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时段预约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门诊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时段预约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PICC维护门诊分时段预约诊疗应用前后两个月的就诊患者,应用前为对照组,采取人工纸质取号,应用后为研究组,采取分时段预约诊疗,比较两组患者候诊时间、每时段平均候诊人数、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平均候诊时间中位数为15 min,显著短于对照组中位数为46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候诊区内候诊人数:研究组每个时段人数相对稳定,候诊人员密度低,而对照组各时间段差异显著,人流高峰出现在8∶00—10∶00和13∶30—14∶30。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4.99±0.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15±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研究组护士满意度评分为(4.67±1.9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90±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PICC维护门诊实施分时段预约诊疗可有效减少患者候诊时间,实现患者合理分流,改善就诊环境,提高护患满意度,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护士为主导的门诊近视教育模式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门诊近视教育模式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7—9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患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就诊日期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72例患儿及其272名家长。试验组对象采用以护士为主导的门诊近视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就诊模式。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儿家长的近视相关知识水平、用眼习惯知识水平、依从性以及两组患儿的用眼行为评分。每组分别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28例患儿,以右眼为研究眼,观察基线和半年后的屈光度及眼轴发展变化。结果: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家长的近视相关知识、用眼习惯知识以及防控方法的依从性指标评分、患儿的用眼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儿等效球镜增加-0.13(-0.34,0.13)D、眼轴增长0.16(0.09,0.24)mm,对照组分别为-0.25(-0.50,-0.25)D、0.23(0.18,0.26)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护士为主导的门诊近视教育模式应用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可以有效提高家长的近视防控认知水平,改善儿童青少年的用眼行为,对延缓近视发展有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脉导管置管患者行血气分析的临床操作规范循证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将动脉导管置管行血气分析临床操作规范的相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方法:依据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图,将获得的证据应用于临床。比较证据应用前、证据应用后护士实践依从性、知识掌握情况、标本采集正确情况、血气分析仪进样通道被血块堵塞的发生情况。结果:与证据应用前比较,证据应用后护士对审查指标2、3、7、9、10、11、12、14、15、17的执行率提升( P<0.05)、知识掌握程度提升( P<0.05)、第1次标本采集正确率提高( P<0.05)、血气分析仪进样通道血块未堵塞发生率升高( P<0.05)。 结论:经动脉导管置管行血气分析临床操作规范最佳证据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对动脉血气分析操作最佳证据的知晓率,规范了护士操作行为,提高了血标本合格率,减少了资源浪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优质护理在提升门诊导医护理质量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提升门诊导医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该院门诊患者中抽取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导医服务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挂号与等待检查时间以及导医护理质量,分析两组护患纠纷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明显较高,且导医护理行为规范评分、导医分诊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导医就诊服务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挂号时间、等待检查时间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均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优质护理在提升门诊导医护理质量中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内科护士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姑息照护认知及态度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深入了解肾内科护士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姑息照护的认知及态度,为姑息照护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以资料饱和为原则,于2021年11月对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的12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应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及提炼主题。结果:肾内科护士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姑息照护认知及态度归纳为3个主题:姑息照护认知不一;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实施姑息照护的态度(积极感受、消极感受);实施姑息照护的困扰(决策困难,开展时机、效果不明,社会政策支持缺乏,传统思想束缚)。结论:访谈对象对姑息照护认知缺乏,态度不一。为促进和推广姑息照护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应加强相关宣传及教育,完善终末期肾病姑息照护体制,增进姑息照护的社会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实践视角下助产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全面、细化的助产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我国助产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国际助产实践基本能力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法确立助产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本研究对20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2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4.38%、74.07%,专家群体权威系数分别为0.91、0.94,指标体系总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30、0.965,整体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30、0.297( P<0.01)。最终形成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4项、内涵指标76项的助产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 结论:本研究以母婴健康为服务宗旨、基地功能定位为基础,构建的助产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和可靠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护士隐性缺勤现状及影响因素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临床护士隐性缺勤的发生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于2021年12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PsyclNFO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1年11月30日,搜集关于临床护士隐性缺勤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9篇横断面研究,13 535名临床护士。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护士隐性缺勤评分为17.99分[95% CI(17.02~18.95), P=0.000]。亚组分析显示,在2020年前发表的相关文献数据( ES=19.28,95% CI:18.41~20.15, P=0.000),以及年龄在36~ 40岁( ES=19.27,95% CI:17.35~21.19, P=0.000)、女性( ES=17.04,95% CI:14.70~19.39, P=0.000)、中专学历( ES=21.01,95% CI:17.76~24.26, P=0.007)、已婚( ES=17.49,95% CI:15.13~19.85, P=0.000)、工作5~ 10年( ES= 17.78,95% CI:16.54~19.02, P=0.000)、合同制( ES=17.05,95% CI:15.23~18.87, P=0.000)、儿科( ES= 16.65 ,95% CI:15.31~17.99, P=0.000)和欧洲地区( ES=21.21,95% CI:20.50~21.93, P=0.000)的护士群体中隐性缺勤评分更高。 结论:临床护士隐性缺勤风险较高,受多种因素影响。管理者应当关注护士身心健康,尽早识别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护士隐性缺勤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互联网+"护士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互联网+"护士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结合政策分析和文献研究形成初步的条目池,结合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拟定"互联网+"护士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2021年6—8月,采用德尔菲法对19名专家进行3轮函询,最终确定该指标体系的条目内容,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结果:3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100%和94.7%;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2、0.857和0.841;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28、0.296和0.2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最终确立的"互联网+"护士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个人特质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59个三级指标。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互联网+"护士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靠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作为评估"互联网+"护士服务能力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护士长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国内外护士长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现况,整合其中的有效措施及效果评价方法,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借鉴。方法:以Arksey和O′Malley提出的范围综述方法为框架,以护士长/护理管理者、人文关怀/关怀/以人为本、患者/病人及相应的英文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华医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医知网(PubMed、Elsevier、Springer、Wiley、OVID、EBSCO)、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29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及护士长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措施和效果评价工具。结果:共纳入57篇文献。在护士长作为直接护理者和组织管理者2个层面综述其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措施,作为直接护理者层面的措施包括通过查房实施人文关怀,营造关怀氛围,设立护士长接待日,访谈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基于人文关怀角度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与患者及家属的关怀性沟通;作为组织管理者层面的措施包括构建具有专科特色的护理人文关怀模式,构建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加强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和素养的培训,构建关怀环境和氛围,简化护理工作流程,建立连续的、多样化的护患沟通模式,为出院患者提供延续人文关怀,组织参与人文关怀社会实践活动,设置"爱心照护岗",关怀督导与质控。主要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评价实施人文关怀实践的效果,评价对象为护士或护理服务。结论:护士长在实施人文关怀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采取多种措施直接或间接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建议构建覆盖更多专科和患者群体的人文关怀模式,并完善以护士长为评价对象的患者满意度测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麻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麻醉方向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NS)临床实践课程体系。方法:以我国《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及国卫办医函〔2019〕884号文件为指导,参照国际麻醉护士联盟(IFNA)提出的核心能力标准以及我国麻醉方向MNS核心能力要求,运用加拿大医师能力框架(CanMEDS)理论框架结合文献回顾、半结构访谈结果,拟定麻醉方向MNS临床实践课程体系专家函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结果:对23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1.30%和95.24%;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4;2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098和0.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最终形成11个一级指标、46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麻醉方向MNS临床实践课程体系。 结论:麻醉方向MNS临床实践课程体系可借鉴性强,且构建过程科学、可靠,可为麻醉方向MNS的临床培养提供借鉴与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