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化学型樟树中萜类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5种化学型樟树在医药、化工、香精香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与其含有丰富的萜类成分密切相关.经统计,在5种化学型樟树中已报道的萜类成分共有184种,包括单萜94种、倍半萜88种和二萜2种,这些萜类化合物中除了共有成分7种以外,特有成分油樟型樟树有18种、脑樟型樟树有7种、芳樟型樟树有27种、龙脑樟型樟树有41种以及异樟型樟树有25种.5种化学型樟树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和抗病毒等作用,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近30年5种化学型樟树中萜类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萜类化合物的药物开发进行讨论与展望,以期为不同化学型樟树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龙脑精油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龙脑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富含右旋龙脑的樟树珍稀新品种,因其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故又被称为植物黄金.龙脑精油是通过蒸馏等方式从龙脑樟的枝、叶、果实等部位提取得到的天然香气成分,主要含有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镇痛、抗炎、抗氧化、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抑菌和杀虫等多种药理活性.作为龙脑生物医药工业产业中的高附加值产品,龙脑精油在医药领域、化工生产、食品工业等行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目前关于其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资料尚不完善,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也易受到产地、采收期、提取部位及前处理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导致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难以保障,这可能会对龙脑精油的合理有效利用造成一定阻碍.该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龙脑精油的发展现状,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合概述,并进一步讨论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解决方法,期望为龙脑精油的深度开发、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以龙脑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樟树对铜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响应及铜富集转运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以前期在铜污染矿区修复中筛选出的耐铜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为材料,通过盆栽模拟实验,以不添加铜为对照(CK),设置50、150、300、600、900、1 200 mg/kg 6个处理浓度,胁迫处理60 d后,测定樟树的生物量积累、叶绿素含量、生理生化指标及樟树对铜离子的富集和转移量,分析不同浓度铜处理对耐铜樟树生长、生理生化的影响,以及铜在不同组织的富集转运规律.结果显示,樟树对铜胁迫表现出低浓度(150 mg/kg)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在 900 mg/kg处理时没有显著升高;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则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各器官铜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根>叶>茎,樟树主要将铜富集在根系,往地上茎和叶的转移率很低,极大地降低了对茎、叶的铜毒害作用,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铜由根系向叶片的转移率IF(Leaf/Root)由对照处理的 0.078逐降至 1 200 mg/kg处理时的 0.007;铜由根系向茎的转移率IF(Stem/Root)由对照处理的0.06逐降至1 200 mg/kg处理时的0.005.综合其生长、生理及铜的富集转运特性,樟树对铜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耐受浓度可达900 mg/kg,是可用于铜污染土壤种植的理想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树种组成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不同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探究乔木树种组成及林分因子对不同路域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成都路域人工林营造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现种植的5种不同树种组成人工林群落(Ⅰ,加杨纯林;Ⅱ,樟树、加杨混交林;Ⅲ,樟树纯林;Ⅳ,樟树、巨桉混交林;Ⅴ,巨桉纯林)的林分因子及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结果](1)研究区共记录林下植物190种,隶属于71科131属.林下记录到植物科属种数量均为草本层多于灌木层,其中樟树纯林记录到的林下物种数最多.(2)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藻草(Humu-lus scandens)重要值占比大,分别占据不同人工林群落灌木层与草本层的优势地位.(3)樟树纯林的灌木物种丰富度指数(D)显著高于其他群落(P<0.05);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H')和D指数大小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群落m>Ⅳ>Ⅰ>Ⅱ>Ⅴ,其中樟树纯林的H指数显著高于樟树、巨桉混交林外其他群落(P<0.05).(4)乔木层平均冠幅与灌木层的D指数和H指数、草本层的H指数、H'指数、D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灌木层的H'指数和Jsw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乔木层平均枝下高与灌木层的H指数、H'指数、D指数、Jsw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乔木层的树种组成、平均枝下高和平均冠幅显著影响路域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因此,选择合适树种并定期修枝管理,有利于路域人工林乔灌草群落结构的形成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湘西石漠化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为探究湘西石漠化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该研究以湘西石漠化地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针阔混交林为对象,利用植物群落学分析和野外取样检测的方法,分析林分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运用Winklemass 1.0计算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并用三维离散随机变量分析了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林分内胸径(DBH)≥2 cm的林木株数为897 plants·hm-2,隶属于15科16属.主林层为湿地松,平均DBH为32.3 cm,重要值为44.2%;次林层为阔叶树,中幼龄林木居多,其中樟树、马褂木为优势树种,重要值分别为17.1%和13.2%.此外,还存在较多处于劣势生态位的天然更新种.(2)林木的水平分布格局偏向于随机分布((W)=0.503);林分整体趋向于中庸偏劣势过渡的态势((U)=0.505);种间隔离程度较高(M=0.689),林木混交状况良好.空间结构参数的三维离散随机变量表明,湿地松87.3%为优势和亚优势,马褂木41.7%为亚优势、26.9%为中庸态势,樟树23.5%为中庸态势、56.8%为劣势和绝对劣势.(3)林分土壤pH值趋于中性;与撂荒地相比,林分土壤的容重、持水量、孔隙度、有机碳、全钾、全氮、全磷等因子均明显改善,但整体而言,林分土壤仍然较为贫瘠,局部土壤紧实,保水能力差.综上表明,湿地松、马褂木作为先锋树种生长43年后,林分有向异龄林、强度混交林演替的趋势;林分内中幼龄阔叶树株数占比较大,近熟林出现断层,老龄针叶树占据优势生态区位,需抽针补阔、间针育阔,择伐劣势木,促使林分向阳生性阔叶树为主、中生性和耐阴性阔叶树为次的林分结构演替.该研究结果为湘西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人工林结构优化和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2021年江西省中药材生产统计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统计分析 2021 年江西省中药材种植数据,为当地产业发展宏观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利用中国中药协会中药区划与生产统计专业委员会各委员上报的 2021 年中药材种植数据,从江西省、省内各县域、不同类别、种植面积万亩以上、产值千万元以上、"赣十味"与"赣食十味"中药材种植情况多个维度分析江西省中药材种植情况.结果:江西省中药材种植品种 119 种,种植面积共 145.18 万亩(1 亩≈ 666.67 m2),年产量 37.34 万t,年产值 97.09 亿元;种植面积及产量较大地区主要分布在樟树、新干、永丰、广昌等地.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中药材有 26 种,种植面积达 129.92 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 89.49%;产量达32.55 万t,占全省中药材产量的 87.17%;产值达 69.97 亿元,占全省中药材产值的 72.07%.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中药材有 39 种,种植面积达 118.38 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 81.54%;产量达 36.07 万t,占全省中药材产量的96.60%;产值达 96.06 亿元,占全省中药材产值的 98.94%.江西省"赣十味""赣食十味"种植面积达 100.07 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 68.93%;产量达 23.59 万t,占全省中药材产量的 63.18%;产值达 68.53 亿元,占全省中药材产值的 70.58%.结论: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江西省中药材种植现状,为江西省中药材产业宏观管理调控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其他地区中药材生产统计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猴樟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猴樟(Cinmamomum bodinieri)枝叶含有丰富的精油,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和经济树种,但目前有关猴樟基因组学的研究报道不多.为揭示猴樟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该文基于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测序,从头组装了完整的猴樟叶绿体基因组,并对其基因组结构、基因构成及序列重复、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以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合樟亚科主要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数据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猴樟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2 727 bp,包括一对20 132 bp的反向重复(IRs)区、93 605 bp的大单拷贝(LSC)区和18 858 bp的小单拷贝(SSC)区,总GC含量为39.13%.(2)该基因组共编码127个基因,包括8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36个转运RNA基因(tRNAs)和8个核糖体RNA基因(rRNAs);共鉴定出92个SSR位点,其中大部分是A/T组成的单核苷酸重复序列;密码子适应指数(CAI)为0.166,有效密码子数(ENc)为54.68;猴樟与近缘种的叶绿体基因组主要在IR区和2个SC区边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3)24种樟亚科植物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猴樟与樟树亲缘关系最近,同时支持了樟属-甜樟属分支(Cinnamomum-Ocotea Clade)、月桂属-新木姜子属分支(Laurus-Neolitsea Clade)、润楠属-鳄梨属分支(Machilus-Persea Clade)的建立.该研究丰富了猴樟遗传资源信息,进一步确定了樟亚科主要属的系统发育地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用蒸气蒸馏法从樟树叶中提取精油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运用蒸气蒸馏法对樟树叶中的樟油进行提取,并比较了不同叶龄及落叶中樟油的含量.结果表明:樟树叶尤其是落叶是提取精油的好材料.本实验的结果可以为高中生物学实验“用蒸气蒸馏法从芳香植物中提取精油”专题提供更多的实验例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植物区系的雷州半岛天然林群落树种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传统涉及植物区系和重要值的研究思路通常先分析该地区的植物区系组成,然后再分析该区域某个区系中某个优势种的重要值.该种思路存在未能完全同时反映不同区系不同植物物种参与群落构建和其在群落中的地位等缺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构建物种群落指数,以雷州半岛天然季雨林的木本植物为对象开展研究.基于雷州半岛8个区域的80个20 m×20 m固定样地的实测数据,通过植物区系+重要值的方式构建物种群落指数开展研究.(1)湛江云脚村群落、湛江湖光岩、雷州鹰峰岭、雷州足荣村、徐闻双洋村、廉江高桥和廉江谢鞋山皆以热带区系分布为主导,数值皆大于0.8以上.廉江根竹嶂地理位置特殊,以9区系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为主,数值接近0.5.(2)第2区系树种在雷州半岛群落树种组成和构建中处于优势地位,最高值为0.4261,朴树和鹅掌柴为优势种;第3区系树种和第6区系树种处于劣势地位;第4区系树种处于优势地位,最高值为0.3339,橄榄为优势种;第5区系树种处于优势地位,最高为0.3787,阴香和樟树为优势种;第7区系树种在雷州半岛地区群落内分布较为均衡,普遍适应各个样地.本研究表明,雷州半岛地区带有明显的热带性区系特征;物种群落指数能够较好的体现雷州半岛样地各个区系树种在植物群落组成的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樟树NBS-LRR类抗病基因家族分析与CcRNL基因克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Presl.)是自然界中较少受病原体侵害的优良抗性种质资源.利用生物信息的方法对樟树叶组织转录组数据中NBS类抗病基因进行了鉴定,对其编码的假定蛋白的理化性质、保守基序及系统发生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樟树叶组织转录组中共找到28个具有完整编码框的NBS类抗病基因,大小在2118-3378 bp之间,编码蛋白等电点在5.35-9.03之间;在NBS区域内鉴定获得8个保守motifs,系统发育树将28个成员分为5个亚组.通过PCR法克隆获得2个RNL类抗病基因全长,分别命名为CcRNL1和CcRNL2,在氨基酸序列水平二者相似性为71%,在多肽N端都具有RPW8-like保守序列,暗示它们可能具有拟南芥RPW8基因所具有的广谱抗白粉病功能.采集感白粉病和正常樟树幼叶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CcRNL1可被樟树白粉病菌诱导表达,推测其可能参与了响应白粉病菌胁迫反应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