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外侧入路中枕髁相关解剖学参数的CT影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枕髁相关解剖学参数的CT影像测量,为远外侧入路手术中枕髁的处理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资料库中335例正常成人头颈CTA影像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对枕髁进行三维重建后,在图像下面观标出:枕骨大孔前缘中点(A)、枕骨大孔后缘中点(B)、枕髁后缘和枕骨大孔后缘交点(C)、舌下神经管内口后缘中点(D)等定位点,分别测量枕髁两侧A、B点连线与A、C点连线的夹角(∠α),A、B点连线与A、D点连线的夹角(∠β),CD两点之间的长度,枕髁前后径长度,以及∠β和∠α差值。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不同侧别间上述测量指标的差异。 结果:335例正常成人两侧合计检测结果:∠α为32.49°~52.18°(42.06°±3.25°)、∠β为43.62°~73.48°(58.51°±5.37°),∠β和∠α差值为7.42°~30.10°(16.45°±4.07°);CD长度为6.18~13.08(8.94±1.3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16.12~27.71(21.57±2.17) mm。枕髁左侧、右侧∠α为42.12° ± 2.88°、42.00°±3.59°,∠β为59.37° ± 5.24°、57.66° ± 5.39°,∠β和∠α差值为17.24°±4.13°、15.66°±3.87°,CD长度为(9.14±1.39)mm、(8.73±1.2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21.59±2.28)mm、(21.55±2.08)mm。不同侧别间比较:左侧∠β、∠β与∠α差值、CD长度均大于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02、5.971、4.199, P值均<0.05);而∠α、枕髁前后径长度不同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不同侧别间枕髁的相关解剖学影像测量数据存在差异;远外侧入路中,磨除从枕髁后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范围的骨质所暴露的视野及扩大的视角,在左侧均大于右侧。因此,对于枕骨大孔腹侧正中病变,建议从左侧开颅,可获得更大的暴露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动脉溶栓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38岁。因发作性右眼视力下降2 d并加重1 d,于2019年12月5日就诊于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眼科。患者于2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右眼视力下降,否认眼胀、眼痛、头痛等,持续3 min左右症状自行缓解,未予重视。1 d前晨起后患者右眼视力明显下降,自觉以正中视野缺损为著,持续性,无眼痛,于当地医院眼科就诊。眼底照相检查,右眼视盘与黄斑间局部视网膜呈苍白"舌形",可见散在小片状视网膜出血,静脉血管纡曲,黄斑呈樱桃红斑(图1A);左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右眼睫状动脉于14 s开始充盈;上支16 s显影,其血流区域背景荧光弱于其他区域;左眼未见异常荧光。诊断:右眼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CILRAO)。当地医院予以改善微循环及球后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等治疗,患者症状仍加重;遂急诊转诊于我院,神经眼科门诊以"CILRAO"收住院。患者既往缺铁性贫血及子宫肌瘤病史10余年。个人史、婚姻史、家族史正常。月经史规律,量大。入院眼部检查:双侧眼睑结膜及四肢甲床稍苍白。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数指/眼前、20/2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右眼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右眼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横断面像可见黄斑拱形形态破坏、黄斑周围毛细血管扩张,鼻侧血流密度降低(图1B);视盘周围毛细血管扩张,颞侧局部毛细血管缺失(图1C)。右眼OCTA黄斑区B扫描像可见视网膜水肿明显,下方脉络膜血流信号降低(鼻侧为著)(图1D);视盘B扫描像可见局部视盘隆起,周围组织水肿,边界不清,以视盘颞侧为著(图1E)。右眼OCTA黄斑区脉络膜深层扫描,局部血流信号偏低(图2A);横断面定位图可见局部缺血,边界不清及静脉纡曲(图2B)。左眼眼前节、眼底、OCTA检查均未见异常。急查头颅CT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9×10 12个/L(参考值3.8~5.0×10 12个/L),血红蛋白80 g/L(参考值115~150 g/L),红细胞压积0.28 L/L(参考值0.35~0.45 L/L),红细胞平均体积70.9 fl(参考值82.0~100.0 fl),平均血红蛋白量20.4 pg(参考值27.0~34.0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287.0%(参考值316.0%~354.0%),血小板393×10 9个/L(参考值125~350×10 9个/L),血小板压积0.34%(参考值0.11%~0.28%)。铁浓度2.2 μmol/L(参考值7.8~32.2 μmol/L),铁蛋白3.6 ng/ml(参考值11.0~306.8 ng/ml),叶酸9.24 nmol/L(参考值>14.93 nmol/L)。蛋白S活性39.6%(参考值63.5%~149.0%)。红细胞沉降率24 mm/h(参考值0~20 mm/h)。乙肝病毒抗原(+)。尿便常规、凝血系列、生物化学、C反应蛋白、梅毒螺旋体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蛋白C活性、抗凝血酶Ⅲ、抗心磷脂抗体免疫球蛋白(Ig)M及IgG、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甲状腺功能、抗链球菌"O"抗体、类风湿因子未见明显异常。腹部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子宫、附件超声检查,2个子宫壁低回声结节(较大者3.8 cm×3.6 cm),考虑子宫肌瘤。入院诊断:(1)CILRAO;(2)蛋白S活性减低;(3)缺铁性贫血;(4)子宫肌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前牙唇侧骨壁厚度和正中舌孔深度的CB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下前牙唇侧骨壁厚度及正中舌孔(medial lingual foramina,MLF)深度,为下颌前牙区即刻种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CBCT测量200例18~40岁患者的双侧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釉牙骨质界下2.0 mm(P1)、5.0 mm(P2)和8.0 mm(P3)的唇侧骨壁厚度及MLF与牙槽嵴的距离.结果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1位点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厚度<1.0 mm的占比为81.0%、87.0%和91.5%;P2位点上,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厚度<1.0 mm的占比为94.0%、98.0%和95.0%;P3位点上,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厚度<1.0 mm的占比为35.5%、65.5%和70.0%;男性在中切牙的P2处和尖牙的P2、P3处的骨壁厚度大于女性(P<0.05).MLF男女检出率分别为97.9%和9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LF与牙槽嵴的距离最短的为11.4 mm,二者的距离有7.2%小于14.0 mm,78.4%为14.0~24.0 mm,14.4%大于24.0 mm;MLF多数为1个,占比72.2%,最多者为3个;发现直径过大的"大舌孔".结论:下颌前牙唇侧骨壁多数<1.0 mm,仅在下颌中切牙釉牙骨质界下8.0 mm处骨质稍有增厚.MLF对种植术而言一般较为安全,但其位置、数量和直径也存在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状窦后径路小脑桥脑角的应用解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乙状窦后径路小脑桥脑角内镜的应用提供相应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模拟乙状窦后径路手术,观察颅内相关解剖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乙状窦后缘中点至听神经(近内耳门处)、三叉神经(近Meckel腔处)、舌咽神经(近颈静脉孔处)、内耳门后缘中点的连线长度和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成角分别为(32.8±1.7)mm、(32.6±7.7)°,(46.3±1.8)mm、(31.4±4.1)°,(29.4±3.0)mm、(40.2±6.9)°,(31,2±2.0)mm、(32.7±4.9)°.结论:此数据为术中准确定位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治疗相关波动性吉兰-巴雷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 ,54岁.因"腰痛10余天 ,四肢麻木无力4 d加重伴吞咽困难1 d"于2016-3-25入院.患者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 ,呈阵发性 ,伴有夜间出汗.4 d前出现四肢麻木无力 ,四肢麻木以末端为主 ,呈持续性 ,双手尚能持物 ,步态不稳 ,双下肢麻木逐渐发展至双膝关节以下 ,伴有小腿肌肉酸痛 ,患者自以为劳累所致 ,未予诊治.1d前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伴有头痛、头晕 ,伴闭目、张口困难 ,有双面部针刺样疼痛.入院查体 :意识清楚 ,精神差 ,构音障碍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 ,眼球活动正常 ,双侧眼睑闭合差 ,鼓腮、示齿均差 ,双侧鼻唇沟对称 ,伸舌居中 ,双侧咽反射减退 ,吞水试验阳性 ,双上肢近端肌力Ⅳ级 ,远端肌力Ⅲ级 ,双下肢近端肌Ⅱ级 ,远端肌力Ⅲ级 ,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 ,双手及双膝关节以下触痛觉减退.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 RA )检查结果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小缺血灶.四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提示 :周围神经根受损(双下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 ,双侧正中神经、双侧胫神经、右侧腓总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行腰穿脑脊液检查显示 :脑脊液无色清亮 ,压力为149.6 mmH2O(1 mmH2O= 9.8 × 10-3 kPa) ,白细胞3 × 106/L ,蛋白定量 1. 180 g/L ,脑脊液微量白蛋白 782 mg/L ,免疫球蛋白 M 9. 68 mg/L ,免疫球蛋白 G 320 mg/L ,免疫球蛋白A 32. 6 m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筋膜室综合征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25岁,大学生.就诊日期:2016年10月7日.主诉:右下肢肿痛3 d.现病史:2016年10月 4日外出游玩时造成右小腿内侧挤压伤,当时行走无异常,未予诊治;次日患处剧烈疼痛,行走不能,右小腿完全肿胀,腘窝、足背及踝底分别有一面积约为30 cm2、40 cm2、20 cm2青紫色瘀斑,使用云南白药外敷并卧 床休息,症状未缓解;1d后,疼痛及肿胀进行性加剧,遂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伤科就诊,门诊 诊断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建议患者住院行手术治疗,拟切开患处减压并引流,但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手术,为求保守治疗,遂至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治疗.刻下症:行走不能,右小腿疼痛浮肿,皮温升高,胫骨内侧髁周围可见一直径约5 cm皮损,伤口深达筋膜层,局部皮肤呈暗紫色,周围可见数个张力性水泡,患处温度觉及触觉丧失,神经系统查体未 见异常,腘窝、足背及踝底分别有一面积约为30 cm2、40 cm2、20 cm2发绀皮肤,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涩.西医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中医 诊断:痹症(气滞血瘀证).治法: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患处,使用碘伏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取 0.88 mm×50 mm火针,置于乙醇灯上充分灼烧,待针尖部位烧红后,迅速刺入患肢小腿胫骨内侧髁周围皮损处正中约8 mm,刺入后立即出针,稍用力挤压针孔处,可见大量暗红色黏稠瘀血自针孔流出;然后以此处为中心,向周围散刺,直径约6 cm,共刺7针,针刺后均挤压针孔,共放出瘀血约20 mL,待7处针孔不再有瘀血流出后,使用纱布擦净患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敷料包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型甲状舌管囊肿1例及临床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甲状舌管囊肿是指在胚胎早期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上皮退化不全而遗留在颈部形成的先天性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的发生男女性别之比为2∶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多见.该囊肿可发生于颈前正中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体上下最常见,多位于颈中线处,有时可偏向一侧[1].囊内容物为清亮的黏液样物质,如继发感染可为脓性或粘液脓性.2017年6月我科收治1例大型舌根部肿物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中隔修补全麻术后发生塔皮亚综合征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历报告患者男,28岁,因“双鼻阻、反复鼻出血7年,加重1个月”于2014年11月18日入院.入院诊断: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穿孔.人院后第3天于全麻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鼻穿孔修补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诉声嘶及言语困难,否认吞咽困难,查体:声嘶,伸舌偏右侧,转颈、耸肩无障碍;纤维喉镜:右侧声带处于旁正中位置,发声时声带有颤动;舌肌电图提示:轻度神经损害;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图1、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迟发性面神经麻痹的Miller-Fisher 综合征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主因"视物成双,行走不稳4 d"于2019年3月1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 d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未予以特殊治疗.入院前4d出现视物成双、行走不稳、双手麻木,无明显肢体活动障碍. 1d后患者症状加重,出现双脚麻木、言语不清、吞咽费力.于当地医院行头部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颅内未见明显责任病灶. 2d后患者肢体麻木范围较前扩大,双上肢、双下肢均有麻木感,但以双手和双脚为著,活动时自感胸闷气短.4d后患者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视物成双、行走不稳、四肢麻木、言语不清、吞咽费力、胸闷气短,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耳鸣及听力下降,无意识障碍及肢体抽搐,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就诊于我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睡眠欠佳,无发热,大小便正常.患者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毒物接触史;近期无疫苗接种史;无吸烟饮酒嗜好.入院时体检:体温36. 6 ℃,脉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56/101 mmHg.神经专科体检:神志清楚,言语不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存在,双侧眼球向左、向右运动不能,向上、向下活动受限,视物成双,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消失,双侧巴彬斯基征( -),四肢浅感觉异常,呈麻木感,双手指鼻不准,脑膜刺激征( -).入院血气分析示,氧分压76. 30 mmHg(正常值为83. 30~108 mmHg),二氧化碳分压39. 90 mmHg(正常值为35. 0~48. 0 mmHg),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粪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常规无色透明,潘氏试验阴性,脑脊液细胞学涂片见少量红细胞,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内.脑脊液生化提示蛋白0. 67 g/L(正常值为0. 08~0. 43 g/L).脑脊液、血清中抗神经节苷脂抗体谱抗 GQ1b、 GT1b、 GD1b、 GD1a、 GM3、 GM2、 GM1 抗体 IgG、IgM均为阴性.脑脊液、血清中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抗体谱抗Hu、 Yo、 CV2、 ANNA-3、 PCA-2、 Ma2、 Ri、 Amphiphysin、 Tr、GAD、Zic4、SOX1、GAD65、Titin、recoverin抗体IgG均为阴性.2019年3月21日行四肢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发现左侧正中神经F波出现率下降,其余未见异常.入院后根据其有眼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等症状诊断为MFS,入院当天予人免疫球蛋白0. 4 g/kg静脉滴注,连续5 d.辅以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对症治疗,2019年3月20日患者视物成双症状消失,双眼球活动自如,言语不清、吞咽费力、四肢麻木、胸闷气短症状较前好转. 2018年3月21日患者自感双侧面部不适,1 d后患者出现双侧眼睑闭合不全、不能龇牙、鼓腮、食物滞留在腮与牙齿之间,2019年3月27日双侧面神经肌电图和瞬目反射提示,双侧面神经瞬目反射异常,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考虑为双侧面神经麻痹,未再次予以免疫治疗,2019年4月6日患者左侧面神经麻痹症状开始恢复,2019 年4 月12 日患者双眼睑闭合较前好转,可行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颌牙列缺失舌侧孔解剖特点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对下颌牙列缺失舌侧孔(lingual foramina LF)和舌侧管(lingual canal LC)进行影像学评估.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间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就诊的70例下颌牙列缺失Ⅲ类牙槽骨吸收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观测颏孔前区舌侧孔的数量及发生频率、分布情况、孔径、距牙槽嵴顶/下颌下缘距离;以及舌侧管的长度、走行方向与终止位置.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测的70例患者中,共246个舌侧孔,分正中舌孔(median lingual foramina,MLF)与侧舌孔(lat-eral lingual foramina,LLF).其中MLF占52.4%,距下颌下缘(8.51±3.20)mm.舌侧孔孔径在性别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女性).舌侧管的平均长度为(5.99±1.76)mm,有54.1%的舌侧管与切牙管交汇.结论:下颌舌侧孔在颏孔前区,尤其是正中区常见,本研究对下颌牙列缺失患者在该区域种植手术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