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粒体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线粒体糖尿病又名母系遗传糖尿病伴耳聋(MIDD),是由线粒体基因缺陷导致的一种特殊类型糖尿病,临床相对少见.MIDD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其基因突变类型较多、表型复杂,同一突变在不同个体间临床表现也可不同,具有高度异质性和连续变化特征,临床极易漏诊.本文将就MIDD的机制研究、遗传筛查、临床异质性研究及疾病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MIDD的研究及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近亲婚配所致D双功能蛋白缺乏症患儿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例由近亲婚配所致D双功能蛋白缺乏症(DBPD)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2年1月6日因"肌张力低、全面发育落后"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1例DBP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其家系调查资料。提取患儿及父母、姐姐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患儿进行基因变异检测,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应用生物信息软件预测变异位点的致病性,诊断患儿所患疾病。结果:患儿为2岁9个月女性,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抬头不稳,感音神经性耳聋。血清长链脂肪酸增高,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双侧耳90 dBnHL刺激均未能引出V波,头颅MRI提示胼胝体变薄,白质发育不良,患儿父母系近亲婚配,其长女表型正常,无D双功能蛋白缺乏症相关临床症状,其儿子出生当天频繁惊厥、肌张力低及喂养困难,生后1个半月夭折。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 HSD17B4基因存在c.483G>T(p.Gln161His)纯合变异,父母、姐姐均携带 HSD17B4基因c.483G>T(p.Gln161His)者。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评级相关指南,c.483G>T(p.Gln161His)变异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M1+PM2_Supporting+PP1+PP3+PP4)。 结论:父母近亲婚配导致患儿 HSD17B4基因携带c.483G>T(p.Gln161His)纯合变异,考虑为是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MARCA2基因变异致Nicolaides-Baraitser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SMARCA2基因变异致Nicolaides-Baraitser综合征(NCBRS)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22年6月收治的1例确诊为NCBR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结果;以“SMARCA2”和“Nicolaides-Baraitser综合征”或“Nicolaides-Baraitser Syndrome”为关键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建库至2023年1月),分析 SMARCA2基因变异致NCBRS中国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特征。 结果:患儿,男,12月龄时以睡眠中发热惊厥起病,之后出现反复发热或无热惊厥,伴生长受限、发育迟缓,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显现典型面部及手足特征,全外显子组测序示 SMARCA2基因c.2564G>A新生错义变异。文献检索截至2023年1月,有6篇中国人群 SMARCA2基因变异致NCBRS的报道6例,加上本例,共7例进行总结。男女比例为6:1。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神经发育障碍,语言受累明显。5例患儿有特殊面容,主要包括头发稀疏、头围小、人中宽且长、上唇薄、三角脸和掌指(趾)关节突出。5例以惊厥为首发症状,起病年龄1~2岁,发作形式多样,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疗效不佳。视频脑电图和MRI均无特征性表现。7例患儿 SMARCA2基因变异位点分别为c.553C>G、c.2002G>T、c.2564G>A、c.3293G>A、c.3593T>G、c.3592G>A和c.3313C>T,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例患儿为新生变异,父系生殖细胞嵌合和母系体细胞嵌合各1例。 结论:NCBRS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发育障碍,伴反复癫痫发作及特征性面部表现,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有助于早期诊断。该病缺乏特异性治疗,规律随访、定期评估尤为重要,及时干预智力、语言、行为以及癫痫发作等问题有助于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系统阐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机制与治疗数据、免疫治疗技术参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及处理,以及临床诊疗实践,旨在指导国内同行安全、科学和规范地开展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免疫治疗及相关的临床试验。论著《携带线粒体DNA致病突变家庭的聋病遗传咨询特征分析》发现携带线粒体DNA致病突变个体及其母系家庭成员发生耳聋的风险较高,但携带者的发病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及外显率等存在显著差异,在遗传咨询中需要明确排除核基因可疑致病变异并分析携带者的线粒体DNA突变比例,同时完善首诊个体及其母系家庭人员的听力检测,以咨询家庭为单位进行线粒体突变表型-基因型特征分析,有利于线粒体耳聋遗传咨询个性化的临床决策。论著《坏死性外耳道炎23例临床分析》提出坏死性外耳道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可根据不同临床分期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基础,以手术治疗为主;尽早干预预后较好,但合并多组颅神经损伤及颅内感染的患者预后不佳。论著《顺铂诱导氧化应激引起耳蜗血管纹周细胞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发现顺铂可升高耳蜗内氧化应激水平导致C57BL/6J小鼠耳蜗血管纹周细胞凋亡,从而提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造成听力损失。论著《siRNA沉默STAT6抑制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产生的实验性研究》发现经鼻滴入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小干扰RNA(siRNA)可下调鼻黏膜STAT6表达,降低磷酸化STAT6(p-STAT6)水平,抑制小鼠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的产生。新技术新材料《汉语普通话CMnBio测听句表的编制及在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中的验证》建立了面向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具有良好等价性的26张普通话CMnBio句表,并提供了使用单张表和二张表时识别率得分95%置信度下的临界差值,为普通话成人人工耳蜗临床实践及开展跨语种成效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避免天花板效应的实用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线粒体tRNA变异与一个冠心病家系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变异和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1个母系遗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5月10日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例女性CHD先证者及其母系遗传CHD家系成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该家系的先证者和母系CHD成员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线粒体DNA测序,对照正常线粒体基因,经过数据比对筛选变异位点。针对变异位点,进行物种间的保守性分析并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变异位点对tRNA二级结构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线粒体拷贝数,并建立转线粒体细胞系进行线粒体功能分析,包括膜电位和ATP水平测定。结果:该家系共4代32人,母系成员10人,患CHD有4人,外显率为40%。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和母系成员携带m.4420A>T及m.10463T>C变异,2个变异位点在物种间均具有高度保守性。m.4420A>T位于tRNA Met D环第22位碱基上,m.4420A>T变异破坏了原有13T-22A碱基配对,可能会引起tRNA代谢障碍。m.10463T>C位于tRNA Arg接收臂的第67位碱基,该位点碱基与tRNA结构稳定性相关。实验发现携带m.4420A>T和m.10463T>C变异的家系成员的线粒体拷贝数、膜电位和ATP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 P<0.05),分别平均下降约50.47%、39.6%及47.4%。 结论:线粒体tRNA Met 4420A>T和tRNA Arg 10463T>C变异可能是这个母系CHD家系的重要分子基础。该家系表现出mtDNA同质性变异、发病年龄以及临床表型等差异,提示核基因、环境因素和线粒体遗传背景对家系成员的冠心病发病进程有一定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基因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母系遗传性视神经疾病,由线粒体DNA突变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退行性改变。目前该病治疗手段有限,早期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可能对患者视力有所改善。基因治疗近年来进展迅速,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单眼基因治疗对LHON患者视功能改善有一定帮助,且可以提高未注射眼视力,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未来需要更大样本量、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基因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基因治疗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为LHON患者带来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MD基因新变异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 男,汉族,11月龄,半月前因发热至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转氨酶升高,我院多次生化检测均提示磷酸肌酸激酶异常增高,最高达9514 U/L。患儿系第1胎,足月顺产,无窒息抢救史。父母系非近亲结婚,其母孕期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查体:体温36.6℃,脉搏121次/分,呼吸23次/分,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可,呼吸平稳。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身长70 cm(正常低限),体重9.5 kg(正常范围),外貌无畸形,智力及认知发育未见明显异常。两肺呼吸音稍粗,心律齐,心音有力,腹软,无压痛,肝右肋下刚及,质软,脾肋下未及,未触及异常包块。脊柱及四肢未见畸形、关节活动自如,肌力及肌张力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腓肠肌肥大,目前可扶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癫痫发作起病的线粒体tRNA Leu(UUR)A3243G基因突变糖尿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1例以癫痫发作起病的线粒体tRNA Leu(UUR)A3243G基因突变糖尿病。该病以母系遗传、血糖升高、多伴有听力障碍为特征,可合并全身多系统疾病,具有遗传倾向。临床如未及时诊治,可致家族聚集发病。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早期识别,做好优生监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表现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组以线粒体呼吸链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母系遗传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线粒体DNA或核DNA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结构功能异常,进而影响机体的能量供应。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 MELAS)是最常见的线粒体脑肌病亚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MELAS发病年龄跨度较大,20岁前发病占65%~76%,2岁前发病占5%~8%,40岁后发病仅占1%~6%,男女比为1.44∶1 [1]。MELA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反复卒中样发作是其典型特征,可表现为部分可逆性偏瘫、偏盲和皮质盲。此外,身材矮小、感音神经性听力丧失、癫痫发作、外眼肌麻痹、头痛、痴呆、心肌病、恶心、呕吐、运动耐力差、乳酸酸中毒、肌无力和共济失调也是其常见临床表现 [2]。《中国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诊治专家共识》 [3]认为,至少满足1个A类核心证据(有卒中样发作或神经影像学存在不符合单一血管支配的可逆性局灶病变)和至少1个C类确诊证据(骨骼肌活检病理发现线粒体异常或基因检测存在明确的MELAS相关线粒体DNA或核DNA致病突变)方可确诊MELAS。因其临床表现多变,疾病初期往往被误诊为卒中、病毒性脑炎等疾病。目前MELAS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基于有限的临床试验结果,抗氧化物和能量合剂或许能使患者受益。本文报道1例以发热、头痛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单纯疱疹脑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 HSE)的MELAS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总结分析,希望对MELA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与HSE的鉴别诊断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ARS2基因错义突变所致HUPRA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高尿酸血症-肺动脉高压-肾衰竭-碱中毒综合征(HUPRAS)的SARS2致病基因特定位点的致病性。方法:选取2022年3月9日就诊于福建省儿童医院的HUPRAS患儿1例,对患儿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抽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基因变异检测,并对所筛选的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患儿男,6个月,其SARS2等位基因分别携带父系遗传的c.1205G>A/p.Arg402His变异和母系遗传的c.680G>A/p.Arg227Gln变异,其中c.680G>A既往未被报道。这两个变异人群频率极低,致病性软件预测其有害。Arg402和Arg227均进化高度保守,突变导致其编码的丝氨酰tRNA合成酶的氢键结构及疏水性均产生了变化,提示这两个变异能够解释患儿HUPRAS表型。结论:SARS2基因的c.1205G>A/p.Arg402His和c.680G>A/p.Arg227Gln复合杂合变异可能导致HUPRA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