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脊柱手术的关键技术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脊柱手术(TF-FESS)起源于侧后路经皮介入治疗椎间盘疾病的微创技术,经过全内镜设备、手术器械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完善,在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等方面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技术体系,这些基本技术的组合运用可治疗相对复杂的脊柱退行性疾病。TF-FESS的核心技术包括经皮穿刺技术、椎间孔成形技术、椎管减压技术、椎间盘摘除技术、纤维环缝合技术、椎体间融合技术等,本文就该手术核心技术要点,手术的适应证、优势、不足及发展前景做详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ESSYS技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TESSYS技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进行手术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F组,选取同时期中央型或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L组,性别不限,年龄51~66岁。2组患者术前2或3 d时在超声引导下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明确责任椎间盘。采用TESSYS技术行椎间盘突出物摘除术。分别于术前1 d、术后3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采用VAS评价疼痛程度。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6个月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患者功能情况。术后6个月时采用Macnab分级评价疗效。与L组比较,F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术后6个月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Macnab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ESSYS技术可用于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5.3 mm椎间孔镜在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技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5.3 mm椎间孔镜经后侧后路施行神经根松解减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微创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诊断为LDH单侧单节段病变患者共8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5.3 mm椎间孔镜经后侧后路神经根松解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2、7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术后1、3、12月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问卷表评分,比较术后12个月腰椎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0.9±0.2) cm、手术时间(50.8±8.6) min、术中出血量(16.5±5.9) ml、术后住院时间(4.3±0.5) d,对照组分别为(4.6±0.8) cm、(72.3±15.2) min、(52.5±10.3) ml、(7.2±0.9)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8.625、14.623、32.625、6.524, P均<0.001)。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7 d的VAS评分分别为(5.7±1.1)、(3.3±0.6)、(1.2±0.3)、(0.5±0.1)分,对照组分别为(5.5±1.2)、(4.2±0.8)、(1.9±0.4)、(1.1±0.3)分,术后1、3、7 d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的JOA评分分别为(8.1±1.6)、(19.3±4.2)、(23.2±4.9)、(25.8±5.2)分,对照组分别为(8.3±1.5)、(15.2±3.3)、(19.3±4.2)、(20.6±5.5)分,术后1、3、12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的ODI评分分别为(43.7±10.6)、(18.3±5.2)、(10.2±3.9)、(1.8±0.5)分,对照组分别为(42.5±9.4)、(25.2±5.3)、(14.3±4.2)、(4.6±0.9)分,术后1、3、12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2.5%(30/40)比75.0%(37/40),χ 2=4.501, P=0.034]。 结论:5.3 mm椎间孔镜经后侧后路神经根松解减压术治疗LDH创伤更小、康复更快,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是指通过后路单侧两个小切口分别建立经皮观察和操作通道,观察通道内放置内窥镜监视手术视野,操作通道内放置操作工具用于椎管内外手术操作。双通道分离的特点使该技术区别于同轴内窥镜技术,具有视野清晰开阔、操作灵活方便、手术器械要求相对简单等优势。近年有关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在脊柱疾病中应用的临床报告逐渐增多。手术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内镜下椎体间融合以及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的切除等;手术节段也从腰椎逐渐扩展到颈椎和胸椎,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手术效果而受到关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和康复过程快等优点,镜下手术视野范围大,结构辨认清晰,接近开放手术,学习曲线相对平缓。虽然在理论上具有优势,但神经损伤、术后下肢麻木等并发症仍屡见报道。熟练单边双通道技术操作流程、掌握镜下局部解剖层次、把握镜下椎管内手术操作细节等对成功应用单边双通道技术治疗各种腰椎疾患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的解剖学测量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意义。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3~69(64.1±13.4)岁。病变节段:L 2/3 1例,L 4/5 18例,L 5/S 1 23例,L 3/4合并L 4/5 1例,L 4/5合并L 5/S 1 6例。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辅助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患者均行腰椎CT扫描及三维容积重建,观察患者腰椎整体形态结构,使用放射工作站软件测量两侧椎板夹角、椎板宽度、关节突关节矢状化程度以及椎板下移程度,并进行腰椎节段间及侧别间比较。 结果:(1)棘突与两侧椎板呈“人”字形平滑连接,两侧椎板向两侧弧形展开。两侧椎板夹角自L 3至L 5逐渐增大,分别为70°±11°、78°±12°和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25, P<0.001)。(2)椎板下缘向两侧延伸,椎板宽度自L 3至L 5逐渐增宽,左侧分别为(14.0±2.4)、(15.7±2.6)和(18.7±2.8)mm,右侧分别为(14.4±2.4)、(16.4±2.3)和(19.2±2.8)mm,各节段椎板宽度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3 、4.00 、2.78, P值均<0.05)。(3)椎板末端逐渐增宽膨大成关节面,关节面L 3/4~L 5/S 1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左侧分别为60°±10°、50°±9°和42°±11°,右侧分别为58°±11°、48°±10°和40°±13°。同一节段左右两侧对比,在L 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2, P=0.005),在L 4/5及L 5/S 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29、1.79, P值均>0.05)。(4)椎板下移程度自L 3至L 5逐渐减小,分别为(6.8±2.1)、(5.1±2.3)和(2.4±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39, P<0.001)。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L 3到L 5,两侧椎板夹角逐渐增大、椎板宽度逐渐增大、关节突关节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椎板下移程度逐渐减小。了解腰椎解剖的节段性变化有助于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椎板去除范围的确定、对关节突关节的保护以及椎间盘位置的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显微镜辅助下ACDF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行ACDF治疗36例,采用显微镜辅助手术(显微镜组)和未采用显微镜辅助(非显微镜组)各18例。术后通过门诊随访,随访12~18(平均14)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末次随访ASIA分级、JOA评分差异。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两组率及构成比比较采用 χ2检验,单向有序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检验水准为 P<0.05。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了解内固定情况,术后12个月复查颈椎CT平扫及三维重建了解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为10(3~48)h。显微镜组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1例,C级14例,D级3例,JOA评分(2.5±1.0)分。非显微镜组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3例,C级10例,D级5例,JOA评分(2.8±1.5)分。伤后8 h内均行急诊手术治疗,伤后3 h内,予甲强龙冲击治疗,并予维持量24 h,伤后3~8 h,予甲强龙冲击治疗后,予维持量48 h。伤后超过8 h,予颅骨牵引制动,并予脱水、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1周后行手术治疗。显微镜组手术时间(110.0±25.5)min、出血量(50.0±15.5)ml,非显微镜组手术时间(90.0±28.5)min、出血量(70.0±19.5)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间融合器松动、移位、下沉,显微镜组1例术后伤口浅表感染,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非显微镜组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经治疗均好转。显微镜组末次随访ASIA神经功能评级C级2例、D级16例、JOA评分(13.0±2.1)分,非显微镜组为C级4例、D级14例、JOA评分(12.0±2.8)分;末次随访CT提示所有病例植骨融合良好。 结论: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宜早期行手术治疗,采用显微镜辅助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行ACDF具有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安全、可靠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与显微镜辅助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 5/S 1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与显微镜辅助通道下髓核摘除术(MSLD)治疗L 5/S 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单纯L 5/S 1椎间盘突出患者42例,其中男33例、女9例,年龄19~42岁。42例患者均接受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内镜组21例采用PEID治疗,显微镜组21例采用MSLD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分别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下肢疼痛缓解情况,采用椎间盘高度指数(DHI)评估患者椎间高度变化情况。 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内镜组的切口长度为(0.95±0.08)cm、术中出血量为(6.05±1.47)mL,分别小于显微镜组的(2.09±0.12)cm和(26.19±5.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74 、-35.24 ,P值均<0.001);内镜组和显微镜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2.86±1.06)d和(3.14±1.11)d,手术时间分别为(51.57±7.06)min和(56.05±7.47)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5 、-1.99 ,P值均>0.05)。2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内镜组和显微镜组组内术前以及术后1、3、6个月不同时间点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2组间各时间点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内不同时间点DH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采用PEID和MSLD 2种手术方法治疗L 5/S 1椎间盘突出症均安全有效;与MSLD相比,PEID能更好地保护椎旁肌、手术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因而更符合微创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间孔外入路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治疗椎管外腰骶神经根卡压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椎间孔外入路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在治疗椎管外腰骶神经根卡压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天津医院采用椎间孔外入路UBE治疗椎管外腰骶神经根卡压症17例,男9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59.2岁(范围45~71岁)。17例患者均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伴或不伴间歇性跛行。MRI示L 4,5椎间孔狭窄伴椎间盘极外侧突出2例,L 5S 1椎间孔狭窄伴椎间盘极外侧突出15例;7例诊断为远外侧综合征,12例合并腰骶移行椎;17例椎间隙高度均降低,相应节段出口神经根和神经节卡压。切口在相邻椎弓根投影外侧2 cm处,S 1因髂骨遮挡在髂骨内缘设计切口,以椎间孔外口峡部外缘为靶点,自峡部和上关节突外缘逐步磨除上关节突腹侧和尖部,必要时磨除遮挡的骶骨翼和横突下缘,去除增生的韧带显露出口神经根,在神经根腹侧显露并摘除突出的椎间盘,远外侧综合征沿出口神经根向外侧减压直至完全松解。术后及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Macnab评分和腰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评估疗效及稳定性。 结果:1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60 min(范围45~85 min)。术中磨除上关节突尖端、扩大椎间孔后均能充分显露出口神经根和突出的椎间盘,对远外侧综合征可沿出口神经根向外侧充分减压直至完全松弛无卡压,神经减压彻底。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CT示关节突关节大部保留。随访时疼痛和功能进一步改善,末次随访时VAS平均改善率为85.2%,ODI平均改善率为86.2%,根据Macnab评分优15例、良2例,腰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均无腰椎失稳表现。结论:椎间孔外入路UBE治疗椎管外腰骶神经卡压症显露充分、减压彻底,并可较好地保留腰椎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联合经皮内镜下减压后路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ecompression,PTED)下椎管减压后路(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17年6月至2022年2月采用OLIF结合PTED减压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3例,男50例、女53例;年龄(64.1±5.2)岁(范围42~87岁)。均为单节段,L 4,5 83例、L 3,4 17例、L 2,3 3例。初次手术94例,既往后路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术后症状再发行翻修手术9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及下肢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分别记录术前,出院时,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下肢痛VAS及ODI。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包括手术前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手术节段角及滑脱百分比,轴位MRI测量椎管面积。 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7.7±21.5)min(范围155~220 min),术中出血量(55.9±18.3)ml(范围30~150 ml)。术后随访时间(15.1±2.6)个月(范围6~36个月)。出院时、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腰痛VAS、下肢痛VAS及OD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08.25, F=1524.82, F=1148.68, P<0.001)。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优85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为96.1%(99/103)。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为(11.93±3.17)mm,后缘高度为(7.21±2.03)mm,手术节段角为6.15°±3.99°,滑脱百分比为23.66%±7.79%,椎管面积为(57.63±28.91)mm 2;术后即刻椎间隙前缘高度为(15.23±2.97)mm,后缘高度为(9.32±2.31)mm,手术节段角为14.36°±4.18°,滑脱百分比为3.89%±3.11%,椎管面积为(113.37±47.27)mm 2,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4, t=7.07, t=14.91, t=27.62, t=9.68, P<0.001)。所有病例均于术后6~12个月获得骨性融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1/103),包括术中终板损伤3例、硬脊膜损伤2例、椎弓根螺钉误入椎管1例,术后大腿麻木2例、腰大肌肌力下降1例、腹壁切口疼痛1例,末次随访时发生融合器沉降1例。 结论:OLIF结合PTED减压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通过组合微创技术完成腰椎减压、融合和固定,具有出血少、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及康复快速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侧双通道内镜和同轴大通道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和同轴大通道内镜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天津医院接受UBE和同轴大通道内镜治疗的17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0例采用UBE治疗,男52例,女58例,年龄(75.1±10.4)岁;66例采用同轴大通道内镜治疗,男31例,女35例,年龄(77.2±13.1)岁。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计算其改善率。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情况及并发症。根据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VAS、ODI和病变部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UBE组和大通道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0.1±12.4)min和(62.5±13.2)min、(103.8±20.7)ml和(98.5±22.1)m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以及ODI均较术前降低,且呈持续降低趋势,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不同组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组别与时间点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 P>0.05)。术后随访(18.0±4.2)个月(6~30个月),末次随访时UBE组和大通道组的腰痛和腿疼VAS改善率、ODI改善率、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UBE和同轴大通道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可获得良好疗效,UBE减压充分,容易探查摘除突出的椎间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