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毛霉病的支气管镜表现及介入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毛霉病的支气管镜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收集2006年5月至2022年5月行支气管镜检查及介入治疗的肺毛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共收集行支气管镜检查及介入治疗的肺毛霉病患者临床资料共1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患者年龄21~72(44.3±15.6)岁。基础病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例、白血病3例、肺癌术后1例。胸部CT显示肺部病变累及单个肺叶6例,累及多个肺叶4例。支气管镜表现为白色黏稠状坏死物沿气道生长并阻塞气道9例,伴气道内出血3例,血性分泌物阻塞气道1例,支气管肺空洞瘘2例。白色坏死物活检组织病理学显示为大量毛霉菌丝杂乱缠绕在一起,我们将其命名为毛霉菌丝体(mucormycelium)。10例患者中,全身药物治疗9例,包括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静脉滴注5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滴注4例,泊沙康唑口服6例,泊沙康唑静脉滴注1例。局部药物治疗包括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雾化吸入治疗8例,支气管镜下局部灌注治疗5例。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包括应用冷冻探头冻取病灶8例,活检钳钳除病灶7例,圈套器圈套治疗2例,异物钳钳取病灶2例。10例患者均临床治愈,死亡0例。结论:肺毛霉病常见于免疫抑制宿主,支气管镜常表现为毛霉菌丝体阻塞气道;全身和局部药物治疗联合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灰树花菌丝体不同培养时期代谢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了解不同生长时期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菌丝体的代谢产物差异及其通路,该研究采用HPLC-MS/MS分析方法对培养 10、20、30 d的灰树花菌丝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共 42 类 584 种代谢物被鉴定出,其中 159 种、47 种和 165 种代谢物在对照组(10 d vs 20 d、20 d vs 30 d、10 d vs 30 d)中表现出不同的积累模式,不同培养时间的代谢物成分差异显著.(2)培养 10d产生较多与促进菌丝体生长和氧化供能有关的物质,培养 20d 产生或积累了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次生代谢物,如橄榄苦甙、甘胆酸、N-甲基酪胺、Alprazolam,培养 30d菌丝体中含有多种与产生香气有关的物质.(3)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10 d vs 20 d比较组、20 dvs30d比较组和 10 dvs30 d比较组分别富集到 163 条、81 条、137 条代谢通路,氨基酸代谢在菌丝体不同培养时间中的影响最大.该研究初步探索了灰树花菌丝体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并发现不同培养时间灰树花菌丝体代谢产物具有明显的差异,以及菌丝体中部分成分含量与培养时间有关,对灰树花菌丝体的质量控制和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大豆镰刀菌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生防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镰刀菌根腐病是世界范围内大豆生产上最具破坏性的土传病害之一,为获得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方法]从健康大豆根际土壤分离细菌,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胞外酶活性及促生特性对菌株进行鉴定分析,采用盆栽试验进一步测定菌株生防及促生效果.[结果]筛选出的 4 株芽孢杆菌和 1 株假单胞杆菌对F.graminearum的抑菌率均达到 60%以上,对F.oxysporum,F.solani,F.longifundum以及 F.equiseti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发酵液及挥发代谢物均会影响F.graminearum的生长.5 株拮抗菌具有产蛋白酶、纤维素酶以及葡聚糖酶的活性,解磷、解钾、固氮以及产铁载体的能力.综合以上测试结果,菌株 20-8 具有较强的抑菌及大豆促生效果.根据形态特征及 16S rRNA序列分析,将菌株 20-8 鉴定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可以破坏F.graminearum菌丝体结构,无细胞发酵上清液可以显著抑制孢子萌发.室内盆栽防效测定结果表明,20-8 的稀释发酵液对F.graminearum引起大豆根腐病的防效可达 46.08%,并且促进大豆植株生长.[结论]筛选鉴定的暹罗芽孢杆菌 20-8 具有解磷、解钾、固氮以及产铁载体及多种胞外酶功能,其稀释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及大豆促生能力,菌株 20-8 可以用于防治F.graminearum引起的大豆根腐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金耳和毛韧革菌麦角硫因生物合成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究金耳和毛韧革菌麦角硫因生物合成途径.[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分别克隆金耳和毛韧革菌的麦角硫因合成酶基因Egt1 和Egt2 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功能;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鉴定 2 个物种的组氨酸三甲基内盐中间产物、麦角硫因及其含量.[结果]成功克隆得到了 2 个物种Egt1 和Egt2 基因的完整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2 个物种的Egt1均含有EgtD和SAM依赖性甲基转移酶等功能结合域,Egt2 均含有磷酸吡哆醛(LPL)和半胱氨酸脱硫酶的结合位点;Egt1 和Egt2与裂殖酵母和粗糙脉孢菌等模型真菌具有相似的功能域和底物结合位点,表明Egt1 和Egt2 可能与这些模式真菌具有相似的基因功能.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表明,金耳芽孢(JEYB)、毛韧革菌发酵液(ShFJY)、菌丝体(ShJST)及金耳子实体(JEZST)中均含有组氨酸三甲基内盐和麦角硫因,并且金耳子实体麦角硫因含量最高(113.19 μg/g),分别是金耳芽孢、毛韧革菌发酵液和毛韧革菌菌丝体的 7.45 倍、26.14 倍和 27.74 倍.[结论]首次鉴定了金耳和毛韧革菌的Egt1和Egt2基因.推测金耳和毛韧革菌的生物合成途径都是由组氨酸在Egt1 酶催化形成组氨酸三甲基内盐,再由Egt1 酶催化形成海西烯半胱氨酸亚砜,最后由Egt2 酶催化最终形成麦角硫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粗毛纤孔菌L-1中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的合成途径及潜在调控因子
编辑人员丨2024/5/18
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作为香豆素的重要衍生物,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在抗癌和抗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真菌中却少有报道.我们成功分离并培养了一株含有大量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粗毛纤孔菌L-1 Inonotus hispidus L-1.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我们发现在粗毛纤孔菌L-1子实体中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作为主要成分,其含量明显高于菌丝体和原基.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阐明了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在粗毛纤孔菌L-1中的合成途径及其调控基因.研究发现粗毛纤孔菌L-1中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在合成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前体L-苯丙氨酸,而L-苯丙氨酸的合成受糖酵解/葡萄糖生成途径和苯丙氨酸途径的共同调控,其含量在原基和子实体中显著升高.而且以L-苯丙氨酸为前体的P-香豆酸合成途径的两条下游合成途径中的代谢物显著升高,分别为异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2,7,4'-三羟基异黄酮和香豆雌酚,以及香豆素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7-羟基香豆素和补骨脂素.而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的下游代谢物未检测到.通过转录组学进一步证实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在合成过程中受到APL、APL1和ECM4这3个基因的调控.这项研究结果证实了粗毛纤孔菌L-1作为一种有价值的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来源在营养保健品开发和应用方面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姬松茸blazeispirol类成分的结构、活性及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姬松茸是一种珍稀药食两用真菌,肉脆味美,其子实体与菌丝体均富含多糖、甾醇、萜类、多肽、脂质、多酚等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免疫调节、优化肠道菌群、抗氧化等药理活性,是一种极具食用、药用开发前景的真菌资源.在已报道的姬松茸化学成分中,blazeispirols为姬松茸特有的一系列具有螺环结构且有别于经典甾体的甾醇化合物,是从姬松茸菌丝体中发现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保肝活性,可作为姬松茸菌株专属的系统发育和化学分类学标志,也被视为优秀的成药性先导化合物分子.依据骨架结构特征,可将目前已发现的17个blazeispirol类化合物分为blazeispirane和problazeispirane 2种类型.为进一步挖掘姬松茸特有blazeispirol类化合物资源,该文从姬松茸blazeispirol系列化合物的发现、分离、结构、生物活性和生物合成途径等角度进行了系统综述,同时以blazeispirol A为例总结了姬松茸发酵合成blazeispirol A的相关代谢调控策略,以期为blazeispirol系列化合物的高效合成与制备、相关药物及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姬松茸等食药真菌资源及其衍生产品的品质提升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LC-MS分析CmSnf1基因过表达对蛹虫草代谢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6
Sucrose-nonfermenting 1(SNF1)蛋白激酶调节大量基因的转录,改变代谢酶的活性,并控制各种营养反应性细胞发育过程.本研究通过 LC-MS 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比较蛹虫草 Cordyceps militaris 野生型菌株 Cm01 和CmSnf1基因过表达菌株菌丝体的化学成分,从整体代谢物水平阐明CmSnf1基因过表达对蛹虫草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研究表明:CmSnf1基因过表达后,在LC-MS正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出 547 种差异代谢物,同野生型菌株相比,220 种产物上调和 327 种下调.尤其显著的是黄酮类物质2-香叶基-3,4,2',4'-四羟基二氢查耳酮上调了140.55倍,甘油磷脂代谢中的磷脂酰丝氨酸(PS)下调了 47.53 倍.差异代谢产物参与甘油脂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和降解、半乳糖代谢、丙酮酸和酮类化合物代谢等多种途径.CmSnf1 过表达菌株与野生型相比在酮类化合物代谢上具有优势,推测CmSnf1基因在蛹虫草药用功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斜盖伞诱导子促进灵芝三萜积累及其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6
近年来,灵芝产业高速发展,但其主要药效成分灵芝三萜的含量较低,是影响其品质的重要原因,因此探索一种提高灵芝三萜含量的生物技术手段极具应用前景.本研究以 6 株斜盖伞Clitopilus spp.真菌为材料分别制备多种类型的真菌诱导子,将其添加到灵芝菌丝体液体摇瓶中,研究对灵芝菌丝体生物量和灵芝三萜积累的影响.其中,Clitopilus sp.HSL-YX-7-A 的高压灭菌发酵液(HSL FB)、C.hobsonii NL-19 的菌丝干粉(NL-19 DMP)、C.prunulus 84496 的发酵液提取物(84496 FBE)和Clitopilus sp.HSL-YX-7-A的菌丝提取物(HSL ME)显著提高了灵芝菌丝体生物量和灵芝三萜含量,相对于对照组,生物量分别提高了 450.09%、64.64%、46.97%和 66.14%,灵芝三萜分别提高了 53.01%、25.58%、25.17%和 20.47%,灵芝三萜总产量则分别提高了 585.15%、104.65%、86.43%和110.45%.进一步研究表明,经HSL FB、NL-19 DMP和HSL ME处理后,灵芝三萜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hmgs、hmgr、mvd、fps、sqs和osc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但84496 FBE处理之后仅上调了hmgs和sqs的表达量.且6个基因的平均表达量与灵芝三萜总产量的提升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2=0.972,P<0.05).本研究证实了斜盖伞诱导子能够有效提升灵芝菌丝体生物量和灵芝三萜含量,其中C.hobsonii NL-19 和Clitopilus sp.HSL-YX-7-A均为栎类树种的根系共生菌.本研究进一步为开发斜盖伞真菌作为微生物菌剂提供了基础,同时为提高栎树人工林的生产力和创建"以菌养菌"的药用真菌品质提升技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代谢组分析亚洲兰茂牛肝菌原基发育的潜在调控物质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亚洲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为云南珍稀的食药用真菌,属于外生菌根类真菌,在纯培养基上其部分菌丝能扭结形成原基.为了揭示调控原基发育的潜在物质,本研究运用核磁共振(1H-NMR)、气相质谱(GC-MS)和液相质谱(LC-MS)3 种代谢组学技术,结合 SMICA-P 软件,定性及定量分析了纯培养 35 d后菌丝体与原基的差异物质.结果表明,菌丝体与原基比较,3 种方法共检测到谷氨酸、天冬氨酸、色氨酸、4-氨基丁酸、甜菜碱和海藻糖等 96 个显著或极显著上调的差异物质;调控通路分析表明,这些差异物质在原基发育中可能涉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丁酸等 22 个通路;KEGG富集分析表明,谷氨酸涉及P<0.05 的所有调控通路,推测谷氨酸在原基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培养基中加入 0.16 g/L谷氨酸可促进原基的萌发与生长.上述研究为亚洲兰茂牛肝菌的人工繁育技术研发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肉质黑孢孔菌生物学特性、驯化栽培及急性毒性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以采自河北省燕山地区的一株野生食用菌肉质黑孢孔菌Amylosporus succulentus经组织分离得到的菌丝体为实验材料,对其菌丝体营养特性和环境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其适宜的原种、母种和栽培种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经驯化栽培成功出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得出适合肉质黑孢孔菌菌丝生长的最优配方为:可溶性淀粉 1.80%,酵母浸粉 0.25%,硫酸镁 0.15%,磷酸二氢钾 0.30%,琼脂 2.00%.适宜肉质黑孢孔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 31-34℃,pH为 4.5-5.5,光照条件为黑暗.适合肉质黑孢孔菌培养的母种培养基为玉米粉培养基,原种培养基为小米培养基.栽培袋接种后 30-60 d满袋,5-10 d后现原基,6-11 d原基分化成子实体.高产栽培料配方为玉米芯+棉籽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 39%,棉籽壳 39%,石膏 1%,葡萄糖 1%;其第一潮菇产量为 106.9 g/袋,生物学效率为 66.8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表明:在给予小鼠最大给药量为 4612.4 mg/kg情况下,肉质黑孢孔菌无明显急性中毒的危险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