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学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各类组学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药毒性作用机制、筛选毒性生物标志物、预测中药毒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但应用范围仍有待扩大。在中药导致器官损伤方面,多用于研究肝毒性。在中药减毒机制方面,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更具优势,二者在探索炮制或配伍使中药减毒增效方面具潜在前景。将组学技术与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相联用,有利于对中药毒性进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脓毒症科学计量学图谱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阐明我国在脓毒症领域的研究内容、当下热点及未来趋势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帮助重症领域学者把握其科研方向与临床重心。方法:基于科学网(Web of Science)来源数据,筛选出1985至2019年我国脓毒症研究的关联文献;借助CiteSpace 5.6.R2和VOSviewer 1.6.13可视化软件,运用数据挖掘、信息处理和知识计量方法,绘制脓毒症研究的网络知识图谱,呈现脓毒症相关研究内容,分析我国脓毒症研究的历史演变进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共纳入我国学者发表的有关脓毒症论著及综述类文献8 189篇,1985至2019年我国脓毒症发文量逐年递增,2019年达发文高峰(1 276篇)。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以脓毒症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实验为中心的两大支撑点。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脓毒症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脓毒性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急性肾损伤、肠源性脓毒症和炎性介质六大主题,涉及肠、脑、肝、肾等器官损伤的科研工作较多,而心、肺研究较为边缘化。此外,基于突现关键词强度与时间,内毒素、内毒素休克等为持续关注热点,炎症、免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关联研究为核心研究热点,诊断、化学疗法等综合管理为新增研究热点。结论:我国脓毒症研究现状偏于动物实验、流行病学等基础层面,其研究内容多围绕炎症反应、免疫功能或某一器官功能障碍展开。预测在流行病学、诊断、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等科研基础上,有关儿童脓毒症、MODS相关器官损伤机制和干预挖掘,以及中西医结合实行综合管理脓毒症研究或为未来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产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败血症样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早产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败血症样综合征(CMV-SL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临床早期识别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CMV-SL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CMV-SLS早产儿7例,胎龄为(26.8±1.2)周,出生体质量为(890±121) g;发病日龄为55(45, 60) d,诊断日龄为67(56,71) d。7例早产儿出生后均采用纯母乳喂养,诊断CMV-SLS时母乳巨细胞病毒(CMV) DNA均阳性。常见的临床特征为发热、腹胀、肝功能损伤,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主要引起肺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听力损害和脉络膜视网膜炎。7例早产儿诊断明确后均给予静脉制剂更昔洛韦和口服制剂缬更昔洛韦序贯治疗,疗程为5~7周。2例早产儿采用更昔洛韦玻璃体注射治疗脉络膜视网膜炎。7例早产儿均存活,校正胎龄12月龄时随访发现1例智力和运动发育均落后,2例出现运动发育落后,其余均发育正常。结论:早产儿CMV-SLS主要发生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接受CMV DNA阳性母乳喂养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如出现败血症样症状,应考虑CMV感染的可能,早期诊断和治疗能防止不良结局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编码RNA在砷毒性作用中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砷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明确砷及其化合物是致癌物质。砷及其化合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分布于肝、肾、肺以及皮肤中,并对其造成损伤。而非编码RNA与砷所致神经系统紊乱、细胞坏死、生殖毒性和癌变等密切相关。近年来,非编码RNA中的微小RNA(miRNAs)、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和环状RNA(circRNAs)在砷诱导的各种疾病中的网络调控已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总结已有的科研成果,对miRNAs、lncRNAs和circRNAs在砷毒性中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为砷中毒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血论治激素依赖性皮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激素依赖性皮炎是长期不合理使用激素制剂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从血分的血热毒蕴证、血瘀证、血虚风燥证、血虚寒凝证4个证型讨论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病因机制和辨证论治.对于皮损鲜明、发病快、来势猛的血热毒蕴证患者,前期治疗重在凉血且用药足量,以清泻血中火毒,外治配合放血或冷喷等疗法以免拖延病程;对于皮损晦暗、硬结肿块、瘀难消退的血瘀证患者,内治以疏肝理血、化瘀消痰等治法,外治配合刺络拔罐祛除瘀血等疗法,加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于皮损干燥脱屑、瘙痒难愈的血虚风燥证患者,内治以滋养阴血,外治配合湿敷、面膜以润泽养肤,注重面部屏障的保护及修复;对于皮损潮红,伴畏寒肢冷的血虚寒凝证患者,内治以温经养血,外治配合火针,共奏温阳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之效.中医内、外治法结合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充分发挥了中医特色与优势,附验案一则以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国医大师周信有运用药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国医大师周信有常以药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常用药对有虎杖与茵陈,虎杖解毒散瘀,茵陈利湿退黄,二药相配,利湿解毒,消除病毒性肝炎病因;丹参与赤芍,具有活血而不伤正的特点,防止肝病“久病入络”;淫羊藿与黄芪,先天后天同补,补中有通、通中有补,共同修复肝脏受损功能;柴胡与莪术,既可疏肝健脾、活血消积,又可预防肝病后期可能出现的肝硬化等,以治未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iR-155在砷致肝损伤大鼠Th17/Treg稳态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155在砷致肝损伤大鼠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稳态失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2只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体质量为80 ~ 1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和低、中、高砷剂量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对照组给予去离子水灌胃,低、中、高砷剂量组按体质量分别给予2.5、5.0、10.0 mg/kg亚砷酸钠溶液灌胃,每周灌胃6 d,持续饲养4个月。实验终期采集大鼠外周血及肝组织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h17及Treg亚群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中Th17、Treg主要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IL-10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miR-155水平及肝组织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1(SOCS1)、Janus激酶3(JAK3)、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STAT5)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SOCS1、JAK3、STAT5、磷酸化(p)-JAK3、p-STAT5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各指标间的关联性分析。同时,利用miRNA靶基因在线预测数据库(TargetScan、miRanda及miRBase)分析miR-155与SOCS1 mRNA靶向结合情况,并进一步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通路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1)对照,低、中、高砷剂量组大鼠外周血Th17/Treg比值(中位数:0.12、0.15、0.18、0.24),IL-17/IL-10比值(中位数:0.20、0.28、0.35、0.37)及miR-155水平(中位数:1.03、1.60、2.07、3.3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 = 9.65、17.15、17.30, P = 0.022、0.001、0.001);且中、高砷剂量组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砷剂量组各指标水平均高于低砷剂量组(均 P < 0.05)。(2)与对照组比较,中、高砷剂量组大鼠肝组织SOCS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低,而中、高砷剂量组JAK3、STAT5 mRNA表达水平及高砷剂量组JAK3、p-JAK3、STAT5、p-STAT5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均 P < 0.05)。(3)关联性分析发现,大鼠外周血miR-155水平与外周血Th17/Treg、IL-17/IL-10比值均呈正相关( r = 0.42、0.56, P = 0.016、0.001);与肝组织SOCS1 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 r = - 0.38、- 0.41, P = 0.032、0.018),而与肝组织JAK3、p-JAK3、STAT5、p-STAT5蛋白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 r = 0.39、0.37、0.50、0.47, P = 0.028、0.039、0.004、0.007)。(4)miRNA靶基因在线预测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miR-155与SOCS1 mRNA的3′非编码区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序列。STRING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SOCS1可通过JAK3-STAT5通路作用于Treg特异转录因子FOXP3,其主要作用部位为Src同源2结构域。 结论:异常表达的miR-155通过靶向SOCS1调控JAK3-STAT5通路,进而参与砷暴露致肝损伤大鼠Th17/Treg稳态失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动脉溶栓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38岁。因发作性右眼视力下降2 d并加重1 d,于2019年12月5日就诊于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眼科。患者于2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右眼视力下降,否认眼胀、眼痛、头痛等,持续3 min左右症状自行缓解,未予重视。1 d前晨起后患者右眼视力明显下降,自觉以正中视野缺损为著,持续性,无眼痛,于当地医院眼科就诊。眼底照相检查,右眼视盘与黄斑间局部视网膜呈苍白"舌形",可见散在小片状视网膜出血,静脉血管纡曲,黄斑呈樱桃红斑(图1A);左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右眼睫状动脉于14 s开始充盈;上支16 s显影,其血流区域背景荧光弱于其他区域;左眼未见异常荧光。诊断:右眼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CILRAO)。当地医院予以改善微循环及球后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等治疗,患者症状仍加重;遂急诊转诊于我院,神经眼科门诊以"CILRAO"收住院。患者既往缺铁性贫血及子宫肌瘤病史10余年。个人史、婚姻史、家族史正常。月经史规律,量大。入院眼部检查:双侧眼睑结膜及四肢甲床稍苍白。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数指/眼前、20/2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右眼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右眼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横断面像可见黄斑拱形形态破坏、黄斑周围毛细血管扩张,鼻侧血流密度降低(图1B);视盘周围毛细血管扩张,颞侧局部毛细血管缺失(图1C)。右眼OCTA黄斑区B扫描像可见视网膜水肿明显,下方脉络膜血流信号降低(鼻侧为著)(图1D);视盘B扫描像可见局部视盘隆起,周围组织水肿,边界不清,以视盘颞侧为著(图1E)。右眼OCTA黄斑区脉络膜深层扫描,局部血流信号偏低(图2A);横断面定位图可见局部缺血,边界不清及静脉纡曲(图2B)。左眼眼前节、眼底、OCTA检查均未见异常。急查头颅CT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9×10 12个/L(参考值3.8~5.0×10 12个/L),血红蛋白80 g/L(参考值115~150 g/L),红细胞压积0.28 L/L(参考值0.35~0.45 L/L),红细胞平均体积70.9 fl(参考值82.0~100.0 fl),平均血红蛋白量20.4 pg(参考值27.0~34.0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287.0%(参考值316.0%~354.0%),血小板393×10 9个/L(参考值125~350×10 9个/L),血小板压积0.34%(参考值0.11%~0.28%)。铁浓度2.2 μmol/L(参考值7.8~32.2 μmol/L),铁蛋白3.6 ng/ml(参考值11.0~306.8 ng/ml),叶酸9.24 nmol/L(参考值>14.93 nmol/L)。蛋白S活性39.6%(参考值63.5%~149.0%)。红细胞沉降率24 mm/h(参考值0~20 mm/h)。乙肝病毒抗原(+)。尿便常规、凝血系列、生物化学、C反应蛋白、梅毒螺旋体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蛋白C活性、抗凝血酶Ⅲ、抗心磷脂抗体免疫球蛋白(Ig)M及IgG、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甲状腺功能、抗链球菌"O"抗体、类风湿因子未见明显异常。腹部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子宫、附件超声检查,2个子宫壁低回声结节(较大者3.8 cm×3.6 cm),考虑子宫肌瘤。入院诊断:(1)CILRAO;(2)蛋白S活性减低;(3)缺铁性贫血;(4)子宫肌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FAERS数据库的阿那白滞素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挖掘阿那白滞素(Anakinra)不良事件信号,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FAERS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第4季度的不良事件数据,利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对Anakinra可疑风险信号进行挖掘.结果 共获得相关不良事件报告7428份,性别以女性(64.9%)为主,上报国家以美国(63.57%)为主.共检测到174个风险信号,涉及21个系统和器官分类,主要为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4362例,40.11%),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3 722例,34.22%),发生频次较高的首选术语(PT)包括超说明书使用、注射部位各种反应等,新发现可疑不良反应包括肝胆系统相关不良反应、水痘等.剔除消费者和未知职业人员报告后分析结论同上.结论 Anakinra相关PT信号涉及系统器官较为广泛,应加强对Anakinra的临床规范化使用管理及超说明书用药管理,医务人员应帮助患者克服注射部位反应、加强用药依从性,在临床应用时应考虑药物对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在对待感染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时应谨慎使用Anakinra,同时应警惕肝胆系统相关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王灿晖运用扶正祛邪法论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纤维化是存在于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CHB)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其本质是一种可逆的肝组织损伤过度修复反应,肝纤维化的持续存在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延缓、逆转肝纤维化进程,可改善CHB患者预后.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逆转肝纤维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灿晖教授认为其基本病机为正虚邪盛,邪毒久稽,肝络受损,气滞血瘀.邪正斗争贯穿于CHB的始终,肝纤维化的进展是机体正气和湿热疫毒、湿浊、血瘀等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治则为扶正祛邪.王教授通过健脾养肝补肾、清热利湿解毒、活血祛瘀理气之扶正祛邪法来治疗CHB肝纤维化,治疗过程中临证变通,慎用苦寒药、活血行气药、滋腻之品,多获良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