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创伤性膈疝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个体化手术方案治疗慢性创伤性膈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3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例慢性创伤性膈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8例,年龄(49.4±17.8)岁(范围:19~79岁),4例无症状。患者均接受腹腔镜治疗。统计术中探查情况(膈疝位置、疝内容物、疝环最大径),手术情况(手术修补方案、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7例顺利完成腹腔镜下修补,其中单纯缝合6例,缝合+补片修补17例,腹前壁肌瓣翻转缝合+补片修补3例,补片桥接修补1例。手术时间(112.8±44.7)min(范围:60~200 min),术中出血量[ M(IQR)]35(58)ml(范围:10~300 ml)。其余2例患者中转开腹。1例横结肠绞窄坏死患者术后死于肺部感染加重,余28例患者顺利出院,术后住院时间(4.9±2.2)d(范围:3~12 d)。术后随访36(24)个月(范围:1~60个月),2例患者偶有左上腹部不适;27例左侧膈疝患者随访期内未出现膈疝复发,1例右侧膈疝患者症状较术前缓解。 结论:根据膈肌缺损的位置、范围及疝环是否完整等情况采取腹腔镜个体化手术修补方案治疗慢性创伤性膈疝,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感染创面的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感染创面的手术处理方式,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4年10月—2022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感染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46~78岁。Ⅰ期手术行清创、瘤体切除、动脉缝合/静脉移植修补动脉/动脉结扎,瘤体切除后创面面积4.0 cm×1.5 cm~12.0 cm×6.5 cm。对可缝合的创面行减张缝合及皮外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较大无法缝合的创面予持续VSD治疗控制感染。Ⅱ期对可缝合的创面行减张缝合;较大创面采用邻近易位皮瓣(面积9.0 cm×5.0 cm~15.0 cm×7.0 cm)修复,对于裸露股动脉长度≥3.0 cm者,另切取股直肌肌瓣(长度15.0~18.0 cm)修复,供区均直接缝合;对动脉结扎的创面予邮票皮移植+持续VSD治疗。记录入院时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记录Ⅰ期术中出血量、股动脉破口位置、动脉处理及创面修复方式,术后置管灌洗天数、置管引流天数、VSD治疗天数及引流量;Ⅱ期创面修复方式,术后置管引流天数、VSD治疗天数及引流量。观察术后皮瓣/肌瓣/邮票皮成活情况,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出院后随访,评估创面愈合质量、行走功能、搏动性肿物是否消失;复查B超或CT血管造影(CTA),观察有无假性动脉瘤复发、股动脉血流是否通畅。结果:入院时所有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阳性。Ⅰ期术中出血量150~750 mL;术中见动脉破口位于股动脉者8例、髂外动脉者2例、股动静脉瘘者2例;动脉经直接缝合者6例、自体大隐静脉修补者4例、自体大隐静脉桥接者1例、结扎者1例。4例患者创面Ⅰ期缝合,术后置管灌洗3~5 d,置管引流4~6 d,VSD治疗5~7 d,引流量80~450 mL。Ⅱ期手术:3例患者创面直接缝合,置管引流2~3 d;1例患者创面取头部邮票皮移植及VSD治疗5 d;2例患者创面采用邻近易位皮瓣修复,置管引流2~3 d;2例患者创面采用股直肌肌瓣加邻近易位皮瓣修复,置管引流3~5 d。Ⅱ期术后引流量为150~400 mL。术后皮瓣/肌瓣/邮票皮均成活,Ⅰ期手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15~36 d。出院后随访2~8个月,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良好。1例股动脉结扎患者,足缺血坏死行小腿截肢,其余患者恢复正常行走功能。所有患者腹股沟区搏动性肿物消失。6例患者复查B超或CTA显示股动脉血流通畅,无假性动脉瘤复发。结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感染创面尽早行清创、瘤体切除、个体化动脉处理,并根据创面状况选择合适引流方式及个体化修复策略,可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卵圆钳引线桥接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卵圆钳引线桥接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20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24~43岁[(29.5±7.6)岁]。均为单侧损伤,其中左侧13例,右侧7例。所有患者体检跟腱局部触诊有凹陷,Thompson试验阳性。在跟腱内侧做纵向切口,卵圆钳辅助在跟腱近端引3条不可吸收缝线,绕过断端固定至跟骨,断端采取4-0可吸收缝线进行束束缝合。记录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比较术后3,6,12个月患侧与健侧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观察手术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3.2±2.5)个月]。手术时间为40~66 min[(52.0±10.3)min]。切口长度为3~4 cm[(3.3±0.7)cm]。术后3,6个月患侧踝关节背伸[(5.6±1.5)°、(10.5±0.2)°]和跖屈活动度[(28.4±3.2)°、(33.5±1.5)°]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2个月患侧踝关节背伸[(13.9±0.7)°]和跖屈活动度[(38.3±4.4)°]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3,6,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58.3±5.4)分、(84.9±7.1)分、(91.8±6.3)分,呈逐渐增高趋势( P均<0.05)。术后3,6,12个月ATRS分别为(60.5±4.9)分、(85.5±9.0)分、(93.1±5.7)分,呈逐渐增高趋势( P均<0.05)。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及跟腱二次断裂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1个月在锚钉置入部位出现疼痛,通过积极功能康复,术后4个月症状消除。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跟腱止点短暂性疼痛,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2周后疼痛消失。 结论:采用卵圆钳引线桥接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后跟腱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壁巨大硬纤维瘤切除加腹壁重建方法及远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腹壁巨大硬纤维瘤的切除、修补方法及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疝及腹壁外科诊疗中心2006年10月至2016年10月手术治疗的24例腹壁巨大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女性21例,平均年龄34.6岁,男性3例,平均年龄42.6岁;肿瘤最小径均>15 cm.所有患者行根治性肿瘤切除及一期腹壁重建.结果 所有患者肿瘤成功切除,病理检查切缘阴性.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为483(21 cm×23 cm)~2 100 cm2(35 cm×60 cm),平均945 cm2(27 cm×35 cm).采用复合修补材料对腹壁缺损进行桥接式修补.21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切口一期愈合.3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修补材料感染,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另2例分别在术后2周和3个月去除修补材料后切口愈合.2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2~12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未发生切缘肿瘤复发、缺损修补区疝和膨出.8例患者于术后1~2年发生腹腔和背部硬纤维瘤,其中2例肿瘤生长迅速引起肠梗阻致死,其余6例患者带瘤生存,病情稳定.所有患者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大部分可参加适当运动.结论 对腹壁巨大硬纤维瘤行扩大手术切除可取得良好的根治效果,应用复合修补材料可修补大面积甚至全腹壁的肌筋膜缺损,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谈我国腹壁切口疝的治疗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推广疝病外科治疗工作以来,我国的腹壁切口疝的治疗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例如制定了我国的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明确了切口疝治疗的目的 ,强调了其手术原则为通过手术重建腹壁的完整性并恢复腹壁的功能.常用的切口疝手术方法 包括直接缝合修补、桥接修补、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等开放手术,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手术在我国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我国已建立了《腹壁切口疝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化了治疗流程.但我国整体的综合水平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在数据的积累(腹壁切口疝患者的注册体系)、质量控制、技术创新、新材料的研发、管理制度的优化以及修复材料植入体内后的不良事件监测等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本文结合我国已有的腹壁切口疝外科治疗经验,分享笔者对我国腹壁切口疝外科治疗发展的想法,希望我国疝外科能更规范地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根治性手术治疗腹壁巨大硬纤维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根治性手术治疗腹壁巨大硬纤维瘤,并应用合成材料补片修复大面积肌筋膜缺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疝及腹壁外科诊疗中心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1例腹壁巨大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肿瘤切除并处理被肿瘤浸润的组织器官.采用合成材料补片对腹壁缺损行一期全前腹壁和侧腹壁的重建,使用切口疝桥接修补的方式,将补片周边及肌筋膜缺损周边进行"双周边固定".补片的放置及固定遵从"适形修补"的理念,将补片最后修补成为和原始腹壁形态一致的拱形.总结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近期和远期效果.结果 31例腹壁巨大硬纤维瘤患者中女28例,平均年龄35.2(16~58)岁;男3例,平均年龄42.6(20~79)岁.初发病例6例(19.4%),行术前穿刺活检诊断;复发病例25例(80.6%),依据病史诊断.肿瘤的平均最小径为18.2(14~25)cm,平均最大径为45.3(32~53)cm.31例腹壁肿瘤均成功切除,并达到病理检查切缘肿瘤阴性.平均手术时间335(245~610)min,平均术中失血量1260(500~3500)ml.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为21 cm×23 cm~35 cm×60 cm.31例患者中,29例采用复合补片对腹壁缺损进行修补,2例采用复合补片拼接聚丙烯补片对腹壁缺损进行修补.4例(12.9%)患者发生术后感染,其中3例为术后补片感染,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另2例分别在术后2周和3个月去除补片后伤口愈合.1例为术后人工血管感染,再次行手术取出人工血管.其余27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伤口一期愈合.3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中位随访60.5(10~121)个月.无一例发生切缘肿瘤复发或缺损修补区发生疝和膨出.1例行全前、外侧腹壁切除重建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出现排尿排粪费力,后经锻炼胸式呼吸而改善.10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3年发生其他部位硬纤维瘤,其中3例肿瘤生长迅速引起肠梗阻致死,7例患者带瘤生存.除死亡患者外,本组28例患者均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并可参加适当运动.结论 对腹壁巨大硬纤维瘤行根治性手术,应用合成材料补片修复大面积甚至全腹壁的肌筋膜缺损,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开放式补片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附210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开放式补片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0月至2018年3月行开放式补片修补术的210例腹壁切口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术式和补片固定方式, 术后血清肿、切口感染、补片感染、慢性疼痛、肠漏、复发以及死亡的发生.结果:术后血清肿25例 (11.90%), 切口感染14例 (6.67%), 补片感染3例 (1.43%), 慢性疼痛7例 (3.33%), 肠漏3例 (1.43%), 复发7例 (3.33%), 死亡2例 (0.95%) .采用IPOM术式病人术后仅有血清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ublay术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余并发症发生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Sublay术式中加强法与桥接法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缝线+不可吸收疝钉组与缝线+可吸收疝钉组术后慢性疼痛和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开放式补片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壁疝治疗进展及eTEP技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腹壁疝或切口疝修补术是外科常见手术之一,文献报道[1-2],以正中切口为例,两年后切口疝发生率为13%.单纯缝合法切口疝修补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而目前在切口疝治疗中多采用补片加强修补术.行切口疝修补时根据补片的放置层次有多种方法,包括将补片与筋膜边缘缝合的桥接方式;补片置于肌肉筋膜浅层的Onlay方式,以及补片置于更深层次的术式,包括Inlay或Sublay术,可分为肌前间隙修补术、肌后间隙修补术、腹膜前修补术及腹腔内修补术[3-4]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对降低巨大腹壁切口疝术后复发率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如何有效修复重建巨大腹壁切口疝,降低术后复发率,一直是困扰疝与腹壁外科医师的难题.基于补片加强修补术的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不仅在解剖上,还能在功能上实现对巨大腹壁切口疝的有效修复重建,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单纯缝合和补片桥接修补术.规范施行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对改善巨大腹壁切口疝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壁疝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的进展和改革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20年来,腹壁疝的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与补片桥接修补相比,在恢复腹壁解剖结构基础上的补片加强修补能够显著降低腹壁疝短期并发症与长期的复发率,复发风险显著下降,因此,基于腹壁缺损关闭的补片加强修补技术成为腹壁疝治疗的主要手段[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