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类型气管套管在头颈部恶性肿瘤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气管切开术后使用带气囊气管套管和钛套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40例因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的气管套管的类型,分为甲组(钛套管,70例)、乙组(带气囊气管套管,70例),观察两组患者套管内痰痂堵塞、肺部感染、呕吐物误吸、出血误吸、套管脱出等情况。结果:乙组患者出血误吸、分泌性误吸、套管脱落发生率均低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套管堵塞、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头颈部恶性肿瘤气管切开术后使用带气囊气管套管可以提高围术期安全性,且带气囊气管套管的并发症更少,疗效更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带内套管外带套囊的气管套管在喉癌和下咽癌术后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策略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带内套管外带套囊的气管套管在治疗喉癌和下咽癌术后严重并发症中的应用策略,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60例在喉癌和下咽癌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其中术后发生严重颈部感染31例,呼吸困难8例,创面大出血5例,严重呛咳16例。出现并发症后,立即给患者佩戴带内套管外带套囊的气管套管,封闭气管套囊,再根据不同的并发症行不同的处理。对严重颈部感染者,气囊充气,防止颈部分泌物误吸至气管。对呼吸困难者,立即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对创面大出血者,应防止出血误吸,并在全麻下止血。对严重呛咳者,进行饮食训练,防食物误吸。所有患者每月更换1次气管套管。结果:60例患者的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31例颈部感染患者,经过换药治疗颈部创面缩小或愈合,最后均更换金属气管套管。8例呼吸困难患者,经过对症及相关专科治疗,最后均更换金属气管套管。5例颈部创面大出血的患者,均抢救成功,并更换为金属气管套管。16例严重误吸呛咳者,13例拔除气管套管,3例患者因年老体弱、病情较重更换为金属气管套管。结论:在喉癌和下咽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治疗中,应用带内套管外带套囊的气管套管取得了良好效果,有重要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流量气道湿化结合进食训练对气管切开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误吸与残留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高流量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与残留的影响。方法: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气管切开伴吞咽障碍患者17例,在气管套管处配接高流量湿化仪并抽空气囊,对照条件为气管套管堵管、抽空气囊、充盈气囊的三种状态,在不同状态下给予患者5 ml中稠食物,使用喉镜吞咽功能评估(FEES)对残留和误吸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7例患者在高流量湿化、气管套管堵管、抽空气囊、充盈气囊四种状态下的渗漏-误吸评分和残留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配接高流量湿化仪时,17例患者的渗漏-误吸评分为(3.2±2.0)分,明显低于另三种状态下的渗漏-误吸评分[气管套管堵管(5.2± 2.3)分、抽空气囊(5.6±2.3)分、充盈气囊(6.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配接高流量湿化仪时,17例患者的残留评分为(2.8±1.1)分,亦明显低于另三种状态下的残留评分[气管套管堵管(3.8±1.2)分、抽空气囊(3.6±1.3)分、充盈气囊(3.9±1.4)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配接高流量湿化仪可以有效改善气管切开患者的吞咽功能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气管套管气囊补气装置的研制及其在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设计一款应用于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气管套管气囊补气装置,方便临床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嘉兴市第一医院行高压氧治疗的90例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采用气管套管气囊补气装置维持气囊压力,对照组采用传统注水法维持气囊压力。比较2组操作时间、感染指标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医护人员操作时间为(6.33 ± 1.31)s,低于对照组的(40.96 ± 3.7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11, 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体温、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分别为(36.91 ± 0.83)℃、(34.59 ± 16.25)mg/L、(1.57 ± 0.82)μg/L,低于对照组的(37.42 ± 0.72)℃、(44.18 ± 18.10)mg/L、(2.45 ± 0.9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9、-2.64、-4.73,均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1.11%(5/45),低于对照组的31.11%(1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7, P<0.05)。 结论:在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患者中应用气管套管气囊补气装置,可简化操作流程,降低患者感染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优化临床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种便于气管插管退管的喉罩及其监测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是一种快速建立人工气道的手术方式,因其操作简单、创伤小,且可在患者床旁执行,一直备受临床医生青睐。然而,对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已经气管插管的患者来说,未外退的气管导管尖端和气囊不仅会阻碍PDT的穿刺,而且还会阻碍导丝及气切套管的置入,影响手术进程,相反盲目地外退气管导管又可能将气管导管尖端退至声门外,出现紧急气道情况,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此,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设计了一种便于气管插管退管的喉罩及其监测装置,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2795887.1)。该装置由喉罩和监测装置组成,喉罩主要包括喉罩本体、通气管、导引管等部件。喉罩本体主要用于密闭咽喉部,与通气管一同为患者提供供气通道;导引管的主要功能是容纳气管导管,为已插气管导管的外退提供便利。该装置不仅能实时监控气管导管尖端的外退,而且还能在气管导管尖端退至声门外的紧急状况下,无需重新进行气管插管就可即刻保证患者气道安全,实施通气,具有实时监控、操作简单、安全便捷等优点,值得转化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声门下滞留物吸引联合间歇经口管饲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声门下滞留物吸引联合间歇经口管饲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颅脑损伤合并气管切开且佩戴声门下吸引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持续吸引组、间歇吸引组三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和间歇经口管饲法的肠内营养支持,持续吸引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持续声门下吸引抽取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每日4 h一次的间歇声门下吸引抽取气囊上滞留物,每组均治疗4周。分别比较3组患者治疗期间拔除气管套管的拔管时间及拔管率,并对比3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呼吸道黏膜破损、胃食管反流、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①间歇吸引组的气管套管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3组气管套管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持续吸引组的呼吸道黏膜破损率高于对照组和间歇吸引组,对照组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高于持续吸引组和间歇吸引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3组患者胃食管反流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歇经口管饲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有利于缩短患者的气管套管拔管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类型气管套管联合自制堵管对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患者使用带气囊套管、金属气管套管联合自制堵管对气切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20年6月~2023年8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气管切开的100例患者,随机分组,对其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带气囊套管组(47例)和气囊套管+金属套管组(53例),两组均使用自制堵管,统计临床资料、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肺炎的临床分析、治疗方法、致病菌,总结气切后发生肺炎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气管切开术后,术后肺炎发生率为36.00%.气囊组相比于气囊+金属组,发生率为2.12%(P<0.0001),出血发生率为1%,皮下气肿1%.气囊组未出现脱管,而气囊+金属组脱管发生率为20%.所有患者未出现呼吸困难,拔管困难及气管食管瘘.此外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及饮酒史的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炎的发生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拔气管套管时间的长短及气管套管类型是气切后发生肺炎的综合危险因素(OR=0.021,95%CI:0.002~0.19,P<0.0001).结论:在口腔颌面部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常规使用气囊套管联合自制堵管,可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及肺炎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腹腔镜后腹腔间隙建立失误分析及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建立后腹腔间隙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及其原因.方法 收集2009年5月—2016年12月在我科完成的后腹腔镜手术患者450例临床资料,根据穿刺位点分为腰部组(193例)和髂嵴上组(276例).总结在建立后腹腔间隙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在后腹腔间隙建立过程中出现了腹膜破裂(10例)、气囊扩张间隙错误(5例)、自制气囊破裂脱落及排气不畅(7例)、穿刺套管位置不佳(34例)、穿刺通道出血(6例)、套管周围漏气、皮下气肿等失误,分别采用了腹膜修补、重新建立扩张间隙、调整套管位置等相应措施进行处理.45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结论 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建腔方式,同时应熟悉腹膜后腔的解剖,注重后腹腔间隙建立过程中各个细节,减小失误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80例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加施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口腔卫生、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与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卧位护理、气道护理、肠内营养护理、气囊套管护理、口腔护理与呼吸机管道护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干预后咽拭子菌落数、BOAS评分、p(C02)与PEEPi水平组间比较均低于对照组,pH值、p(O2)、SaO2与PEF水平组间比较均高于对照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提升满意度,具有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气囊辅助内镜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在消化道改道息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消化道改道患者通过气囊辅助内镜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6年4月-2017年10月陆军总医院收治的消化道改道术后行气囊辅助内镜ERCP患者12例(4例胆肠吻合术后,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4例患者采用双气囊小肠镜,8例患者采用单气囊小肠镜.回顾性分析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和术后转归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完成气囊辅助内镜ERCP,总体成功率为83.3%,2例患者系单纯性吻合口狭窄,8例在狭窄的基础上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未完成的患者中1例因胆肠吻合口极度狭窄,导丝未能进入胆管内;1例因R-Y肠肠吻合口角度太小,镜身和套管无法进入输入袢.术后发生黄疸1例,消化道穿孔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气囊辅助内镜ERCP安全性良好,疗效确切,与传统ERCP相比,成功率较低,有独特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