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arf截骨治疗跖内收型青少年外翻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跖内收型青少年外翻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足外科采用Scarf截骨术治疗的跖骨内收型青少年外翻患者20例,男4例、女16例,年龄(16.2±2.4)岁(范围14~19岁),双足10例、单足10例。术中截骨前先松解外侧关节囊、籽骨悬韧带、收肌,于第一跖骨干部做"Z"形截骨,将截骨远端做一定程度短缩、截除楔形骨块,利用平移和旋转将第一跖骨向第二跖骨方向推挤直至挤压第二跖骨头,减小跖内收角度。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的外翻角、第一、二跖骨间角、跖内收角、第二至五跖骨间角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无一例发生感染。截骨端临床愈合时间为(5.1±0.7)周(范围4.1~6.6周)。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0±5.4)个月(范围2~18个月)。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外翻角分别为35.40°±5.45°、6.93°±3.60°、9.83°±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89.214, P<0.001);第一、二跖骨间角分别为11.50°(9.75°,14.00°)、1.50°(0.00°,2.00°)、1.50°(0.0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53.255, P<0.001);跖内收角分别为22.80°±2.60°、20.63°±2.27°、20.67°±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7.041, P<0.001);第二至五跖骨间角分别为19.03°±1.85°、15.37°±1.33°、16.03°±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4.450, P<0.001)。术后所有指标均较术前改善,其中外翻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术后6~8周的VAS评分分别为(2.60±1.64)分、(1.30±0.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30, P<0.001)。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转移性跖骨痛和复发内翻。 结论:采用Scarf截骨术治疗跖内收型外翻可有效矫正第一跖骨内收,同时对其余跖骨的内收状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效果,术后早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手环指先天性屈指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女,35月,出生后即发现双手环指屈指畸形,未治疗,无家族遗传史。临床检查:双手环指屈曲畸形,皮肤颜色正常,质地、弹性良好;双手环指近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受限,远指间关节可主动伸直,腕中立位时环指主、被动伸直均受限,屈腕时主动伸直受限、被动伸直可,但近节掌侧皮肤张力大(图1,图2,图3)。X线片示:双手各指间关节无明显异常(图4)。诊断:双手环指先天性屈指症。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均无异常。全身麻醉下于左环指近指间关节掌侧取横行切口,切开皮肤,被动伸直指间关节,切断挛缩的筋膜组织,保护双侧的神经血管束。于关节尺侧纵行分离,于屈肌腱深层显露关节囊及掌板,于近节指骨远端切开掌板及关节囊,剥离掌板及关节囊,松解指间关节部位。松解后,被动活动手指,近指间关节挛缩得到完全纠正。用克氏针将近指间关节固定于伸直位。见指间关节掌侧横行切口部位松解后形成大小约1.0 cm×0.5 cm的皮肤缺损。于环指尺侧近端设计逆行筋膜组织皮瓣。皮瓣蒂部位于近指间关节尺侧,走行为环指近节尺侧纵行线,切取层面位于深筋膜深层。皮瓣大小约1.0 cm×0.5 cm,皮瓣切取后逆转90°覆盖指间关节掌侧皮肤缺损(图5,图6,图7)。皮瓣供区直接间断缝合。右侧手术同左侧。切口Ⅰ期愈合,术后4周门诊复查拔除克氏针行功能练习(图8),患指畸形较治疗前已改善,双手环指近指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Henry入路前关节囊横切松解下移选择性后关节囊纵切桡骨头套入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Henry入路前关节囊横切松解下移选择性后关节囊纵切桡骨头套入改良方法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疗效。方法:2013年2月至2019年12月,采取肘关节后入路尺骨截骨矫形内固定、Henry入路前关节囊横切松解下移选择性后关节囊纵切桡骨头套入的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29例。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岁3个月至13岁5个月,平均8岁4个月,BadoⅠ型20例,Bado Ⅲ型9例,手术距离骨折发生时间3~48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时间小于24个月组患儿21例,大于24个月组患儿8例,术后随访4~27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按照Mackay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9例患儿术中予以尺骨截骨成角延长钢板内固定序贯肘关节前上方关节囊横切松解下移卡压环状韧带后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稳定性测试,8例患儿屈肘关节时出现桡骨头前方脱位,其中受伤时间小于24个月的患儿1例,大于24个月的患儿7例,采取选择性后关节囊纵行切开松解环状韧带修复后桡骨头恢复稳定性。所有患儿术后未出现关节活动疼痛症状,无桡神经深支损伤症状。患肢的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进,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前平均的90.17°提高到术后的121.10°,前臂旋转活动度术前平均91.21°增加至121.55°。按照Macky标准优良率达100%,其中19例为优,10例良好。拍摄X线片随访观察:肱桡关节关系对应良好,尺骨截骨断端愈合满意,无骨不愈合、异位骨化、内固定松动脱出、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结论:肘关节Henry入路前关节囊横切松解下移选择性后关节囊纵切桡骨头套入方法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其环状韧带再利用、操作创伤小、降低术后桡骨头再脱位风险等优点,是一种值得临床探讨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人巨指指列切除后示指移位病例报告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男,62岁,因右手中环指疼痛畸形就诊。家族自祖辈至儿女四肢或其他系统器官均无先天畸形病史,患者未合并其他系统器官的先天畸形,既往患指未经治疗。临床检查:右中环指肥大畸形,大小为健侧对应手指的2~3倍,两指呈蟹足样分别向尺侧、桡侧侧弯,皮色皮温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粗糙,伴有增生小结节,痛觉过敏,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均僵直无活动度。因中环指畸形,示指和小指无法正常进行屈伸活收展动。大鱼际萎缩塌陷,拇指内收与外展尚可,对掌不能,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健侧小,指间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拇指无明显差别。右手正斜位(DR):右手第3、4指列掌骨及指骨形态欠规则,相应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间隙变窄,部分已融合消失,第3、4掌指关节周围及第3掌骨近段可见不规则骨质增生,且骨质增生影相互融合。患者随机血糖20.0 mmol/L,血压182/105 mmHg,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待血压、血糖调控平稳后行右中、环指指列切除,示指移位术。于中指近节掌桡侧、环指近节掌尺侧分别作纵向Z字切口,切口向掌根部延伸,并于掌根部交汇形成大"V"形切口,背侧切口同掌侧。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可见皮下脂肪增生,增生脂肪组织较正常脂肪组织质地略韧,色略黄。切开腕横韧带近端,可见正中神经及其分出的指总神经及中环指的指神经瘤样增生,周径明显增粗,约为正常的2~3倍,周围包绕着增生的脂肪组织。分离神经、血管及屈伸肌腱,血管及肌腱未见明显增粗。中、环指的指骨长、宽度约为健侧2~3倍。第3、4掌骨长度与健侧相近,但第3掌骨的宽度为健侧2倍。中指自掌指关节向桡侧侧弯,环指向尺侧侧弯,第3、4指列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掌骨间关节均可见大量骨赘生成并互相融合,关节间隙不可见,各关节无活动度。于掌骨基底水平结扎并离断手掌、背侧动静脉。完全切除中、环指指神经及对应指总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在第3、4掌骨基底水平完全离断屈、伸肌腱及对应蚓状肌和骨间肌,避免损伤示、小指骨间肌致术后患侧手内在肌无力。切断示、中指,环、小指间掌骨间横韧带并保留残端,可用于示指移位后韧带修复。松解掌骨间关节,从第3、4掌骨基底截断中、环指指列,但保留第3掌骨基底作为残端。用摆锯于第2掌骨基底截指,保护示指神经血管束及屈伸肌腱,将示指向尺侧移位于第三掌骨基底用克氏针固定,C臂机透视确定位置良好,无明显旋转移位后钢板固定。修补中环指掌骨间横韧带残端和腕掌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关节囊。将第3、4指列截除后中指近节桡侧和环指近节尺侧皮肤形成筋膜组织瓣修复截指创面,石膏外固定。切除指列整体送检,病理报告:右手中、环指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增生。术后每日换药,观察皮瓣血运,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周复查,切口愈合、无感染,皮瓣无坏死,继续石膏外固定。术后4周右手X线片见移位示指基底骨质愈合,拔除克氏针,保留钢板。嘱患者开始康复训练。术后18个月复查,巨指症无复发,手术切口轻度瘢痕增生,瘢痕血运、弹性良好,未影响手功能。X线片示移位后的示指骨性愈合,轴线良好。拇指内收、外展可,虎口大小可,拇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主动屈伸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同,对掌功能较差。根据Jebesen手功能标准测试患侧整体手功能,患者可以用移位后的示指和拇指握笔写字、模拟翻树叶、模拟进食、摆放大件物品、挪动空盛物罐。记录健侧与患侧示小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度。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法测定,可得右手示指TAM约为健侧的76.2%,右手小指TAM约为健侧的76.1%,移位的示指和小指活动度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治疗原发性冻结肩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对原发性冻结肩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民航总医院2017年3月—2018年7月就诊的54例原发性冻结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1例,女性43例;年龄(47.6±12.2)岁,年龄范围41~64岁。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保守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情况(前屈、外展、体侧外旋的活动角度范围),Constant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关节感染、关节僵硬、血管神经损伤以及肩周疼痛等)发生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研究组术后前屈(160.2±20.7)°,外展(163.6±20.1)°,体侧外旋(50.5±8.9)°;对照组治疗后前屈(119.5±19.5)°,外展(121.2±19.5)°,体测外旋(35.6±6.4)°,研究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好,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后Constant评分为(83.1±9.3)分,UCLA评分为(31.7±3.1)分,VAS评分为(2.8±0.3)分;对照组治疗后Constant评分为(71.7±9.7)分,UCLA评分为(22.8±3.6)分,VAS评分为(4.4±0.3)分,研究组患者的Constant评分、UCL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VAS评分明显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原发性冻结肩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肩功能,同时该手术与常规保守治疗相比较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一期与二期修复肩袖损伤伴肩关节粘连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伴肩关节粘连一期与二期手术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我们对50例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粘连患者行关节镜下手术,其中25例行一期关节镜下肩袖修补+关节囊松解术;25例先行患肩功能锻炼,二期行肩袖修补。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行关节活动度检查,包括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及内旋;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core,UCLA)评分进行功能评分。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1~28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术后随访的VAS、ASES评分、UCLA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侧肩关节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及内旋功能术后均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前屈上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组间各项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一期手术患者末次随访时满意度比二期手术患者高。 结论:尽管一期手术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患侧肩关节活动度较二期手术患者恢复慢,二期手术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患侧肩关节功能恢复不佳,全部行手术治疗,但二者术后临床疗效均满意,患侧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腕部腱鞘纤维瘤致桡神经浅支卡压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 女,73岁,发现右腕桡背侧肿物1年,逐渐增大伴虎口部麻痛3个月入院。临床检查:右腕部皮肤完整,无静脉曲张,皮温不高,腕关节桡背侧一皮下肿物,与皮肤无明显粘连,质韧,触压可引起腕部疼痛及虎口处麻痛,Tinel征阳性。右手各手指屈伸正常,腕关节屈曲时引起疼痛。超声检查:右腕部伸肌腱后方约28 mm×18 mm×12 mm的片状低回声,边界清,周边可见血流信号(图1)。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采用横切口进入,显露桡神经浅支,见其于肿物凸起部受压,轻度充血水肿,与肿物包膜轻度粘连。显微镜视下仔细分离并部分松解,解除肿物对神经的压迫。肿物大部分位于拇长屈肌腱和桡侧腕长、短伸肌腱下方并与之相连,呈分页状,于鼻烟窝处突出位于皮下。肿物包膜较薄,为灰白色质韧实性肿块,表面光滑,小血管丰富。逐步分离肿物至基底部,见肿物于腕背关节囊粘连,将肿物连同部分关节囊一并取下(图2)。病理诊断:右腕部腱鞘纤维瘤(图3)。术后3个月随访肿物无复发,虎口部感觉恢复正常达S 3+,桡神经浅支走行区Tinel征阴性,右腕屈伸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扳机拇手术失败原因探讨及翻修术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扳机拇手术失败的原因,总结翻修术的技术细节并评估治疗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们对6例(8指)扳机拇术后症状复发或加重的患儿进行翻修术,术中观察拇长屈肌腱卡压状态及指间关节屈伸活动,术后随访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总结儿童扳机拇手术失败的原因和翻修术的技术细节,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屈肌腱卡压因素解除不彻底、指间关节关节囊挛缩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术后康复锻炼方法不当、瘢痕粘连也是一部分原因,指间关节长期屈曲畸形会导致拇长屈肌腱动力不足。术后经过2年以上的随访,患儿拇指指间关节屈伸活动度较术前改善,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例(1指)、良4例(6指)、可1例(1指)。结论:一期手术对指间关节屈伸活动异常矫正不彻底、术后屈伸功能锻炼不合适、瘢痕粘连是儿童扳机拇复发的原因,儿童扳机拇翻修术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一期有效松解、合适的康复锻炼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关节镜联合切开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重度及极重度僵硬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切开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重度及极重度僵硬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采用关节镜联合切开松解术治疗32例创伤后肘关节重度及极重度僵硬患者资料,男13例、女19例;年龄(38.5±15.6)岁(范围17~66岁);肱骨远端骨折术后12例、桡骨头骨折术后8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8例、肘关节经鹰嘴骨折前脱位术后2例、孟氏骨折术后1例、鹰嘴骨折术后1例。分别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和旋转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创伤后肘关节重度及极重度僵硬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手术时间(114.1±27.5) min(范围70~170 min)。术后2例出现轻微的尺神经症状,予以口服甲钴胺后缓解。随访时间(38.5±14.4)个月(范围25~69个月)。肘关节屈伸ROM:术前为47.66°±12.05°,术后6个月为93.75°±12.89°,末次随访时为106.88°±1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8.87, P<0.001);旋转ROM:术前为132.19°±22.68°,术后6个月为141.88°±21.91°,末次随访时为149.38°±2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4, P=0.012)。术后6个月肘关节屈伸ROM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肘关节旋转ROM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ROM、旋转ROM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VAS、MEPS评分分别为(1.38±0.94)分和(93.44±5.15)分,较术前[(3.91±1.09)分和(37.97±7.71)分]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关节镜联合切开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重度及极重度僵硬能显著改善肘关节活动度、提高肘关节功能评分及缓解患肘疼痛,同时可对肘关节进行彻底松解,最大限度地保持肘关节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纤维脂肪性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经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纤维脂肪性血管性病变(FAVA)的诊断、分期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2019年10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FAV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B超及MRI检查,对双下肢不等长、病变累及关节、关节已发生明显畸形的患者,同时行X线、CT等检查。根据分期制定治疗方案:Ⅰ期(疼痛期),采取开放式或在腔镜辅助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病变;Ⅱ期(挛缩期),采取根治性手术切除病变,有时需联合跟腱延长术或肌腱松解,术后2周进行康复训练;Ⅲ期(畸形期),采用以手术切除为基础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即在切除病变肌肉肌腱的基础上,行关节囊松解、跟腱延长或离断、肌腱转移术,并在术前及术后口服西罗莫司,每天2次,每次0.08 mg/m 2。对因病变累及多个解剖区域的患者行分期手术,原则上每次手术只针对1个解剖区域。术后对患者疼痛、关节活动及复发情况进行随访。 结果:共纳入42例FAVA患者,其中男18例,女24例;发病年龄为(7.3±5.0)岁,诊断年龄为(12.5±6.0)岁;上肢病变4例,下肢病变38例;Ⅰ期17例,Ⅱ期17例,Ⅲ期8例。38例有误诊经历,误诊比例达90.5%。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疼痛、肌肉挛缩、关节畸形。MRI表现:T1加权像上为不均匀的高低信号影混杂,高信号表现与皮下脂肪组织相同;T2抑脂序列表现出更强的异质性高信号。术后随访时间为(14.6±10.8)个月,术前或术后口服西罗莫司的10例患者疼痛症状均可得到明显缓解;42例患者中3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得到根治,11例术后仍残留疼痛,或关节活动障碍,甚至畸形;17例Ⅰ期患者中16例治愈,1例术后病变范围进一步扩大,疼痛复发;17例Ⅱ期患者中15例治愈,2例术后有轻度的踝关节活动受限;8例Ⅲ期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关节活动障碍,术后口服西罗莫司可明显缓解症状。Ⅰ、Ⅱ期患者中有10例在腔镜辅助下行手术切除,均得到根治。结论:FAVA好发于学龄期及青春期,疼痛、肌肉挛缩及关节畸形是其特征性临床表现,结合MRI检查可明确诊断;FAVA分期系统可指导治疗、判断预后,Ⅰ、Ⅱ期患者应尽早手术,预后良好,Ⅲ期患者采用以外科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症状,但难以根治,术后仍需口服西罗莫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