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楞子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瓦楞子为常用的多基原海洋中药,药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其基原动物为蚶科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在查阅历代本草书籍、文献的基础上,对瓦楞子的名称、基原、入药部位、产地分布、药性功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以正本清源,为其深入研究提供思路.经考证,瓦楞子以"魁蛤"之名首载于《名医别录》,瓦楞子一名首见于《本草备要》.在古代蚶科多种属动物均可入药,最早以肉入药,南北朝至唐代起壳与肉均可入药,其肉名"蚶",甘、平,为药食两用之品,清代至今所用瓦楞子多为其壳.其壳由单一药味"咸"发展为复合药味"甘、咸",《本草求真》首次记载其"专入肝",今认为其主入肝经,兼入肺胃二经.沿海广分布.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只收载其壳为瓦楞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2020-2021年海南省市售海产品中金属元素含量调查及其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调查分析海南省市售海产品中金属元素含量水平,明确当地海产品中三种金属元素潜在的膳食暴露情况.方法 采集2020-2021年海南省8个市县共3大类140份海产品样本,采用微波消解-ICP-MS对样品中铅、镉和总砷的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综)来进行评价,计算海产品中金属元素的暴露量,利用点评估法对海产品中金属元素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 贝类和甲壳类中镉的超标率分别为30%(15/50)和93.3%(56/60),其中贝类超标率高低表现为扇贝(73.3%)>牡蛎(17.6%)>泥蚶(5.56%);贝类中的扇贝和海鱼中三种金属元素综合污染指数(P扇贝综=1.02,P海鱼综=1.20)达到轻度污染水平,虾姑中三种金属元素综合污染指数(P虾姑综=2.17)达到中度污染水平;铅、镉、无机砷三种金属元素的平均暴露对居民健康风险均可接受.结论 近两年来海南省市售海产品存在一定程度的金属污染情况,以贝类和甲壳类中镉的污染最为严重,需加强高消费人群及儿童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泥蚶与不同浓度微生态制剂净化养殖废水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主要研究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与不同浓度的微生态制剂(EM菌)联合净化大棚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废水,旨在构建一套新型高效的综合养殖结构,降低海洋污水的排放.实验在100 L的白色聚乙烯塑料水桶中进行,每桶注入60 L的废水,实验期间不换水,不投放饵料;实验设为5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养殖7 d,第1组:390μL EM菌+33粒泥蚶;第2组:510μL EM菌+33粒泥蚶;第3组:720μL EM菌+33粒泥蚶;第4组:只投放33粒泥蚶;第5组:空白组.研究结果表明:前4组的净化效果均高于对照组;第2组净化效果最佳,对营养盐的去除率分别为:硝酸盐,68.61% ±0.25%;磷酸盐,85.34% ±2.94%;氨氮,72.85% ±3.62%;总氮,59.24% ±3.16%;总磷,79.82% ±2.15%.第1组净化效果次之,第3组和第4组净化效果依次降低.综合以上分析:添加510μL EM菌与33粒泥蚶为最佳配比,其净化废水的能力显著高于其他组,可以为构建新型高效的综合养殖结构提供参考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泥蚶G2代快速生长家系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 G2代家系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家系的表型生长数据, 关联分析筛选可用于育种的候选标记.遗传结构分析表明, 18对引物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 其中家系F19、F21、F22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是2.500、2.722和2.722; 平均观测杂合度( H o)为0.446、0.510和0.62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394、0.433和0.464;多态信息含量(PIC )分别是0.346、0.379和0.403.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 有3个位点与壳高、壳长、壳宽和总质量显著相关, 其中F19家系的Teg-30的BB基因型与壳高、总质量显著相关, F21家系的Teg-03的BB基因型和Teg-20的BC基因型与壳高、壳长、壳宽和总质量均显著相关, 筛选出的与生长性状相关的标记为开展泥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信息和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虾贝综合养殖池塘纤毛虫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综合养殖池塘内浮游纤毛虫进行了采集与种类鉴定,并利用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分析)方法,对纤毛虫群落结构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46种浮游纤毛虫,主要包括:寡毛目17种,腹毛目9种,钩刺目4种,盾纤目4种,管口目3种.丰度以寡毛目占绝对优势种,其他目丰度较低,试验期间总丰度呈现先下降后快速攀升再下降的趋势,总体上纤毛虫的丰富度指数上升,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一致.纤毛虫群落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寡毛目下拟盗虫属(Stro-bidinopsis),急游虫属(Strombidium),拟铃虫属(Tintinnopsis)及钩刺目下柱毛虫属(Cyclotrichium)和中缢虫属(Meso-dinium)的交替变化.试验期间主要优势种与溶氧(DO)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硝酸盐氮(NO3-)、亚硝酸盐氮(NO2-)和磷酸盐(PO3-4)含量的最适值较低.结果表明,对虾养殖池塘内纤毛虫以寡毛目为主,其他目占比偏低,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DO,SD,NO2-,PO3-4及NO3-)呈现较好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苏省吕四港潮间带贝类的蛋白质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潮间带滩涂是江苏省海岸线的重要特征,腹足类、双壳贝类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该文基于shotgun蛋白质鉴定技术研究江苏省吕四港地区主要贝类的蛋白质组成.采用nano-LC MS/MS技术从9种贝类生物中共鉴定了265个蛋白质,其中角螺中鉴定的蛋白质最多(105个),从毛蚶中鉴定的蛋白质最少(39个).这些蛋白质以细胞骨架蛋白为主,如微管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球蛋白重链及组蛋白;另外还鉴定出核糖体蛋白、精氨酸激酶、ATP合成酶、延伸因子、热休克蛋白等.采用PCA分析法将蛋白质按照细胞成分与分子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缢蛏、泥螺与角螺的蛋白质组成相似,而竹蛏、文蛤、杂色蛤和四角蛤蜊的蛋白质组成相似.Heatmap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色蛤和西施舌被聚为一类,而缢蛏、泥螺、角螺、文蛤、毛蚶和四角蛤蜊被聚为另一类,竹蛏与这两类距离较远.该文研究建立了江苏沿海潮间带主要贝类中蛋白质组成特点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江苏沿海贝类资源开发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瓦楞子及其混伪品的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借助现代分析手段探讨瓦楞子及其混伪品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差热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和X射线荧光分析法对瓦楞子及其混伪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并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差热分析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瓦楞子及其混伪品在50℃及高温区均呈现相同的吸热峰;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瓦楞子及其混伪品均为文石型碳酸钙;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瓦楞子及其混伪品元素种类及其含量大致相同.瓦楞子及其混伪品的无机元素种类和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其分为三类,即毛蚶、密肋粗饰蚶、泥蚶、球蚶、魁蚶和舟蚶为一类,异毛蚶和结蚶分别为一类.结论 通过对瓦楞子及其混伪品的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分析的系统比较分析研究,瓦楞子及其混伪品的在成分组成及结构方面差异性小,可为市售瓦楞子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泥蚶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调查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洋酸化对泥蚶精子运动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5
研究分析了未来海洋酸化情景(pH7.8和pH7.4)对典型滩涂贝类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精子运动活力的影响,并从精子运动供能角度探究了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海洋酸化可以显著削弱泥蚶的精子运动速度.由于精子的三磷酸腺苷(ATP)水平与其活力呈显著的正相关,研究检测了不同酸化条件下泥蚶精子的ATP含量及其合成关键酶酶活,实验结果显示精子的ATP含量以及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力在酸化条件下均显著下降.此外,精子内的Ca2+-ATP酶(Ca2+-ATPase)调节了精子的运动能力,因此实验也探究了海洋酸化对泥蚶精子Ca2+-ATPase酶活的影响,结果证实该酶活力在海水pH为7.4时被显著抑制.综合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海洋酸化很可能会通过干扰精子细胞内ATP的合成及Ca2+的调控进而削弱精子的运动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5个城市贝类海产品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的污染现状,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和微生物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沿海和2个内陆城市采集贝类海产品进行定性检测,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同时进行定量检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5个城市共采集800份贝类海产品,致病性弧菌总阳性率为76.5% (612/800),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和霍乱弧菌阳性率分别为73.9%(591/800)、18.4%(147/800)、0.1%(1/800),未检出溶藻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与采样地区、样品状态和贝类品种有关,沿海地区阳性率高于内陆地区,但含量却低于内陆地区;活产品阳性率和含量均高于鲜/冰鲜海产品;蛏子、泥蚶、牡蛎和蛤/蚬子阳性率较高,均在75.0%以上,扇贝和贻贝阳性率相对较低,但含量较高;1.0%(6/591)的菌株检出致病性毒力基因.创伤弧菌阳性率与样品来源、采样地区和贝类品种有关,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农村高于城市,蛏子和泥蚶阳性率最高,均在35.0%以上.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污染较严重,需重点加强贝类海产品食品安全卫生宣教,加强沿海农村地区创伤弧菌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