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骨壮骨方加减辅助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术后腰椎功能、康复进程及成骨与破骨细胞活性调节效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接骨壮骨方加减辅助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对术后腰椎功能、康复进程及成骨与破骨细胞活性调节效应的影响.方法 将 70 例OVC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 组,对照组35 例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5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接骨壮骨方加减治疗.比较2 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解剖影像学指标(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伤椎Cobb角)、康复进程(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成骨与破骨细胞活性[骨钙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Ⅰ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尿羟脯氨酸/尿肌酐(OHP/Cr)、骨密度],统计 2 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7.14%(34/35),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27/3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疼痛VAS、OD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骨钙素、PⅠNP、骨密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BALP、TRACP、OHP/Cr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骨钙素、PⅠNP、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BALP、TRACP、OHP/Cr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伤椎Cobb角均减小(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伤椎Cobb角低于对照组(P<0.05).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骨壮骨方加减辅助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腰椎功能,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提高骨密度,恢复伤椎解剖学结构,增强疗效,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缝隙护理在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应用在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一共收治200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并按照随机抽样法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术后给予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100例术后给予无缝隙护理,获取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JOA评分、Barthel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数据包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5.0%小于对照组1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意识清醒时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3 d、术后7 d的疼痛评分低于术后意识清醒时;观察组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3 d、术后7 d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当天的JOA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月的JOA评分、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术后当天;观察组术后1月的JOA评分、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当天的HAMA评分、HAMD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术后1月的HAMA评分、HAMD评分显著高于低于术后当天;观察组术后1月的HAMA评分、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实施无缝隙护理,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的术后骨折疼痛,可改善患者的术后腰椎功能与自理能力,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科学认识和规范应用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技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技术是一类保留运动功能的脊柱后路固定技术,可弥补融合固定牺牲运动功能的缺陷,主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滑脱症、严重椎管狭窄症和轻中度退行性侧凸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动态固定能卸载部分应力负荷,利于减缓固定节段的退变进程,无需植骨和等待融合,有利于促进术后快速康复、避免融合失败和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和严格把握禁忌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采用后正中切口Wiltse入路为宜,在上关节突与横突间沟槽底置钉,以便动态棒安放于关节突关节外侧,固定轴要尽可能接近腰椎运动轴,重视术后腰椎功能康复。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是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因与坚强固定观念不同而在认识上存在分歧是难免的。推进其科学研究和临床规范是安全、正确应用这一技术并造福患者的前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全麻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全麻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骨科全麻行PELD治疗的58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椎间孔入路30例,椎板间入路28例。整个手术操作过程在自发性肌电图(SEMG)连续性监测下进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有8例(13.8%)出现异常肌电反应,表现为成串或频发高幅动作电位,其中经椎间孔入路5例(16.7%),椎板间入路3例(10.7%)。除2例患者术后3周、6周复发再次行脊柱内镜手术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外,余56例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43±1.32)分、(2.55±0.87)分和(1.59±0.87)分;手术前、术后3个月ODI指数分别为(67.36±7.13)分和(12.39±5.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全麻行PELD术安全可靠,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外冲击波治疗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部疼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甲钴胺片及腰背肌力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频率12 Hz,压强2.0~3.0 bar,每周治疗2次(每次总冲击次数约为2000次)。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前屈时指地距离(FFD)、Schober试验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FFD、Schober距离及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53±0.68)分]、FFD[(5.76±2.64)cm]、Schober距离[(5.58±0.94)cm]、JOA评分[(22.87±2.01)分]及优良率(86.7%)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显著减轻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活血益骨汤辅助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骨愈合及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活血益骨汤辅助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VCF)患者骨愈合及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17年10月-202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79例老年OVCF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PKP治疗,并于术后2 d带胸腰支具下床活动,术后1个月去除支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7 d活血益骨汤。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量表评估患者腰椎功能,VAS量表评估患者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患处疼痛程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术前及术后7 d血清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1、IL-6、TNF-α水平,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比黏度及血浆比黏度;采用X线片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矢状面节段后凸Cobb角,双能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股骨干骨密度(BMD);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为92.3%(36/3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29, P=0.590)。观察组术后3个月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 t=5.63, P<0.01),JOA评分高于对照组( t=3.93, P<0.01);观察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t=6.90, P<0.01)。观察组术后7 d骨钙素[(4.19±0.65)μg/L比(3.21±0.61)μg/L, t=6.91]水平及BMD[(0.86±0.17)g/cm 2比(0.71±0.15)g/cm 2, t=4.16]高于对照组( P<0.01),BALP[(20.07±3.19)U/L比(22.16±3.52)U/L, t=2.77]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矢状面节段后凸Cobb角低于对照组( t=2.59、2.81, P<0.01)。观察组术后7 d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低于对照组( t=2.92、6.33、4.64, P<0.01),血清IL-1、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 t=2.33、2.47、3.45, 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40)、对照组为10.26%(4/3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2.00, P>0.05)。 结论:对行PKP治疗的老年OVCF患者给予活血益骨汤辅助治疗,可减轻术后疼痛,促进骨愈合及腰椎功能恢复,并可改善机体血液循环,降低炎症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悬吊运动训练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腰椎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SET)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接受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及椎管穹隆状减压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SET训练(包括双桥式训练、骨盆上抬训练及单腿悬挂训练等)。于术后3 d时、训练2个月后对2组患者步行功能、脊髓神经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定,具体评定指标包括步频、跨步长、步速、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重心轨迹长、重心轨迹包绕面积及重心移动偏差等。结果: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步频[(1.01±0.23)步/秒]、跨步长[(0.60±0.19)m]、步速[(0.38±0.13)m/s]、ASIA神经功能分级D级占比(65.63%)及重心轨迹长、包绕面积、重心移动X轴和Y轴偏差的Romberg率[分别为(1.40±0.18)、(1.45±0.22)、(1.00±0.10)及(0.98±0.22)]均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后辅以SET训练,能显著改善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增强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及对腰椎动态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对腰椎动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于五四一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小开窗髓核摘除术+纤维环修复术(开放组)52例、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椎间融合组)41例、椎间盘镜下突出髓核摘除术+纤维环修复术(椎间盘镜组)46例、椎间孔镜下突出髓核摘除术神经根松解术(椎间孔镜组)38例,比较各组患者术后近期疗效与腰椎动态变化。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3.060, P=0.382);开放组、椎间融合组、椎间盘镜组、椎间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6.85±13.65)mL、(186.46±22.47)mL、(92.41±16.34)mL、(31.42±5.1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68.905, P=0.000);开放组、椎间融合组、椎间盘镜组、椎间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50.41±10.67)min、(132.84±20.69)min、(62.12±13.37)min、(83.46±15.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49.863, P=0.000);开放组、椎间融合组、椎间盘镜组、椎间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8.25±1.34)d、(10.52±1.37)d、(7.04±1.17)d、(4.26±0.8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2.709, P=0.000);术后1个月、3个月时,椎间盘镜组与椎间孔镜组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低于椎间融合组与开放组(均 P<0.05),而椎间盘镜组与椎间孔镜组的腰痛评价量表(JOA)评分高于椎间融合组与开放组(均 P<0.05)。 结论:四种不同术式均能有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椎间孔镜、椎间盘镜治疗能加快术后腰椎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节段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后腰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单节段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后腰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单节段OLIF手术治疗9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5例,女38例;年龄(55.73±9.48)岁(范围32~78岁)。L 3,4节段18例(19.35%),L 4,5节段73例(78.50%),L 5S 1节段2例(2.15%)。单纯OLIF手术43例,OLIF联合侧或后方内固定术50例。随访时间为(22.86±5.90)个月(范围12~32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分,分为腰痛组和无腰痛组。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合并基础疾病)、手术基本资料(手术节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存在骨性终板损伤)、影像学资料(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融合器沉降)和腰椎功能。对潜在的危险因素首先行单因素分析,其中 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OLIF术后腰痛的危险因素。 结果: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腰痛VAS评分≥3分,纳入腰痛组;余74例纳入无腰痛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随访时间、合并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18, P=0.414),而末次随访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958, P<0.001)。腰痛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63.16%)明显高于无腰痛组(2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558, P=0.002)。两组患者术前椎间隙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08, P=0.316),而末次随访时无腰痛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腰痛组( t=2.537, P=0.013);无腰痛组融合器沉降发生率为8.11%,明显低于腰痛组的36.84%( t=10.381,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 P=0.009)、术中骨性终板损伤( P=0.031)、椎间隙高度下降( P=0.029)、融合器沉降( P=0.016)是单节段OLIF术后腰痛的危险因素。 结论:腰痛是OLIF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质疏松、术中骨性终板损伤、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器沉降与术后腰痛密切相关。OLIF术中应注意保护骨性终板,合理使用内固定,术后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以提高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轴PLUS内镜ULBD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无临床不稳的Ⅰ°滑脱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单轴PLUS内镜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ULBD)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无临床不稳的Ⅰ°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2年5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接受单轴PLUS内镜通过后路ULBD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无临床不稳的Ⅰ°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9.00±3.62)岁,年龄范围65~81岁。评估术前以及术后3、6、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跛行距离。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评分对患者总体临床疗效进行评估。通过腰椎动力位片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腰椎的稳定性。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 t检验,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MacNab评分结果显示,术后效果优57.1%(12/21),良28.6%(6/21),可9.5%(2/21),差4.8%(1/21),总体优良率为85.7%(18/21)。术后3、6、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及跛行距离同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前及术后腰椎动力位片评估无明显稳定性改变。 结论:单轴PLUS内镜ULBD技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无临床不稳的Ⅰ°滑脱临床疗效改善明显,术后无明显稳定性改变,可以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