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造工黏结剂暴露致过敏性肺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铸造过程中存在多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能损害劳动者的健康,其中铸造工过敏性肺炎的病例少见报道.报道1例因使用铸造用黏结剂导致过敏性肺炎的病例,该患者在某铸造企业从事模具造型工作,因"双眼刺痛、胸闷10 d余,喘憋2d"入院,其胸部CT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小点片状略高密度灶,肺功能显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下降;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伴有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55 mmHg).经脱离工作环境,糖皮质激素及西替利嗪抗过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胸部CT小点片影消失,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免疫学角度探讨"扶正祛邪"法在慢性肾病中运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中具有独特优势,可将CKD的核心病机概括为"真邪相搏,虚实夹杂".中医理论正邪发病观与肾脏疾病中现代免疫学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正气"是维持或调节免疫动态平衡的体现,"邪气"则代表诱发免疫异常的病理因素或因免疫功能异常形成的对机体有害的病理产物.基于"真邪相搏,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运用中医药扶正祛邪法可改善由直接或间接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纠正免疫紊乱,改善肾脏病理表现及临床症状,起到肾脏保护的作用.文章对扶正祛邪法在CKD治疗中的理论依据、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KD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五种方法在电焊烟尘接触工人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五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对电焊烟尘作业岗位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比较各种方法在对电焊烟尘健康风险评估中的优缺点及适用性。方法:于2020年3月,采用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ICMM)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MES法和GBZ/T 298-2017《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定性法与综合指数法对天津市四家生产企业电焊烟尘接触岗位进行风险评估。通过风险比值( RR)对不同方法评估结果进行标准化。 结果:经过标准化后,ICMM风险矩阵法和MES法评估企业1、2、4为可忽略风险,企业3为中等风险,ICMM定量法评估各企业结果为可忽略风险、低风险、极高风险和低风险;导则定性法评估各企业结果均为可忽略风险,导则综合指数法评估各企业结果均为中风险。结论:五种方法均适用于对电焊烟尘接触岗位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应结合定性与半定量评估结果综合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油田企业不同岗位女工生殖健康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油田企业不同岗位女性职工生殖健康(包括经期及妇科疾病情况)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1至12月,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某油田979名女性职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女工生殖健康调查表》作为调查工具,对人口学特征、经期状况和妇科疾病现状进行调查,并用χ 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对象月经异常患病率为26.1%(256/979)、痛经患病率为53.1%(520/979)、妇科疾病患病率为54.34%(532/979),乳腺疾病患病率为23.39%(229/979)、子宫疾病患病率为11.03%(108/979)、宫颈疾病患病率为10.32%(101/979)、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为7.97%(78/979)。年龄、岗位性质、是否清楚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妇科疾病患病的影响因素( P=0.001、0.000、0.007);年龄、岗位性质、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是月经异常的影响因素( P=0.005、0.000、0.000、0.010)。 结论:油田企业不同岗位女工的生殖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专业技术岗位和技能岗位女性职工的生殖健康状况亟待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劳动者接触水平。方法:于2018年9月,对6家输电工程和3家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典型工艺进行工程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开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对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变电工程破碎工接触矽尘、电焊工接触电焊烟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分别为2.72、14.03 mg/m 3,输电工程木工及变电工程破碎工、钢筋工、木工、架子工和筑路工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结果分别为87.9、92.5、87.1、92.5、93.0、90.2 dB(A),输电工程瓦工及变电工程的瓦工、普工3、筑路工1、筑路工2接触手传振动的4 h时间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分别为5.36、5.21、5.28、10.71、5.22 m/s 2,输电工程和变电工程电焊工肢体电焊弧光有效辐照度分别为401.19、319.68 μW/cm 2,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各岗位化学性有害因素、高温及热辐射接触水平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结论: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多个岗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超标情况,应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有针对性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对甲酚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具有多种病因、不同亚型和各种发展轨迹。现有研究表明ASD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针对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与ASD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未构成体系,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是ASD发病的一个潜在的影响因素。对甲酚是一种有毒性的小分子代谢物,可通过人体内肠道菌群降解酪氨酸而产生,过量的对甲酚对易感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特定区域的有害影响可能与ASD的病因有关。人体中对甲酚水平的升高可能会重塑肠道菌群,影响多巴胺神经元的功能,诱导ASD样行为。本文就对甲酚在ASD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行为决定健康:改变不良行为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健康中国行动:2030"是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工作,其中行为危险因素控制与不良行为方式改变与行为医学的工作密不可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饮酒、吸烟、不健康饮食习惯、缺少运动。"行为决定健康"是行为医学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一以贯之的宣传、普及和实践的主题,具体实施的内容可围绕睡眠、运动与体质量控制、烟草与有害饮酒控制、饮食均衡与情绪调节等几方面的行为干预和教育,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预期寿命作出行为医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4-2015年中国40岁及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药物治疗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中国≥4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药物治疗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提高慢阻肺患者诊断治疗水平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阻肺监测。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肺功能检测,将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 1/FVC<70%者诊断为慢阻肺。共9 120名慢阻肺患者纳入分析。基于复杂抽样设计估计慢阻肺患者药物治疗率及其95% CI,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40岁慢阻肺患者的药物治疗率为11.7%(95% CI:10.2%~13.0%),吸入药物治疗率为3.4%(95% CI:2.9%~4.0%),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率为10.4%(95% CI:9.0%~12.0%),调查前知晓自己患有慢阻肺者的药物治疗率最高。≥60岁患者的药物治疗率高于<60岁者。女性药物治疗率、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率均高于男性,有职业有害因素暴露者这2个治疗率高于无暴露者,曾经吸烟者的药物治疗率、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率高于现在吸烟者和从不吸烟者。调查前知晓自己患有慢阻肺者的治疗率均高于不知晓者,有呼吸道症状者的治疗率均高于无症状者。 结论:中国≥40岁慢阻肺患者药物治疗率,特别是吸入药物治疗率很低,了解自己慢阻肺患病状况、出现呼吸道症状是影响慢阻肺药物治疗的重要因素。应加强慢阻肺早期诊断,提高患者规范化治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构建方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慢性气道疾病。构建动物模型是COPD基础研究中的主要手段,卷烟烟雾(CS)暴露作为COPD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常用于动物造模。单因素诱导和多因素联合诱导是常见的COPD动物模型构建方式,单因素诱导主要包括单纯CS、单纯蛋白酶和有害气体诱导等方式,其中以单纯CS模型最常见;多因素联合诱导主要有CS联合脂多糖(LPS)、CS联合弹性蛋白、卷烟烟雾提取物联合胰弹性蛋白酶和胰弹性蛋白酶联合LPS等,CS联合LPS是最常见的多因素联合诱导方式。各种造模方式均具有一定优劣势,本文参考近5年COPD动物模型的相关文献,探讨COPD动物模型的具体造模方式,为构建合理的COPD动物模型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4至2020年某油田分厂职工在岗猝死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某大型油田职工发生在岗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此类事件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4月,收集某大型油田2014至2020年死亡职工的病历资料和生前1年内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共纳入在岗猝死的85名职工为研究对象。按是否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将职工分为接害工种(66人)与非接害工种(19人),回顾性分析猝死职工临床资料特点,分析病例的性别、年龄、工龄、工种、猝死原因分布情况,各项职业健康检查指标异常检出情况,采用χ 2检验分析工种、工龄和体检异常指标的分布情况。 结果:在岗猝死85名职工中,男女比例为16∶1,40~50岁职工猝死占比最高(54.12%,46/85),接害部门一线工种占43.53%(37/85)、工龄为20~30年职工占57.64%(49/85)。猝死原因以心源性猝死为主(78.82%,67/85)。不同工种职工的血压、血糖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24、24.22, P<0.05),不同工龄职工的血脂、血糖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2.37、31.435, P<0.05)。 结论:油田企业应落实有害因素防护措施,加强健康宣教,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油田职工在岗猝死事件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