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癌肝移植术前及术后PET/CT的代谢负荷参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探讨肝癌肝移植术前及术后 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代谢负荷参数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5月期间术前、术后均行PET/CT检查的肝癌肝移植患者92例。依据多维尔标准将病灶分为PET阴性、弱阳性、强阳性。测量或计算肝癌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 max),瘦体标准摄取值(SUL),肿瘤代谢体积(MTV),计算肿瘤-纵隔摄取比(TMR),肿瘤-正常肝摄取比(TLR),糖醇解总量(TLG),摄取总量(UVP)等代谢参数,分析其与复发的相关性,并分析了多维尔评分与代谢参数的关系及术前及术后代谢负荷参数的变化特征。 结果:30例未复发组术前PET的多维尔评分分别为3、4、5分的例数分别为16、7、7例。62例复发,术后复发时间(10.90±10.30)个月。代谢体积参数MTV,TLG,UVP-M, UVP-LB在复发转移组明显增高( P<0.05)。肿瘤多维尔评分较低者肝移植术后预后良好,肿瘤Deauville评分4~5分为复发的重要预测因子。5分的高于4分的代谢参数。复发组的代谢负荷参数高于未复发组。复发组术后复发灶MTV、TLG、UVP-M, UVP-LB低于术前水平。而SUV max、TMR、TLR、SUL与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肝移植术前应精准评估PET/CT多维尔评分及代谢负荷参数,对于高代谢负荷参数患者,术后应早期行PET/CT检查以提高复发及转移的检出,及时进行相关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FAPI PET/CT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肝脏恶性肿瘤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通过相关检查及时获悉肿瘤的进展情况,对其后续诊疗及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意义重大。各种同位素标记的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广泛用于临床研究,其在肝脏组织中摄取较低且肿瘤/本底比较高,能更好地显示肝脏恶性肿瘤的原发病灶及肝内转移灶,为肝脏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精确分期以及放射性核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基于此背景,现对成纤维激活蛋白抑制剂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4月26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例61岁原发性心脏DLBCL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例患者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本研究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4月28日。本研究以"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ardia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相关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征得受试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反复胸闷、胸痛3 d"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心脏占位后转诊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外科,既往无特殊病史。②患者于2019年4月26日入本院后再次突发胸闷、胸痛,伴面色苍白,一过性黑矇,心电监护结果示,心率为45次/min,血压为78 mmHg/45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为70%。遂立即予积极抢救,但是患者仍反复发作,考虑患者为右心房占位导致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有急诊手术指征,于就诊当日对其进行体外循环下右心房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三尖瓣后瓣及隔瓣交界处与冠状静脉窦之间,与心肌相互融合,阻挡三尖瓣瓣口开放及关闭,但是肿物与心肌组织融合,无法完全切除,遂沿肿瘤突起边缘部分切除肿物,以明确病变性质及解除肿物对三尖瓣活动的影响。术中肿物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20(+)、CD79a(+)、配对盒蛋白(PAX)-5(+)、CD3(-)、CD5(-)、CD10(-)、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6(-)、BCL-2(+)、c-Myc(-)、CD30(-)、EB病毒编码小RNA(EBER)(-)、CD117(-)、Ki-67(60%)、波形蛋白(+)、CD31(-)、结蛋白(-)、细胞角蛋白(CK)(-),考虑为DLBCL。2019年5月16日本例患者被转至本院血液科,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右房内团块状略低密度影,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代谢增高[摄取区域大小约为9.2 cm×6.3 cm,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9.03],符合肿瘤改变,心包增厚,并有少量积液本例患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主动脉瓣反流(轻度),二、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右心房腔内有大小约为53 mm×43 mm不规则高回声,且与右心房侧壁相连,未见其明显移动或者摆动。本例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巨核系三系细胞增生,偶见异常细胞,形似淋巴瘤细胞。③结合本例患者的临床特征、PET/CT、活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于2019年5月16日被确诊为原发性心脏DLBCL[非生发中心型,Ⅳ期A组,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为4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IPI为6分]。遂先予1个疗程减低剂量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300 mg/d, d1+环磷酰胺600 mg/d,d2+表柔比星50 mg/d,d2+长春地辛6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随后对其进行4个疗程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500 mg/d,d1+环磷酰胺1 000 mg/d,d2+表柔比星70 mg/d,d2+长春地辛4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本例患者中期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建议对其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但患者及其家属拒绝。本例患者再次接受2个疗程R-CHOP方案巩固化疗后停止治疗。截止随访结束本例患者无复发。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17篇文献,报道17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18例患者被纳入进行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疗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常见发病部位为右心房,其次为右心室,起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相关症状,常用化疗方案为R-CHOP,这18例患者中5例死亡,随访最长时间为24个月,患者未复发。 结论:本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断及时,疗效尚可。原发性心脏DLBCL是一种临床少见且预后欠佳的恶性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髓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促进海马能量代谢和微血管新生改善小鼠抑郁样行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BMSC-Exo)对抑郁症模型小鼠的海马微血管、能量代谢及其行为学的改善作用。方法:(1)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BMSC-Exo。采用透射电镜观察BMSC-Exo的形态,采用Zetaview分析仪测定BMSC-Exo的粒径分布范围,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BMSC-Exo中CD9和CD63的表达。(2)取2只小鼠,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建立抑郁症模型后于海马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DiR标记的BMSC-Exo,24 h后采用活体成像系统检测小鼠体内摄取BMSC-Exo情况。(3)将36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BMSC-Exo组,每组12只。后2组小鼠采用CUMS建立抑郁症模型。造模后BMSC-Exo组小鼠海马注射1 μL BMSC-Exo,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PBS。采用强迫游泳实验(FST)、悬尾实验(TST)及开放旷场实验(OFT)检测小鼠的行为学。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小鼠海马微血管数量及长度。采用微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mPET/CT)检测小鼠海马的能量代谢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小鼠海马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表达。结果:(1)BMSC-Exo呈典型的盘状囊泡样结构,粒径为(100.5±1.4) nm。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证实BMSC-Exo表达CD9、CD63。(2)活体成像检测结果显示注射PBS后小鼠的脑和肝脏未见明显荧光,注射BMSC-Exo后小鼠的脑和肝脏呈现显著局部荧光。(3)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BMSC-Exo组小鼠FST、TST的静止时间较长,OFT的中央区域运动路程、中央区域运动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模型组比较,BMSC-Exo组小鼠FST、TST的静止时间较短,OFT的中央区域运动路程、中央区域运动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BMSC-Exo组小鼠海马标准摄取值(SUV)、微血管长度及微血管数量、海马GLUT1的表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模型组比较,BMSC-Exo组小鼠海马SUV值、微血管长度及微血管数量、GLUT1的表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小鼠海马微血管长度与SUV值呈正相关关系( r=0.540, P<0.001),海马微血管数量与SUV值呈正相关关系( r=0.600, P<0.001)。 结论:BMSC-Exo可促进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微血管新生,提高海马葡萄糖代谢,从而改善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ET-CT检查中延迟显像患者综合心理干预对诊断质量、医疗纠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检查中延迟显像患者综合心理干预对诊断质量、医疗纠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PET-CT检查中延迟显像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9例(给予常规护理)与干预组69例(给予综合心理干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诊断质量、干预期间护理满意度及医疗纠纷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行PET-CT检查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干预组行PET-CT检查患者检查时间检查图像不合格率均分别明显少于对照组,检查图像优良率及检查配合度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期间干预组采用PET-CT检查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PET-CT检查中延迟显像患者实施综合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图像诊断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患者检查配合度高且医疗纠纷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尘肺病影像学及AI辅助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
职业性尘肺病(尘肺病)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病种.相关文献报道尘肺病占所有职业病报告总数的80%左右.根据GBZ 70-2015《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标准,诊断尘肺病主要依据粉尘接触史、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及技术质量合格的X线后前位胸片,参照尘肺标准片进行诊断与分期.X线胸片是既往尘肺病诊断研究最多的影像技术,在尘肺病早期鉴别诊断方面技术相对落后.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尘肺病影像研究逐渐向早期、精准诊断方向发展.计算机体层摄影(又称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辅助检查手段成为近年来尘肺病辅助诊断研究的热点,通过查阅、梳理文献,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综述.总结各类检查技术优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尘肺病影像学及辅助诊断方面可能面临的挑战,为未来尘肺病影像学及辅助诊断技术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戴明循环法在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8
公立医院有许多大型的医疗设备,提升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水平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1].核医学科的医疗设备种类繁多,包括昂贵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X-ray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医用回旋加速器、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T,SPECT/CT),以及甲状腺功能仪、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等,这些设备运行复杂,维修保养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提升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水平对于核医学科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11
肝包虫病为慢性寄生虫病,由多房棘球蚴的幼虫引发,此病具有相当高的致残率和死亡风险,又被称作"虫癌".临床上将肝包虫病分为肝泡型包虫病和肝囊型包虫病,肝包虫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我国主要在西部农牧区居民群体中发生,对该地区居民的生存质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临床上治疗肝包虫病以手术治疗方式为主,伴随着外科诊治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肝包虫病研究不断深入,其诊治方案也不断完善.本文将主要综述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旨在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参考,以尽早发现和治疗,降低疾病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PDCA持续改进工作流程提升PET/CT工作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PDCA持续改进在核医学科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工作流程中的优化效果,以期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提升工作效率.方法 利用鱼骨图方法分析归纳PET/CT检查常规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依据"二八法则"提出并执行优化PET/CT检查流程,运用信息化管理、完善个体化诊疗方案、动态调整协作流程、强化人文关怀的针对性措施,比较实施PDCA持续改进前后核医学科患者流通量与候检时间的优化效果.结果 实施PDCA持续改进后,在医、技、护协同的联动模式下,工作量大幅增长,患者候检时间缩短、流通量增加,科室工作效率提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PDCA持续改进的PET/CT工作流程可以对核医学科的患者诊疗过程进行有序管理,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PET/CT设备在使用阶段的可靠性量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评价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设备在投入临床使用中的可靠性,分析影响质控通过率的关键参数,探索设备在使用中可靠性评价的具体实践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PET/CT设备维修维护记录,统计PET/CT设备的可用度、维修、维护相关参数.分析PET探测器矩阵晶体位置校准(LUT漂移系数)、能量漂移、飞行时间技术的数据校准(TOF漂移通过率),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固有可用度Ainh和可达可用度Aa在98%以上,两者变化趋势一致,Aa略低;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峰值出现在第4年,高于启用前3年平均水平;LUT漂移系数质控通过率100%,与系统湿度呈显著性负相关(r=-0.133,P=0.025);能量漂移系数质控通过率78.32%,其与外环温度存在显著性相关(r=0.162,P=0.006),需关注机房温湿度.结论 PET/CT设备在启用的第4年由初期阶段转入正常期阶段.PET探测器的能量漂移系数易超出范围,其与环境因素相关.研究总结出临床使用中PET/CT可靠性评价的实践方法,为提高设备可靠性提供了参考信息,为设备之间可靠性对比提供了参考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