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定期COPD合并肌少症患者多模式运动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构建稳定期COPD合并肌少症患者多模式运动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将76例稳定期COPD患者按照病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COPD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基于证据总结和专家函询构建稳定期COPD合并肌少症患者多模式运动方案,并进行实施.在干预前、干预8周、干预12周比较两组患者肌少症相关指标、呼吸症状、运动耐力、平衡能力及运动依从性.结果 干预组35例、对照组33例完成研究.干预12周,干预组小腿围、6 m步速、5次起坐试验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8周、12周后干预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评分、握力、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及运动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稳定期COPD合并肌少症患者多模式运动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肌少症状态和呼吸症状,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DeepLabCut算法的小鼠步态分析系统建立及对衰老所致运动功能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DeepLabCut(DLC)算法用于评价老年小鼠运动功能的步态分析系统.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中的DLC算法,采用跑台装置和全封闭设计,构建系统软硬件;应用本系统评价不同运动模式下衰老所致小鼠的步态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体质量与体长对步态指标的影响.结果 本系统实现特定步速下小鼠三维立体步态(侧面和腹平面)的同步分析,自动量化47项步态指标.应用本系统发现,步行时(15 cm·s-1),相比2月龄、8月龄和15月龄小鼠体转角标准偏差下降,前肢摆动时长、膝关节(Knee)角度标准偏差、左后爪和右后爪向外角度平均值增加;15月龄小鼠还出现步频降低,步幅、双支撑总时长、Knee伸展和收缩距离增加.小跑时(20 cm·s-1),15月龄小鼠无法稳定行走,相比2月龄,8月龄小鼠左后爪向外角度平均值和双支撑总时长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步频、步幅、前肢摆动时长、后爪向外角度平均值、双支撑总时长、Knee角度标准偏差、Knee伸展和收缩距离等指标均未受到体质量和体长变化的影响.结论 基于DLC算法的小鼠步态分析系统实现了对老年小鼠步态更加敏感、准确、全面的评价,区分出老年小鼠为维持步态稳定性所表现的步态特征,并筛选出更能反映老年小鼠步态变化的行为指标.为今后更有效评估抗衰老、抗运动协调功能下降药物的药效与副作用提供方法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鸢尾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肌少症患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血清鸢尾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肌少症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100例MHD患者进行握力评估,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脂肪组织指数(FTI)及瘦组织指数(LTI).按照亚洲肌少症工作组的诊断标准,将100例MHD患者分为肌少症组(53例)和非肌少症组(4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鸢尾素水平,分析血清鸢尾素水平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MHD合并肌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透析龄、男性比例、BMI、上臂围、FTI及TC、血钙、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少症组步速、握力、LTI、血清鸢尾素水平低于非肌少症组,SCr水平高于非肌少症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HD患者血清鸢尾素水平与SCr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LTI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鸢尾素水平升高是MHD合并肌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MHD合并肌少症患者血清鸢尾素水平降低,血清鸢尾素水平升高是MHD合并肌少症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膝关节0~30°运动控制训练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术后偏瘫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膝关节0~30°运动控制训练对基底核区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4例为常规组,给予常规电针、体能训练、起立床及行走等整体训练,未接受膝关节运动控制训练.48例除常规治疗外,均接受膝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其中接受膝关节0~30°运动控制性训练患者22例,归为治疗组;接受膝关节0~15°运动控制性训练患者26例,归为对照组.经3个月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评估下肢平衡能力、步幅及步速变化情况,并根据结果评定下肢步行能力.治疗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分级法评定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下肢运动功能、左右步幅差以及步速差均优于常规组,但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mR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并且治疗组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0~30°运动控制训练可有效改善基底核区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能力,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的差异,探索通过三维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来定量评价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为痉挛型脑瘫的病情评估提供客观定量方法。方法:选取年龄6~12岁、经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级为Ⅰ、Ⅱ、Ⅲ级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共90例,GMFCS分级为Ⅰ级(Ⅰ级组)、Ⅱ级(Ⅱ级组)、Ⅲ级(Ⅲ级组)各30例。选取30例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90例脑瘫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步态分析中的时-空与运动学参数,利用方差分析和多样本均数间多重比较,分析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之间以及与正常对照组儿童之间的差异。结果:脑瘫患儿步态分析时-空参数中步长、步宽、步速、步频、跨步长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 P<0.05),且随GMFCS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脑瘫患儿步态周期和双支撑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延长( P<0.05),且随GMFCS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延长。运动学参数中,脑瘫患儿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角度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 P<0.05),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和最小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明显减小,而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明显增大( P<0.05);随GMFCS分级的升高,关节活动角度逐渐减小,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和最小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逐渐减小,而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逐渐增大;仅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在不同GMFCS分级患儿中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步态分析中时-空参数和运动学参数可以定量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GMFCS分级越高的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越大,下肢的运动功能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太极拳训练在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太极拳在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太极拳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躯干功能(TIS)、平衡功能(BBS)、运动功能(FMA)、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三维步态时空与时相参数(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TIS评分、BBS评分、FMA评分、FAC分级、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太极拳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提升其躯干功能和步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环境富集对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小鼠神经再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环境富集对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小鼠神经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首先对22只C57BL/6小鼠进行坐骨神经挤压建立动物模型,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小鼠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小鼠置于具备环境富集的鼠笼内进行干预,对照组置于标准鼠笼中饲养。造模成功2周后,2组小鼠均行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步态分析,并应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的比例,采用免疫荧光测定2组坐骨神经中的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髓鞘碱性蛋白(MBP)以及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 NTR)表达的差异。 结果:①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测显示,干预组小鼠坐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1.05±0.04)ms]较对照组[(1.98±0.30)ms]明显缩短( P<0.05),而其波幅[干预组(10.63±0.90)mV]则明显高于对照组[(6.58±1.25)mV],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小鼠步态分析显示,干预组小鼠的平均接触强度[(160.60±20.45)AU]、步幅[(5.11±0.58)cm]和步速[(53.06±7.20)cm/s] 均较对照组[(122.70±15.04)AU、(4.00±0.61)cm、(39.38±9.61)cm/s]有明显增加( P<0.05),而其步轴角[(21.88±2.13)°]则较对照组[(30.74±5.93)°]明显减小( P<0.05);③经甲苯胺蓝染色镜下观,干预组神经纤维排列相对整齐、密集,有髓纤维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P<0.05);④免疫荧光染色定量分析显示,干预组坐骨神经中的MBP、GAP43、p75 NTR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 结论:环境富集可通过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形成髓鞘而促进坐骨神经挤压伤小鼠模型中损伤神经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重任务行走对脑小血管病患者时空步态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以及运动双重任务行走(DTW)的步态特征差异,并判断何种步态参数能够更好地诊断CSVD及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方法:纳入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经磁共振成像证实有CSVD的患者106例以及同期的体检人员21名,根据Fazekas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轻度组(34例,1分)、中度组(34例,2分)、重度组(38例,3分)以及健康对照组(21名)。在单任务行走(STW)和DTW条件下记录参与者参数,并通过单任务和双任务之间的差异计算双重任务效应(DTC)。采用广义估算方程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以及行走条件对基本步态参数及DTC的影响,事后分析通过Bonferroni方法校正。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确定疾病严重程度与步态参数及DTC间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联合预测因子,应用联合诊断试验计算步态参数及其DTC预测CSVD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试验组中STW的基础步态参数显著优于认知或运动DTW(均 P<0.05),而对照组中不同任务下的基础步态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认知DTW中,时间步态参数(步频和跨步时间)仅在中重度组出现显著恶化[步频:中度组(100.220±1.795)步/min,重度组(94.525±2.139)步/min;跨步时间:中度组(1.227±0.024)s,重度组(1.299±0.031)s],但空间参数(跨步长及步速)在各组(除对照组和轻度组外)间[跨步长:对照组(1.050±0.021)m,轻度组(0.974±0.022)m,中度组(0.903±0.025)m,重度组(0.793±0.026)m;步速:对照组(0.944±0.028)m/s,轻度组(0.866±0.030)m/s,中度组(0.751±0.027)m/s,重度组(0.606±0.022)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样无论疾病严重程度,认知DTW条件下所有步态参数DTC均高于运动DTW(均 P<0.05),而对照组中不同任务下的步态参数D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认知DTW的时间参数DTC仅在中重度组出现异常,而空间参数DTC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包括对照组和轻度组;均 P<0.05)。认知DTW条件下,空间参数及DTC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显著高于时间参数(0.50< r<0.64比0.15< r<0.39)。应用空间参数对CSVD的判别进行联合诊断试验发现,联合诊断因子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单一指标。 结论:认知DTW能够更好地反映CSVD患者的步态异常。认知DTW的空间参数及其DTC能更有效地诊断CSVD并区分其严重程度,DTC可能是更好的指标。对于诊断CSVD而言,空间参数及其DTC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因子可以显著提高敏感度,降低假阴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肢外骨骼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步态障碍康复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程控和步态障碍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初步经验。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步态障碍症状波动的PD患者,共10例。术前Hoehn-Yahr分级为2.5级2例,3.0级5例,4.0级3例。采用外骨骼系统进行力反馈训练和步态姿势矫正训练,通过监测步态数据来进行程控。采用配对 t检验对比分析首次训练前与末次训练后患者的双下肢摆动相占比、双下肢步幅、步速和步频,以评估疗效。 结果:10例患者均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训练下调整程控参数,每个周期训练4次,共2~4个周期。与首次训练前比较,PD患者末次训练后双下肢的摆动相占比增加[左侧为(27.57±2.39)%对比(24.30±2.75)%;右侧为(27.38±2.96)%对比(23.15±2.77)%]、双下肢步幅均增加[左侧为(0.83±0.16)m对比(0.55±0.18)m;右侧为(0.83±0.16)m对比(0.55±0.17)m]、步速增加[(0.73±0.18)m/s对比(0.46±0.14)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步频较训练前无明显改善[(106.80±15.50)步/min对比(103.84±10.53)步/min, P=0.559]。 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应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程控和康复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步态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老年人活力的测量方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老年人内在能力中活力指示变量的构建方法。方法:针对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医院老年科就诊患者的老年综合评估数据,收集常用于测量活力及活动能力的7个测量变量(体质指数、体重丢失、小腿围、握力、4 m步速、起立-行走、起立-坐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以活动能力为参照,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探索并验证活力的指示变量。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可知以上7个变量可归纳为两个潜变量,分别为活力、活动能力;其中体质指数、体重丢失、小腿围可共同反映活力;握力、4 m步速、起立-行走、起立-坐下可共同反映活动能力。验证性因素分析及模型检验提示测量模型构建合理,活力及活动能力指示变量分配合理[卡方和自由度比值( χ2/ df)=35/13,比较拟合指数( CFI)=0.96,近似误差平方根(RMESEA)(95% CI)=0.06(0.04,0.08)]。指示变量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握力-活力指示变量相关性较低,握力-活动能力的指示变量相关性较好( =0.33, =0.21)。 结论:老年人内在能力中的活力可用体质指数、体重丢失及小腿围测量;相比活力,握力更适合用于反映老年人的活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