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变化,以揭示人体中枢系统调节下肢动作以适应疲劳积累的机制.方法:11例男性跑者接受恒定速度跑疲劳干预,并全程采集干预过程时其下肢肌电数据.运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不同干预时刻受试下肢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肌肉相对权重等分析指标.结果:①在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方面,在整个跑步疲劳干预过程中,共解析出6类肌肉协同元主导人体下肢关节活动,每位受试者平均会从中随机调动4-5类肌肉协同元参与跑步活动,且随着疲劳积累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无显著变化(P>0.05).②在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变化方面,协同元1的峰值激活用时在33%、100%时刻显著降低(P<0.05).③在肌肉相对权重变化方面,协同元1的半腱肌的相对权重在33%、67%、100%时刻显著降低(P<0.05).协同元2的股直肌的相对权重在33%时刻显著降低(P<0.05).协同元4的股二头肌的相对权重在67%时刻显著降低(P<0.05),但在100%时刻显著回升(P<0.05).结论: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中枢系统会调控下肢肌肉协同模式,以适应疲劳累积,降低下肢损伤风险.该调控过程具体表现:稳定下肢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减少早期支撑阶段的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动态调节跑步早期支撑阶段的股直肌与半腱肌,中期摆动阶段股二头肌的相对权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眼科医师为例探索临床医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以眼科医师为例探索构建临床医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临床医师执教能力的量化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初步确定临床医师教学评价指标框架,运用专家咨询法及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由专家分配教学评价指标权重,初步构建临床医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同一亚专科(青光眼科)承担教学任务的8名临床医师的执教能力。结果:专家咨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0%,初步构建的评价框架共涵盖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所构建的层次分析模型判断矩阵一致性比率 CR<0.1,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权重最高为"专业水平"(0.490),"教学能力"(0.280)及"教学效果"(0.230)的权重相当。8名临床医师的教学综合评价分数均在80分以上,总体在"教学效果"的平均分(83.4分)低于"专业水平"(86.6分)和"教学能力"(86.1分),个例分析发现①号临床医师在"授课表达"方面得分最低(82.0分)。 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临床医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一致性良好,"专业水平"所占权重最大体现了传递知识与技能是临床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的8位临床医师教学表现整体达到了优秀水平,能够反映眼科临床医师总体及个人在各教学评价指标上的表现,构建的临床医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可作为教学薄弱环节的重要反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点阵射频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点阵射频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理疗科就诊的面部痤疮瘢痕患者57例,男37例、女20例,年龄17~30岁(23.3±3.6)岁。采用点阵射频治疗,治疗头按照矩阵排列,治疗面积1.2 cm×1.2 cm,能量密度80~100 mJ/pin,间隔5~7周治疗1次,治疗后随访观察末次治疗后6个月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根据痤疮瘢痕权重评分表进行评分,并按完全改善、显著改善、中度改善、轻度改善进行疗效判定。结果:57例患者经3次治疗后有效率为77.2%(44/57),治疗前后痤疮瘢痕权重评分值分别为65.9±25.0和47.7±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92, P<0.001);瘢痕改善的同时,32例患者的肤色、毛孔细腻程度、皮肤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满意度较高。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灼痛感、红斑水肿,少许患者有淡黄色渗出液,5~7 d缓解。 结论:点阵射频治疗面部痤疮瘢痕安全有效,恢复期短、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为下一步修订和完善该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和资料初步建立《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标准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布鲁氏菌病诊疗和防控领域的专家,运用德尔菲法以问卷的形式开展两轮专家咨询,对评价指标的必要性、可获得性等进行评分,以及提出修改、增加指标的意见,据此建立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Saaty标度构建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结果:经过两轮专家( n = 10)咨询,构建了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的《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两轮问卷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2;一、二、三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722、0.260、0.181,经检验均 P < 0.05。一级指标中,标准质量评价的权重最高(0.364),标准实施状况的权重最低(0.278);二级指标中,社会效益的组合权重最高(0.186),先进性的组合权重最低(0.043);三级指标中,及时确诊率的组合权重最高(0.096),与技术资料一致性的组合权重最低(0.009)。 结论:构建的《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可靠,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减少了单一评价的缺陷,为后续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Delphi-AHP法构建围生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围生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为围生期静脉血栓预警预控系统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3—5月选择在产科及血管外科领域有影响力的资深临床专家23名为函询对象,通过文献回顾及德尔菲专家咨询初步确定评分表各项条目,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及赋值。结果:2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7 5、0.887 5,积极系数均为100%;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80、0.354( P<0.05)。最终形成包括5个一级条目、19个二级条目、38个三级条目的围生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条目。层次分析结果显示,三级条目各矩阵的 CR或 CI值均<0.1,符合一致性检验要求。 结论:咨询专家的权威性、积极性、意见集中程度、意见协调程度均较高,构建的围生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具有借鉴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德尔菲法和优序图法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指标评价体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德尔菲法和优序图法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指标评价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采用优序图法计算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采用SPSS 17.0软件对指标的重要性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两轮专家函询后,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3项,权重分别为(0.32,0.56,0.12);二级指标6项,权重分别为(0.45,0.55;0.56,0.44;0.55,0.45)、三级指标20项。结论:德尔菲法是最常用的指标评价法,利用其对相关指标进行筛选和修正远优于其他数理学统计方法。在权重确定方面,优序图法相对于因子分析法,不需要建立判断矩阵,也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的特点,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活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活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确立各级指标的权重。方法:于2018年11月—2019年1月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结合头脑风暴法初步拟定指标条目,对16名专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咨询,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并检验其逻辑一致性。结果:2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群体权威系数为0.87,第1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的Kendall's W为0.180~0.375,第2轮Kendall's W为0.098~0.375。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即患者相关因素、医源性相关因素),5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750 0、0.250 0,二级指标权重为0.050 0~0.500 0,三级指标权重为0.014 0~0.246 7;各级指标的层次排序一致性 CR<0.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结论:构建的指标体系科学可靠,各指标权重合理,能为临床护理实践中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活动的风险评估提供内容依据和量化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DRG的医院床位效率分析及管理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指标改进床位效率评价方法,为医院合理配置床位、提高床位效率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为研究对象,以时间消耗指数为X轴、床位使用率为Y轴,绘制床位利用波士顿矩阵图,将科室床位分为效率型、压床型、周转型、闲置型;通过计算每床DRG权重,评价科室医疗服务效率和诊疗水平;改进理论床位数计算方法,将病例组合指数作为风险调整因素纳入公式,并评价床位配置状态。结合床位类型、每床DRG权重和床位配置状态,综合分析科室床位利用的改进重点和管理策略。结果:某院24个科室中,效率型、压床型、周转型、闲置型科室分别有5个、9个、1个、9个;11个科室的每床权重高于全院平均水平;床位数合适、偏少和偏多的科室分别有16个、5个和3个。结论:基于DRG综合分析床位利用类型、配置状态和每床权重,可有效地评价医院床位效率,从而为医院床位资源配置、医院运营重点调整和学科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外周血液分析物网络特征对临床高危人群向精神病性症状转化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外周血液分析物网络特征,构建临床高危(CHR)人群向精神病性症状转化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收治的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FES)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50例临床高危(CHR)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留存外周血液标本并采用Luminex平台液相芯片多因子检测、Bioplex技术测定及机器学习技术将多类别血液标志物建立样本数据库。观察组症状严重程度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对照组症状严重程度采用总体功能评定量表(GAF)和思维、言语和交流综合评定量表(TLC),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均采用MATRICS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估。应用XGBoost算法进行建模,以"转化型0-不转化型1"作为目标变量,带入一般资料、临床评估量表数据、血样数据,应用5折交叉验证法获取重要变量(重要性得分>0分),综合其权重和阈值,对数据进行构建关联分析及决策树,构建基于外周血液标志物网络矩阵的高危个体转化预测模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CCB各项得分(处理速度、注意警觉、工作记忆、语言记忆、视觉记忆和推理能力)均更低(均 P<0.05)。构建FES外周血液样本信息样本库,经筛选后共纳入16种血液标志物;构建CHR人群外周血液样本信息样本库,经筛选后共纳入21种血液标志物。基于XGBoost算法用于外周血液标志物网络矩阵对于高危个体转化的预测模型最终纳入变量为:GAF量表评分、TLC量表评分、MCCB量表评分、多巴胺β羟化酶(DβH)、肿瘤坏死因子(TNF-α)、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密度脂蛋白(LDL)。最终模型测试集的平均准确率为0.991,平均F1分数为0.978,曲线下面积(AUC)为0.996。 结论:构建FES和CHR人群外周血液样本信息样本库,应用机器学习法建立CHR人群向精神病性症状转化的预测模型,可大幅度提高对CHR人群向SZ转化的预测能力,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客观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甲医院护理专业对口支援县医院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三甲医院护理专业对口支援县医院考核指标体系,为衡量护理对口支援质量提供标尺,为健全对口支援长效机制提供参考。方法:梳理2009—2018年国家对口支援政策文件,提炼关于护理专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等,同时访谈专家,查阅文献,汇集生成指标池,通过专家会议对指标池条目进行归类和排序,制做函询问卷,开展预调研,运用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开展2轮函询,确定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17、0.838;协调系数分别为0.117、0.247。最终构建的三甲医院护理专业对口支援县医院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医院组织领导、派驻人员管理和综合评价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7个和三级指标48个。结论:该指标体系可作为护理专业对口支援评价的参考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