于DES,但多为B型以下。另外,因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致使DCB的在院心肌梗死发生率偏高,须密切关注与高度警惕DCB后的迟发冠状动脉夹层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大脑内排便反射相关功能活动区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大脑内排便反射的控制区域是否存在功能性的活动异常。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同意参加本研究的10例HSCR患儿作为HSCR组,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3.30岁;同期无排便功能障碍的同年龄段的12例体表血管瘤患儿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08岁。两组患儿均先进行直肠肛门测压检查,并记录直肠静息压力水平,引起患儿出现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直肠内气囊充气量及相应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随后使用fMRI技术来观察HSCR组和对照组患儿在能够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刺激下,其大脑内激活区域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使用FSL(FMRIB Software Library,version 6.0.0)软件对所得的f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直肠静息压、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气囊注气容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体重、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时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在直肠内初始感觉刺激下,两组患儿大脑内均未出现与直肠扩张刺激相关的活动区域。在急迫便意刺激下,正常组患儿大脑内主要有额上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和丘脑区域出现了激活;而在HSCR组患儿大脑内上述区域均未出现激活,仅枕叶、舌回及颞叶区域出现了少量激活。将正常组及HSCR组的结果进行对比,在急迫便意的感觉刺激下,正常组大脑内的脑岛、额下回、丘脑、小脑以及扣带回(前部)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HSCR组,而HSCR组大脑内的枕叶、颞下回、胼胝体、海马回以及海马旁回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正常组。 结论:HSCR组患儿的额下回、脑岛、小脑、丘脑以及前扣带回等区域可能在排便反射的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化心理疏导及控制性降压干预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负面情绪、术后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患者护理中强化心理疏导和控制性降压干预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TKA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治疗期间行气囊止血带控制法+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行控制性降压干预,同时强化心理疏导,护理干预均持续至患者出院。观察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术前、出院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分别为(12.15±0.11)分、(10.06±3.1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1±0.16)分、(13.73±5.25)分,术前、出院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分别为(15.10±2.05)分、(12.27±2.0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16±2.15)分、(16.25±2.52)分( t=80.67、3.28、9.32、6.69,均 P < 0.05);观察组术中、术后3 d平均出血量分别为(350.10±30.59)mL、(190.25±27.15)mL,术中平均输液量为(1 328.50±110.27)mL,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450.52±35.16)mL、(260.19±26.51)mL、(1 480.15±101.15)mL( t=11.80、10.09、5.55,均 P < 0.001);观察组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33%(4/30)(χ 2=4.04、4.28,均 P < 0.05);观察组术后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WHO-QOL-BREF)量表中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分别为(83.20±2.14)分、(84.05±2.18)分、(81.51±2.06)分、(81.51±2.24)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37±2.25)分、(69.14±2.20)分、(70.25±2.04)分、(70.25±2.63)分( t=15.57、26.36、21.27、17.85,均 P < 0.001)。 结论:TKA术治疗期间使用控制性降压法,同时围术期前后予心理疏导,可帮助患者明显改善心理状态,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实现更好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婴幼儿腹腔镜手术不同方法肺复张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婴幼儿腹腔镜手术不同方法肺复张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70例,年龄1~6岁,体重10~24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预计手术时间≤2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5):PEEP递增法肺复张组(PV组)和控制性肺膨胀法肺复张组(RM组)。患儿气管插管后行压力控制模式通气,分别于气腹后20 min、气腹结束即刻和手术结束气管拔管前行肺复张。PV组逐渐递增PEEP,气道压力上限35 mmHg,增加5 cmH 2O,通气30 s,再次增加至15 cmH 2O,通气30 s,调整为原参数继续通气,直至下次肺复张。RM组改为手控模式通气,调节压力阀为30 cmH 2O,快速充氧将压力上升到最大,手动挤压呼吸气囊使气道压力达到30~35 mmHg,持续30 s后调整为原通气参数继续通气,直至下次肺复张。于气管插管后5 min(T 1)、气腹20 min(T 2)、气腹结束即刻(T 3)和手术结束气管拔管前(T 4)记录气道峰压和平均气道压,计算动态肺顺应性;于T 2和T 4时行血气分析,记录PaO 2和PaCO 2,计算氧合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和呼吸指数;分别于气管插管前(T 0)、T 4和入PACU 20 min时(T 5)时行肺超声评分。记录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PACU期间低氧血症和术后3 d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RM组相比,PV组T 2,3时气道峰压和平均气道压降低,T 2~4时动态肺顺应性升高,T 2和T 4时PaO 2和氧合指数升高,PaCO 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和呼吸指数降低,T 4和T 5时肺超声评分降低,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时间缩短( P<0.05)。 结论:婴幼儿腹腔镜手术采用PEEP递增法肺复张的效果优于控制性肺膨胀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新型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经桡动脉穿刺是临床常用的介入手术穿刺途径,术后为预防桡动脉出血,需要对桡动脉进行压迫止血。现临床常用的压迫止血装置主要由绑带、压迫球囊、注气口以及支撑板构成。在使用时,向气囊内注射空气来获得按压力,通过气囊内空气量多少来衡量局部压力大小,并按时进行抽气减压。然而,绑带的预紧程度对实际按压力有较大影响,不同的人员在操作时可能差异较大,难以控制实际压力。局部压力过小会导致穿刺点出血,压力过大患者会产生疼痛、肢体肿胀、水泡甚至桡动脉闭塞。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可以控制实际按压力的桡动脉止血装置,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穿刺点压迫管理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穿刺点压迫管理相关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为控制术后出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术肢不适及完善穿刺点压迫管理等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与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穿刺点压迫管理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2013年2月至2023年2月.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9篇,其中系统评价4篇、随机对照研究14篇、类实验性研究1篇.归纳出5种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后穿刺点压迫方法,其中最推荐气囊式压迫器,其次是螺旋式压迫器;首次放气时间建议提前至术后1 h,以最大程度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对术肢的影响.结论 压迫器及新型压迫方法较传统压迫方法对于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后穿刺点压迫更为有效,并建议将首次减压时间从术后4~6 h提前至术后1 h.未来研究可开展基于理论基础的个性化干预措施探索,以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穿刺点压迫管理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加温加压冲洗装置设计及其在宫腔镜手术中的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设计一款加压加温冲洗装置并评估其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加压加温冲洗装置由加温加压装置、液晶控制面板模块、冲洗管路加温管路和支撑架组成.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00例行妇科宫腔镜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加温加压冲洗装置在宫腔镜手术中进行加温加压操作,对照组采用手动充气式加压输液袋,通过充气挤压气囊的方式在宫腔镜手术中进行加压操作.比较两组宫腔镜操作的膨宫清晰度、手术时间、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体温,以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膨宫清晰率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62、8.392,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99,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15 min体温和术后20 min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3.153、-17.911,P<0.05).结论:妇科宫腔镜手术操作中使用加温加压装置可增加膨宫清晰度,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节省人力资源,减少并发症及提高医护人员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一种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后上肢抬高锻炼装置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3/12/2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后由于患肢长期处于被动固定位置,引起患肢关节自主活动受限,患者容易出现肌肉酸痛、肩肘关节僵硬,导致断蒂后肩关节和肘关节的活动度变小,伴有活动疼痛等;同时,固定不牢靠还会引起皮瓣撕脱.为此,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设计了一种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后上肢抬高锻炼装置,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1710053343.8).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后上肢抬高锻炼装置由结构执行部分、电气控制部分及条形气囊组成.结构执行部分主要用来提供条形气囊的结构空间,以及支撑上臂、前臂和手部.条形气囊分为多小气囊,电气控制部分通过电机带动偏心轮进而压迫相应段的小气囊,并通过各小气囊的压强增加鼓胀,从而给手臂进行按摩.该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后上肢抬高锻炼装置是一种既能抬高固定患肢,又能协助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的装置,使用便捷,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安全舒适,在休息状态时具有良好的肩肘抬高固定功能,避免腹部皮瓣的撕脱,同时还能保护腋窝皮肤,在功能锻炼的同时还能协助患肢进行适度按摩、肩肘的前屈和后伸、上臂内收及外展等康复训练,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用于智能睡眠监测设备的心率与呼吸频率模拟装置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针对采用高精度压力传感器技术的智能睡眠监测设备,提出一种心率与呼吸频率模拟装置.方法该装置由控制部分和模拟硅胶人偶组成.模拟硅胶人偶内部含有心跳模拟器和呼吸模拟气囊,可产生设定频率的心跳和呼吸组合压力信号.将模拟装置产生的压力信号的频率与已知准确性的智能睡眠监测设备的监测值进行对比,验证该装置产生的压力信号的频率准确性.采用秒表验证模拟装置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结果 与已知准确性的智能睡眠监测设备的监测值相比,该装置产生的心率误差为±2次/分,呼吸频率误差为±2次/分.采用秒表验证可知,装置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优于±5%.结论 对于采用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的智能睡眠监测设备,采用心率与呼吸频率模拟装置用于准确性测试切实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