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以骨髓一系或多系髓细胞增殖为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中经典型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即Ph -MPN。MPN驱动基因Janus激酶( JAK)2、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 MPL)和钙网蛋白( CALR)基因突变,均可激活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上调MPN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形成炎症微环境,并促进克隆细胞不断增殖,导致患者体质症状加重、血栓形成、易向骨髓纤维化(MF)和急性白血病(AL)进展,预后不良。近年,炎症在MPN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笔者拟就炎症对MPN发生和演变、症状负荷、预后及治疗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探索MPN患者新型预后分层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阿达木单抗治疗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阿达木单抗治疗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的20例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首次治疗予皮下注射阿达木单抗80 mg,之后第1、3、5、7、9、11周注射40 mg,于第4、8、12周时观察并记录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采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皮损的演变情况。治疗过程中监测不良反应。结果:4周时,12例PASI改善率达50%(PASI50);8周时,14例达PASI75;12周时,20例达PASI75,其中5例达PASI90,2例达PASI100。治疗前,RCM下皮损区域基底层黑素较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减少,治疗4周时较治疗前逐渐恢复;12周时基本恢复正常水平。20例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肿瘤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隔周皮下注射阿达木单抗治疗重度银屑病临床疗效显著,相关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罕见四联变异型易位演变为五联变异型易位慢性髓性白血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1例罕见四联染色体变异易位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患者进行遗传学追踪分析,揭示伴有四联染色体变异易位且合并克隆演变CML患者的临床特性,为患者的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诊断和分期,Sanger测序法对 ABL1基因酪氨酸激酶区进行变异检测。 结果:患者起病时为CML慢性期,染色体核型为t (5;9;22;6) (q13;q34;q11;q2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为变异型 BCR/ABL1融合信号。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治疗38个月出现克隆演变,t(5; 9; 22; 6)和t (5; 9;22;6;17) (q13; q34; q11; q25; q11)两种克隆并存。TKIs治疗57个月时仅见t(5; 9; 22; 6;17)一种克隆,3个月后出现超二倍体核型。病程中先后检出 ABL1基因酪氨酸激酶区p.Tyr253Phe、p.Thr315Ile和p.Gly250Glu型变异,患者始终未能获得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治疗反应。 结论:四联染色体变异易位可能具有遗传不稳定性,在TKIs治疗过程中较易出现克隆演变和基因变异,导致对药物治疗反应差,但仍需大宗病例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通量基因测序监测BCR-ABL1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激酶区耐药突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靶向治疗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基因突变(KMs)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经典的Sanger基因测序是当前筛查BCR-ABL1-KMs的金标准,但存在检测灵敏度低、无法获得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不能鉴定复合突变、不能分析多个突变克隆的组成及演变等局限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将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NGS)应用于靶向检测BCR-ABL1-KMs。NGS相对于Sanger测序具有检测灵敏度更高、可准确计算VAF、可分析复合突变和克隆组成等优势,已被国际专家共识推荐为TKIs耐药突变的首选筛查方法。本文对相关进展做一介绍,并建议应重视NGS在BCR-ABL1-KMs检测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S基因突变的分子学特征及预后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S基因突变的分子学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8年12月新诊断且完成二代测序的776例MDS患者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RAS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及分子学特征,并比较不同突变状态对总生存(OS)的影响。结果:共52例(6.7%)患者伴有RAS基因突变,NRAS突变38例(4.9%),KRAS突变18例(2.3%),4例(0.5%)同时伴NRAS及KRAS突变,全部NRAS突变及65%的KRAS突变位于第12、13及61号密码子。RAS基因突变与PTPN11、FLT3、U2AF1、RUNX1、WT1、ETV6及NPM1突变呈显著正相关( Q<0.05),且常为亚克隆突变。伴RAS基因突变的患者中诊断为MDS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的比例(82.7%)明显高于无RAS突变患者(35.2%)( P<0.001)。与无RAS基因突变患者相比,伴RAS基因突变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和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升高[WBC:4.33(0.98~20.42)×10 9/L对2.71(0.61~21.17)×10 9/L, P<0.001;ANC:2.13(0.18~17.37)×10 9/L对1.12(0~16.00)×10 9/L, P<0.001],血小板水平明显减低[48(2~430)×10 9/L对62(2~694)×10 9/L, P=0.048],骨髓粒系比例有升高的趋势(47%对40%, P=0.085),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升高(7%对2%, P<0.001)。按照修订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进行预后分层,RAS基因突变患者中较高危分组(高危和极高危组)的比例显著增高(71.1%对37.9%, P<0.001)。单因素分析中,NRAS突变与更短的OS显著相关( P=0.011),经多因素校正后,NRAS突变对OS的影响失去显著性,突变基因中仅PTPN11及SETBP1为独立的不良OS因素。 结论:RAS基因突变常作为亚克隆发生在MDS疾病晚期且常与转录因子及信号转导相关的突变伴随发生。RAS通路相关的PTPN11突变在MDS中为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髓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逃逸及新的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唯一可能的治愈方法。但allo-HSCT后大约有30%~40%的受者会出现复发,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复发可能不是克隆演变所致,而是白血病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造成的免疫逃逸,以逃脱机体的免疫杀伤作用,其中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分子表达的改变,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ICP)抑制物的表达等。本研究尝试通过回顾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探讨克服这些潜在机制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免疫抑制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89例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联合环孢素(CsA)的免疫抑制治疗(IST)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及疗效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89例获得性AA并应用IST患儿的临床资料,随访2年,对患儿初诊时的临床特征、疗效及疗效预测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例获得性AA患儿中极重型AA(vSAA) 27例、重型AA(SAA)48例、输血依赖性非重型AA(NSAA) 14例。中位年龄7岁。vSAA、SAA和输血依赖性NSAA患儿在不同随访时间节点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获得性AA患儿的复发率为4.49%(4/89例),复发中位时间为18个月。获得性AA患儿的克隆演变率为2.24%(2/89例)。在多因素分析中,使用IST 6个月时,初诊患儿CD4 +/CD8 +比值越高、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早期治疗有反应,均提示患儿对IST治疗反应好。 结论:rATG联合CsA的IST对儿童获得性A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CD4 +/CD8 +比值高和G-CSF早期治疗有反应均是IST 6个月治疗反应良好的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癌治疗后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愈后再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胃癌化疗后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愈后再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疾病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平顶山新华区医院收治的1例胃癌化疗后继发AML愈后再患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以胃癌为首发肿瘤,经含顺铂、5-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的方案化疗8个疗程,化疗结束后3年余,诊断AML-M 2b,染色体46,XX,t(8,21)(q22,q22)[15]。给予CAG方案诱导化疗1个疗程达完全缓解,相继给予DA、HA、CAG、DA、HA、CHA、TA方案巩固化疗。化疗结束后3年再患ALL,染色体46,XX[20]。给予VDCP方案化疗第7天,患者出现心功能衰竭,家属放弃治疗出院。 结论:胃癌化疗后继发AML愈后再患ALL的原因可能与患者的基因易感性相关,使用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可能是导致患者克隆演变的主要诱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BTK抑制剂联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在西方发病率高,是成人最常见的白血病,我国的发病率低于西方,但呈不断增长趋势。小分子靶向药物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促凋亡蛋白Bcl-2抑制剂(BCL-2i)维奈克拉(Ven)等治疗CLL/SLL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口服方便等特点 [1,2,3,4],显著优于传统化学免疫治疗,CLL治疗逐渐进入以BTKi为代表的无化疗时代 [3]。我国已批准第一代BTKi伊布替尼及国产第二代BTKi泽布替尼、奥布替尼治疗CLL。BTKi单药治疗CLL缓解率高、生存期长,但由于缓解深度不高,很少达到完全缓解(CR),微小残留病(MRD)阴性者更少,所以BTKi单药需要长期治疗,长期治疗存在以下缺陷:经济负担、耐药相关的克隆演变、依从性差等。目前报道BTKi的主要耐药机制为BTK和磷脂酶C-γ2(PLC-γ2)基因突变等 [5,6]。由于BTKi单药治疗的局限性,在既往疗效评估标准上结合以MRD阴性为治疗目标的新药联合或新药与传统化学免疫治疗(CIT)联合的固定周期治疗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6,7,8,9]。本研究分析报道本中心BTKi联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R)方案一线治疗CLL/SLL的疗效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族链球菌基因组数据库建设及前噬菌体分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已报道的A族链球菌(GAS)全基因组数据进行梳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基因组大数据中提取前噬菌体信息,并对其在基因组中的存在状态及部分前噬菌体的基因组成进行分析,了解GAS种群内前噬菌体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下载GenBank数据库中截至2020年5月发布的GAS基因组组装序列,整理菌株重要背景信息建立本地化基因组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GAS全基因组系统发生树,进行核心基因组分析,并对基因组中潜在的前噬菌体及其完整性进行预测,获得前噬菌体分布特征。统计数据库中基因型种类、核心基因数量及前噬菌体的数量、长度和携带率。结果:建立了包含2 529株GAS基因组序列的数据库,涵盖140种血清型( emm基因型)。分离地点主要包括东亚、欧洲、美洲、大洋洲19个国家和地区。分离菌株疾病背景主要分为侵袭性感染、非侵袭性感染和免疫继发症3类;共鉴定出1 005个核心基因,这些基因在95%以上菌株中均存在;对其中1 798条序列分析发现,有1 366条序列存在1个或以上完整的前噬菌体,携带率为76.0%。每株菌携带完整前噬菌体的数量范围为0~6个,长度范围为32.8~62.6 kb,主要分布在30~40 kb。中国菌株近些年优势克隆中存在的前噬菌体主要为phiHKUssa、phiHKUvir和phiHKU488,主要携带 speC、spd1和 ssa 3种毒力基因。 结论:前噬菌体在GAS基因组中分布广泛,可能在其种群优势克隆演变和扩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重塑特定 emm基因型内部种群结构。GAS基因组数据库的建立为GAS病原监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