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与显微内窥镜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与显微内窥镜(MED)技术行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对比分析行手术治疗的86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UBE组45例,MED组4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观察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术前、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33个月的随访,UBE组较MED组手术时间长(P<0.05)、术后卧床时间短(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和ODI的改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UBE组手术优良率为91.11%,MED组为9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术后神经根牵拉致麻木乏力1例,经对症处理后恢复;MED组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损伤,术后神经根牵拉致麻木乏力2例,经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 UBE技术与MED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相似,UBE技术较MED技术手术时间长、术后卧床时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拓展与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在临床应用之初以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为主,主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完善,UBE的适应证不断拓展,治疗的部位从腰椎逐渐过渡到颈椎和胸椎,治疗的病种也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逐步拓展到颈椎病和胸椎管狭窄症等,并且能与经皮椎弓根螺钉、斜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等微创技术搭配使用,在椎体间融合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国内,目前UBE技术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仍有相关问题需要明确及进一步研究。故本文就UBE的技术优势、UBE技术的临床拓展应用、UBE技术弊端与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是指通过后路单侧两个小切口分别建立经皮观察和操作通道,观察通道内放置内窥镜监视手术视野,操作通道内放置操作工具用于椎管内外手术操作。双通道分离的特点使该技术区别于同轴内窥镜技术,具有视野清晰开阔、操作灵活方便、手术器械要求相对简单等优势。近年有关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在脊柱疾病中应用的临床报告逐渐增多。手术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内镜下椎体间融合以及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的切除等;手术节段也从腰椎逐渐扩展到颈椎和胸椎,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手术效果而受到关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和康复过程快等优点,镜下手术视野范围大,结构辨认清晰,接近开放手术,学习曲线相对平缓。虽然在理论上具有优势,但神经损伤、术后下肢麻木等并发症仍屡见报道。熟练单边双通道技术操作流程、掌握镜下局部解剖层次、把握镜下椎管内手术操作细节等对成功应用单边双通道技术治疗各种腰椎疾患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下双向半切跟腱延长技术治疗跟腱挛缩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下双向半切跟腱延长技术治疗跟腱挛缩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到2023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采用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下双向半切跟腱延长技术治疗的24例(30足)跟腱挛缩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32.8±16.1)岁(范围:9~62岁)。单纯左侧8例,单纯右侧10例,双侧6例;足内翻14例(16足),足外翻4例(6足),无内外翻畸形6例(8足)。所有患者均采用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技术行跟腱延长,术后采用膝关节伸直位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AH)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跟腱延长手术时间(22.0±5.7)min(范围:15~35 min);术中出血量(6.5±2.7)ml(范围:2~15 ml)。所有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未出现腓肠神经损伤、跟腱断裂、重要血管损伤、跟腱提踵力量明显下降等并发症。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2±4.5)个月(范围:12~28个月)。1例患者术后单足提踵无力,经反复提踵功能练习后恢复。2例合并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术后踝关节背伸功能改善欠佳,行肉毒素注射后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伸直位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由术前的-9.2°±7.6°(范围:-25°~5°)提高至14.5°±7.0°(范围:0°~28°)( t=24.83, P<0.01),VAS由术前的(4.5±1.7)分(范围:1~8分)降至术后的(1.5±0.9)分(范围:0~3分)( t=9.53, P<0.01);AOFAS-AH由术前的(60.5±11.4)分(范围:38~85分)提高至术后的(90.8±5.4)分(范围:80~100分)( t=14.21, P<0.01)。 结论:采用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下双向半切跟腱延长技术治疗跟腱挛缩,既实现了跟腱的最大程度延长,又避免了跟腱断裂、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精准、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跟腱挛缩的可选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病灶清除引流术与切开病灶清除引流术治疗腰大肌脓肿的临床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病灶清除引流术与切开病灶清除引流术治疗腰大肌脓肿的临床疗效,总结手术操作经验,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16例腰大肌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选择,将患者分为UBE辅助下病灶清除引流术组(A组)和切开病灶清除引流术组(B组),每组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感染控制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评价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16例腰大肌脓肿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按计划完成随访。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小于B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ESR及CRP减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组术后3 d腰痛VAS评分和术后1个月ODI指数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他时间点随访腰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无复发病例。 结论:腰大肌脓肿不是开放性手术的绝对适应证,相对于切开腰大肌脓肿清除引流手术,UBE下腰大肌脓肿清除引流术可以达到相同的临床效果,并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认知-情感-行为一体化干预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认知-情感-行为一体化干预模式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Technique,UBE)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该院接受UBE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情感-行为一体化干预模式,于入院当日、出院前1 d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应用腰椎功能评分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分别测量两组患者腰椎功能量表评分及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入院当日,两组临床指标、腰椎功能及负性情绪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指标水平及HADS评分均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JOA评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认知-情感-行为一体化干预模式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UBE手术患者首次下床时间,改善其腰椎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的解剖学测量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意义。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3~69(64.1±13.4)岁。病变节段:L 2/3 1例,L 4/5 18例,L 5/S 1 23例,L 3/4合并L 4/5 1例,L 4/5合并L 5/S 1 6例。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辅助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患者均行腰椎CT扫描及三维容积重建,观察患者腰椎整体形态结构,使用放射工作站软件测量两侧椎板夹角、椎板宽度、关节突关节矢状化程度以及椎板下移程度,并进行腰椎节段间及侧别间比较。 结果:(1)棘突与两侧椎板呈“人”字形平滑连接,两侧椎板向两侧弧形展开。两侧椎板夹角自L 3至L 5逐渐增大,分别为70°±11°、78°±12°和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25, P<0.001)。(2)椎板下缘向两侧延伸,椎板宽度自L 3至L 5逐渐增宽,左侧分别为(14.0±2.4)、(15.7±2.6)和(18.7±2.8)mm,右侧分别为(14.4±2.4)、(16.4±2.3)和(19.2±2.8)mm,各节段椎板宽度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3 、4.00 、2.78, P值均<0.05)。(3)椎板末端逐渐增宽膨大成关节面,关节面L 3/4~L 5/S 1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左侧分别为60°±10°、50°±9°和42°±11°,右侧分别为58°±11°、48°±10°和40°±13°。同一节段左右两侧对比,在L 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2, P=0.005),在L 4/5及L 5/S 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29、1.79, P值均>0.05)。(4)椎板下移程度自L 3至L 5逐渐减小,分别为(6.8±2.1)、(5.1±2.3)和(2.4±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39, P<0.001)。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L 3到L 5,两侧椎板夹角逐渐增大、椎板宽度逐渐增大、关节突关节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椎板下移程度逐渐减小。了解腰椎解剖的节段性变化有助于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椎板去除范围的确定、对关节突关节的保护以及椎间盘位置的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与仅行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自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行单侧双通道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治疗的59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据术中是否缝合纤维环破口分为两组,27例行内镜下髓核摘除术后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为观察组;32例仅行内镜下髓核摘除术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27~49岁,平均年龄38岁。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9~51岁,平均40岁。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3、6、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腰腿疼情况和腰椎功能状态、末次随访改良MacNab评分标准和复发情况等相关手术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无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 F=0.196, P>0.05)、ODI评分( F=0.676, 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 F=364.690, P<0.001)及ODI评分( F=2 102.959, P<0.00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患者手术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89%比84.38%, χ2=0.015, 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行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能重建纤维环的完整性,降低术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减压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行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ULBD)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通过PLIF和UBE-ULBD治疗的64例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手术术式的不同分为UBE组和PLIF组。UBE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69.8±6.8)岁;PLIF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69.3±6.3)岁。记录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引流量、是否输血、术后下地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手术成本情况。记录两组术前、术后1 d、1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和术后6个月MRI下硬膜囊横截面积(DSCA)及Schizas标准分级。结果:UBE组手术时间为(69.2±8.0)min,低于PLIF组的(139.0±15.3)min( P<0.05);UBE组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为(19.5±5.6)和(15.0±10.8)ml,低于PILF组的(212.4±34.1)和(169.6±43.8)ml(均 P<0.05);UBE组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为(1.8±0.7)和(3.0±0.9)d,低于PLIF组的(4.5±1.4)和(7.1±1.7)d(均 P<0.05);UBE组手术费用也低于PLIF组[人民币(1.84±0.10)万元比(3.39±0.24)万元, P<0.05],且UBE组无输血病例;UBE组2例发生硬膜囊破裂,PLIF组3例出现硬膜囊破裂、1例神经根损伤和1例感染。UBE组术后的腰疼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均 P<0.05),而PLIF组术后1 d腰疼VAS评分较术前无明显改善,但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均较术前改善(均 P<0.05);UBE组术后1 d腰疼VAS评分和术后1个月ODI优于PLIF组(均 P<0.05),而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疼VAS评分和术后6个月和1年的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DSCA均较术前扩大(均 P<0.05),PLIF组术后DSCA较UBE组更大( P<0.05);Schizas标准分级上,UBE组术后25例恢复至A级,5例至B级,PLIF组术后30例恢复至A级,4例恢复至B级,两组术后椎管狭窄程度均较术前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UBE-ULBD在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时能够实现全椎管减压,与PLIF相比,医源性创伤更小,是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9年11月—2021年9月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收治的36例接受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7例;L 5~S 1 11例;L 4~L 5 19例,L 3~L 4 6例;年龄(70.0±3.9)岁,年龄范围55~82岁。评估手术前后腰椎核磁横断面硬膜囊面积的改变,评估术后1、3、6、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的改善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术后核磁显示黄韧带切除,横断面硬膜囊面积由术前的(65.5±6.7) mm 2增大至术后(173.5±5.5) 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6例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显示,VAS评分由术前的(8.5±0.6)分减少至(1.3±0.5)分,ODI由术前的(59.3±12.3)%减少至(13.6±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时间(52±21) min,术中出血量为(70±15) mL。36例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和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在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上症状改善明显,椎管硬膜囊面积增大,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能够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