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Uniprot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复元醒脑汤的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进行筛选,应用GeneCards、OMIM、TTD、DrugBank和PharmGKB数据库筛选脑梗死疾病靶点,将复元醒脑汤中药物靶基因与脑梗死疾病靶基因相交集,将交集靶点导入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对复元醒脑汤-脑梗死疾病共同靶点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出相关信号通路,运用AutoDock与Pymol软件对预测靶标与其对应的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得到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成分80个,复元醒脑汤-脑梗死共同靶点214个,核心靶点MAPK1、RELA、TP53、JUN、AKT1、HSP90AA1等与脑梗死疾病的关键靶点相互关联,参与调控对药物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对含氧量的反应等生物过程,细胞组成涉及膜筏、膜微区、神经元胞体等;分子功能主要集中于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并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化学致癌-受体激活、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与HSP90AA1(-9.4 kJ/mol)、山柰酚与HSP90AA1(-9.4 kJ/mol)、异鼠李素与HSP90AA1(-9.1 kJ/mol)、槲皮素与JUN(-8.6 kJ/mol)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复元醒脑汤通过调控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修复及改善神经功能、保护血脑屏障、减少细胞凋亡及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等机制防治脑梗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站式"颈动脉支架置入加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重度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一站式"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和分期序贯CAS+OPCABG两种术式围手术期情况及早期随访资料,评估"一站式"同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北京安贞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因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行CAS+OPCABG杂交手术的患者共26例,其中12例采用了"一站式"同期CAS+OPCABG、14例采用了分期序贯CAS+OPCABG,对其围手术期及术后3个月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连续变量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两组的累计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呼吸机辅助、ICU滞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分期组,但两组均无二次开胸止血发生。术后住院天数同期组显著少于分期组。分期组围手术期发生脑梗塞、心肌梗死各1例,同期组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脑梗塞发生,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均无新发脑梗塞,颈动脉超声支架均通畅,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一站式"同期CAS+OPCABG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对于心肌缺血症状重或重度左主干病变的患者推荐首选同期手术。优化抗凝方案和减轻颈动脉窦反射是需要继续研究的主要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时机理论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时机理论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3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延续性护理,观察组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33.76±5.18)分、(34.68±4.46)分,常规组分别为(47.81±6.82)分、(52.16±7.4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643、7.711,均 P<0.001)。观察组患者和近亲属康复知识掌握优良率为92.31%(36/39),高于常规组的71.79%(28/39)(χ 2=5.571, P=0.018)。干预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氏指数(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BI评分均升高,观察组NIHSS评分[(15.39±2.82)分]低于常规组[(18.25±3.21)分],BI[(59.69±8.37)分] 高于常规组[(52.74±8.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180,3.715,均 P<0.001)。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13, P=0.042)。 结论:将时机理论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延续性护理中能够更好地辅助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土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本土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13日至3月2日于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确诊的143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本土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分型、治疗及预后,比较无症状(29例)及轻型患者(84例)与普通型患者(30例)之间、各疫苗接种针数及各年龄组患者之间核酸转阴时间及新冠抗体IgG值的差异。结果:与无症状及轻型组患者相比,普通型组患者年龄偏大,为(52.53±21.63)岁( t=-4.67, P<0.001),合并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及脑梗塞比率高( χ 2=25.93, P<0.001; χ 2=10.89, P=0.001; χ 2=3.86, P=0.049),接种疫苗比率低( χ 2=4.75, P=0.029),IL-6值较高( Z=-3.71, P<0.001),抗体IgG值较低( Z=2.23, P=0.026),咳痰及乏力症状比率较高( χ 2=4.72, P=0.030; χ 2=3.98, P=0.046),症状好转时间及核酸转阴时间均较长( t=2.10, P=0.038; t=2.32, P=0.022)。与未接种或接种1针及2针组患者相比,接种3针疫苗组患者抗体IgG值更高( Z=-6.78, P<0.001; Z=-3.07, P=0.013; Z=-3.78, P=0.001)。与老年组患者相比,儿童及青壮年组患者核酸转阴时间较短,儿童组患者抗体IgG值较高( t=-4.80, P=0.002; t=-2.78, P=0.016; Z=3.21, P=0.008)。 结论:本土感染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总体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较好。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及未接种疫苗患者易出现咳痰及乏力症状,发生肺炎的风险增高,病程延长。接种加强针疫苗,能产生更高的IgG抗体,增强免疫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80岁及以上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05年6月至2014年7月31例80岁以上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接受单纯OP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院内和出院后3~12年的随访资料。结果:患者80~88岁,平均(82.0±2.1)岁,男25例(80.6%),术前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2.0±6.5)%,其中LVEF<35%有15例(48.4%)。平均手术时间4 h,院内死亡3例(9.7%),其中1例急性呼吸衰竭,另2例死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3.2%),急性脑梗塞2例(6.5%),再次气管插管3例(9.7%),二次开胸止血1例(3.2%),术后持续肾替代治疗3例(9.7%),围术期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8例(25.8%)。术前使用IABP2例,术中2例,术后4例。术后随访3~12年,中位时间8年。术后随访28例,随访率100%,全因死亡10例(35.7%),心源性死亡5例(17.9%),肺癌死亡2例(7.1%),全身感染性脓毒血症死亡2例(7.1%),1例不明原因猝死。再次入院2例(7.1%)。再发心绞痛2例(7.1%)。再发心肌梗死1例(3.6%),无再次接受血运重建治疗。术后1年所有存活患者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桥血管通畅率达100%。结论:80岁及以上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接受单纯OP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尚可接受,但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较高,需术前全面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压氧治疗中陪同人员肺气囊破裂致脑气栓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38岁,因亲属脑外伤昏迷行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时进氧舱陪护。陪舱前(2019年9月20日)心电图、血常规、肺部X线检查无异常(图1A),于2019年9月23日上午10∶03首次进入医用空气加压氧舱陪同亲属行HBO治疗。HBO治疗方案:治疗压力升至0.16 MPa(1.6 ATA)后,稳压吸氧20 min 3次,每次间歇5 min;升、减压各10 min,减压前5 min吸氧(减压速度6 kPa/min)。本例患者为陪护人员,治疗全程无吸氧,亦无任何不适,与其他陪护交流正常。减压出舱前1 min本例患者突然出现站立不稳(舱内其他人员无类似症状),出舱后迅速被送至急诊科。影像学检查:肺部X线片示右上肺野直径约32 mm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提示肺大泡出血(图1B);头部CT示右额顶枕叶多发性斑片状低密度影,其内夹杂散在小气泡影(图1C)。初步诊断为脑气栓症,给予美国海军减压病加压治疗表Ⅴ方案行HBO治疗,安排医护陪舱、心电监护;入舱时患者神志清醒,对答切题,但右侧肢体躁动,给予约束带固定,经安抚可吸氧;治疗全程患者神志清醒,躁动,心率121次/min,血压130/90 mmHg,呼吸21次/min,血氧饱和度(SPO 2)100%;出舱后精神状态欠佳,嗜睡,可简单对答,左侧肢体无力,多次呕吐(为胃内容物)。HBO治疗2 h后头部MRI检查示右侧顶枕叶皮层白质斑状异常信号,无占位征象,加权像示右侧枕叶皮质下小斑片状高信号影(图1D),考虑缺血梗塞灶,收入神经内科治疗。入科后患者呈中度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1]睁眼反应为1分,语言评分为1分,运动评分为3分,总分为5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2]评分为27分,左侧Gordon征(+),余正常。临床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三低饮食及抗血小板、降脂、脱水、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治疗后1 d呼叫可睁眼能回应;治疗后2 d GCS评分为13分,可自主睁眼,呼叫能应答;左侧肢体肌力为0级,右侧肢体肌力为5 -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IMB模型的同伴支持教育在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主要照顾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同伴支持教育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的120名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60)与对照组( n=60)。观察组主要照顾者给予基于IMB模型的同伴支持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前后采用照顾者反应评估量表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测量两组照顾者压力及情绪状态,采用 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者反应评估量表自尊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身体健康问题、经济问题、家庭支持缺乏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同伴支持教育能够减轻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压力,降低照顾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孙氏手术与去分支杂交手术治疗60岁以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孙氏手术与去分支杂交手术治疗老年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53例年龄大于60岁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孙氏手术35例,去分支杂交手术18例。杂交手术组较孙氏手术组术前脑梗塞病史更多,其余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选择了中低温脑保护策略,孙氏手术术中予双侧顺行脑灌注以及停循环期间降主动脉球囊阻断保持下肢和脏器血供,去分支杂交手术弓部血管重建后术应用覆膜支架封闭全主动脉弓以及分支血管。统计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并随访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近期预后。结果:杂交组避免了停循环,术中最低鼻咽温度略高于孙氏组[(25.1±0.4)℃比(27.7±0.6)℃],两组手术操作时间[(178.9±43.5)min比(166.9±95.4)min]以及术中出血量[(1 724.9±1 394.2)ml比(1 590.7±920.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肾衰竭(20.0%比11.1%)、脑血管意外(脑梗塞/脑出血)(11.4%比5.6%)、认知功能障碍(17.1%比11.1%)、呼吸机辅助时间[84.0 h(25.0,160.0)h比61.7 h(17.3,90.5)h]、ICU停留时间[6.5(2.9,14.3)天比4.4(2.0,6.1)天]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孙氏手术组围手术期死亡3例,杂交手术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所有患者随访平均14.8个月,孙氏手术组无新发脑血管事件,1例术后2个月死亡,1例胸降部远端假腔存在活动性血流;杂交手术组随访期内无死亡,新发脑血管事件1例,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60岁以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孙氏手术和杂交手术均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菌性心内膜炎并发颅内复杂并发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累及心脏内膜表面的感染性疾病,其首发症状常表现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从而掩盖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延误治疗。现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同时并发中枢神经系统复杂并发症的重症病例报道如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病情诊疗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眼底病变的特点提示全身系统诊断治疗的方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刊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均来自2022年12月期间COVID-19聚集发病期间的病例,其眼底病变包括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棉绒斑、视网膜斑点状出血、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不明原因的黄斑水肿等。这些患者绝大部分双眼发病,以女性为主,年龄13~56岁,病变发生在视网膜不同层的微血管和小血管,包括视网膜不同层的缺血和水肿,多种眼底病变可合并存在,反映了炎症性损害和血管凝固性损伤。AMN反映了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缺血;棉绒斑是神经纤维层毛细血管梗塞;视网膜斑点状出血被认为是外丛状层的小梗塞;CRVO是发生在筛板部的血栓。以上眼底病变证明了存在视网膜多层的血管损伤和视网膜水肿。眼底病变是全身病变的一部分,与全身病变高度契合,一些研究推测COVID-19的急性期主要改变是血管内皮损伤、内皮炎,免疫系统激活导致凝固前和一过性血液高凝状态,这些改变提示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的治疗应围绕抗病毒感染和改善血液凝固状态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