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emlin-2基因rs4454537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OH)D3水平异常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Gremlin-2基因rs4454537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异常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 选取邢台市人民医院2020年2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160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绝经女性1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妇女骨密度及25(OH)D3水平,并分析两者相关性.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患者血液中Gremlin-2基因rs4454537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基因分布情况、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以及骨密度差异,并分析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的25(OH)D3表达水平以及正位骨密度(BMD)、T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 法分析显示 25(OH)D3 表达水平与 BMD 呈正相关性(r=0.638,P<0.05).Gremlin-2 基因 rs4454537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TT、TC和CC,研究组的T等位基因、TT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x2=19.643,P<0.001,x2=18.321,P<0.001).不同基因型患者骨密度、25(OH)D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T型患者的骨密度、25(OH)D3水平明显高于TC、CC基因型患者(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remlin-2基因rs4454537位点基因型、25(OH)D3水平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 Gremlin-2基因rs4454537位点基因多态性以及血清25(OH)D3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密切相关,其中TT基因型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处于较高水平,可能降低骨质疏松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愈灵胶囊联合骨化三醇治疗骨质疏松的短期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骨愈灵胶囊联合骨化三醇治疗骨质疏松的短期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支持基础上给予骨化三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骨愈灵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腰椎正位(L1~4)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骨代谢指标[骨保护素、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Ⅰ)、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6%(43/45)比7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血清骨保护素、骨钙素、BALP水平、腰椎正位(L1~4)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CTX-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4/45)比4.4%(2/45)](P=0.398).结论 骨愈灵胶囊联合骨化三醇治疗骨质疏松的短期效果显著,可能通过改善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来发挥治疗作用,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盆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骨盆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2006年1月至2015年7月采用闭合复位治疗后残余畸形并接受骨盆截骨矫形的81例(85髋)DDH患儿资料,其中男6例,女75例,年龄(17.0±4.7)个月。在骨盆正位X线上评估T?nnis分度、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角(center edge angle,CEA)、Reimer指数(Reimer's index,RI)、股骨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末次随访时根据Severin评级分为满意组(Severin Ⅰ/Ⅱ)和不满意组(Severin Ⅲ/Ⅳ)。采用 t检验、 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骨盆截骨治疗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末次随访时,根据Severin分级,Ⅰ级57髋(67.0%),Ⅱ级22髋(25.9%),Ⅲ级5髋(5.9%),Ⅳ级1(1.2%)。结局满意组有79髋(92.9%),不满意组有6髋(7.1%)。满意组骨盆截骨前的RI(31.1±12.6)%显著低于不满意组(49.1±8.9)%, P=0.001。总AVN发生率为25.9%(22/85),无AVN的患儿末次随访时100%(63髋)获得满意的影像学结果,有AVN的患儿72.7%(16/22)获得满意的影像学结果( P<0.001)。结局满意组和不满意组的复位年龄、性别、侧别、T?nnis分度、复位前AI、骨盆截骨时间、截骨前AI和CE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N和骨盆截骨前的RI是结局不满意的风险因素。骨盆截骨前RI<33%的47髋100%获得满意的结局。骨盆截骨前RI>33%的38髋中,接受切开复位患儿(9髋)末次随访时的满意率(7髋,77.8%)与没有接受切开复位的患儿(29髋)的满意率(25髋,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13);接受股骨截骨的患儿(25髋)末次随访时的满意率(19髋,76%)与没有接受股骨截骨的患儿(13髋)的满意率(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6)。 结论:对于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单纯骨盆截骨术可以取得良好疗效。截骨矫形前的RI和AVN是影响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骨盆截骨前RI>33%的患儿,额外的切开复位和股骨截骨并不能显著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缩短术和内、外直肌探查并再次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因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行再次手术的49例(49眼)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23例(23眼)行单侧内直肌缩短术;B组26例(26眼)行内外直肌探查并再次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观察术后1 d、1、3及6个月各时间点的斜视度、双眼单视功能、眼位、眼球运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斜视度:手术后各时间点A、B两组的斜视度绝对值较术前均明显降低( F时间=473.09, P时间<0.001; F组间=0.59, P组间=0.447; F组间×时间=0.90, P组间×时间=0.350)。双眼单视功能: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1, P=0.635),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69, P=0.431);术后6个月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5, P=0.798)。正位率:术后6个月A组为91.30% (21/23),B组为92.30%(24/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6, P=0.508)。末次随访两组均无眼球运动受限、眼球运动非共同性或眼前段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单侧内直肌缩短术和内、外直肌探查并再次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均是治疗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borderline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BDDH或borderline hip dysplasia,BHD)是一个从定义、诊断到治疗都颇具争议的疾病。国外文献报道无症状人群中符合BDDH影像学诊断标准的比例约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3.5倍,在特定人群如女性大学生运动员中患病率更高,可超过40%。BDDH的诊断依赖病史、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的综合评估。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治疗、髋关节镜手术及髋臼周围截骨等。选择不恰当的治疗方式可导致症状加重并加速髋关节退变。通过文献综述从定义、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回顾国内外BDDH的研究进展。骨盆正位X线片上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re-edge angle,LCEA)是定义BDDH的必要非充分指标,仅反映髋臼外侧覆盖,而BDDH患髋前方及后方的覆盖状况存在很大变异。既往研究发现LCEA<20°的髋关节将最终发展为髋关节骨关节炎,因此建议使用LCEA 20°~25°作为BDDH初步诊断的影像学标准,再结合症状与体征进一步评估髋关节是否存在不稳定和(或)撞击。对以髋关节不稳症状为主的患者应考虑采用髋臼周围截骨,或联合髋关节镜处理盂唇损伤及股骨侧凸轮畸形;对以撞击症状为主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髋关节镜手术。两类手术的适应证选择至关重要,其远期疗效尚不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与常规THA术后早期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在2019年9月至2022年2月因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原因接受由同一名术者使用同一品牌假体单侧初次THA手术患者17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组和常规手术组。术后摄骨盆正位及髋关节穿桌侧位X线片,观察两组患者总失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及外展角、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和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手术侧别、术前血容量及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例患者因骨质疏松症导致机器人定位螺钉松动,术中改为常规手术。常规手术组87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9.7±6.8)个月,机器人辅助组84例为(18.6±5.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6, P=0.249)。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时间为(106.99±31.91)min,较常规手术组的(73.79±29.48)min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7, P<0.001)。常规手术组住院时间为(6.40±2.40)d,机器人辅助组(6.49±1.9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6, P=0.796);术后第3天时两组患者总失血量、输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手术组患者髋臼外展角为38.79°±6.93°、前倾角为14.81°±6.49°,机器人辅助组分别为39.41°±3.01°和13.33°±4.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8, P=0.449; t=3.06, P=0.082)。机器人辅助组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安全区的比例为96.4%,位于Callanan安全区为92.9%,高于常规手术组的73.6%和6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5.60, P<0.001;χ 2=17.61, P<0.001)。常规手术组与机器人辅助组患者术后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QOL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常规手术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3.9%(73/87),低于机器人辅助组的95.2%(8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83, P=0.016)。机器人辅助组术后患者总体满意度优于常规手术组( Z=-3.47, P=0.001),其中机器人辅助组非常满意的患者占比95.2%(80/84),高于常规手术组的75.9%(66/87);机器人辅助组对疼痛缓解和提高休闲活动能力的满意度优于常规手术组( Z=-2.44, P=0.015; Z=-2.12, P=0.034),但两组患者对术后家务能力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49, P=0.626)。 结论:与常规THA相比,机器人辅助THA手术时间延长,但术后早期临床效果更佳,患者满意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双眼视功能与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状况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手术正位率、双眼视功能以及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的差异。结果:手术后患者正位率明显高于手术前[88.8%(71/80)比40.0%(32/80)],欠矫率以及过矫率明显低于手术前[7.5%(6/80)比36.2%(29/80)、3.8%(3/80)比23.8%(1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后患者同时视(Ⅰ级)率、近立体视率、融合(Ⅱ级)率、远立体视(Ⅲ级)率均高于术前[91.2%(73/80)比26.2%(21/80)、17.5%(14/80)比5.0%(4/80)、21.2%(17/80)比3.8%(3/80)、33.8%(27/80)比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后患者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融合功能差值均低于术前[(29.5 ± 2.8) Δ比(46.2 ± 3.1) Δ、(190.6 ± 19.4)°比(240.3 ± 18.5)°、(3.1 ± 0.8)°比(4.3 ± 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能促进患者正位率的提高,明显改善患者双眼视功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行三棱镜递减治疗的斜视度数≤25三棱镜度(PD)的17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14~60岁。三棱镜递减治疗法为首次给予患者压贴欠矫度数的三棱镜,随患者斜视度数的减小逐渐递减压贴的三棱镜度数。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时统计治疗效果。治愈标准为摘掉三棱镜、复视消失及眼位正位。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斜视度数、近立体视(Titmus立体视觉图)、Worth四灯试验、同视机融合功能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主要为配对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7例患者中15例为近视眼,2例为正视眼。治疗前戴屈光矫正镜看远的斜视度数为(15.76±5.24)PD,看近的斜视度数为(13.94±5.83)PD。治疗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达治愈标准;其余10例患者看远、看近斜视度数分别为(10.60±7.16)、(9.80±6.00)PD,与治疗前的看远、看近斜视度数(17.50±5.40)、(16.10±5.47)PD比较均明显减小( t=3.69,4.10;均 P<0.01)。17例患者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治疗前2例为立体盲、6例为周边立体视、3例为黄斑立体视、6例为中心凹立体视,经三棱镜递减治疗6个月3例为黄斑立体视、14例为中心凹立体视;Worth四灯试验结果,治疗前看远、看近时看到4个灯的患者分别为0、2例,治疗后分别为7、9例;治疗后Titmus立体视觉图( Z=-2.99)和Worth四灯试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同视机分开性融合和集合性融合范围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程、治疗前斜视度数、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屈光度数、年龄与治疗效果均无明显相关性(均 P>0.05)。7例治愈患者继续观察6~24个月(中位数11个月),均未发现内斜视及复视复发。 结论:三棱镜递减治疗法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治疗6个月时部分患者可摘掉三棱镜,眼位正位,复视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治疗骨盆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接受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治疗的49例骨盆骨折患者病历资料。男30例、女19例;年龄(51.51±18.71)岁(范围20~92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B1型2例、B2型7例、B3型3例、C1型30例、C2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5,10) d(范围2~22 d)。患者均在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下完成骨盆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术后均行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X线及骨盆CT检查,根据X线图像测量骨折移位及复位情况,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固定方式及术后随访时间,功能评价采用Majeed评分系统。结果:48例患者在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下完成微创骨盆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另1例因复位失败改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手术时间为(206.5±7.1) min(范围105~42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20,100) ml(范围10~600 ml)。根据Matta复位标准评估术后骨盆后环移位的骨折复位质量:优30例、良8例,优良率为93%(38/41);骨盆前环分离移位的复位质量:优45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48/48)。48例患者获得11.0(3.0,18.8)个月随访(范围3~23个月),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为(81.9±17.0)分(范围42~100分),其中优27例、良11例,优良率为79%(38/48)。结论: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治疗骨盆骨折具有精确完成复位及内固定的优势,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质量和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磷酸西格列汀联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对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糖脂代谢及骨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对患者糖脂代谢、骨密度、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烟台山医院门诊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30例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就诊序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预分组。对照组给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联合治疗,观察组采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治疗,各65例,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检测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糖脂代谢[糖化血红蛋白(HAb1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餐后2 h血糖(2hPG)、高密度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骨密度、骨代谢[骨钙素(OC)、25-羟基维生素[25(OH)D]、Ⅰ型胶原C末端肽(S-CTX)、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原(PI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变化情况,并对比2组用药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FBG(7.48±1.02)mmol/L、TG(2.01±0.31)mmol/L、PINP(43.72±4.86)ng/ml、HAb1c(7.43±0.65)%、S-CTX(0.27±0.09)ng/ml、2hPG(9.08±1.34)mmol/L、LDL-C(2.58±0.27)mmol/L,低于对照组(7.86±0.97)mmol/L、(2.29±0.34)mmol/L、(46.55±4.19)ng/ml、(7.81±0.62)%、(0.32±0.10)ng/ml、(10.52±1.41)mmol/L、(2.89±0.31)mmol/L( t=2.177、5.968、3.556、3.481、2.996、5.968、6.080, 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股骨粗隆、腰椎正位、股骨颈和前臂4个部位骨密度(0.76±0.09)、(0.75±0.10)、(0.76±0.11)和(0.75±0.09)g/cm 3及OC(20.87±2.33)μg/L、b-ALP(19.70±2.35)U/L高于对照组(0.70±0.10)、(0.68±0.09)、(0.69±0.10)和(0.70±0.10)g/cm 3及(18.45±3.66)μg/L、(18.09±2.14)U/L( t=3.596、4.195、3.796、2.996、4.497、4.084,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92%高于对照组84.61%( χ2=5.876, 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0, P>0.05)。 结论:磷酸西格列汀联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治疗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调节糖脂代谢,且对提高患者骨密度、调节骨代谢水平也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