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穿刺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行前房穿刺所致眼压波动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者30例(3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5例药物无法控制眼压而行前房穿刺(穿刺组);另15例经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药物组)。两组患者眼压降至正常后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ECD、角膜厚度和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穿刺组ECD为(1 166.6±309.95)个/mm 2,较药物组ECD(2 034.7±261.23)个/mm 2明显减少( t=-5.46, P<0.05)。术后BCVA及角膜厚度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t=3.21,-4.01; P<0.05)。 结论: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间,反复前房穿刺可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大量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0.05%环孢素A与0.1%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cGVHD相关重度干眼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0.05%环孢素A及0.1%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眼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相关重度干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连续纳入2020年4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门诊被诊断为cGVHD相关重度干眼的患者,纳入单眼进行研究。将纳入的患者分为A、B两组:前3个月A组局部给予0.05%环孢素A+0.1%氟米龙+玻璃酸钠+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B组在此基础上增加0.1%他克莫司;后3个月两组均只使用0.05%环孢素A和玻璃酸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和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视力和眼压,并统计患者用药后的刺激症状。结果:共纳入83例(83只眼)眼部cGVHD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31例,年龄为(28.57±15.67)岁;其中A组44例,B组39例。治疗后1个月,A组CFS由10.0(6.0,14.0)分降低至5.0(3.0,8.5)分( P<0.001);B组CFS由10.0(6.0,15.0)分降低至6.0(2.0,10.0)分( P<0.001),BUT由2.0(1.0,2.0)s增加至2.0(1.8,3.3)s( P<0.001);两组OSDI均无明显降低(均 P>0.05),两组间OSDI、CFS、BUT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3个月时,A组OSDI由治疗前的32.5(10.7,51.1)分降低至15.9(7.5,33.7)分( P<0.05),CFS降低至6.0(2.0,9.5)分( P<0.05),BUT增加至2.0 s(1.0,3.5)( P<0.05);B组CFS降低至5.0(3.0,12.0)分( P<0.05),BUT增加至2.0(2.0,3.0)s( P<0.05),OSDI无明显降低( P>0.05);A组OSDI低于B组( P<0.05);两组间CFS、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6个月,A组OSDI评分、CFS评分和BUT分别为18.9(9.3,34.2)分、7.0(3.0,8.5)分和2.0(1.0,3.0)s,B组分别为10.9(3.6,35.4)分、5.5(2.8,10.0)和2.0(1.0,2.0)s。与治疗前相比,A组CFS降低、BUT增加,B组OSDI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FS、BUT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安全性:治疗1个月时B组眼压由13.2(11.0,19.0)mmHg(1 mmHg=0.133 kPa)升高至14.8(12.8,18.8)mmHg( P<0.05),但治疗期间两组眼压波动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后A组视力有明显改善( P<0.05),B组视力较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用药后刺激症状:A组50%的患者报告使用0.05%环孢素A滴眼液后出现刺激症状,B组80%的患者报告使用0.1%他克莫司滴眼液后出现刺激症状,症状在用药后缓解。 结论:0.05%环孢素A滴眼液或0.1%他克莫司滴眼液与局部糖皮质激素联用,均能发挥较好的抗炎效果,是治疗眼部cGVHD相关重度干眼安全、有效的手段。0.1%他克莫司滴眼液起效较快;0.05%环孢素A的远期效果更为稳定,改善症状较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物治疗中的青光眼患者自我监测24小时眼压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自我监测24 h眼压在药物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行药物治疗且随访眼压控制良好的POAG患者42例(73眼),根据基线眼压分为A组:眼压为(12.86±1.40)mmHg(1 mmHg=0.133 kPa);B组:眼压为(17.82±1.40)mmHg。入组患者通过iCare HOME回弹式眼压计使用培训认证后于家中自行测量24 h眼压,自7∶30起每隔2 h测量1次,夜间23∶30-5∶30测量苏醒后即刻的坐位眼压。比较组间各时间段眼压均值、峰值及波动值,并统计眼压峰值时间点和更改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 t检验以及 χ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入组患者随访、门诊时间以及24 h的平均眼压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314, P=0.271)。入组患者24 h眼压峰值高于门诊时间的眼压峰值、随访眼压峰值( H=-40.979、-51.363,均 P<0.001)。83.6%的患者眼压峰值出现在非门诊时间(A组86.5%、B组80.6%),尤其是发生在夜间睡眠时间,其比例高达67.1%(A组64.9%、B组69.4%)。入组患者以及A、B亚组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值均高于其门诊时间眼压波动值( t=11.166、8.110、7.929,均 P<0.001),其中63.0%的患者24 h眼压波动值≥8 mmHg(A组51.4%、B组75.0%)。根据自我监测24 h的眼压结果,49.3%的患者更改治疗方案,且B组患者更改比例(63.9%)高于A组(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35, P=0.014)。 结论::药物治疗中的POAG患者自行监测24 h眼压,能发现临床常规随访中无法监测到的眼压峰值和波动值,可作为医师评价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巨大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72岁。因颜面部及四肢水肿5个月,双眼视物模糊3 d到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既往糖尿病史12年,胰岛素治疗,随机血糖12.8 mmol/L;糖尿病肾病半年;高血压史5年,血压控制差,波动在170~180/100~ 110 mm Hg (1 mm Hg=0.133 kPa)之间;低蛋白血症半年。肝功能检测,总蛋白38.9 mmol/L,白蛋白19.0 mmol/L。尿常规检测,尿蛋白(+++),尿糖(++)。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尿蛋白4.54 g/L,24 h尿蛋白7.72 g/24 h。眼部检查:右眼视力眼前数指,左眼视力0.1。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8.0、16.2 mm Hg。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晶状体略微混浊,玻璃体混浊。眼底检查,右眼视盘边界清晰,上方视网膜轻度隆起,下方视网膜灰白色隆起呈波浪状;黄斑颞侧可见细长弧形不规则灰白色病灶,旁边有一个边界清晰的巨大长方形灰白色病灶,二者之间为橘红色视网膜隆起病灶(图1A);左眼视盘边界清晰,血管弓上方可见两处边界清晰的视网膜橘红色圆形隆起,颞侧视网膜轻度隆起(图1B )。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右眼长方形和弧形病灶处呈全黑色弱荧光,病灶边缘可见强荧光,下方视网膜脱离区为黑色弱荧光(图2A);左眼颞侧视网膜隆起处边缘呈弱自发荧光带(图2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撕裂、缺失、卷缩,大面积Bruch膜和脉络膜裸露(图3A,3B);左眼黄斑神经上皮脱离,颞侧RPE脱离(图3C,3D)。B型超声检查,右眼视网膜脱离(图4A);左眼颞侧球壁欠光滑(图4B)。诊断:右眼巨大RPE撕裂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双眼RPE脱离、糖尿病肾病Ⅴ期并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使用EndoArt ®人工角膜内皮层膜片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初步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EndoArt ?人工角膜内皮层膜片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引发的持续性角膜水肿的初步疗效。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23年3—9月于海南(博鳌)国际眼视光眼科医院就诊且行EndoArt ?人工角膜内皮层膜片移植手术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病例。整理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UCVA)、眼压、中央角膜厚度(CCT)及视觉模拟评分相关数据资料,观察患者膜片贴附稳定性,记录因膜片植入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其他相关并发症。随访6个月。 结果::共4例(4眼)接受手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且在随访期间,人工角膜内皮层膜片均稳定贴附,未发生因膜片植入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眼压未见明显波动,部分患者术后UCVA可见提高。4例患者CCT较术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角膜持续水肿状态得以好转。其中,有2例患者因前房炎症反应,在随访期间出现波动性角膜水肿,药物治疗后得以好转。视觉模拟评分提示,4例患者自觉术后眼痛症状明显缓解。结论::EndoArt ?人工角膜内皮层膜片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引发的角膜持续性水肿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侧卧手术体位对老年患者眼压变化的影响及护理观察要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有效的测量工具和在适合的测量时间段采集侧卧手术体位老年患者基础数据,找出患者眼压变化随体位变化的规律,旨在制订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3—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心手术室完成胸科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31例。使用icare回弹式眼压计分别于患者入手术室后、全身麻醉插管后、侧卧5 min、侧卧30 min、术中1 h、术中2 h、术中3 h、翻身拔管、出室前9个时间点测量双眼眼压,同时记录每个时间点患者的血压、心率数据,记录手术过程中液体出入量、特殊用药等。结果:患者侧卧5 min、侧卧30 min、术中1 h、术中2 h、术中3 h的血压与入室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时间点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麻醉插管后患者双眼眼压均低于入室时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侧卧30 min、术中1 h、术中2 h、术中3 h的双眼眼压与入室后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侧卧5 min、侧卧30 min、术中1 h、术中2 h、术中3 h的受压侧眼压与非受压侧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平均动脉压与受压侧眼及非受压侧眼的眼压均无相关性( r值分别为-0.113 8、0.017 9, P>0.05)。进入手术间时患者测试视力与术后6 h回病房后测试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胸腔镜手术老年患者的眼压随手术体位变化而波动,从侧卧5 min开始眼压出现变化,2 h内受压侧眼眼压达到高峰,体位恢复平卧位后,眼压随即恢复到入室时水平。本研究未发现血压与眼压变化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EDI-OCT和OCTA评价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技术(EDI-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价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前后的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及脉络膜血管息肉样病变(polyps)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眼科收治的PCV患者20例(既往未进行玻璃体腔注药),予以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采用3+PRN的治疗方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压、黄斑区中心凹范围内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视乳头周围脉络膜厚度(PCT)、polyps高度、polyps最大横截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2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CMT、SFCT、PCT、polyps高度、polyps最大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1周及1个月患者BCVA明显改善(均 P<0.05),治疗后6个月仍有改善,但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6~12个月略有波动,但基本稳定。CMT、SFCT、PCT在治疗3个月明显降低,治疗后6~12个月基本稳定。治疗后1个月polyps高度为(251.30±57.49)μm,较基线下降11.3 μm,治疗后3、6、12个月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3、12个月polyps最大横截面积分别为(2.10±0.44)μm 2、(1.98±0.44)μm 2,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康柏西普眼内注射可以在治疗后3个月有效地降低PCV患者CMT、SFCT、PCT、polyps高度、polyps最大横截面积,提高BCVA;基于EDI-OCT和OCTA可定量检测PCV各项指标的变化,观察疗效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氟丙烷填充术后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全氟丙烷(C 3F 8)填充术后行27 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CD)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先行玻璃体内C 3F 8填充术,术后2~4 d再行PPV治疗的RRD-CD连续性病例32例(32只眼)。术后随访6~15个月,记录玻璃体内C 3F 8填充术前后眼压变化、脉络膜脱离改善情况、PPV术后眼压波动,视力(logMAR)变化及视网膜复位率。 结果:玻璃体内C 3F 8填充术前眼压(5.90±1.68)mmHg,注气后48 h眼压升高为(16.52±4.73)mmHg( t=7.39, P<0.001);脉络膜脱离程度术前轻度3只眼、中重度29只眼,术后轻度7只眼,25只眼完全恢复( Z=3.82, P<0.001);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视力(1.69±0.28、1.35±0.40、1.26±0.59)较术前(2.16±0.52)改善( F=37.56, P<0.001);PPV术后眼压无明显波动( F=1.69, P=0.165);视网膜复位率为84.38%(27/32)。 结论:玻璃体内C 3F 8填充术后再行27 G PPV治疗RRD-CD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产生气溶胶密度变化及其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评估疫情期间眼科诊疗中常用的非接触式眼压计工作时产生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PM10及气溶胶粒子数变化,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眼科医护人员的日常防护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20年2月22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纳入健康受试者30名,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分别在眼科诊室和大厅对受试者佩戴或不佩戴口罩状态下进行双眼眼压测量,并对受试者单人佩戴与不佩戴口罩状态下进行双眼眼压测量,采用空气质量检测仪实时检测眼压测量室眼压计喷射时产生的PM和气溶胶密度,分析眼压测量人次与PM2.5、PM10及气溶胶粒子数的累积效应,对受试者单人佩戴与不佩戴口罩情况下的PM和气溶胶密度进行比较。结果:非接触式眼压计工作时产生的PM2.5、PM10及气溶胶粒子数随着喷射次数的增加而呈波动上升趋势。30名受试者60眼分别于医疗诊室及医疗机构大厅两种环境下连续测量眼压曲线发现,PM2.5、PM10和气溶胶粒子数随眼压测量人次的增加而波动上升,呈现累积效应,且大厅的累积速度快于诊室。受试者不戴口罩时产生的PM2.5和PM10密度分别为(53.417±2.306)和(85.350±3.488)μg/m 3,均高于戴口罩时的(50.567±0.862)和(80.617±1.463)μg/m 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19);受试者不戴口罩时产生的气溶胶密度高于戴口罩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 结论:非接触式眼压计喷射可产生PM和气溶胶,且随喷射次数的增加呈波动上升趋势,有累积效应,空气不够流通的大厅气溶胶密度更高;被测试者不戴口罩时产生的PM和气溶胶密度较戴口罩时增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6岁。因"右眼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视物不见5 d"于2020年9月27日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糖尿病病史17年,口服药物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可。因右眼玻璃体积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于2020年8月06日在济南明水眼科医院行右眼玻璃体切割+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3 d视力由0.02恢复至0.15,术后20 d激光扫描检眼镜可见视盘边界清楚、颜色稍淡,杯盘比约0.5,动静脉血管形态走形未见异常,视网膜呈豹纹状,全视网膜激光斑反应良好,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见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和椭圆体带欠连续(见图2)。患者右眼术后1个半月复查时,诉右眼视力下降,查体见右眼视力0.05,后囊膜增厚混浊,诊断为右眼后发性白内障。于2020年8月22日门诊行右眼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激光能量1.5 mJ/脉冲,爆破点数25点,后囊孔3.5 mm,术后即查视力0.15,眼压18 mmHg(1 mmHg=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示:右眼角膜透明,前房中深,房水闪辉(+),人工晶状体位正,后囊膜切开,玻璃体腔少量混浊,眼底未查。术后5 d,患者诉右眼视物不见,来济南明水眼科医院就诊。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检查示:右眼视力光感,矫正无提高;左眼视力0.8,矫正无助;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4 mmHg、15 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双眼角膜透明,人工晶状体透明、位正,右眼玻璃体腔内含大量色素性混浊,眼底模糊见视盘界清、色淡,全视网膜牵拉高起,波动差,视网膜颞侧数个牵拉裂孔,黄斑区裂孔(见图3)。OCT检查示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见图4)。眼部B型超声检查示:右眼视网膜脱离(见图5)。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右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右眼行23G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手术,术中剥除黄斑区内界膜,注入硅油。术后1个月,右眼矫正视力0.12,OCT检查示黄斑裂孔闭合,黄斑区视网膜复位(见图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