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入变应原提取液诊断儿童过敏性疾病安全性和一致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国产吸入变应原提取液在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与血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疾病的9 56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并对其中415例进行血清特异性IgE(sIgE)检测。记录并分析SPT操作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比较SPT与血清sIgE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9 563例患儿中14例发生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15%。其中1~5岁组发生率为0.07%(2/2 581例),6~11岁组为0.19%(12/6 197例),12~17岁组为0。严重程度分级均为Ⅰ级。14例发生不良事件的患儿中,仅1例为与变应原制剂相关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0.01%(1/9 563例)。Kappa指数显示,屋尘螨、粉尘螨、链格孢霉和艾蒿采用SPT和sIgE的检测结果几乎完全一致;树木花粉和豚草具有高度一致性( P<0.01);烟曲霉具有中等一致性( P<0.01)。以血清sIgE检测结果为诊断标准,SPT检测结果的约登指数为0.76~0.89,烟曲霉(0.76)和树木花粉混筛(0.79)最低;阳性似然比除树木花粉混筛(7.12)和粉尘螨(9.10)较低外,其余均>10;阴性似然比除烟曲霉最高(0.19)外,其余均≤0.1。 结论:国产吸入变应原提取液制剂在过敏性疾病患儿的SPT临床应用中安全性高,且与血清sIgE检测一致性好,有助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与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真菌致敏性哮喘的临床和炎症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真菌致敏性哮喘的临床和炎症特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呼吸综合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2 902例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吸入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和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单纯真菌致敏组、真菌多重致敏组、非真菌致敏组和非致敏组。观察真菌致敏哮喘患儿的分布情况和真菌致敏哮喘患儿合并其他吸入过敏原致敏分布情况,比较4组哮喘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就诊季节)、血常规指标[嗜酸性粒细胞(EOS)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Hb)、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ELR)和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ENR)]和tIgE,观察4组哮喘患儿不同就诊季节血常规指标和tIgE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中2 902例哮喘患儿分为单纯真菌致敏组331例(11.41%)、真菌多重致敏组898例(30.94%)、非真菌致敏组1 067例(36.77%)和非致敏组606例(20.88%)。真菌致敏哮喘患儿共1 229例(42.35%),其中男851例(69.24%),女378例(30.76%)。不同年龄段真菌致敏哮喘患儿占比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31, P<0.001),以6~8岁、9~11岁占比较高。不同就诊季节真菌致敏哮喘患儿占比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51, P<0.001),以夏季占比最高。链格孢致敏哮喘患儿1 115例(38.42%),以3级(37.22%)、4级(32.29%)致敏较多;烟曲霉致敏哮喘患儿610例(21.02%),以2级(45.90%)、3级(30.33%)致敏较多。真菌多重致敏组中合并1种其他吸入过敏原者占比为54.23%(487/898),以真菌+尘螨占比最高33.63%(302/898);合并2种其他吸入过敏原者占比为32.18%(289/898),以真菌+尘螨+花草树木占比最高25.84%(232/898);合并3种其他吸入过敏原者占比为13.59%(122/898)。4组哮喘患儿性别、年龄、就诊季节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对于EOS绝对值、ELR和ENR,真菌多重致敏组高于单纯真菌致敏组,其次高于非真菌致敏组,高于非致敏组(均 P<0.05)。对于Hb,真菌多重致敏组高于单纯真菌致敏组、非真菌致敏组,真菌多重致敏组和非真菌致敏组高于非致敏组(均 P<0.05)。对于tIgE,真菌多重致敏组高于非真菌致敏组,其次高于单纯真菌致敏组,高于非致敏组(均 P<0.05)。EOS绝对值、ELR、ENR和tIgE在单纯真菌致敏组、真菌多重致敏组和非真菌致敏组各组内均呈现季节性变化(均 P<0.05)。单纯真菌致敏组中EOS绝对值、ELR、ENR和tIgE在夏季升高;真菌多重致敏组中EOS绝对值、ELR、ENR和tIgE在冬季降低;非真菌致敏组中EOS绝对值和tIgE在秋季升高,ELR和ENR在冬季降低,Hb在夏季降低。 结论:真菌致敏性哮喘是重要的哮喘类型,男童、6~11岁儿童发病居多,发病季节以夏季为主。真菌致敏性哮喘2型炎症突出,EOS绝对值、ELR、ENR和tIgE均升高,并且呈现季节性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6至2020年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细菌感染及耐药监测的特点和变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2016至2020年儿童细菌感染及耐药监测的特点、变迁情况。方法:菌株来源于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细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按照CHINET统一监测方案进行,采用自动化仪器法或KB纸片扩散法,结果判读按照2020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标准判读。结果:(1)菌株分布:2016至2020年本中心共监测细菌2 551株,分布前3位均为革兰阴性菌,其中洋葱霍尔德菌呈现曲折下降趋势(13.45%降至1.18%),而肺炎克雷伯菌呈现上升趋势(6.05%升至10.61%)。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最常见,但分布菌株数量逐年递减,血液系统分布菌株数量逐年递增。呼吸系统感染以鲍曼不动杆菌;血液系统感染2016及2017年最常见细菌为表皮葡萄球菌,2018至2020年为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最为常见;泌尿系统感染最常见细菌为屎肠球菌。(2)耐药情况: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具有较高耐药率,历年变化不明显,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逐步降低,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率呈现曲折上升趋势。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2020年均出现了高耐药率。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有较高的耐药率,两者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对美罗培南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屎肠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对多肽类抗生素一直具有较高敏感率。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目前均无耐药性,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不断下降。结论:PICU细菌感染分布上呈现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的特点。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肠球菌以及葡萄球菌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荧光染色与过碘酸希夫染色对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对真菌性角膜炎(FK)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且角膜刮片或真菌培养阳性的FK患者147例角膜标本147份,其中行穿透角膜移植术(PKP)患者84例,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患者42例,病灶切除患者21例;选取1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活检组织作为阴性对照。对角膜组织标本分别行真菌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将染色完成的切片分别置于荧光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下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比较2种染色方法的阳性率、不同手术方式获得的FK角膜组织以及不同真菌菌株标本间2种染色方法的阳性例数。结果: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率为60.5%(89/147),真菌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79.6%(117/147),荧光染色法诊断FK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8.00, P<0.01),2种染色方法的特异性均为100%。PKP手术切除标本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85.7%(72/84),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率65.5%(5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00, P<0.01);LKP手术切除标本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71.4%(30/42),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的52.4%(2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0, P<0.01);病灶切除标本分别采用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法进行检查,阳性率分别为71.4%(15/21)和57.1%(1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0, P=0.25)。不同真菌菌株标本间2种染色的阳性例数不同,其中茄病镰刀菌复合群、谲诈腐霉菌、烟曲霉复合群、季也蒙假丝酵母、木霉和铺叶沼兰褐莺真菌行荧光染色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9、5、5、1、1和1例,行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1、0、3、0、0和0例。11例阴性对照均为阴性结果。 结论:荧光染色技术应用于石蜡包埋角膜组织检查真菌成分较过碘酸希夫染色法敏感性高,可显著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NGS在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4例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确诊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IFR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mNGS技术在快速确诊IFR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收治的14例IFR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4~77岁。所有患者均通过鼻腔鼻窦病变活检标本mNGS测序技术确诊IFRS,对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4例患者均确诊为IFRS,其中根霉属7例,曲霉属5例,木霉菌属1例,赛多孢子菌属1例。随访时间2个月至2年,截至随访结束,14例IFRS患者中11例痊愈,未见复发迹象,3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mNGS测序技术可作为快速诊断IFRS的检测手段,为IFRS的临床诊疗提供病原学依据,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某儿童医院2015至2020年儿童常见吸入变应原的特征及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2015至2020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过敏性疾病就诊患儿常见吸入变应原的临床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怀疑过敏性疾病并进行了血清吸入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检测的患儿(0~14岁),sIgE检测采用Phadia1000检测系统的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荧光酶联免疫法。分析这6年期间变应原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计数资料使用构成比描述,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共纳入4 608例次检测,患儿共4 575例,年龄(5.4±2.9)岁、中位数5.0岁,男性3 176例(68.9%)、女性1 432例(31.1%),北方地区患儿4 294例次(93.2%)、南方地区患儿295例次(6.4%)、未知地区19例次(0.4%)。入组患儿的常见变应原为点青霉、分枝孢菌、烟曲霉、交链孢菌混合物(1 956/4 457例次,43.9%)及交链孢霉(276/630例次,43.8%),其次为蒿(300/889例次,33.7%)、葎草(12/38例次,31.6%)及豚草、蒿、雏菊、蒲公英、黄花混合物(909/2 874例次,31.6%)。6年间霉菌、草花粉、树木花粉过敏均呈上升趋势,霉菌(2015年38/130例次、29.2%,2020年1 574/3 233例次、48.7%)、草花粉(2015年11/77例次、14.3%,2020年1 069/3 072例次、34.8%)上升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分别为18.953、49.559, P=0.000);树木花粉呈上升趋势(2015年1/10例次、10.0%,2020年516/2 122例次、2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1.111, P=0.292)。尘螨(2015年36/146例次、24.7%,2020年321/1 408例次、22.8%)、宠物毛皮屑(2015年7/33例次、21.2%,2020年411/2 398例次、17.1%)变应原阳性率基本保持稳定(χ 2 =0.258, P=0.611;χ 2 =0.379, P=0.538)。2015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为霉菌(38/130例次、29.2%),其次为尘螨(36/146例次、24.7%),而2020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仍为霉菌(1 574/3 233例次、48.7%),其次为草花粉(1 069/3 072例次、34.8%)、树木花粉(516/2 122例次、24.3%)。 结论:霉菌可能是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患儿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随着时间的推移,草花粉、树木花粉逐渐超过尘螨成为除霉菌之外的常见变应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市某儿童医院2010—2020年儿童主要变应原致敏模式特征及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2010—2020年期间北京市某儿童医院儿童主要变应原的致敏特征及变迁情况,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怀疑过敏性疾病就诊并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E(总IgE和特异性IgE)检测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45 746例居住在北京地区的儿童,年龄范围0~17岁,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3.8(2.5,5.3)岁。男童28 918例(63.2%),女童16 828例(36.8%)。婴幼儿组(<3岁)14 984例(32.8%)、学龄前组(3~6岁)22 049例(48.2%)、学龄期组(6岁及以上)8 713例(19.0%)。应用ImmunoCAP变应原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11年期间变应原的致敏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单价食物变应原sIgE阳性检出率前3位依次为鸡蛋白42.6%(2 788/6 577例次)、牛奶38.4%(2 606/6 782例次)和小麦31.8%(1 417/4 449例次);单价吸入变应原依次为豚草42.6%(440/1 034例次)、艾蒿38.4%(1 045/3 191例次)、链格孢31.3%(3 358/10 725例次)。鸡蛋白47.0%(1 904/4 048例次)、牛奶41.9%(1 769/4 226例次)、小麦33.9%(973/2 870例次)在婴幼儿组阳性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95、73.907、16.966, P均<0.05),坚果混合fx1(22.5%,121/537例次)、花生(24.9%,111/446例次)、大豆(20.0%,74/370例次)和虾(7.48%,44/588例次)在学龄组阳性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6、10.751、11.569、13.703, P均<0.05)。婴幼儿组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为链格孢霉(14.8%,422/2 859例次),学龄前期以豚草(34.5%,143/415例次)和链格孢霉(33.5%,1 762/5 254例次)为主,学龄期豚草(56.4%,282/500例次)和艾蒿(48.2%,573/1 189例次)检出率最高。2010—2020年期间鸡蛋白、牛奶、小麦、芝麻、花生的阳性检出率整体存在差异,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χ2=10.293、χ2=12.066、χ2=7.402、χ2=32.458、χ2=31.747, P均<0.05);大豆阳性检出率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21.4%、173/809例次,2020年15.4%、70/455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1, P=0.009)。2010—2020年期间霉菌、草花粉、树木花粉、动物皮屑均呈现出上升趋势,霉菌(2010年26.7%、1 066/3 998例次,2020年40.2%、1 705/4 243例次)、草花粉(2010年19.8%、259/1 308例次,2020年39.3%、1 472/3 746例次)、树花粉(2010年17.0%、180/1 058例次,2020年29.8%、916/3 075例次)、动物皮屑(2010年18.5%、111/601例次,2020年26.6%、672/2 522例次)上升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分别为168.600、163.601、65.931、17.271, P均 <0.001);但尘螨(2010年30.7%、1 270/4 132例次,2020年26.7%、1 126/4 221例次)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22, P<0.001)。2010年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为尘螨30.7%(1 270/4 132例次),其次为霉菌26.7%(1 066/ 3 998例次),而2020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为霉菌40.2%(1 705/1 243例次),其次为草花粉39.3%(1 472/3 746例次)。 结论:2010—2020年期间北京地区儿童主要食物变应原仍以鸡蛋白、牛奶、小麦为主,但霉菌和花粉类逐渐取代尘螨成为最主要的吸入变应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市某儿童医院过敏性鼻炎儿童吸入性过敏原sIgE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过敏性鼻炎患儿过敏原流行特征,为患儿疾病诊治、过敏原回避及疾病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8 741例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学龄将患儿分为幼儿组(1岁~≤3岁)、学龄前期组(3岁~≤6岁)、学龄组(6岁~≤12岁)、青少年组(12岁~≤18岁);根据季节分为春夏秋冬四组,分析患儿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分布特征。利用ImmunoCAP系统进行血清sIgE检测。结果:吸入性过敏原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霉菌类(mx2)、艾蒿(w6)、杂草花粉类(wx5)、普通豚草(w1)、树木花粉类(tx5)、粉尘螨(d2)、户尘螨(d1)、动物皮毛类(ex1)、德国小蠊(i6)。在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首位吸入性过敏原均为霉菌类(21.43%、39.99%、42.46%),在青少年组吸入性过敏原以艾蒿(45.45%)、粉尘螨(41.51%)和户尘螨(37.74%)为常见。除霉菌类外,随年龄增长,吸入性过敏原阳性检出率逐渐增高。男孩过敏原sIgE总体阳性率高于女孩(54.20% vs. 47.96%, χ2=8923.000, P<0.001)。不同季节,动物皮毛类(24.77% vs. 18.26% vs. 17.10% vs. 12.39%, χ2=31.469, P<0. 001)、杂草花粉类(20.18% vs. 28.62% vs. 39.96% vs. 12.53%, χ 2= 155.788, P<0. 001)、霉菌类(31.79% vs. 50.96% vs. 36.99 vs. 28.81, χ 2= 208.444, P<0.001)、树木花粉类(28.14% vs. 27.01% vs. 26.77% vs. 9.64%, χ 2= 60.613, P<0. 001)、艾蒿(26.57% vs. 34.39% vs. 52.11% vs. 25.35%, χ 2= 17.710, P<0. 001)阳性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秋季艾蒿阳性检出率最高(52.11%),春夏季霉菌类阳性检出率最高(31.79%,50.96%),冬季各吸入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均较低。 结论:本研究2020—2021年就诊的过敏性鼻炎患儿,霉菌类是≤12岁患儿最重要的吸入性过敏原,艾蒿是青少年患者最重要的吸入性过敏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过敏原种类和阳性率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百日咳疑似患儿及家属百日咳鲍特菌阳性情况及菌株耐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浙江省儿童疑似百日咳病例及其密接家庭成员中百日咳鲍特菌的检出情况及菌株分离率,探究百日咳鲍特菌的耐药特征及其耐药机制。方法:采集2022年5—10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百日咳疑似患儿及其密接家庭成员的鼻咽拭子共273份作为研究样本。使用木炭选择性培养基进行菌株的分离培养;荧光定量PCR法对采集样本进行百日咳靶标基因的检测;E-test法检测百日咳鲍特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百日咳鲍特菌株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基于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的进化分析。结果:273株百日咳疑似患儿及其密接家庭成员样本中,荧光定量PCR阳性的样本为168份,占比61.54%,成功分离培养30株百日咳鲍特菌,阳性率为10.98%。另外,143份密接家庭成员样本中,54.55%(78/143)的样本PCR检测为阳性,9.79%(14/143)培养阳性,提示家庭成员在百日咳的家庭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且母亲占比较高。药敏结果显示,96.67%(29/30)的菌株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阿奇霉素的MIC值>256 mg/L,显示出高度耐药性,其耐药机制均为23S rRNA发生A2047G突变。基于cgMLST的进化分析显示2022年分离的百日咳鲍特菌株已经形成两个单独的分支。结论:疑似百日咳患儿的密接家庭成员中百日咳鲍特菌阳性率较高且以母亲为主,对疑似患儿家庭成员的监测及实验室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呈现出高度耐药性,应进一步加强耐药性监测,为临床治疗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菌溶解产物对衰老相关肺纤维化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衰老相关肺纤维化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及细菌溶解产物对老年小鼠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24只老年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肺纤维化组(M组)、肺纤维化+细菌溶解产物干预组(P组),M、P组于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5 mg/kg)建立小鼠肺纤维化模型,N组注射生理盐水,P组建模后经口注入细菌溶解产物0.4 ml,1次/d,造模28 d后取肺组织和血液。通过苏木精-伊红(HE)和马松三色(Masson)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Ashcroft评分,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CD4+、CD8+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13(IL-13)和免疫球蛋白A(IgA)蛋白含量,实时定量反转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肺组织INF-γ、IL-13 mRNA的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组小鼠在细菌溶解产物干预下肺纤维化程度较M组明显减轻;与N组比较,M组CD4+T细胞表达明显减少,CD8+T细胞表达明显增加( P<0.05),IgA含量减少( P<0.05);与M组比较,P组CD4+T细胞表达明显增加,CD8+T细胞表达明显减少( P<0.05),IgA含量升高( P<0.05);细菌溶解产物干预后,IFN-γ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 P<0.05),而IL-1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P<0.05);与N组相比,M组MMP-9和TIMP-1的蛋白表达显著上调( P<0.05),细菌溶解产物干预后MMP-9和TIMP-1蛋白表达降低( P<0.05)。 结论:免疫机制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形成,细菌溶解产物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老年小鼠肺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