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叶悬钩子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探讨粗叶悬钩子(Rubus alceifolius)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与同科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 4000平台对粗叶悬钩子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组装和注释,并对其序列特征、密码子偏好性、重复序列、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和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粗叶悬钩子叶绿体基因组总长度为156 266 bp,呈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包括大单拷贝区85 874 bp、小单拷贝区18 850 bp和反向互补重复区25 771 bp;共含有基因128个,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86个,tRNA基因34个,rRNA基因8个.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亮氨酸(Leu)的密码子数量最多(5 189个),而半胱氨酸(Cys)的密码子数量最少(590个).从粗叶悬钩子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出39个长重复序列及52个SSR位点.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粗叶悬钩子与七裂叶悬钩子(Rubus reflexus var.lanceolobus)、越南悬钩子(Rubus co-chinchinensis)、棕红悬钩子(Rubus rufus)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密切.本研究为蔷薇科(Rosaceae)悬钩子属(Rubus)植物的分子标记、物种鉴定、亲属关系解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出生单胎新生儿第二性别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辅助生殖技术中出生单胎新生儿第二性别比(secondary sex ratio,SS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生殖中心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出生的7020例单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的母亲年龄、授精方式、移植胚胎类型、移植胚胎期别等因素对单胎新生儿性别的影响。结果:在7020例新生儿中,男婴3730例,女婴3290例,总SSR为113∶100。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方式出生新生儿SSR明显高于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授精方式(121∶100比95∶100, P<0.001),其他因素对出生新生儿SSR无显著影响。分层分析中,在IVF组和ICSI组间除了母亲年龄≥35岁组、囊胚期胚胎移植组的IVF和ICSI出生的S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余各组的IVF出生新生儿的SSR都高于ICSI(<35岁组: P<0.001;新鲜胚胎组: P=0.001;冻融胚胎组: P=0.003;卵裂期胚胎移植组: P<0.001)。在IVF组内和ICSI组内分析显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SS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胎妊娠中授精方式对新生儿SSR产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OR=0.792,95% CI=0.712~0.881, P<0.001)。去除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胎妊娠中授精方式对新生儿SSR影响有统计学意义(a OR=0.793,95% CI=0.713~0.883, P<0.001)。 结论:授精方式是辅助生殖技术中影响出生单胎SSR的因素,IVF较ICSI可提高SSR比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肌电图检测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神经肌电图检测中神经传导检测(NCV)联合F波、H反射及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山西省汾阳医院(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2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分为无症状组(100例)、有症状组(112例);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人100例为对照组,均对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等行运动神经传导检测(MNCV),对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等行感觉神经传导检测(SNCV),同时检测正中神经和胫神经行F波,检测胫神经H反射及皮肤交感反应。分析比较不同组间MNCV、SNCV、F波、H反射和SSR等差异。结果:DPN患者无症状组、有症状组与对照组比较[运动传导速度减慢( F=390.32、264.63、228.58、714.30),末端潜伏期延长( F=316.87、106.88、108.58、217.86),CMAP波幅下降( F=113.38、59.58、14.92、10.36),感觉传导速度减慢( F=568.87、532.74、973.75、1181.27),SNAP波幅下降( F=229.53、309.97、251.07、414.82),F波( F=653.96、538.20)、H波潜伏期较正常延长( F=401.54),SSR潜伏期延长( F=147.93、98.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同时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胫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 t=7.33、13.31)、DML( t=13.56、4.34)、CMAP( t=2.98、2.99)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的SNCV( t=12.85、13.70、11.08、15.66)、SNAP( t=20.15、20.26、8.96、18.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正中神经、胫神经F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1.96、13.70,均 P < 0.05)。DPN患者无症状组单纯NCV检测的异常率为86%(86/100),NCV、F波、H反射联合SSR检测异常率为91%(91/100),DPN患者有症状组单纯NCV检测的异常率为90.18%(101/112),NCV、F波、H反射联合SSR检测异常率为98.21%(110/112),联合检测异常率有症状组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58, P=0.018)。 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对DPN的诊断价值较高;对早期无周围神经症状时采用F波、F反射、SSR联合NCV检测,可提高DPN的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前期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2019—202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招募的20~65岁糖代谢异常风险人群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前瞻性收集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的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患者,排除可能导致周围神经受损的其他病因及神经根病患者。依据2010年多伦多共识多发性神经病(PN)临床诊断标准,按照是否存在PN的症状体征,将患者划分为临床PN组和临床无PN组。对所有患者行感觉运动神经传导检测(NCS)、F波检测、交感皮肤反应、心率变异率及电流感觉阈值测定(CPT),比较各项检查的异常率,比较临床亚组间各项电生理检查异常率的差异。结果:最终入组糖尿病前期患者共73例,依据多伦多共识标准可诊断为临床PN的患者仅20例(27.4%)。患者的CPT异常率为68.5%(50/73),显著高于F波、下肢NCS、上肢腕管综合征电生理检查、交感皮肤反应、心率变异率的异常率[分别为2.7%(2/73)、0(0/73)、26.0%(19/73)、6.8%(5/73)、5.5%(4/73),McNemar二项分布精确检验,均 P<0.001]。采用2 000 Hz、250 Hz和5 Hz的正弦波电刺激,通过CPT分别检测粗髓鞘、薄髓鞘和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的感觉阈值。糖尿病前期患者手部无髓鞘的小纤维(C纤维)异常率[21.9%(16/73)]较粗髓鞘的大纤维(Aβ纤维)异常率高[8.2%(6/73),χ2=5.352, P=0.021];足部薄髓鞘(Aδ纤维)和无髓鞘的小纤维(C纤维)异常率[42.5%(31/73)和39.7%(29/73)]均较粗髓鞘的大纤维(Aβ纤维)异常率高[11.0%(8/73),χ2=18.508、15.965,均 P<0.001)。临床PN组与临床无PN组相比,CPT[90.0%(18/20)与60.4%(32/53),χ2=5.904, P=0.015]和交感皮肤反应[20.0%(4/20)与1.9%(1/53), P=0.016]的异常率显著增高。 结论:糖尿病前期的周围神经病变多无症状或为亚临床周围神经病。糖代谢异常早期最易累及无髓鞘和薄髓鞘的小纤维,可通过选择性检测小神经纤维功能的电生理方法早期发现病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皮肤交感反应(SSR)和R-R间期变异度(RRIV)检测探讨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特征。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医的发作间期的VM患者和同期健康人群,对其进行SSR、RRIV检测,记录各项参数,包括SSR潜伏期、SSR波幅、平静呼吸时RRIV(R%)、深呼吸时RRIV(D%)、深呼吸与平静呼吸的RRIV差(D%-R%)、深呼吸与平静呼吸的RRIV比值(D%/R%),分析VM患者与对照组各项参数的差异性以及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3例VM患者,男12例,女61例,年龄(46±13)岁;健康对照组36名,男6名,女30名,年龄(46±7)岁。73例VM患者检测SSR异常38例(52%)、RRIV异常17例(23%),SSR与RRIV均异常11例(15%)、SSR或RRIV异常44例(60%)。VM患者下肢SSR潜伏期[(1 719±289)ms]较健康对照组[(1 500±349)ms]长( P=0.001)、上肢SSR波幅[1.6(0.8,3.0)mV]较健康对照组[2.6(1.8,4.2)mV]低( P=0.006)。VM患者上肢SSR波幅、R%、D%与年龄呈负相关, r s分别为-0.311( P=0.007)、-0.237( P=0.043)、-0.263( P=0.024);VM患者SSR下肢较上肢潜伏期[(1 719±289)ms比(1 244±185)ms]长( P<0.001)、波幅[0.8(0.3,1.7)mV比1.6(0.8,3.0)mV]低( P<0.001);上肢SSR潜伏期与下肢SSR潜伏期呈正相关( r=0.436, P<0.001),上肢波幅与下肢波幅呈正相关( r s=0.456, P<0.001),D%与R%呈正相关( r s=0.357, P=0.002)。 结论:VM发作间期的自主神经病变特征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失衡以交感神经功能受损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信号序列受体亚单位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信号序列受体亚单位1(signal sequence receptor subunit 1,SSR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索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至2021年6月20日的肝细胞癌患者SSR1的表达数据及相关的临床资料,并下载相关公开数据。对信息数据完整的334例肝细胞癌组织的SSR1表达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Wilcoxon signed-rank检验分析肝细胞癌与癌旁组织中SSR1基因的表达差异。以SSR1表达水平的中位值(14.660)为界限将肝细胞癌患者分为SSR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利用χ 2检验分析癌组织中SRR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和Log-rank生存检验分析肝细胞癌患者的SSR1基因表达、临床病理特征与总生存率的关系,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预后的因素。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方法预测可能相关的调控通路。 结果:基于TCGA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SR1在肝细胞癌组织表达水平(16.320±7.231)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7.473±1.4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621, P<0.001)。SSR1基因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较低表达组低(χ 2=10.1, P=0.001)。SSR1基因的高表达与性别(χ 2=4.392, P=0.036)、Stage分期(χ 2=6.264, P=0.012)、T分期(χ 2=4.561, P=0.033)、Grade分级(χ 2=14.015, P<0.001)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R1基因表达水平升高,肝细胞癌患者死亡风险升高( HR=1.030,95% CI:1.002~1.060, P=0.036),表明SSR1基因是肝细胞癌患者死亡风险预后预测的独立因子。基因集富集分析表明,SSR1高表达与泛素化、细胞周期、RNA降解、MTOR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有关。 结论:SSR1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显著上调,与患者的性别、Stage分期、T分期和Grade分级等有关,是肝细胞癌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泛素化、细胞周期、RNA降解、MTOR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可能是SSR1促进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键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例合并外耳发育不良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1y型患儿的 SSR4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例合并外耳发育不良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1y型(congenital disorder of glycosylation type 1y,CDG-1y)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采用家系全外显子测序法(trio-whole exome sequencing,trio-WES)检测相关基因的变异,通过Sanger测序法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并对其致病性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患者为男性,10岁,主要表现为智力障碍、小头畸形合并先天性外耳发育不良。trio-WES检测发现患儿携带X染色体 SSR4基因第4外显子c.302dupC(p.Y102Lfs*2)半合子移码变异,既往未见报道。Sanger测序在患儿父母中均未发现同样的变异,故属于新发变异( de novo)(PS2);在主要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中均未收录(PM2)。多种软件预测结果均提示其为致病变异(PP3)。UCSF chimera软件分析提示,该变异可使 SSR4蛋白空间结构严重变形,导致生物学功能的丧失(PVS1+PM1)。根据ACMG指南,判断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1+PM2+PP3)。 结论:SSR4基因c.302dupC(p.Y102Lfs*2)可能为患儿罹患CDG-1y的原因。上述发现拓宽了 SSR4基因的变异谱以及CDG-1y的表型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射频消融结合局部冷冻治疗瓣膜病合并长程持续性房颤的远期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双极射频消融(b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BRA)在治疗瓣膜病合并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LSP-AF)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268例瓣膜病合并LSP-AF,在心脏手术同时行BRA手术患者。比较患者术后窦性心律转复及房颤复发情况等,以及影响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268例患者中行单纯二尖瓣手术86例,单纯主动脉瓣手术4例,联合瓣膜手术164例,其他类型手术9例。术前房颤病程(2.00±1.89)年,左心房直径(56.83±8.27)mm,术后30天内死亡15例。术后随访窦性心律维持率1年86.6%,2年75.4%,5年67.7%,8年57.8%。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直径( HR=1.073, P<0.001)和房颤病程( HR=1.070, P=0.025)为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瓣膜手术同期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采用双房全迷宫消融线路,并发症少,安全简便且远期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口腔种植修复与口颌系统重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口颌系统重建是口腔种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个学科和多种因素。本文着重关注种植修复口颌系统重建中颌位、垂直距离、 和颞下颌关节等临床问题的重要性,以期为口腔医师在临床诊疗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ATR3基因新发点突变致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MATR3基因新发点突变致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ALS)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21年4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MATR3基因突变的1例sAL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行生化、肌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基因检测。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并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其进行突变位点的验证,通过SIFT Pred、Polyphen-2 HVAR Pred、MutationTaster Pred软件进行基因有害性预测。通过数据库检索,总结MATR3基因不同突变位点致ALS的临床特点。结果:先证者为69岁女性,以球肌力弱起病,逐渐累及颞肌、咬肌等颜面肌和四肢肌,体检除有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外,还存在明显的颜面部肌肉萎缩。患者无ALS家族史。血清肌酸激酶、风湿免疫、肿瘤标志物等均正常,头颅MRI未见结构性病变和锥体束走行处异常信号,肌电图提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重复刺激波幅递减、瞬目反射和皮肤交感反应测定结果异常。基因筛查发现患者MATR3基因存在杂合突变c.1472A>G(p.Y491C),为错义突变,经软件预测为有害突变。结论:MATR3基因c.1472A>G(p.Y491C)位点变异可能为该患者的致病性突变,其临床表现除与经典ALS表现相似外还存在颜面部肌肉受累,肌电图提示皮肤交感反应和瞬目反射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