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40岁,因传送带绞伤右前臂致完全离断出血、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右上肢离断,皮肤离断平面约为肘上8 cm,肌肉等软组织离断平面约为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平面,尺桡骨离断平面约为远端1/3平面,尺骨断端远端缺损。肘部至前臂可见残存肌肉组织挫伤较重,仅屈伸肌群起点处活性尚可,尚可见肌组织渗血;屈伸肌群近端存留少量腱性组织,远端腱性组织呈马尾状撕脱。神经血管束长段抽出,断端挫伤回缩,"鼠尾征"明显。尺桡骨断端不规整,尺骨远端毁损。创面重度污染,指端无血运。诊断:右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考虑截肢术,截肢平面设计在肘关节上方,但患者再植意愿强烈,故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于肉眼及显微镜视下清除较重挫伤的软组织,标记残存活性腱性组织。显微镜视下清创至神经断面神经纤维束整齐,血管清创至神经内外膜无挫伤,断端无血栓形成。尺骨于正常骨质处截骨,旷置,桡骨截骨后短缩约5 cm。钛板固定桡骨骨折断端,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及对线可。尺动脉近端毁损,桡动脉远端毁损,显微镜视下以8-0无损伤线吻合桡动脉近端与尺动脉远端、头静脉及前臂肘正中静脉。6-0无损伤线缝合尺、桡及正中神经。前臂肌组织毁损,术中判断需二期重建。将拇长屈肌腱、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编织缝合后近端与指屈肌腱止点缝合;3-0肌腱线修复桡侧腕屈、伸肌腱;将拇长伸肌肌腱、示中环小指伸肌腱远端编织缝合后近端与伸肌腱起点缝合。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间断稀疏缝合创面,创口安置负压封闭引流器一枚。手术历时5.5 h,术中出血约2 000 ml。术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8U,新鲜冰冻血浆800 ml。术后随访1年,肢体存活良好(图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切开探查、尺骨截骨、环状韧带复位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切开探查、尺骨截骨、环状韧带复位(三合一手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9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35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3例;左侧19例,右侧16例;年龄(6.8±2.5)岁;桡骨头向前侧脱位30例,向前外侧脱位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7.9±9.9)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三合一手术治疗。测量并比较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肘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转范围及肘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获12个月随访,术后1.5~4.0个月尺骨截骨端达到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肘关节伸直活动度(-1.0°±5.9°)、屈曲活动度(128.5°±4.9°)均较术前(-9.3°±18.0°、108.4°±17.3°)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前臂旋前活动度(61.5°±19.4°)较术前(72.7°±22.4°)受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前臂旋后活动度(86.7°±4.5°)与术前(81.0°±1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肘关节HSS评分[(93.5±5.2)分]优于术前[(80.6±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肘关节HSS评分评定疗效:优21例,良12例,一般2例,优良率94.3%(33/35)。1例患者术后发生再脱位。 结论:切开探查、尺骨截骨、环状韧带复位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有显著改善,前臂旋前功能稍有受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腕舟骨骨折患者13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类型及手术相关指标;随访两处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发症;末次随访测量患腕影像学参数: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采用DASH评分及Mayo评分评定患腕功能,并记录患腕与健侧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5.3±6.8)个月。所有患者桡骨远端及舟骨骨折均愈合,桡骨远端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0.6±2.8)周,舟骨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5±3.8)周,无延迟愈合、舟骨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平均掌倾角为(8.8±5.2)°、尺偏角(17.2±6.6)°、桡骨高度(11.5±4.8)mm;患腕平均DASH评分为(12.3±5.4)分;根据Mayo评分标准:优9例,良3例,可1例。患腕平均掌屈角度(49.4±8.2)°小于健侧(5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腕背伸、尺偏、桡偏、旋前与旋后角度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舟骨骨折发病率低,临床应注意鼻烟窝压痛症状及完善CT扫描,避免漏诊。一期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与无头加压螺钉固定舟骨骨折,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CC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1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62例,女48例;年龄17~74岁,平均44.1岁。按术中探查情况分为合并CCI组和非合并CCI组。主要观察合并组CCI的诊断、部位、大小、类型、手术方法和术后恢复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合并CCI组25例,其中Ⅰ型7例,Ⅱ型12例,Ⅲ型6例,见于Mason各种桡骨头骨折类型;位于肱骨小头外侧13例,后外侧9例,前外侧3例。术前经局部麻醉后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共诊断出CCI 13例,漏诊率48%(12/25)。合并CCI组术前屈伸(61.8°±13.7°)和旋转(60.0°±24.2°)范围小于非合并CCI组(77.7°±23.0°、79.9°±21.9°),桡骨头骨折Mason类型严重于非合并C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年龄、性别、合并伤、桡骨头骨折处理方法、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EPS评分等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桡骨头骨折合并CCI的发生率为22.73%(25/110),见于Mason所有桡骨头骨折类型,多发生在肱骨小头的外侧和后外侧影像学检查很容易漏诊。对于较轻桡骨头骨折怀疑合并CCI者,局部麻醉后体检阳性作为诊断合并CCI和手术指导的价值较大。桡骨头骨折手术中,应重视探查是否合并CC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Ⅴ型成骨不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 OI)是一种以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疾病,由COL1A1/COL1A2基因突变引起,根据患儿临床体征和组织病理学特性可将其分为Ⅰ~Ⅳ型,但Ⅴ型OI患儿中未发现Ⅰ型胶原基因突变。Ⅴ型OI患儿具有OI的共同特征:如多次非暴力性骨折、身材矮小、骨骼畸形等,但蓝巩膜发生概率较小,大多没有牙质形成不全和听力障碍。影像学表现以尺桡骨和/或胫腓骨骨间膜钙化、桡骨头脱位、增生性骨痂为特征。致病突变位于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5(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5,IFITM5)编码基因的5'-非翻译区(5'-UTR),一个碱基C转换成T(c.-14C>T)。IFITM5基因在OI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从Ⅴ型OI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方面予以综述,旨在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肱桡关节"接吻骨折"——桡骨头骨折伴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伴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316例桡骨头骨折或肱骨小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同侧伴发骨折12例(伴发组),非伴发304例(单一组)。主要分析伴发组的临床特点,其次比较伴发组与单一组术前一般资料、桡骨头骨折类型、合并伤、治疗方法、治疗前后肘关节活动范围、随访时间、肢体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桡骨头骨折和肱骨小头骨折分别按Mason和Grantham进行分型。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桡骨头骨折Mason Ⅰ至Ⅳ型分别为2例、7例、2例和1例,肱骨小头骨折Grantham Ⅰ至Ⅲ型分别为10例、2例和0例。常规X线检查漏诊4例,均为Ⅰ型骨折,1例经桡骨头-肱骨小头位摄片、3例经CT检查获确诊。伴发组保守治疗1例,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患者中,桡骨头骨折均内固定,肱骨小头骨折内固定9例、保守治疗2例。所有骨折均愈合。随访时间为12~23个月,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恢复到89.7±7.9,优8例、良2例、可2例,2例并发肘关节活动受限。伴发组伤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小于单一组,手术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伴发组与单一组在年龄、性别、病因、合并韧带伤、桡骨头骨折类型、随访时间、末次随访肘关节活动范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桡骨头骨折伴肱骨小头骨折临床少见,轻微骨折常规X线检查易漏诊,需要行桡骨头-肱骨小头位摄片或CT才能明确诊断;大多数患者的桡骨头骨折较肱骨小头骨折严重;与单一骨折相比,伴发骨折患者症状较重、手术率较高,但总体治疗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Boyd入路环状韧带复位联合尺骨截骨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Boyd入路桡骨头、环状韧带复位联合尺骨截骨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3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骨科16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3~10.3岁,平均6.1岁;左侧8例,右侧8例;Bado Ⅰ型13例,Ⅲ型3例。16例患儿均采用Boyd入路桡骨头、环状韧带复位联合尺骨截骨钢板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肱桡对应关系、尺骨截骨愈合情况,对比手术前以及手术后6个月时肘关节活动度,采用Kim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1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顺利,无石膏压疮、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儿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23.5个月。16例患儿术后4~6周拆除石膏时及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肱桡关系对应良好,桡骨头无脱位或半脱位;无尺骨截骨处延迟愈合、不愈合,尺骨愈合时间12~16(13.7±1.3)周。患儿术后6个月伸肘、屈肘、旋前、旋后角度分别为0.9°±2.7°、124.4°±4.4°、70.3°±2.9°、76.3°±6.2°,明显优于术前的5.9°±20.1°、114.1°±15.1°、66.6°±8.3°、71.6°±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175、6.047、5.759、10.336, P值均<0.05)。根据Kim评分评定肘关节功能,术后6个月优11例、良5例,明显优于术前的优7例、良2例、一般5例、差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075, P<0.05)。 结论:对于伤后1年内的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采取Boyd入路环状韧带复位联合尺骨截骨术治疗,手术操作简单,解剖清晰,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钛合金腕舟骨假体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29岁,2年前因摔伤致左腕舟骨折,于当地医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伤后1年于当地医院行左腕CT示舟骨骨折不愈合,伤后13个月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左腕部鼻烟窝压痛(+),腕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均受限。X线片及CT三维重建示:左腕舟骨陈旧性骨折,桡舟关节、舟头关节炎伴囊性变(图1)。诊断:左腕舟骨骨折不愈合(Slade and Geissler Ⅵ型)。在全身麻醉下行腕掌侧入路,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充分暴露坏死舟骨并完全取出,通过术前3D打印设计方案,于假体表面预留缝线孔(图2),选择合适大小的树脂试模,根据试模选择相应的舟骨假体,于大多角骨、头状骨、月骨分别打入金属带线锚钉与假体表面缝线孔相连以重建舟骨周围相应韧带(图3),C臂机透视及X线提示:假体大小合适,位置良好。术后10个月随访左腕X线片提示:舟骨假体位置良好,假体周围腕骨及桡骨无明显骨吸收(图4)。左腕关节Mayo评分90分,左、右腕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为68°、78°;左、右腕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为55°、88°;左、右腕关节桡偏活动度为25°、35°;左、右腕关节尺偏活动度为28°、33°;左、右腕关节旋前、旋后正常;左、右手握力分别为21、38 kg(图5);疼痛VAS评分静息时为0分,负重时为1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enry入路前关节囊横切松解下移选择性后关节囊纵切桡骨头套入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Henry入路前关节囊横切松解下移选择性后关节囊纵切桡骨头套入改良方法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疗效。方法:2013年2月至2019年12月,采取肘关节后入路尺骨截骨矫形内固定、Henry入路前关节囊横切松解下移选择性后关节囊纵切桡骨头套入的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29例。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岁3个月至13岁5个月,平均8岁4个月,BadoⅠ型20例,Bado Ⅲ型9例,手术距离骨折发生时间3~48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时间小于24个月组患儿21例,大于24个月组患儿8例,术后随访4~27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按照Mackay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9例患儿术中予以尺骨截骨成角延长钢板内固定序贯肘关节前上方关节囊横切松解下移卡压环状韧带后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稳定性测试,8例患儿屈肘关节时出现桡骨头前方脱位,其中受伤时间小于24个月的患儿1例,大于24个月的患儿7例,采取选择性后关节囊纵行切开松解环状韧带修复后桡骨头恢复稳定性。所有患儿术后未出现关节活动疼痛症状,无桡神经深支损伤症状。患肢的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进,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前平均的90.17°提高到术后的121.10°,前臂旋转活动度术前平均91.21°增加至121.55°。按照Macky标准优良率达100%,其中19例为优,10例良好。拍摄X线片随访观察:肱桡关节关系对应良好,尺骨截骨断端愈合满意,无骨不愈合、异位骨化、内固定松动脱出、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结论:肘关节Henry入路前关节囊横切松解下移选择性后关节囊纵切桡骨头套入方法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其环状韧带再利用、操作创伤小、降低术后桡骨头再脱位风险等优点,是一种值得临床探讨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On table重建联合微型钢板固定与桡骨头置换治疗桡骨头Mason Ⅲ、Ⅳ型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On table重建联合微型钢板固定和桡骨头置换治疗桡骨小头Mason Ⅲ、Ⅳ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比分析。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我科收治桡骨头Mason Ⅲ、Ⅳ型患者42例,分为两组:A组24例采用On table重建联合微型钢板固定治疗;B组18例采用桡骨头置换。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4 h至10 d,平均4.5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常规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假体位置情况,肘关节功能采用Broberg-Morrey以及DASH问卷进行评价。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0.5个月(6~30个月)。两组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内固定或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A组出现1例创伤性关节炎。术后1、3、6个月B组Broberg-Morrey评分为84.5±7.2、86.8±6.4和89.6±3.8,均高于A组80.6±6.2、81.9±5.8和84.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A组为91.2±8.1,同B组92.1±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6个月B组DASH评分为21.1±5.2、17.5±4.1及13.3±3.1,较A组25.1±4.7、21.4±4.2及19.2±3.7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A组为11.5±3.1,同B组12.1±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On table重建联合微型钢板固定和桡骨头置换均能有效治疗桡骨小头Mason Ⅲ、Ⅳ型骨折,两者术后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恢复无差异,但桡骨头置换术可以更快恢复肘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