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土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本土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13日至3月2日于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确诊的143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本土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分型、治疗及预后,比较无症状(29例)及轻型患者(84例)与普通型患者(30例)之间、各疫苗接种针数及各年龄组患者之间核酸转阴时间及新冠抗体IgG值的差异。结果:与无症状及轻型组患者相比,普通型组患者年龄偏大,为(52.53±21.63)岁( t=-4.67, P<0.001),合并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及脑梗塞比率高( χ 2=25.93, P<0.001; χ 2=10.89, P=0.001; χ 2=3.86, P=0.049),接种疫苗比率低( χ 2=4.75, P=0.029),IL-6值较高( Z=-3.71, P<0.001),抗体IgG值较低( Z=2.23, P=0.026),咳痰及乏力症状比率较高( χ 2=4.72, P=0.030; χ 2=3.98, P=0.046),症状好转时间及核酸转阴时间均较长( t=2.10, P=0.038; t=2.32, P=0.022)。与未接种或接种1针及2针组患者相比,接种3针疫苗组患者抗体IgG值更高( Z=-6.78, P<0.001; Z=-3.07, P=0.013; Z=-3.78, P=0.001)。与老年组患者相比,儿童及青壮年组患者核酸转阴时间较短,儿童组患者抗体IgG值较高( t=-4.80, P=0.002; t=-2.78, P=0.016; Z=3.21, P=0.008)。 结论:本土感染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总体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较好。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及未接种疫苗患者易出现咳痰及乏力症状,发生肺炎的风险增高,病程延长。接种加强针疫苗,能产生更高的IgG抗体,增强免疫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猴痘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及预防控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2年7月23日,WHO宣布猴痘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的研究表明,2022年多国猴痘病毒毒株仍为Clade Ⅱ。猴痘病例以男性为主,年龄范围较广。相比于既往研究,2022年研究报道病例的中位年龄增大,MSM占比增加。猴痘通常为自限性疾病,临床症状以发热和皮疹为主。研究显示2022年病例发热比例相较2022年前有所下降,且皮疹部位由脸颊为主转为以生殖器黏膜为主。2022年首次报道猴痘无症状感染者。尽管我国尚无猴痘本土病例,且输入风险较低,但随着我国与全球各国贸易交流加深,人员来往频繁,应当关注国际疫情的进展,做好疫情应急应对工作,防范可能的病例发生和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动态清零”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2020年4月以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在经过常态化防控探索阶段后,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了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动态清零”策略是在遵循“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的前提下,当出现本土新冠肺炎病例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快速切断疫情传播链,使每一起疫情及时终止,感染者“清零”,实现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在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等新技术的应用下,“动态清零”策略应运而生,它是新冠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动态清零”策略是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提出并实施的创新性防控策略,其防控目标、技术手段、工作重点等与传统的传染病“围堵”和“缓疫”策略有所不同。本文就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三个阶段、“动态清零”策略及科学内涵、演化过程、理论基础、实施阶段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冬春季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Omicron变异株BA.1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土首起疫情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奥密克戎变异株BA.1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土首起疫情的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对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本土首次疫情官方通报的阳性感染者信息及防控对策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关联地区包括天津、河南安阳、辽宁大连和河北衡水故城县四地,天津和安阳病例数最多;根据报告日期本次疫情持续31 d,累计报告906例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10例,轻型及普通型892例,重型4例,危重型0例,无死亡病例;男性390例,女性516例;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90岁,以0~18岁为主;学生群体为393人。结论:本次疫情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感染人数多,涉疫地区采取的综合防控对策迅速有效遏制住疫情的发展蔓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31个省份18岁以下新型冠状病毒本土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描述我国31个省份<18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的流行特征,为优化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4月29日至2022年5月31日,中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所有年龄<18岁的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对感染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临床严重程度以及确诊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进行分析,并分析不同流行阶段感染者的流行特征。结果:研究期间,我国共报告63 916例<18岁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14 777例(23.12%),无症状感染者49 139例(76.88%)。月报告感染者数在2022年4月达到高峰,为40 864例。感染者分布在30个省份的1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其中,上海市(41 562例)、长春市(5 753例)和吉林市(3 888例)占全国报告总数的80.11%(51 203/63 916)。男性占54.34%;感染者年龄 M( Q1, Q3)为10(5,14)岁,57.73%的感染者集中在6~15岁;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56.14%)。确诊病例的发病至确诊时间 M( Q1, Q3)为1(0,2)d。报告无症状感染占76.88%,轻型占21.78%,普通型和重型分别占1.32%和0.02%,无危重型和死亡病例;<1岁年龄组的重型/危重型占比(0.12%)高于其他年龄组。在不同流行阶段中,以Omicron变异株流行为主阶段的无症状感染占比最高(78.43%)。 结论:我国31个省份<18岁本土感染者主要为6~15岁中小学生,以无症状感染和轻型为主,临床严重程度较低;仍需加强对低年龄组感染者的监测,强化学龄儿童的疫情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后的传染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后密切接触者(密接)的感染率,评估动态核酸检测结果在判断新冠病毒感染者传染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选择新冠病毒感染者在首次核酸检测阳性前有核酸阴性结果者为研究对象,对感染者的密接以及密接的密接(次密接)进行持续隔离医学观察,评估密接和次密接的发病风险。结果:共纳入宁波市2起本土疫情的89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均为确诊病例。追踪调查了5 609名密接,密接的总感染率为0.20%。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的密接无感染,末次核酸阴性后的密接感染率为1.33%,且均为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生活者。感染者涉及的所有次密接均未感染。结论:新冠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无传染性,末次核酸阴性后开始具有传染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B.1.617.2(Delta)变异株引起的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为Delta变异株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广州市荔湾区CDC,收集202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新冠病毒感染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相关信息。采用频数(构成比)、直方图、百分比堆积面积图等对本次Delta变异株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并应用潜伏期、动态再生系数( R t)估计进行分析。 结果:截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感染者127例,年龄范围2~85岁,<18、18~59和≥60岁年龄组分别占18.9%(24/127)、43.3%(55/127)和37.8%(48/127)。男女性别比为1∶1.35(54∶73);职业以离退休人员32.3%(41/127)、家务及待业18.1%(23/127)和学生16.5%(21/127)为主;主要集中在荔湾区的白鹤洞街道(70.1%,89/127)与中南街道(23.6%,30/127);Delta变异株的中位潜伏期6(范围:1~15)d;临床分型以普通型(64.6%,82/127)为主;基本再生系数( R0)=5.1, R t先上升后下降,最高达7.3;传播方式以密闭空间为主,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主要传播场所为家庭(26.8%,34/127)、餐馆(29.1%,37/127)、小区(3.9%,5/127)和市场(3.1%,4/127)。密切接触者筛查(66.1%)和社区排查(33.1%)是发现感染者的主要途径。 结论:本次疫情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传染性较强,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新冠病毒感染者以18~59和≥60岁年龄组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2和BA.5亚型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不同亚型BA.2和BA.5本土感染者的临床症状。方法:纳入2022年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西安市胸科医院收治的168例2019-nCoV 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收集数据包括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病毒载量等,并比较BA.2和BA.5两种不同亚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168例,其中包括BA.2亚型感染患者122例和BA.5亚型感染患者46例。BA.2亚型感染者咳嗽比例高于BA.5亚型(43.44%∶23.91%; P=0.021)。相比于Omicron变异株BA.2亚型,BA.5亚型的无症状和轻型感染者比例更高(89.13%∶68.85%; P<0.001),感染者疫苗接种率更高(95.66%∶68.03%; P<0.001),转阴天数较短(8.62; P=0.047),病毒载量更高( P=0.005, P=0.017)。 结论:Omicron变异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发病聚集性强,但临床症状较轻。新冠疫苗对Omicron变异株感染具有高水平的保护作用,建议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1年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流行病学及分子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总结2021年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2)Delta变异株肺炎流行病学及分子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ese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反馈测序结果,挑选2021年河南入境和本土病例为SARS-CoV-2 Delta变异株肺炎患者111例,从大疫情网上获得患者基本信息,对年龄、性别、是否接种疫苗、接种剂次、RT-qPCR检测 ORF1 ab基因和 N基因Ct值在不同性别及不同症状病例间有无差异、患者临床分型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测序结果核苷酸及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 S)突变位点进行分析,总结规律。 结果:111个病例在不同年龄组间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217, P=0.529)。不同疫苗接种史人群中的病例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2.074, P=0.209)。SARS-CoV-2核酸阳性标本中,大部分标本Ct值分布在较低区间,病毒载量较高。 ORF1 ab基因Ct值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646, P=0.439),在无症状感染者、轻型、普通、重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13.257, P=0.039) 。 N基因Ct值在不同性别及不同症状病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 05)。本研究的111例患者主要通过密接筛查和全员核酸筛查发现,两者共占总体的62.2%(69例)。测序长度覆盖度基本都大于99%(占90.1%,100/111),核苷酸突变位点总数多为46~50个(86.4%,89/103),S蛋白突变位点总数多为12个(82.5%,85/103)。103株Delta变异株均含有T19R、R158G、L452R、T478K、D614G、P681R、D950N、E156del、F157del这9个突变位点,突变率为100%。 结论:2021年河南省SARS-CoV-2 Delta变异株对人群普遍易感;病毒载量高, ORF1 ab基因载量增高会加重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首起由SARS-CoV-2 VOC/Gamma引起的本土聚集性疫情溯源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山东省威海荣成市报告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行溯源调查。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对9株病毒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从国内外两个源头,人、物和环境三个方面开展溯源调查。结果:本次疫情累计报告15例无症状感染者,包括某水产品加工公司车间13例,感染率为21.67%(13/60);感染者的同村邻居2例(夫妻关系)。初次检出的6例感染者为从事清除鱿鱼内脏首道工序工人,首次咽拭子核酸检测Ct值为15~29,病毒载量高,疑为同源一次性暴露所致。9株病毒毒株全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属于VOC/Gamma(P.1.15进化分支),与我国既往本土和输入病例均不同源;与智利上传的2021年5月5—26日采样的6条病毒序列高度同源。溯源结果显示,该公司近14日内使用过2021年5—6月在智利、阿根廷附近海域捕获的鱿鱼原材料;库存原材料、产品及其外包装多处采样核酸检测呈阳性。结论:本次疫情是我国首起由SARS-CoV-2 VOC/Gamma引起的本土聚集性疫情,可能为南美洲地区2021年5—6月期间流行的VOC/Gamma通过冷冻鱿鱼传入我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