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免疫学角度探讨"扶正祛邪"法在慢性肾病中运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中具有独特优势,可将CKD的核心病机概括为"真邪相搏,虚实夹杂".中医理论正邪发病观与肾脏疾病中现代免疫学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正气"是维持或调节免疫动态平衡的体现,"邪气"则代表诱发免疫异常的病理因素或因免疫功能异常形成的对机体有害的病理产物.基于"真邪相搏,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运用中医药扶正祛邪法可改善由直接或间接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纠正免疫紊乱,改善肾脏病理表现及临床症状,起到肾脏保护的作用.文章对扶正祛邪法在CKD治疗中的理论依据、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KD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面向早期筛查的血糖失稳态人群"舌象-舌苔微生物组学"特征与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血糖失稳态是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痴呆、恶性肿瘤等许多慢性重大性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临床危害极大,但其高度可逆性的特点也给上述重大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了机会窗口.然而,当前针对血糖失稳态人群早期筛查及干预尚无系统性研究,对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所用筛查方法在特异性、准确性方面均存在不足,临床应用受限.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舌象是反映正邪消长和病情进退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血糖稳态—血糖失稳态—糖尿病"病程进展中舌象具有一定的动态演化特点,而其舌象变化的潜在机制可能与舌苔微生物密切相关.基于血糖失稳态人群"舌象-舌苔微生态"的临床表观与微生物组学特征构建"舌象-舌苔微生物"宏微观映射模型,有望为血糖失稳态人群的大规模早期筛查和相关疾病早期防治提供新路径,并为阐明中医舌象诊断理论科学内涵、探讨复杂性疾病演化特点与潜在机制提供新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肾者,胃之关也"理论探讨裴正学教授治疗胃癌的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裴正学教授认为胃癌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脾肾两虚,临床治疗当以"十六字方针"为指导原则,谨遵《黄帝内经》曰:"肾者,胃之关也"之理论,标本兼治、攻补结合、以补助攻,后期以健脾补肾为法,始终将扶正固本大法贯穿于治疗胃癌的全程.裴正学教授临床用药融兵法寓治法于一炉,据正邪矛盾,加减进退,擅用复法大方,创制的乌附理中汤(胃癌1号方)在临床中取得良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六维辨证观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六维辨证观强调从病因、病位、病期、病势、病理、病性六个不同维度对病证进行辨析,有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锻炼和形成.基于六维辨证观,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辨病因,应综合考虑H.pylori致病因素的外感兼内伤属性,要注重三焦疾病"总在一经不移为辨"的病理特点;辨病性,应关注H.pylori作为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规律,不能简单归结为湿热致病,其"粘附致炎"的病理属性需结合三焦气化的"通透性网状效应"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型;辨病位,H.pylori留滞部位在中焦胃腑膜层,胃黏膜分布规则的集合小静脉是反映中焦气化"通透性网状效应"的重要标志;辨病理,H.pylori粘附致炎的病理产物以气滞、湿、热、虚、瘀多见,影响三焦气化功能而呈现气机阻滞、湿热中阻、虚瘀共存等不同的病理状态;辨病期,H.pylori感染造成三焦"通透性网状效应"变差,日久生变,毒瘀虚互结,从而衍变经典的Correa模式.临床应注重H.pylori的根治治疗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共同处理策略;辨病势,根据H.pylori感染的不同阶段,注重对比正邪态势、病理因素态势的不同,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提出的"分消上下之势"是很重要的治疗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正邪理论探讨巨噬细胞极化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正邪交争贯穿于肺纤维化形成发展全过程,而巨噬细胞极化是肺纤维化发展的重要机制,通过释放相关细胞因子,参与肺纤维化进程.本文从正邪理论与肺纤维化、巨噬细胞极化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正邪理论与巨噬细胞极化的相关性等方面探讨巨噬细胞极化与肺纤维化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探讨中药作用机制,为肺纤维化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中焦如衡"论治胃癌前病变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焦如衡"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基于脾胃的生理特点,提出的脾胃病治疗大法.后世医家在此论点基础上,结合大量临床实践不断深化,形成了以"中焦如衡"为切入点的论治脾胃病病因病机与治疗大法为一体的理论体系.胃癌前病变(PLGC)是具有较高癌变风险的病理改变.从"中焦如衡"理论探讨PLGC的病因病机,立足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中焦如衡,以平为期"为切入点,认为本病由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胃黏膜遭受持续损害,而在正邪交争中,胃黏膜的保护和防御机制被激活,动态平衡机制被打破,出现以脾胃虚损为本、毒瘀损络为要、升降失衡为主要表现的病机特点,随之而出现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通过调和气血、虚实、气机等多种因素,以调和中焦为手段,以恢复脾胃平衡、气机升降为目的,从而防治PLG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药调控自噬干预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糖尿病心肌病(DCM)是糖尿病后期导致心脏损伤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炎症、细胞凋亡等多种异常改变带来的代谢紊乱、心肌细胞Ca2+转运缺陷和心肌纤维化等,且目前临床中缺乏特异的诊治方法.自噬作为高度保守的清除机制,可以清除蛋白质、受损细胞器或外来有害物质,转为能量和基础氨基酸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自噬的抑制会使得细胞有害代谢产物堆积,自噬的过度激活会导致正常细胞结构的破坏并造成细胞死亡.长期高糖状态会破坏心肌细胞自噬水平,加剧DCM的发生发展.自噬对细胞的保护或危害作用,与中医正邪理论环环相扣.生理状态下自噬对细胞内物质的清除和有益细胞生存物质的生成,是抑制邪气扶助正气的表现,故体健.疾病初期,自噬的受损无力清除垃圾物质,则邪气盛;疾病后期,自噬的过度激活破坏正常细胞,则正气愈虚.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近几年的研究已证实,中药单体或中药复方可以促进自噬水平的恢复,维持线粒体、内质网稳态,减少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炎症和凋亡的发生,以防治DCM.该文对自噬与DCM的关系及中药干预自噬治疗DCM作一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DCM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恶性肿瘤复合病机理论指导下温滋解毒法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基于恶性肿瘤的复合病机,将正邪、阴阳和中气等理论与癌毒理论相整合,指出正虚邪盛为肿瘤的发病基础.阴阳俱损、气机郁滞、癌毒深伏为肿瘤的病机特点.认为阴阳俱损多起于脾肾,气机郁滞首先责之于脾胃,癌毒深伏常兼夹多种邪气.基于此提出以温滋解毒法为恶性肿瘤的基本治法.温滋解毒法是温法、滋法、解毒法三法并用或次第应用,共同发挥温滋并用,调和阴阳;行气解郁,调畅情志;消癌解毒,破兼夹之邪的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李建民"以证为点、以病为线"论治痛风性肾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李建民认为任何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机衍变规律,强调要以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为线,以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表现为点.针对痛风性肾病病机衍变规律,李建民提出"肾络瘀痹"理论,认为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正邪交争,导致肾络瘀痹;其中本虚由脾肾气虚向气阴两虚、气虚涉阳、阴阳两虚转换为主要衍变规律,标实以湿热、血瘀、浊毒逐步形成,痹阻肾络为主旋律;并据此自创通络保肾复方.李建民强调在辨病、辨证论治过程中要紧扣病机衍变规律,以证为点、以病为线,以线带点,将本病高度概括为5个证型:脾肾两虚,湿热阻络;脾肾两虚,湿热瘀阻;气阴两虚,肾络瘀痹;气虚涉阳,肾络瘀痹;阴阳两虚,肾络瘀痹.用药以通络保肾复方为基础方,根据本虚标实的侧重点不同,灵活加减,以点穿线,做到着眼全局,提早干预本虚标实变化,未病先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浅析中医三维动态问诊法的思路创新及其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问诊是中医四诊之一,以询问诊断、问辨结合的方式溯源病因,厘清动态的病机发展,是中医诊断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十问歌"等中医诊断学与问诊理论的发展,针对中医病机变化的时空动态性特征,"三维动态问诊法"从时间、空间、频率三个维度指导问诊,为中医"因-机-证-治"的动态诊疗体系提供诊断资料.时间维度问诊基于因时、因人制宜,发病初期,考虑人的先天禀赋、社会属性与发病节气的时间动态所提示的病机特点,未病先防;病发日久,先发疾病往往是后病之因,提示病机的主导因素;病情恶化预判疾病转归,关注纳、眠、二便.空间维度问诊体察天地气候,以因地制宜观念指导问辨结合,以病位变化审知病势的动态变化,辨易感之病,防病深入.频率维度从病势、正邪转化的动态分析病机变化,关注症状频率所反映的虚实变化,辨病势转归及邪气盛衰,是判断机体正邪斗争、病机态势的重要问诊维度.三维动态问诊法是符合中医动态病机演变的问诊临床实际巧用,可为中医问诊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