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管理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国内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的管理现状。方法:2021年11-12月,使用自制电子调查问卷,以国内15家开展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治疗医院的高压氧科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对科室及医护人员的一般情况、气囊压实际控制情况、气囊压控制方法满意度及更换意愿进行调查。结果:“三甲”医院占所有调查医院的86.7%,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频率为(25.9±39.5)人次/年;医护人员高压氧从业年限为(14.9±7.49)年;被调查科室均要求控制气囊压,且有气囊压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气囊压监测定期培训及考核的科室占53.3%;具有气囊压监测专用设备的科室占46.7%;采用指触法估计气囊压者占63.4%,将舱内气囊压控制在25~30 cmH 2O者占19.5%,其他范围者占17.1%;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气囊压自动控制仪、气囊测压表、注射器充放气和替换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替换等体积生理盐水法的医护人员均有更换意愿,气囊压自动控制仪使用者均不愿更换。 结论:15家医院高压氧舱内机械通气治疗开展并不均衡,气囊压监测专用设备在高压氧科普及率不高,气囊压自动控制仪在高压氧舱内使用的满意度相对较高,高压氧舱内气囊压监测及控制方法仍需改进和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H对生物合成超声分子影像探针气囊充放气的调控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气囊(gas vesicles,GVs)是一种存在于蓝藻及古菌等微生物中调节浮力的类细胞器纳米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包裹气体组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气囊具有作为超声分子影像探针的潜力.然而,气囊的充放气机制并不明确,限制了生物合成超声分子影像探针的保存和气体更换.本研究发现环境pH值是调节气囊充放气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不仅可以调节藻细胞内的气囊充放气进而使微囊藻呈现不同的漂浮状态,还可对提纯的气囊充放气进行体外调节,且该调节过程可逆.该机制的阐明为生物合成超声分子影像探针的大规模生产和保存,特别对气囊中的气体进行更换以满足不同的诊疗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助力生物合成超声造影剂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地塞米松预处理对止血带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经地塞米松预处理对止血带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笔者自2012-01-2014-12诊治44例胫骨平台骨折,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对照组在止血带充气前及放气前分别静脉注射10、5ml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组在气囊止血带充气前及放气前分别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5 mg;在4个时间点:止血带充气前(T1)、止血带放气后5 min(T2)、止血带放气后30 min(T3)、止血带放气后120min(T4)抽取手术患者静脉血,测定其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a(TNF-a)、肌酸激酶(CK)、血浆丙二醛(MDA)的浓度.结果 地塞米松组在T3、T4时间点MDA血浆浓度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在T2、T3、T4时间点TNF-a血浆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T3、T4时间点IL-8血浆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4个时间点CK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地塞米松预处理对止血带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起到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气流冲击法对清除气管插管气囊上滞留物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两种气流冲击法在清除气管插管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两组,每组各53例,A组采用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清除气囊上滞留物.B组采用简易呼吸囊联合人工手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比较两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量、操作前后生命体征差值变化、发生呛咳的次数及体外培训时间和临床操作时间.结果 意向性分析显示,A、B两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7.55%、5.66%;方案数据分析显示,A、B两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3.92% 、3.85%,不同分析结果得出两组的VAP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泌物24 h内清除量分别为(8.31±0.82) ml、(7.97±1.12)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操作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差值变化、呛咳次数及体外培训时间和临床操作时间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气流冲击法均可以有效地降低VAP的发生率,但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对生命体征影响更小,患者更易耐受,医护人员更容易掌握与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肢远程缺血预处理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上肢远程缺血预处理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4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预处理组(R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R组在麻醉诱导后利用血压计充气囊至200mmHg,持续5min后放气,间隔5min再次重复,共3次.C组用袖带绑在上肢30min,不做任何处理.于术前和颈动脉开放后2、6、24、48h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的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天和术后7天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的评分,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内T1~T3各时间点的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均明显高于T0时间点(P<0.05),预处理组T1~T3各时点的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均明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P<0.05).两组患者术后7天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天(P<0.05),预处理组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有1例(5%),对照组发生POCD有5例(25%)、脑梗死1例(5%)、脑出血1例(5%),组间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肢远程缺血预处理可降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血清中S100β蛋白和NSE水平,有效降低患者的脑损伤的程度,降低POCD的发生率,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U型气囊垫的设计及在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预防仰卧位手术患者术中骶尾部压力性损伤的发生,自制U型气囊垫.U型气囊垫连为一体,稳固性强;可自动充气、放气,术中可重复操作;其表层为凝胶层,垫内气体具有可流动性,充气后气囊与患者臀部均匀接触,实现局部压力再分配.U型气囊垫在300例仰卧位手术患者中应用,在不变换体位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患者骶尾部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瓣膜术中脏器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瓣膜术中脏器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5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25),其中观察组给予加压远隔缺血预处理(采用14 cm宽的压力阻断带系于左侧下肢,其下缘距膝关节3~4cm使阻断带压力保持在200 mmHg,持续5 min以阻断左下肢血流5 min,然后气囊放气5 min,以使左下肢再灌注5 min;重复以上过程3次,共计30 min);对照组仅给予压力阻断带处理,不予充气,观察两组手术情况以及术前(T0)、再灌注后6 h(T1)、12 h(T2)、24 h(T3)和48 h(T4)时肝功能、肾功能、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心肌钙蛋白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和T4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4时血肌酐和尿素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2、T3和T4时心肌钙蛋白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TO、T1、T2、T3和T4时HR和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瓣膜术中应用远隔缺血预处理,对患者肝脏、肾脏以及心肌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个体化充气量在使用TR-Band桡动脉止血器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对使用TR-Band桡动脉止血器患者采用个体化气囊加压效果的观察.方法 前瞻性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将200例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均使用TR-Band桡动脉止血器,试验组在注入气囊18 mL气体加压后,缓慢气囊放气减压至有搏动性出血,再注入气囊2 mL气体加压,即患者止血器气囊内的充气量是不同的;对照组则直接注入气囊18 mL气体加压.术后4 h内每小时气囊放气2 mL,观察患者桡动脉穿刺处的出血、疼痛、肿胀、皮肤受损、术肢拇指氧饱和度情况,术后1月观察术侧桡动脉搏动判断桡动脉是否闭塞.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出血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均未发生桡动脉闭塞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1、2、3、4 h术肢疼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2、3、4 h术肢肿胀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4 h术肢皮肤受损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2 h和3 h时术侧拇指氧饱和度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个体化的TR-Band止血器充气量能改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肢的疼痛、肿胀、皮肤受损和末梢氧饱和度,同时并不增加桡动脉出血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对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气囊滞留物的清除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清除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气囊滞留物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156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简易呼吸气囊联合人工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操作,观察组患者进行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清除滞留物操作,比较两组操作前后生命体征情况、操作时两组患者72 h清除分泌物含量及呛咳情况及VAP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改善情况除血压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72 h清除分泌物总量和呛咳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可有效清除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插管气囊滞留物,利于患者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护士对气管插管气囊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护士对气管插管气囊管理的认知情况.方法 对我院部分科室的护士进行气管插管气囊管理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对气管插管气囊管理知识的认知存在不足,其中科学评估气囊压力的方法的正确率34.8%;不同科室、职称、有无ICU工作经历、有无插管护理经历的护士在气囊充气量、放气囊频次、放气囊时间的掌握程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主管护师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低年资护士,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ICU护士掌握气囊管理相关知识程度高于其他科室护士(P<0.05).结论 合理的气囊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对气囊相关知识的认知是气囊管理的首要步骤.建议开展全院性的专题讲座,继续加强科室间的交叉培训,提高气囊管理的护理技术水平,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以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