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端气温诱发哮喘发作的研究进展及其潜在影响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哮喘作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呈逐年上升趋势。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大量关联性研究表明极端气温暴露会增加哮喘发作的风险,但诱发哮喘发作的潜在影响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极端气温与哮喘发作的关联性研究进展,阐明极端气温与室内外环境因素协同以及个体脆弱性对哮喘发作的影响;探讨极端气温诱发哮喘发作的潜在影响机制,强调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在极端气温诱发哮喘炎症反应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并提出极端气温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诱发哮喘的发病机制框架,以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Kaiser模型的我国澳门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澳门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澳门)医院灾害脆弱性,客观评估灾害风险,为澳门医院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反应处理能力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选取澳门3家综合医院,采用科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18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选取7位全职医务人员及2位医疗卫生领域专家进行专家咨询。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基于Kaiser模型的医院灾害风险评估,并采用3轮专家咨询法确定模型指标,计算每个指标的风险值进行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07份。风险值排名前5位的医院灾害事件依次为台风(52.42%)、大型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暴发(47.55%)、强雷暴对流天气(38.68%)、极端温度(37.31%)和信息系统故障(33.75%);医院灾害事件类别按照风险值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自然灾害类(35.69%)、信息安全类(29.49%)、医疗技术事故类(29.36%)、设备技术事故类(26.25%)、危险品伤害类(25.13%)和人员伤害类(19.98%)。结论:我国澳门医院的自然灾害类事件整体的风险值最高,其次为信息安全类;另外,人员伤害类的大型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暴发事件风险值较高,值得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强降雨和热浪连续型复合事件对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多个极端天气同时或者连续发生形成复合极端事件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大,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群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本文综述了强降雨和热浪连续型复合事件的变化趋势和对健康的风险,发现目前该类事件尚无统一的定义,可分为强降雨-热浪和热浪-强降雨两个亚类,其历史发生频率和强度均有所增加,未来预估也呈上升趋势。现有的大部分研究显示热浪、强降雨单一气象事件对人健康有负面效应,但强降雨和热浪连续型复合事件对人类健康风险的研究极少,但提示该类事件可明显增加健康风险。本文最后总结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可为深入开展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强化“双碳”目标下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的科技支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我国面临严峻挑战,亟需瞄准“双碳”目标下气候变化人群健康适应行动的重大国家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本期“气候变化与健康”重点号总结报道了我国在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明晰了我国人群非适宜温度、干旱、紫外辐射等气象因素及寒潮事件的健康风险,并总结归纳了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研究方法。未来应进一步系统阐明我国气象因素、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科学证据,创新研发健康风险预警模型等技术方法与工具,加快推进相关科技成果在我国的转化应用,为“双碳”目标下我国人群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提供科技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台风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台风对森林造成强烈干扰,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了 2020 年台风对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中不同径级、功能群(耐阴性、生活型、针阔叶)树木破坏程度的影响和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凹凸度)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台风对不同径级以及不同功能群树种的受损数量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径级Ⅰ(胸径<10 cm)>径级Ⅱ(10 cm≤胸径<50 cm)>径级Ⅲ(胸径≥50 cm),耐阴性强>耐阴性弱、乔木>灌木、阔叶树种>针叶树种;而其受损率则表现为径级Ⅱ>径级Ⅲ>径级Ⅰ,耐阴性弱>耐阴性强、乔木>灌木、针叶树种>阔叶树种;损坏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坡向与海拔位置,处于阴坡与低海拔的受损木数量较高,阔叶树种、灌木与耐阴性强的受损木表现出在阳坡与海拔较高位置出现的可能性更大,针叶树种、乔木与耐阴性弱的受损木表现出在阴坡与海拔较低位置出现的可能性更大,阴坡和较低海拔处拔根倒的受损数量显著高于干基折和干中折的受损数量;地形对受损木的风倒方向具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台风对森林的破坏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处于不同地形的不同径级、功能群的树木,其对台风的抵抗能力有所不同,且大径级树木、耐阴性弱的树种、乔木和针叶树种对台风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迎风坡与阴坡的树木对台风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这为理解极端天气事件对森林动态的影响以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长沙市2015-2019年极端天气事件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了解湖南省长沙市2015-2019年极端天气事件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为疾病防控及相关预测预警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长沙市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气象因素和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分析长沙市2015-2019年极端天气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分布特征,并采用Poisson分布u 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单滞后效应分析探讨极端天气的发生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结果 长沙市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共发生72次低温寒潮事件,集中在每年的12、1和2月;14次高温热浪事件,集中在每年的7和8月;21次阴雨寡照事件,全年各时段分布较平均;长沙市2015-2019年共报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123 626例,其中低温寒潮、高温热浪和阴雨寡照期间分别报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9865、5 286和14093例;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数与低温寒潮、高温热浪、阴雨寡照事件的发生均呈正相关(r=0.138、0.114、0.097,均P<0.01);在极端天气中,高温热浪和阴雨寡照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的影响滞后效应并不明显,低温寒潮对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数存在单滞后效应,滞后天数主要集中在2~4d,滞后效应最强在第2d,交叉相关系数为0.161;冷季日最低气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影响的单滞后效应最明显,最佳滞后天数为7d,相关系数为-0.518.结论 长沙市2015-2019年极端天气事件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存在关联,其中低温寒潮的影响最大,气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的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单滞后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我国极端干旱天气变化趋势及其对城市水资源压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循环的改变,降水不均和持续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度和强度增加,对水资源,尤其是人口和社会经济密度高的城市的水资源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压力.为了探究我国干旱天气的变化趋势、区域特征、及其对城市水资源压力的影响,采用全国917个气象站点1951-2014年的逐日降水量数据集,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及干旱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我国289个主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气候变化情境下的城市基于区域降水禀赋的水资源压力评估方法,预测并展望了不同时段和不同代表性浓度路径(RCPs)情景下的未来城市水资源压力的情况.结果显示,我国极端干旱情况整体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增加的,年最长连续无降水天数变化速度的平均值为2.3d/100a,但是具有区域性,具体表现为南部地区干旱减缓而北部地区干旱严重.我国城市水资源压力受水资源禀赋的影响,呈现北方高而南方低的分布,除此之外水资源消耗大的大城市资源压力也比较大.随着气候变化,近期我国整体城市水资源压力相对现阶段增加了2%左右,具体水资源压力上升的城市有170个,水资源压力减少的城市有110个,剩下的9个城市水资源压力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小.在低应对的RCP8.5情景下的城市水资源压力远远高于在RCP2.6情景,这说明减缓气候变化工作对降低我国城市水资源压力有积极作用;城市水资源压力的变化并不是均匀的,呈现南部减少而北部增加的变化趋势,我国华北地区城市的水资源压力最大,随着气候的变化,该地区的水资源压力也在随着时间不断增加,需要政府积极行动,提出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水资源规划方案,并依据方案采取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城市干旱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端高温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净碳吸收影响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极端高温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重要的极端天气事件之一.本研究利用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2003-2012年的CO2通量及常规气象数据,结合小波分析方法,明确极端高温及极端高温事件对该森林生态系统净碳吸收的影响,以及极端高温及事件发生时,不同时间尺度上环境因子对净碳吸收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极端高温发生时,日最高气温在35~40℃时,会导致该生态系统平均日总净CO2交换量(NEE)较30~34℃下降51%;极端高温及极端高温事件对月及年总NEE的影响与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有关,2003年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时,7、8两个月总NEE仅为-11.64 g C·m-2·(2 month)-1,较多年平均值下降了90%,使年总NEE的相对变化率达-6.7%.在极端高温及事件发生的7-8月间,气温(Ta)、饱和水汽压差(VPD)是控制NEE日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相干性分别可达0.97、0.95;在8、16、32 d周期上,Ta、VPD、土壤5 cm处含水量(SWC)及降水量(P)均对NEE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在32 d周期上,NEE与SWC、P的相干性超过了0.8.极端高温及事件发生时,短时间尺度上大气干旱影响该森林生态系统的净碳吸收,而长时间尺度上,大气干旱与土壤干旱共同影响该森林生态系统的净碳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气候变化下饮水安全及其健康影响因素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国饮水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其可通过水源、水处理过程、供水系统、居民饮用水行为等环节影响水质和水量,加剧居民饮水安全和健康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简述了其对各国不同地区饮水安全、水相关疾病及其适应性管理3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饮水安全与居民健康的相互关系.指出影响饮水安全及其健康问题的主要气象因素有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同时,在干旱期或暴雨期,降水量比温度更易对水质、水量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不同微生物种类、季节和水源类型、居民饮水行为及社会因素会因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而使影响更为复杂.建议:需建立气候变化与饮水安全和居民健康影响的相互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水质风险评估和管理对策,对缓解气候变化导致的缺水地区居民饮水安全和健康问题起至关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961-2015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干热风是影响北方小麦后期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重大气象灾害之一,在黄淮海地区主要有高温低湿型和雨后青枯型两种类型.利用黄淮海冬麦主产区65个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综合分析了过去55 a该地区干热风日数和干热风过程的总体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干热风日数、过程次数高值区位于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东北部和西部等地,其中河北中南部为黄淮海地区的干热风重发区.(2)干热风多年平均初日和最早初日的空间分布均呈从南向北、从内陆到沿海逐渐推后的特征;随着小麦灌浆成熟进程,干热风发生日数呈逐渐增多趋势,灌浆中后期干热风日数多、程度重,是干热风危害的集中期和防御关键期.(3)黄淮海地区干热风日数、过程次数总体均呈减少趋势,其中重干热风日数、重过程次数减少趋势更为明显;从地区差异来看,冀东南、鲁西北、豫东北等地减少趋势更为明显.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部分年份仍存在发生较重干热风的可能,如2001年区域平均干热风日数达8.1d,成为1961-2015年干热风日数最多的年份,因此对干热风的防御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