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楞子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瓦楞子为常用的多基原海洋中药,药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其基原动物为蚶科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在查阅历代本草书籍、文献的基础上,对瓦楞子的名称、基原、入药部位、产地分布、药性功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以正本清源,为其深入研究提供思路.经考证,瓦楞子以"魁蛤"之名首载于《名医别录》,瓦楞子一名首见于《本草备要》.在古代蚶科多种属动物均可入药,最早以肉入药,南北朝至唐代起壳与肉均可入药,其肉名"蚶",甘、平,为药食两用之品,清代至今所用瓦楞子多为其壳.其壳由单一药味"咸"发展为复合药味"甘、咸",《本草求真》首次记载其"专入肝",今认为其主入肝经,兼入肺胃二经.沿海广分布.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只收载其壳为瓦楞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磁场对毛蚶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研究磁场对毛蚶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检测了在3~10 mt及40~90 mt磁场强度下培养8d、15d的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肝胰腺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研究发现,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毛蚶肝胰腺中的O2-、SOD、POD以及MDA等4项指标均受到磁场的影响;在施加3~10mt及40~90mt强度的磁场后,磁场对毛蚶产生了氧化胁迫,且40~90mt组的应激反应快于3~10 mt组.本实验研究认为,O2-生成速率、SOD与POD活性可以作为潜在的海洋贝类是否受到外在磁场损伤的监测指标.同时用以提示海洋环境中磁场造成的污染程度,为人类的生产建设活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虾贝综合养殖池塘纤毛虫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综合养殖池塘内浮游纤毛虫进行了采集与种类鉴定,并利用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分析)方法,对纤毛虫群落结构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46种浮游纤毛虫,主要包括:寡毛目17种,腹毛目9种,钩刺目4种,盾纤目4种,管口目3种.丰度以寡毛目占绝对优势种,其他目丰度较低,试验期间总丰度呈现先下降后快速攀升再下降的趋势,总体上纤毛虫的丰富度指数上升,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一致.纤毛虫群落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寡毛目下拟盗虫属(Stro-bidinopsis),急游虫属(Strombidium),拟铃虫属(Tintinnopsis)及钩刺目下柱毛虫属(Cyclotrichium)和中缢虫属(Meso-dinium)的交替变化.试验期间主要优势种与溶氧(DO)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硝酸盐氮(NO3-)、亚硝酸盐氮(NO2-)和磷酸盐(PO3-4)含量的最适值较低.结果表明,对虾养殖池塘内纤毛虫以寡毛目为主,其他目占比偏低,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DO,SD,NO2-,PO3-4及NO3-)呈现较好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舟山市海产贝类和食源性腹泻病例中肠道腹泻病毒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肠道腹泻病毒在舟山市海产贝类的分布和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的感染特征以及两者相关联系,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466份舟山市海产贝类和422份食源性腹泻标本中诺如病毒(NoV) GⅡ型/GⅡ型、轮状病毒(RV)、札如病毒(SPV)、星状病毒(AsV)和肠道腺病毒(AdV)5种主要肠道腹泻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 466份海产贝类样品病毒总阳性率为18.03%(84/466),其中NoV GⅡ型为4.08%(19/466),SPV为9.67%(45/466),AsV为2.79%(13/466),AdV为1.50%(7/466);春季和冬季病毒阳性率较高,农贸市场的牡蛎病毒阳性率最高(24.75%,25/101),养殖毛蚶病毒阳性率最低(10.12%,17/168),不同的病毒阳性率以及不同来源和不同季节贝类的病毒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22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总阳性率为15.64% (66/422),NoV为4.74%(20/422,以GⅡ为主),RV为4.74%(20/422),SPV为3.55% (15/422),NoV GⅡ型、RV和SPV的阳性率相对较高,春季和冬季病毒阳性率较高,不同病毒阳性率和不同季节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舟山市海产贝类中肠道腹泻病毒的污染状况较为严重,与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的病毒感染特征存在相关联系,其流行季节和优势病毒类型相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舟山市毛蚶中创伤弧菌的污染分布及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研究舟山市毛蚶中创伤弧菌污染状况, 以及不同来源分离株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MPN法监测不同季节养殖场和零售市场毛蚶的污染状况, 采用Pulse Net中公布的霍乱弧菌PFGE标准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316份毛蚶样品的创伤弧菌总检出率为22.15%, 夏季和秋季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40%和28.21%, 明显高于春季的9.33%和冬季的1.56%.养殖场创伤弧菌检出率 (23.21%) 高于零售市场 (20.9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养殖场和零售市场的污染高峰都出现在夏季.41株创伤弧菌有效分离株和4株病源株分子分型后形成44个型别, 根据TENOVER原则, 其中有4组分离株聚类度较高 (>98%).结论 应在夏秋及秋冬季节分别加强舟山地区养殖环节和零售市场的风险管控, 且分离株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和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可为食品风险监测提供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苏省吕四港潮间带贝类的蛋白质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潮间带滩涂是江苏省海岸线的重要特征,腹足类、双壳贝类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该文基于shotgun蛋白质鉴定技术研究江苏省吕四港地区主要贝类的蛋白质组成.采用nano-LC MS/MS技术从9种贝类生物中共鉴定了265个蛋白质,其中角螺中鉴定的蛋白质最多(105个),从毛蚶中鉴定的蛋白质最少(39个).这些蛋白质以细胞骨架蛋白为主,如微管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球蛋白重链及组蛋白;另外还鉴定出核糖体蛋白、精氨酸激酶、ATP合成酶、延伸因子、热休克蛋白等.采用PCA分析法将蛋白质按照细胞成分与分子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缢蛏、泥螺与角螺的蛋白质组成相似,而竹蛏、文蛤、杂色蛤和四角蛤蜊的蛋白质组成相似.Heatmap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色蛤和西施舌被聚为一类,而缢蛏、泥螺、角螺、文蛤、毛蚶和四角蛤蜊被聚为另一类,竹蛏与这两类距离较远.该文研究建立了江苏沿海潮间带主要贝类中蛋白质组成特点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江苏沿海贝类资源开发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瓦楞子及其混伪品的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借助现代分析手段探讨瓦楞子及其混伪品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差热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和X射线荧光分析法对瓦楞子及其混伪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并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差热分析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瓦楞子及其混伪品在50℃及高温区均呈现相同的吸热峰;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瓦楞子及其混伪品均为文石型碳酸钙;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瓦楞子及其混伪品元素种类及其含量大致相同.瓦楞子及其混伪品的无机元素种类和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其分为三类,即毛蚶、密肋粗饰蚶、泥蚶、球蚶、魁蚶和舟蚶为一类,异毛蚶和结蚶分别为一类.结论 通过对瓦楞子及其混伪品的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分析的系统比较分析研究,瓦楞子及其混伪品的在成分组成及结构方面差异性小,可为市售瓦楞子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碳氮同位素技术研究重金属在春季江苏近海食物网中的累积
编辑人员丨2023/8/6
江苏近海自古以来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沿海城市工业的发展,江苏近海局部地区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目前,对重金属在江苏近海食物网中的传递和累积过程尚不明晰.本研究于2017年5月在江苏近海通过渔业资源调查采集生物样品(包括大型藻类、双壳类、头足类、腹足类、甲壳类和鱼类).在应用碳氮同位素构建食物网结构的基础上,量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分析多种重金属元素在食物网中的累积规律.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江苏近海生态系统中主要存在两条能量传递途径:即以毛蚶等为初级消费者的浮游食物链和以沟纹矍螺为初级消费者的底层食物链,以底层食物链占优势;8种元素在海洋生物体内含量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Zn>Cu>As>Cd>Cr>Pb>Ni>Hg,总体来说,元素富集水平最高的是双壳类,最低的是鱼类;大多数生物体内的As含量超标,双壳类和口虾蛄的Cd、凤鲚的Cr及密鳞牡蛎的Zn、Cu、Cr均超过水产品安全标准;在浮游食物链中,Zn、Cd和Ni显著生物减小,在底层食物链中,Hg显著生物放大,其他元素在食物网中未见明显变化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季节毛蚶携带致病弧菌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甲型肝炎并发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附3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3例(男1,女2)食用污染毛蚶引起的甲型肝炎亚急性重型病例,均为成人(22~37岁)。血清抗-HAV-IgM(+), HBVM(-)。于病情严重阶段(病后27~42天)出现持续性高热和进行性贫血。外周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红细胞降至1.0~2.33×10 12/L,血红蛋白28~61g/L,网织细胞0~0.3%。骨髓穿刺(5次)示红细胞系增生降低(1.6%、1.6%和6%),粒红细胞比例明显升高(45:1、48:1和0.6:1),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统均正常,确诊为重型甲型肝炎并发单纯性红细胞再障。于病后50~90天分别死于肝功能衰竭或全身衰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