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英格兰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在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预测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新英格兰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New England spinal metastasis score,NESMS)对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多中心收治的脊柱转移瘤住院患者179例,男108例(60.3%)、女71例(39.7%);年龄(59.79±10.88)岁(范围27~84岁)。分析患者人口学特征、原发肿瘤类型、脊柱转移部位和节段、椎体病理骨折情况、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身体功能状态Karnofsky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the 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改良Bauer评分及NESMS评分、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评价NESMS评分、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预后生存期的预测价值,并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果:61~75岁年龄段脊柱转移瘤构成比最高(45.3%,81/179);原发肿瘤类型中肺癌最多见(46.9%,84/179);40.8%(73/179)的病例有脊柱多发转移,单发转移患者中胸椎受累比例最高(26.3%,47/179);28.5%(51/179)合并内脏转移,52.0%(93/179)合并脊柱外骨转移,31.3%(56/179)存在受累椎体病理性骨折。114例接受手术治疗(63.69%),确诊后3、6、12个月死亡率分别为22.4%(40/179)、51.4%(92/179)、77.1%(138/179)。NESMS评分0~3分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4、8、10个月,生存期分别为(3.60±2.10)、(6.77±3.39)、(9.69±5.71)和(10.53±6.25)个月;1年内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00%(13/13)、87.5%(42/48)、71.6%(63/88)和66.7%(20/30)。NESMS评分、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预测所有患者生存期的C指数分别为0.63、0.58和0.55;对脊柱转移瘤患者3个月(AUC=1.00,0.63,0.42)、6个月(AUC=0.71,0.63,0.45)生存期预测准确度,NESMS评分优于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预测12个月生存期时Tomita评分准确度优于NESMS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AUC=0.66,0.61,0.3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生长速度、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白蛋白水平及接受手术治疗是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 P<0.05)。 结论:NESMS评分预测脊柱转移瘤患者预后生存的一致性和准确度优于Tomita评分和改良Tokuhashi评分,尤其在预测3和6个月生存期方面更具优势;原发肿瘤生长速度、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白蛋白水平及接受手术治疗是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溶骨性脊柱转移瘤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单次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节段溶骨性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13例采用PVP治疗的多节段溶骨性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0例,女性63例;年龄47~85岁,平均(66.9±1.52)岁。根据接受手术患者的患椎数量分为两组:常规手术数量组( n=72),每次手术时最多3个椎体接受PVP治疗;多椎体手术组( n=41),在一次手术中超过3个椎体接受PVP治疗。在手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一般健康状况(GH)和精神健康状况(MH),评估手术临床疗效。评估患者的并发症,进行安全性观察。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术后6个月,常规手术数量组ODI评分为(35.28±1.74)%,GH评分为(57.85±2.11)分,MH评分为(61.20±3.67)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多椎体手术组ODI评分为(35.67±1.92)%,GH评分为(64.12±1.35)分,MH评分为(59.80±3.81)分,也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之间ODI评分和MH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常规手术数量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3.51±0.21)分]较多椎体手术组[(3.98±0.32)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手术数量组患者的GH评分在术后6个月较多椎体手术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手术数量组21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多椎体手术组24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分别为14.8%和1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单次PVP手术能够安全、有效地缓解多节段溶骨性脊柱转移瘤的疼痛,改善脊柱活动功能,改善精神健康状况,减轻功能障碍。但短期疼痛缓解和远期一般健康改善低于常规手术数量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症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37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及右下肢疼痛,影响行走。就诊于本院骨科门诊,门诊体格检查见患者步态不稳,拖腿行走,下蹲后可站立,腰椎活动受限。为明确腰腿痛原因,患者行腰椎MRI、骶髂关节X线摄影和全身骨显像。腰椎MRI提示多发椎体终板炎,L 3~L 5椎间盘膨出,L 3~L 5棘间韧带变性。骶髂关节X线摄影提示右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methylene diphosphonate, MDP)全身骨显像(图1)示中下段胸椎及腰椎上终板显像剂摄取增高,双侧胸锁关节、双侧多根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区摄取增高,双侧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摄取增高,另在右侧第10后肋、左侧第10肋椎关节区、右侧腓骨上段、右侧下颌骨等见多处摄取增高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癌累及肝后下腔静脉的外科处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肝后下腔静脉(RIVC)起始于肾静脉根部,终于右心房。左、中、右肝静脉、肝右后下静脉等汇入其中。RIVC大部包裹于肝尾状叶,紧邻腹腔干、脊柱椎体,具有重要的解剖学意义。RIVC癌栓包括腔静脉内癌栓形成和肿瘤直接侵犯腔静脉壁两种,对应不同的外科处理方式。腔静脉内的癌栓可以通过取栓进行处理,而肿瘤侵犯腔静脉壁则需要切除受侵血管壁并进行血管重建,无论何种类型,外科处理不当均易造成损伤出血,后果严重。本文介绍了不同类型RIVC癌栓的外科处理要点,为RIVC癌栓的处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手术中的设计及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骨科技术在脊柱肿瘤手术设计中的指导意义以及3D打印人工椎体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中心将3D打印人工椎体植入2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岁,颈椎神经鞘瘤;女,27岁,腰椎骨巨细胞瘤。通过Mimics软件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解剖关系,规划手术设计,模拟截骨范围,3D打印疾病模型及手术导板,并个体化设计相匹配的金属人工椎体,包括钛合金椎体直径、孔隙率及重建固定方式。按照术前计划完成病灶切除和假体植入脊柱完成重建。术后定期观察患者颈或腰椎活动功能、肿瘤复发情况及脊柱重建稳定性。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按计划完成手术,分别获得21、13个月随访,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3D打印人工椎体与周围椎体匹配良好,重建稳定未见松动及周围骨溶解,肿瘤切除完整未复发,颈、腰椎活动良好。结论:数字化骨科技术在脊柱肿瘤治疗中可给予精准化指导,3D打印金属人工椎体设计需结合局部生理解剖个性化设计,其临床应用为脊柱肿瘤切除和脊柱重建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椎体成形联合 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胸椎转移瘤合并椎体后缘缺损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联合 125I粒子植入术(PVPI)治疗胸椎转移瘤合并椎体后缘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4例胸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体后缘缺损者(研究组)32例,无椎体后缘缺损者(对照组)32例。对PVPI手术关键技术进行改良,采用二次封堵法和斜面穿刺针推注骨水泥旋转填充技术减少渗漏,治疗研究组32例患者的42节椎体。32例对照组患者的54节椎体行PVPI手术。分别于术后第2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安全性等指标。结果: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在术后第2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均较术前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骨水泥量分别为(2.36±0.20)ml和(2.39±0.1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82); 125I粒子植入量分别为(30.63±0.91)个和(32.56±0.68)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2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部分缓解率分别为81.3%和87.5%,疾病稳定率分别为12.5%和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3.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8.0个月;对照组患者的中位OS为14.0个月,中位PFS为8.0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患者共有6节(14.3%)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2节(4.8%)为椎管内渗漏,4节(9.5%)为椎旁骨水泥渗漏。对照组患者共出现7节(13.0%)椎旁骨水泥渗漏。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7)。两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均未造成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应用PVPI治疗椎体后缘缺损的胸椎转移瘤患者,只要进行术中技术改良,注意控制骨水泥分布等问题,仍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纤维软骨性间叶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纤维软骨性间叶瘤(fibrocartilagenous mesenchymoma, FM)是一种罕见的骨内原发性交界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13岁男性,L3椎体肿物,组织形态学显示具有轻度不典型性的梭形细胞密集增生,软骨呈团巢状散在分布,部分似骺板样结构,局部有不规则新生骨形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平滑肌肌动蛋白、S-100蛋白、结蛋白、CD34、上皮细胞膜抗原、p16及p53等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2%。分子表型:GNAS、IDH1和IDH2基因无突变,MDM2基因无扩增。患者术后108个月无复发及转移。诊断时应着重与纤维软骨性结构不良、去分化软骨肉瘤及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等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D打印人工椎体用于脊柱肿瘤切除重建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重建在脊柱肿瘤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脊柱肿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多节段椎体切除术,观察组使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重建脊柱序列,对照组使用钛网材料进行脊柱序列重建。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7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不同时点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低、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较短,术后7 d的VAS评分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931, P<0.01)。两组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66, P>0.05)。术后7 d至术后3个月,两组JOA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7 d、术后1、3个月JOA评分均较高,反映出更好的神经功能;两组3个月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118, P<0.01)。 结论: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重建可用于脊椎肿瘤切除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脊柱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恩扎卢胺联合多西他赛治疗高危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探讨高危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早期应用新型内分泌治疗联合多西他赛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患者,62岁。2020年4月20日因双下肢麻木无力10 d入院。胸部CT检查示两肺多发转移瘤;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部分肋骨和胸椎密度不均匀,考虑转移瘤。因脊髓压迫症状明显,胸椎MRI检查示多发胸椎椎体及附件、胸骨转移瘤。行胸5椎体减压肿瘤病灶清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骨转移瘤,符合前列腺腺泡腺癌。术后血PSA 960.602 ng/ml。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高危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高肿瘤负荷状态,临床分期T 4N 1M 1期。行新型内分泌治疗(恩扎卢胺+雄激素剥夺治疗,3个月)联合多西他赛化疗(75 mg/m 2,每3周1次;泼尼松5 mg,每日2次,4个周期)后患者症状改善,转移灶缩小。新型内分泌治疗联合多西他赛化疗能有效控制高危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进展,且未出现疲劳、潮热、头痛、血液毒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常见不良反应,可作为此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以额部肿物为首发症状的多骨累及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56岁,2021年8月因右额部皮下肿物15 d就诊。头部CT示右侧额骨骨质破坏,伴邻近皮下软组织肿胀,考虑恶性。额部肿物大小约5 cm×4 cm,表面皮肤光滑,肤色正常,无破溃,质略硬。肿物细针穿刺,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大量深染异型的细胞,为正常淋巴细胞3~4倍及以上,细胞大,核质比高,染色质粗颗粒状,细胞恶性特征明显。细胞蜡块切片显示坏死背景中见大量异型细胞,为正常淋巴细胞的3倍以上,核圆形、卵圆形,部分呈分叶状,泡状核,染色质粗,部分细胞有2~4个靠近核膜的小核仁(图1A)。免疫细胞化学结果:CD20(弥漫+,图1B)、Ki-67(约70%+,图1C),AE1/AE3、CD3、Syn、CgA、CD56、TTF1、HMB45、Melan-A、SOX-10、P40阴性表达。右额部皮下肿物穿刺:恶性肿瘤细胞,考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由神经外科转入血液科。随后进行了彩超引导下右额部肿物穿刺活检:镜下见挤压的细胞结构欠清晰,因为有细胞学结果作为参考,因此免疫组化更有方向性。免疫组化结果:CD20(弥漫+图1D)、MUM1(约90%+)、Bcl-6(约80%+)、Ki-67(约95%+,图1E)、c-Myc(约10%+)、Bcl-2(约90%+)、P53(野生型+)、CD22(约95%+),CD3、CD10、CD5、CD30、CD19、Syn、AE1/AE3阴性表达。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Non-GCB)型。与细针穿刺结果一致。分子检测:MYC、BCL2、BCL6均未检测到断裂。骨髓活检: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大致正常,粒红二系均以偏成熟阶段细胞为主,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大致正常,分叶核为主。骨髓涂片:淋巴细胞占10%,未见异常淋巴细胞。骨髓免疫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骨髓浸润。PET-CT:右侧额骨皮下代谢增高软组织肿块影,相邻骨质受侵犯;右侧眼眶外侧壁代谢增高软组织肿块,相邻上颌窦前壁及颧弓骨受侵;左侧颧突、双侧上颌骨、枕骨基底部、C5、T6、L1椎体多发骨代谢增高,部分骨质呈溶骨样改变。结果符合淋巴瘤征象,Deauville评分:5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Ⅳa期,给予一线RCT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2个周期。化疗后PET-CT较前:右侧额骨皮下软组织影消失,相邻颅骨呈虫蚀样改变,无代谢,其余病灶代谢均消失,Deauville评分:2分。全身PET-CT检查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LDH水平从治疗前的653 U/L降至150 U/L(正常值120~250 U/L)。截至2023年10月,该患者已确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年余,共化疗9次,且每年的影像学检查都未发现活动性疾病或复发的迹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