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患者病例资料,均经显微镜切除,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选择手术入路.采取后正中全椎板切除入路29例,颈外侧入路11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半椎板入路6例以及肌间隙入路8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其中前后联合入路1例因肿瘤包绕同侧椎动脉行次全切除.8例在术中肿瘤切除后采用侧块螺钉植入、椎体次全切术等方式行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66个月,肿瘤复发1例,无运动功能障碍加重,无继发脊柱畸形.结论 应根据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特点制订个体化手术入路,术前、术中准确评估脊柱稳定性,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尽可能全切肿瘤,合理选择脊柱内固定,可减少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了探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脊柱外科收治的15例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切除肿瘤。记录每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站立位胸椎后凸角以及术后胸背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均行CT检查了解成形椎板愈合情况,同时末次随访通过MRI了解后方韧带愈合情况。15例患者肿瘤均顺利完整切除,手术时间(91±15)min,出血量(117±56)ml。其中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加压包扎后均顺利愈合且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3 d胸背切口疼痛VAS评分为(3.0±1.3)分,术后3个月为(1.3±0.9)分( P<0.001);术前JOA评分为(11.9±2.4)分,术后3个月为(14.0±1.6)分,末次随访为(16.1±0.7)分,术后均优于术前(均 P<0.001);术前Cobb角为10.1°±5.3°,末次随访时为10.4°±6.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420)。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CT显示椎板门轴侧(带肌蒂侧)均见部分骨痂形成甚至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CT显示椎板门轴侧均完全愈合,开门侧见不同程度硬化或愈合表现,椎板均未出现坏死、明显移位和继发性椎管狭窄。可见通过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RGs模式对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住院费用及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模式对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住院费用及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根据付费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34)、观察组( n=34)。对照组应用常规付费模式,观察组应用DRGs模式。比较两组诊疗费、手术费、药费、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腰痛、腰腿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诊疗费用[(1 090.61±221.72)元]、手术相关费用[(11 098.41±577.06)元]、药费用[(2 428.72±406.56)元]、术后卧床时间[(4.02±0.88)d]、住院时间[(7.89±1.03)d]均低于对照组的(1 238.75±249.90)元、(12 008.75±622.31)元、(2 661.28±420.11)元、(4.62±1.12)d、(8.73±1.27)d( t=2.59、6.25、2.32、2.46、3.00,均 P < 0.05)。观察组总体优良率为97.06%(33/34),高于对照组的76.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1, P=0.032)。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分别为(8.70±3.26)分、(17.20±4.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49±3.51)分、(20.80±4.07)分( t=2.18、3.62,均 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34),低于对照组的17.65%(6/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4.61, P=0.110)。 结论:在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基于DRGs模式可控制患者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进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临床应用优势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枢椎峡部螺钉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置入枢椎峡部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合并椎动脉高跨的上颈椎病变患者74例,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29~71(53.2±7.6)岁。患者均接受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枢椎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峡部螺钉组(38例)和椎板螺钉组(36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置钉时间、螺钉长度、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术后颈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Upendra螺钉分级标准评估枢椎峡部和椎板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以及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手术时间为(125.75±13.64)min,短于椎板螺钉组的(145.53±2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0, P<0.001)。峡部螺钉组螺钉长度为(16.24±2.35)mm,短于椎板螺钉组的(20.67±2.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7, P<0.001)。峡部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透椎动脉孔后壁2例,术后无螺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椎板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破椎板皮质4例,术后并发椎板螺钉松动脱出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峡部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椎板螺钉组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5, P=0.033)。2组74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30.8个月。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m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各时间点VAS评分及m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和椎板组置入螺钉数分别为55枚和50枚,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6.4%(53/55)、94.0%(4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56, P=0.906)。末次随访时,按照Odom评分标准评价,峡部螺钉组临床疗效优65.8%(25/38)、良21.1%(8/38)、可13.2%(5/38),椎板螺钉组优63.9%(23/36)、良19.4%(7/36)、可16.7%(6/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25, P=0.803)。 结论: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峡部螺钉和椎板螺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在置钉准确性方面,峡部螺钉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正中切口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并分析该技术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72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患者,并获得>5年随访且资料完整,其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51.23±10.16)岁(范围24~72岁)。病程(46.5±47.60)个月(范围8~360个月);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8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3例。单节段病变55例,两节段病变17例。病变部位:L 3,4 2例,L 4,5 43例,L 5S 1 10例,L 3,4及L 4,5 11例,L 4,5及L 5S 1 6例。均采用正中切口显露、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观察其5年或以上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损伤和脑脊液漏,出现椎弓根入点处骨折3例、终板损伤4例;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神经根损伤1例,考虑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顶压所致,予螺钉调整术。获得(81.52±12.34)个月(范围60~108个月)的随访,未发现有症状的深静脉栓塞。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17例23个节段。术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在随访中出现明显的丢失。所有节段均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100%。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无移位。出现邻近节段退变4例。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45±0.87)分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0.72±0.54)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658, 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2.77±2.57)分提高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27.1±1.68)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131, P<0.05)。 结论: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或两节段病变,既有操作的便利性、快捷性、安全性,亦有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且中长期随访结果良好、邻近节段退变率低、无严重并发症或永久性损害,可作为部分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手术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是未来脊柱外科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发展对脊柱外科提出的要求,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应运而生。现阶段脊柱机器人手术系统主要应用于辅助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应用场景单一。本文对脊柱机器人的历史和分类、优势和局限性、脊柱机器人辅助置钉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应用脊柱机器人的关键技术、X线辐射暴露、学习曲线和成本收益分析、脊柱机器人拓展应用和未来技术进行综述。未来机器人辅助自主置钉、椎板切除减压、肿瘤活组织检查及切除、对骨质疏松患者智能规划置钉、软组织识别和反馈及微创手术通道建立是对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手术的更高要求。脊柱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在颈椎、脊柱骨盆固定、脊柱肿瘤、脊柱畸形手术等方面发挥其精准、稳定、微创的优势,同时提高手术效率和成本收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家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治疗的31例ASDis的患者资料,男17例、女14例,年龄(65.7±3.4)岁(范围59~75岁)。既往行单节段固定融合19例,双节段固定融合11例,三节段固定融合1例;原固定融合部位:L 1,2 1例、L 3,4 3例、L 4,5 11例、L 5S 1 4例、L 3~L 5 6例、L 4~S 1 5例、L 3~S 1 1例;初次固定融合术至入院时间为(82.5±45.5)个月(范围24~180个月)。ASDis发生于固定融合节段近端28例,发生于远端3例。ASDis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1例,腰椎管狭窄症1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退行性侧后凸畸形3例。ASDis发生部位:L 2,3 6例、L 3,4 12例、L 4,5 6例、L 1~L 3 3例、L 2~L 4 1例、L 1~L 4 3例。入院时腰椎内固定已取出3例,存留28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19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8例、OLIF联合皮质骨螺钉固定4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腰椎功能,观察影像结果和并发症。 结果:31例随访时间(23.6±9.6)个月(范围12~60个月);手术时间(73.8±25.3)min(范围40~180 min);术中出血量(86.2±67.4)ml(范围20~310 ml),每个节段平均出血量24.8 ml。术中出现节段静脉损伤1例、终板损伤7例,术后出现一过性髂腰肌无力2例、大腿疼痛麻木1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无一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腰痛VAS评分由术前(5.9±1.9)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47, P<0.001);ODI指数由术前的45.2%±5.7%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92, P<0.00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8.7±1.6)mm增加至术后的(11.4±1.9)mm及末次随访时的(9.9±1.8)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15, P=0.007),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13例、融合器移位1例,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率为94%(29/31),并发症发生率为42%(13/31)。 结论:ASDis是腰椎固定融合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需采用手术治疗。OLIF创伤小、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邻近节段疾病的可靠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胫前隧道推顶复位胫骨平台塌陷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经胫前开孔隧道推顶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应用经胫前开孔骨隧道顶起复位微创治疗的9例胫骨平台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6~63岁,平均38岁;左侧5例,右侧4例。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7例,Ⅲ型2例;按照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均为Ⅰ型。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根据骨折线波及的长度,在胫骨结节内下方远端骨折线以远1~2 cm胫骨前内侧面使用环钻建立骨隧道,经骨隧道顶棒复位塌陷骨折,之后选择自身双皮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棒进行植骨支撑。使用膝关节外侧小切口置入接骨板,术中使用关节镜测量骨折移位程度,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胫前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60 min,平均48.3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0 mL,平均46.1 mL;透视次数为12~21次,平均为17.4次;复位切口长度为1.6~3.0 cm,平均2.3 cm;固定完成后关节镜检查骨折移位程度为0~2.0 mm,平均0.8 mm;术后15 d膝关节最大活动度125°~140°,平均128.9°。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腓静脉血栓,无术后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胫前开孔骨隧道微创推顶复位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效果肯定,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病例,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YESS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和肢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后外侧入路(YESS)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二院(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4例。对照组予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YES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腰椎活动度、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7 d,观察组腰椎前屈、腰椎后伸、腰椎左侧屈、腰椎右侧屈活动度分别为(87.45±7.38)°、(26.87±3.41)°、(28.58±3.41)°、(28.39±3.41)°,均大于对照组的(68.98±6.51)°、(15.69±3.23)°、(18.69±2.32)°、(14.56±2.96)°( t=16.15、20.48、20.63、26.35,均 P < 0.001)。术后7 d,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均 P < 0.05);观察组ODI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49.13、50.20、54.78、37.79、32.04、36.68、43.69、28.92、39.31、64.12,均 P < 0.001)。两组围术期切口感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腰椎滑脱及足下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 P > 0.05)。 结论:椎间孔镜YESS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助于提升患者腰椎活动度,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手术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液淤积红细胞裂解诱导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增生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小鼠椎板切除术后切口血液淤积红细胞破裂释放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诱导硬膜外瘢痕组织增生的机制。方法:取6~8周龄野生型小鼠12只,制作T 12~L 2椎板切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干预手术组、单纯红细胞干预手术组、全血干预手术组。术后第30天取切口区域标本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是否出现血液淤积;并通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四组术后第30天的瘢痕组织中纤连蛋白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术后硬膜外瘢痕增生程度。取野生型小鼠以及IL-33敲除小鼠红细胞,按生理盐水孵育或红细胞裂解液裂解处理方法分为野生型小鼠红细胞生理盐水对照组、IL-33敲除小鼠红细胞生理盐水对照组、野生型小鼠红细胞裂解组、IL-33敲除小鼠红细胞裂解组,通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四组红细胞中的IL-33水平。抽取小鼠血液后进行梯度离心提取较为纯净的红细胞,按红细胞小鼠来源类型及干预措施分为野生型小鼠红细胞空白对照组、野生型小鼠相对对照组(仅加二抗,检验是否有非特异性结合)、野生型小鼠红细胞组、IL-33敲除小鼠红细胞组(检验一抗是否有抗原特异性),行免疫荧光染色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IL-33水平。 结果:椎板切除术后HE染色和Masson染色示手术组小鼠切口区域局部有血液淤积,全血或红细胞干预小鼠术后切口区域的硬膜外瘢痕增生程度更高,尤其是全血干预组;野生型红细胞生理盐水对照组、IL-33敲除红细胞生理盐水对照组及IL-33敲除红细胞裂解组几乎检测不到IL-33的表达,而野生型红细胞裂解组可检测到明显的IL-33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示野生型小鼠红细胞膜内及膜上均有IL-33表达,而其他三组几乎检测不到IL-33或极少量的非特异性表达,四组IL-33免疫荧光强度分别为0.62±0.41,60.17±4.39,16.78±7.43和0.61±0.03( F=281.90, P<0.001),其中野生型小鼠红细胞组IL33表达量最高( 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除野生型小鼠红细胞组检测出微量IL-33外,其他三组的IL-33表达基本为0。四组小鼠造模区域纤连蛋白与β-actin的比值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分别为0.79±0.09、1.26±0.23、1.79±0.05和2.29±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86, P=0.002)。与假手术组相比三个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红细胞干预组及全血干预组)手术区域纤连蛋白明显升高;四组小鼠造模区域纤连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免疫印迹实验相同,纤连蛋白光密度值分别为0.09±0.01、0.18±0.01、0.22±0.01和0.24±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0.7, P<0.001)。 结论:小鼠椎板切除术后手术区域有血液淤积,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硬膜外瘢痕组织增生程度加重;红细胞膜内膜外有大量的IL-33表达,促进硬膜外瘢痕组织增生的机制可能与红细胞裂解释放IL-33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