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腹或/和体位因素对腹腔镜手术患者每搏量变异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或/和体位因素对每搏量变异度(SVV)的影响。方法: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20例,常规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术后,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 ml/kg,呼吸频率8~12次/min。维持全身麻醉,于无气腹平卧位(T 1)、无气腹头低脚高位15°(T 2)、气腹压(IAP)12 mmHg平卧位(T 3)、IAP 12 mmHg头低脚高位15°(T 4)、IAP 15 mmHg平卧位(T 5)和IAP 15 mmHg头低脚高位15°(T 6)时,采用Vigileo/FloTrac系统监测每搏量(SV)和SVV。 结果:与T 1时比较,T 2时SV和S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T 1及T 2时比较,T 3-6时SVV明显升高,SV明显降低( P<0.05);T 5与T 3时比较及T 6与T 4时比较,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SVV均明显升高( P<0.05)。 结论:尽管体位因素对SVV无明显影响,但二氧化碳气腹因素影响较大,提示SVV不适宜评估腹腔镜手术时的容量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每搏量变异度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诊断阈值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气腹合并头高脚低位15°~30°条件下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 SVV)预测老年患者液体反应性的准确性及诊断阈值。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80例。于气腹合并体位变动后5 min (T 1),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7 ml/kg,输注时间15~20 min。于T 1、容量负荷后5 min (T 2)时记录MAP、心率、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 CO)、心指数(cardiac index, CI)、每搏量(stroke volume, SV)、每搏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 SVI)和SVV。容量负荷后,以每搏量指数变化率(△SVI)≥15%为容量负荷试验阳性的标准,△SVI≥15%定义为有反应组(Rs组),△SVI<15%定义为无反应组(NRs组)。绘制SVV判断容量变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及95%CI。 结果:与T 1时点比较,T 2时点两组患者CI和SVI升高,SV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s组T 2时点CO和SV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T 1时点比较,Rs组SVV高于NRs组,CI、SV、SVI和CO低于N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心率、MAP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示:SVV区分容量负荷有无反应的阈值为16.5%时,灵敏度为95.9%,特异性为77.8%,曲线下面积(95%CI)为0.912 (0.838~0.987)。 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SVV仍保持判断容量治疗反应的准确性,但其诊断阈值升高。SVV的诊断阈值为16.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ostCare监测SVV和PPV预测头低截石位宫腹腔镜手术患者容量反应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MostCare监测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 SVV)和脉压变异率(pulse pressure variation, PPV)预测头低截石位宫腹腔镜手术患者容量反应的准确性。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宫腹腔镜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ASA分级Ⅰ、Ⅱ级,年龄40~60岁。采用MostCare监测患者MAP、心率、每搏量(stroke volume, SV)、每搏输出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 SVI)、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 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SVV、PP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开始建立人工气腹血流动力学平稳后,在头低截石位下10~15 min内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7 ml/kg进行容量负荷试验。记录麻醉后平卧位气腹前(T 1)、人工气腹后头高截石位容量负荷试验前(T 2)、容量负荷试验结束后(T 3)的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容量负荷试验前后SVI差值(△SVI)=15%为标准,分为有反应组(△SVI≥15%,16例)和无反应组(△SVI<15%,14例)。绘制SVV和PPV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预测容量反应的准确性和诊断阈值。 结果:与T 1比较,T 2时有反应组CO及T 2、T 3时两组SVV、PPV降低( P<0.05);与T 2比较,T 3时两组SVV和PPV降低( P<0.05),有反应组SV、SVI、CO和CI升高( P<0.05);T 2时无反应组SVV和PPV值低于有反应组(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VV和PPV预测容量反应有效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81和0.94,SVV和PPV的诊断阈值分别为8.0%和7.5%,敏感度分别为75.0%和87.5%,特异性分别为78.6%和92.9%。 结论:MostCare监测SVV和PPV均可预测头低截石位宫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容量变化,但两者诊断阈值较标准值均降低,且PPV的准确性高于SV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腹腔镜下子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腹腔镜下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拟行腹腔镜下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GDFT,患者桡动脉连接Flotrac/Vigile监测系统,根据平均动脉压(MAP)、每搏量变异度(SVV)和心脏指数的变化指导补液,维持MAP≥60 mmHg(1 mmHg=0.133 kPa)、SVV≤13%、心脏指数2.5~4.0 L·min -1·m -2。对照组采用传统补液方法,根据MAP和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调整输液速度,维持MAP 60~110 mmHg、CVP 8~12 cmH 2O(1 cmH 2O=0.098 kPa)。记录术中晶体液和胶体液用量、出血量及尿量,记录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和术后12、24、36 h抽取动脉血、中心静脉血测定动脉血乳酸浓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浓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尿量增加( t=-7.738, P<0.01),晶体液用量降低( t=-13.439, P<0.01),胶体液用量增加( t=-8.360, P<0.01),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缩短( t=6.694, P<0.01),肛门排气时间缩短( t=-10.326, P<0.01),术后住院时间缩短( t=-7.377, P<0.01)。观察组术后恶心和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0.0%(3/30)和6.7% (2/30),低于对照组的33.3%(10/30)和26.7%(8/30)( χ2=4.812, P=0.028; χ2=4.320, P=0.03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术后12 h( t=2.983, P=0.004)、24 h( t=6.452, P<0.01)、36 h( t=-3.880, P<0.01)的IFABP浓度降低,在术后12 h( t=-7.377, P<0.01)、24 h( t=-6.036, P<0.01)、36 h( t=-8.933, P<0.01)的乳酸浓度降低,观察组在术后12 h( t=2.710, P=0.009)、24 h( t=2.387, P=0.020)的ScvO 2增加。 结论:GDFT可维持胃肠道黏膜细胞的氧供氧需平衡,促进腹腔镜下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塌陷指数指导补液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循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VC-CI)指导补液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全身麻醉加气管插管下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7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麻醉前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下腔静脉超声检查并计算出IVC-CI值。对于IVC-CI≥40%的患者,观察组麻醉诱导前给予8 ml/kg晶体液,对照组则不予处理。记录两组麻醉诱导至切皮前低血压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及总输液量。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前(T 0)、诱导后5 min(T 1)、气管插管后1 min(T 2)、气管插管后5 min(T 3)、气管插管后10 min(T 4)、切皮前1 min(T 5)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 2)、心脏指数(CI)、心脏每搏量变异度(SVV)。 结果: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27.8% vs 60.0%)、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25.0% vs 48.6%)低于对照组,麻醉诱导期总输液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T 1、T 3、T 4及T 5时的SVV、CI、MBP与T 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5,14.66,3.96,均 P<0.05);观察组T 1、T 3、T 4及T 5时的SVV、CI、MBP与T 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1,13.20,4.35,均 P<0.05)。两组患者同时点SVV、CI、MBP、HR、SpO 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于术前IVC-CI≥40%的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前给予8 ml/kg晶体液,能显著减少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发生率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瑞马唑仑和丙泊酚对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老年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影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瑞马唑仑和丙泊酚对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老年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胃肠肿瘤手术老年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BMI 18~28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5):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R组静脉输注瑞马唑仑6 mg·kg -1·h -1,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麻醉维持:R组静脉输注瑞马唑仑0.5~1.0 mg·kg -1·h -1,P组静脉输注丙泊酚4~12 mg·kg -1·h -1,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中2组均采用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根据每搏量变异度4%~12%和心脏指数2.5~4.0 L·min -1·m -2调整输液量和血管活性药。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估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于术前1 d、术后3和30 d时进行QoR-40评分。记录2组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用量、术中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术前、术毕及术后24 h时测定血乳酸浓度;记录意识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PACU驻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P组比较,R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减少,乳酸浓度降低,术后3和30 d时QoR-40评分升高,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瑞马唑仑改善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老年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效果优于丙泊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脉压变异度和每搏量变异度变化值预测PCV-VG模式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脉压变异度变化值(ΔPPV)和每搏量变异度变化值(ΔSVV)预测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模式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胃肠肿瘤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5~23.9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采用PCV-VG模式进行机械通气,监测V T 6 ml/kg时脉压变异度(PPV 6)和每搏量变异度(SVV 6)。然后进行V T负荷试验(TVC),即将V T由6 ml/kg增加至8 ml/kg,维持1 min后监测V T 8 ml/kg时PPV 8和SVV 8。计算TVC前后PPV和SVV变化值(ΔPPV和ΔSVV)。完成TVC后将V T调回6 ml/kg进行补液试验,以补液后CI增加幅度≥15%为容量反应阳性标准,绘制各指标预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PPV 6、SVV 6、PPV 8、SVV 8、ΔPPV和ΔSVV预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95%置信区间)分别为0.57(0.43~0.72)、0.62(0.47~0.76)、0.83(0.73~0.87)、0.76(0.64~0.88)、0.95(0.90~1.00)和0.91(0.86~0.99);PPV 8、SVV 8、ΔPPV和ΔSVV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0.5%、13.5%、4.5%和5.5%;灵敏度分别为75%、78%、88%和85%;特异度分别为88%、87%、95%和98%。 结论:PCV-VG模式下,ΔPPV和ΔSVV均可准确预测患者容量反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低每搏量变异度指导的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肺叶切除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究低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的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肺叶切除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2 年 2 月至 2023 年 1 月择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 100 例,男 50例,女50 例,年龄65~75 岁,BMI 18~24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低SVV阈值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组(G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 50 例.G组 8%<SVV≤10%,C组10%<SVV≤13%.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单肺通气(OLV)时间,记录入手术室即刻(T0)、插管即刻(T1)、OLV开始即刻(T2)、手术开始即刻(T3)、OLV 结束即刻(T4)和术毕(T5)时的 HR 和MAP.记录术中液体出入量以及各种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记录术前 24h和术后 24、48 h血浆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浓度.记录术后 2、6、12、24、48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 48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PCIA总按压次数以及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道并发症(恶心呕吐、腹胀)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G组T1—T5 时MAP、术后 24、48 h血浆MTL和GAS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 24、48 h血浆IFABP 浓度、术中胶体输注量和总液输注量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尿量、出血量、术后 2、6、12、24、48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术后 48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PCIA总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SVV阈值(8%<SVV≤10%)GDFT能很好地促进胃液分泌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对老年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颈内静脉内径和肱动脉峰流速变异率预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颈内静脉内径和肱动脉峰流速变异率(VVp)评估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准确性.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胃肠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心功能分级Ⅰ级,年龄18~64岁,麻醉诱导后以0.4 ml· kg-1·min-1的速率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7 ml/kg,将扩容后每搏量变异度变化率(△SVV)≥15%的患者纳入有反应组,<15%的患者纳入无反应组.分别于扩容即刻(T0)和扩容后3 min(T1)时记录MAP、CVP和HR,采用超声仪测量颈内静脉吸气末最大直径(IJVmax)、呼气末最小直径(IJVmin)和肱动脉峰流速,并计算颈内静脉呼吸变异率(VIJV)和VV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IJVmax、IJVmin、VIJV和VVp预测容量反应阳性的准确性.结果 有反应组31例,无反应组29例.与无反应组比较,有反应组T0时MAP、CVP、IJVmax和IJVmin降低,HR 、VIJV和VVp升高(P<0.05).IJVmax、IJWmin、VIJV和VVp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3、0.948、0.837、0.832.与AUCIJVmin比较,AUCIJVmax、AUCVIJV和AUCVVp降低(P<0.05).结论 IJVmin评估术中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准确性高于VV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胃肠外科ERAS术中容量管理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在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手术加速康复外科(ERAS)中应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术中容量管理的作用.方法 选取32例拟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肿瘤切除手术成年患者,术中采用GDFT策略通过监测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和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液体治疗,观察术中各时间点气管插管后(T1)、切皮时(T2)、气腹后60 min(T3)、开腹后5 min(T4)、手术结束(T5)时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CO、CI、SV和SVV等各项指标变化,记录术中补液量(晶/胶体液)、出血量、尿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术后疼痛、镇静评分;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T1相比,T2~T5时MAP明显升高(P<0.05),T2、T3时CO明显降低,T4、T5时CO明显升高(P<0.05),T3~T5时SV明显升高(P<0.05);与T2相比,T1与T3~T5时HR、CI明显升高(P<0.05);与T3时比较,T1、T2、T4、T5时SVV明显降低(P<0.05),T4、T5时CO、SV明显升高;56%患者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出血量(81.87±41.48)mL,尿量(294.37±210.33)mL,补液量(1 129.68±227.04)mL;术后住院时间(4.6±2.17) d.结论 ERAS理念下GDFT有助于结、直肠肿瘤根治术术中的容量管理,术后恢复良好.注意气腹及术中的体位对GDFT中参数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