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竹地上部位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研究玉竹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Chromatorex C18、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法对玉竹地上部位75%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 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模型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从玉竹地上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芹菜素-6-C-葡萄糖苷(2)、异金雀花素(3)、异槲皮苷(4)、肥皂草苷(5)、山柰酚-3-O-β-芸香苷(6)、芦丁(7)、异鼠李素-3-O-芸香苷(8)、牡荆素-2″-O-葡萄糖苷(9)、牡荆素-4″-O-葡萄糖苷(10)、牡荆素-2″-O-β-D-(6′″-乙酰基)-葡萄糖苷(11)、异牡荆素-2″-O-β-D-葡萄糖苷(12)、芹菜素-6-C-阿拉伯糖-葡萄糖苷(13)、槲皮素-7-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14)、金圣草黄素-7-O-槐糖苷(15)、金圣草黄素-7-O-[β-D-芹菜糖-(1→6)]-β-D-葡萄糖苷(16),并筛选了部分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其中,化合物2~6、10~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坚硬黄耆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探究藏药萨嘎尔(坚硬黄耆)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HP-20 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ODS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PHPLC)对坚硬黄耆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NMR和HR-ESI-MS等波谱方法对所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坚硬黄耆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 19 个黄酮衍生物和 1 个倍半萜苷,其结构分别为 7-O-methylorobol-4′-O-β-D-葡萄糖苷(1)、mildiside A(2)、柚皮素(3)、樱黄素4′-O-β-D-葡萄糖苷(4)、orobot(5)、山柰酚-3-O-β-D-(6′-乙酰)葡萄糖苷(6)、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2′-O-β-D-葡萄糖苷(7)、amarantholidoside IV(8)、山柰酚-3-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9)、山柰酚(10)、5,7,4′-三羟基异黄酮(1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2)、(S)-mucronulatol(13)、毛蕊异黄酮(14)、槲皮素(15)、红车轴草素-7-O-β-D-葡萄糖苷(16)、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17)、山柰酚-3-O-芸香糖苷(18)、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醇-3-O-芸香糖苷(1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0).化合物 1-9 为首次在黄耆属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在坚硬黄耆中分离得到.该结果为坚硬黄耆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未来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樟叶黄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研究樟叶黄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通过液液萃取、大孔吸附树脂、HW-40C凝胶色谱、分子排阻色谱和制备型HPLC分离纯化樟叶95%乙醇提取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3S)-7-methoxy-5-O-β-D-glucopyranosyl-afzelechin(1)、槲皮素-3-O-桑布双糖苷(2)、槲皮素-3-O-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3-O-洋槐糖苷(4)、山柰酚-3-O-β-D-芸香糖-7-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α-L-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6)、5,3'-di-O-methyl-(-)-epicatechin(7)、cinchonain Ⅱ b(8)、槲皮素-3,4'-二-O-β-D-葡萄糖苷(9)、表儿茶素(10).化合物8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4.8μg/m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6为首次从樟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化合物7~9为首次从樟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木芙蓉花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对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技术对木芙蓉花的9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核磁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木芙蓉花中分离纯化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和厚朴酚(1)、厚朴酚(2)、iso-hemigossylic acid lactone-2-methyl ether(3)、阿魏酸(4)、3-吲哚甲醛(5)、脱落酸(6)、槲皮素(7)、山柰酚(8)、8-(1-(3,4-dihydroxyphenyl)ethyl-3,3',4',5,7-pentahydroxyflavone)(9)、环(脯-缬)二肽(10)、benzyl-β-D-glucopyranoside(1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2)、rhodionin(13)、槲皮素-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4)、tiliroside(15)、山柰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6)、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7).结论:其中,化合物1~3、5、6、9~11、14为首次从木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篦齿虎耳草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对篦齿虎耳草Saxifraga umbellulata var.pectinata的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层析方法(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学(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篦齿虎耳草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3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4S)-6-(4-羟基苯基)已烷-2,4-二醇(1)、(4R)-4-羟基-6-(3,4-二羟基苯基)己烷-4-醇(2)、(2R)-6-(3,4-二羟基苯基)-2-羟基己烷-4-酮(3)、6-(4-羟基苯基)已烷-2,4-二醇(4)、(E)-9,10-二羟基-苯已基-2-烯-4-酮(5)、rhododendrin(6)、对香豆酸(7)、对羟基苯丙酸(8)、异落叶松脂素(9)、(5S)-5-丁氧基-7-(3,4-二羟基苯基)-1-(4-羟基苯基)-3-庚酮(10)、(5S)-5-丁氧基-1,7-二(4-羟基苯基)-3-庚酮(11)、1-(4-羟基苯基)-7-(3,4-二羟基苯基)-5-O-β-D-葡萄糖苷-3-庚酮(12)、5-羟基-1-(4-羟基苯基)-7-(3,4-二羟基苯基)-3-庚酮(13)、alusenone(14)、白桦林烯酮(15)、hannokinol(16)、alnuheptanoid A(17)、5-羟基-1,7-二(4-羟基苯基)-3-庚酮(18)、槲皮素-3,7-二-O-α-L-鼠李糖苷(19)、山柰酚-3,7-二-O-α-L-鼠李糖苷(20)、金丝桃苷(21)、鼠李亭-3-O-半乳糖苷(22)、鼠李素-3-O-鼠李糖苷(23)、槲皮苷(24)、杨梅素-3-O-β-D-半乳糖苷(25)、山柰酚-3-O-(6"-乙酰基)-β-D-半乳糖苷(26)、槲皮素(27)、催吐萝芙木醇(28)、8,9-dihydromegastigmane-4,6-diene-3-one(29)、tubiflorone(30)、chakyunglupulin A(31).结论 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依次命名为虎耳草酚二醇、虎耳草酚和(R)-纤孔菌酚A,化合物4、8~11、13、17~20、22、23、26、28~31均为首次从虎耳草属植物中分离报道,化合物6、7、12、14、15、16、24和25均为首次从篦齿虎耳草中分离报道,其中化合物10和11为人工产物.上述黄酮类、二苯庚烷类、单苯烷类和环烯类成分在虎耳草属植物中具有一定的化学分类学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青钱柳叶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研究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nskaja叶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 青钱柳叶 95%乙醇提取物采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聚酰胺、C18反相硅胶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评价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5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yclopaloside C(1)、cyclopaloside A(2)、juglanosides E(3)、vaccinin A(4)、ent-mururin A(5)、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8)、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乙酯(9)、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3)、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4)、香橙素(15).总提取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值为(1.83±0.04)μg/mL,化合物1、4~5 分别为(29.48±1.86)、(0.50±0.07)、(0.71±0.07)μmol/L.结论 化合物 1 为新四氢萘醇苷类,化合物 4~5、8~10、14 为首次从青钱柳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4~5 为较少见的黄酮木脂素类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潜在的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碧绿米仔兰茎枝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研究碧绿米仔兰Aglaia perviridis Hiern茎枝的化学成分及其总抗氧化、神经保护活性.方法 碧绿米仔兰茎枝 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采用T-AOC试剂盒及MTT法评价抗氧化活性和神经保护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2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3-epicotillol(1)、丁香酸(2)、棕榈酸(3)、邻苯二甲酸二戊酯(4)、对羟基苯乙酸乙酯(5)、6-甲氧基-7 羟基香豆素(6)、1-辛醇(7)、对羟基苯乙酸(8)、(+)-表丁香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9)、(+)-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对羟基苯乙酸甲酯(11)、koaburaside(12)、byzantionoside B(13)、槲皮素 3-O-α-L-鼠李糖苷(14)、(2R,3R)-(+)-蚁母树苷(15)、(2S,3S)-(-)-蚁母树苷(16)、(+)-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7)、(+)-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18)、(-)-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9)、根皮苷(20)、β-谷甾醇(21).化合物 2、9~10、14~20 总抗氧化能力为 10.300~38.367 U/(mmol·L-1);化合物2、10、17 神经保护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化合物9、15 最佳浓度为50、100 μmol/L.结论 化合物1~20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2、9~10、14~20 具有较强的总抗氧化能力;化合物 2、9~10、15、17 具有神经保护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蒙古黄芪中一个新黄酮苷及其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蒙古黄芪根的 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 法检测单体化合物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ELISA分析对细胞炎性因子TNF-α和IL-6含量的影响.结果:从蒙古黄芪中分离得到 7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鼠李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鼠李醚-3-O-β-D-吡喃葡萄糖苷(4)、鼠李醚-3-O-β-D-新橙皮苷(5)、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甲酯(6)、甲基-(9S,10R,11E,13R)-9,10,13-三羟基十八碳-11-烯酸(7).不同剂量的化合物 1~5 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高糖诱导的HK-2 细胞凋亡率,化合物 1~4 可抑制HK-2细胞TNF-α、IL-6水平的升高.结论:其中,化合物 1 为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化合物 6、7 为首次从豆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4 能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湖北大戟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湖北大戟Euphorbia hylonoma Hand.-Mazz.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中压液相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1 H-NMR、13 C-NMR、ESI-MS等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湖北大戟中分离纯化得到 16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异槲皮苷(2)、番石榴苷(3)、槲皮苷(4)、2″-O-没食子酰基-槲皮苷(5)、槲皮素-3-O-(4″-没食子酰基)-α-L-鼠李糖苷(6)、阿福豆苷(7)、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6″-甲酯(8)、槲皮素(9)、(-)-丁香酯素(10)、臭矢菜素A(11)、七叶亭(12)、七叶苷(13)、新海胆灵A(14)、3,3′-二甲氧基鞣花酸(15)、3-O-没食子酰基-莽草酸(16).结论:其中,化合物 1~14、16 为首次从湖北大戟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云南蓍的黄酮类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研究云南蓍Achillea wilsoniana Heimerl ex Hand.-Mazz.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云南蓍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体外炎症模型测定化合物对一氧化氮(NO)释放的抑制作用.结果:从云南蓍中分离得到2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hydnocarpin(2)、槲皮素(3)、异荭草素(4)、quercetin-3-O-α-arabinopyranosyl(1'''→6'')-β-glucopyranoside(5)、芦丁(6)、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7)、异金雀花素(8)、异鼠李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9)、异槲皮苷(10)、蒿黄素(11)、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12)、异牡荆苷(13)、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4)、苜蓿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5)、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6)、芹菜素(17)、异鼠李素(18)、casticin(19)、槲皮苷(20)、泽兰黄素(21)、vitexin(22).体外抗炎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3、11、13~15、17、19和21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生成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结论:其中,化合物1、3~7、10、11、13~15、17~19、21、22为首次从云南蓍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9、12、16、20为首次从蓍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1、13~15、17、19、21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