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孔+1腹腔镜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对于新辅助治疗后侧方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手术可以有效清除侧方转移淋巴病灶,并且可以有效减低直肠癌局部复发率。尽管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手术具有技术挑战性,且学习曲线相对较长,但是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该复杂手术正在快速形成标准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根据其可行性和近远期效果,腹腔镜辅助下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手术是安全、可靠和有用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肾错构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两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报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肾错构瘤伴下腔静脉瘤栓的临床效果并复习肾错构瘤伴下腔静脉瘤栓的临床诊疗进展。方法:分析2021年3月至10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两例肾错构瘤伴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结果:两例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39和57岁,肿瘤均位于右侧。其中男性患者肿瘤大小为15.0 cm×10.0 cm×9.0 cm,瘤栓Mayo分级Ⅱ级;女性患者肿瘤大小为6.0 cm×4.8 cm×4.5 cm,瘤栓Mayo分级Ⅱ级。均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右肾根治性切除术+下腔静脉切开取栓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两例患者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提示均为肾错构瘤伴下腔静脉瘤栓,其中两例病例均随访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肾错构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病例临床较为罕见,需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一般预后较好,而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的方式对于治疗肾错构瘤合并Mayo Ⅱ级下腔静脉瘤栓可行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第16期)——左肾肉瘤样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报道一例因血尿确诊肾肉瘤样癌的病例。患者因"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1月余"在茂名市人民医院就诊。泌尿系CTU提示左肾团块状占位,肿瘤与感染性病变待鉴别;左肾上腺局部增粗,未除外增生。CTA图像示病灶乏血供,由左侧肾动脉分支供血。经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专家建议行肾穿刺活检术明确肿物性质。穿刺结果回报提示穿刺组织内见异形梭形细胞伴坏死,符合恶性肿瘤,倾向肉瘤样改变。综合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专家的意见,成功为患者行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下左肾根治性切除+左肾上腺切除术。术后随访患者恢复良好,复查肾功能正常,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因此针对肾肉瘤样癌等术前不能明确诊断的肾占位病变,可以考虑穿刺活检以获得明确的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肾肉瘤样癌侵袭性强,建议行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必须进行严密随访。Ⅱ期以上的肿瘤患者可考虑联合靶向、免疫治疗或放疗等综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LSPDP)针对于胰体尾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已成为标准术式,根据是否保留脾动静脉分为保留脾血管的Kimura法和不保留脾血管的Warshaw法。本视频采用Kimura法,常规五孔法布局,腹腔镜探查腹腔后,打开胃结肠韧带,悬吊胃完整显露胰腺,超声定位肿块位置,充分游离胰腺后方的Toldt's筋膜间隙,保护脾静脉,结扎或凝闭血管分支,分离胰腺上缘,游离脾动脉,沟通胰后隧道,胰颈预切线处采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继续向胰尾充分游离,保护脾动静脉,至脾门处移走标本。创面留置引流管,术后实施加速康复,未出现出血及胰瘘等并发症,随访半年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抗反流黏膜套扎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抗反流黏膜套扎术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2年以上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外科接受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套扎治疗,且术前资料完整的顽固性GERD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治疗前后的反流相关症状评分、症状主观缓解程度、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停药情况、术后并发症、复发和再次治疗情况,并进一步统计分析术前评估结果对抗反流黏膜套扎满意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GERD患者136例。男67例,女69例,年龄[52(38,60)]岁。术后中位随访时间[54(50,56)]个月,12个GERD相关症状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消化道和食管外症状的主观缓解程度分别为[70(40,95)]%和[70(30,95)]%。PPI停药率为78%,疗效满意率为68%。术前评估项目中仅症状-反流相关性阴性组的疗效满意率优于阳性组(χ2=4.926,P=0.026),其余项目的组间疗效满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轻度吞咽困难、腹胀、腹泻、迟发性出血分别为7、1、1、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缓解。3例症状学复发和10例疗效不足患者再次接受内镜下治疗(n=5)或腹腔镜胃底折叠术(n=8),再次抗反流干预后11例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抗反流黏膜套扎治疗可减轻大部分入选GERD患者的多种相关症状,有较高的疗效满意率和PPI停药率。术前反流监测显示存在反流高敏感可能对疗效有不良影响。套扎术后短期和长期并发症较少且轻微,但需注意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迟发性出血。疗效不充分或复发的患者可再次选择内镜下治疗或抗反流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部无辅助切口经肛门取标本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一例(附视频)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随着腹腔镜和达芬奇机器人等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手术创伤更小,但仍需要在腹壁做辅助切口用于标本取出和抵钉座放置。腹部无辅助切口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是一种理念先进的微创技术,在避免腹部辅助切口的情况下,利用自然腔道进行胃肠手术标本的取出,并完成完全腹腔镜肠道吻合。这种技术尤其在直肠癌治疗领域中展示出显著的临床优势,包括减少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避免瘢痕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本文描述了1例腹部无辅助切口经肛门外翻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CRC NOSES Ⅰ式B法)的病例,并对该术式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ICG荧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像引导下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83例行LC的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CG组(n=42例)与常规组(n=41例)。常规组采用LC治疗,ICG组采用ICG荧光显像引导下的LC治疗。数据采用SPSS27.0分析,围手术期指标等计量数据用()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ICG组第一次探查到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均高于常规组[(69.1% vs. 26.8%,59.5% vs. 31.7%),P<0.05];ICG组完全解剖后探查到胆总管、肝总管高于常规组[(90.5% vs. 68.3%,90.5% vs. 85.4%),P<0.05];ICG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胆囊三角完全解剖所需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胆管损伤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G荧光显像引导下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减轻免疫损伤,提高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探查率,减少术中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富血供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的临床影像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富血供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a,LPD)的临床影像特征,提高对富血供LPD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 2018 年 7 月至 2020 年 10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 4 例富血供LPD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诊治方法、术前影像学表现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4 例患者均有子宫肌瘤手术史,术前 4 例患者均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扫及增强扫描,1 例加做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检查及 3D打印.影像学表现呈多发实性结节及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瘤内及瘤周可见迂曲扩张畸形的血管,且瘤体越大越明显.4 例术前CT均误诊.4 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 3 例行开腹肿瘤切除,1 例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肿瘤位于腹盆腔、大网膜、肠系膜或阔韧带、骶韧带等处.结论 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以准确判断富血供LPD的范围及供血血管,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红/黄交界线"的Laennec膜入路腹腔镜第二肝门解剖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肝脏包膜下、肝实质表面存在一层固有筋膜,称为Laennec膜。目前有报道通过分离Laennec膜与肝门板系统之间的间隙对第一肝门肝蒂进行鞘外解剖从而实施解剖性肝切除;而通过Laennec膜途径对第二肝门进行分离解剖尚未见报道。传统的第二肝门游离、解剖是在冠状韧带前、后叶两层之间进行分离完成的,本视频介绍一种新的方法,基于"红/黄交界线"的Laennec膜入路腹腔镜第二肝门解剖法(CH Maneuver)。该方法操作要点:在肝脏侧沿红/黄交界线(肝门板系统表层浆膜与覆盖在肝表面浆膜移行处存在腹膜反折线)、循Laennec膜,在膜外将冠状韧带前后叶作为整体,一并向头侧进行剥离,直至显露腔静脉陷窝及肝静脉根部;进一步沿着Laennec膜/肝静脉根部间隙逐级从头侧-足侧向肝内分离肝静脉属支,整个操作过程类似于胆囊板入路第一肝门肝蒂解剖(详见视频)。该方法优点为:(1)通过显露肝脏侧Laennec膜,在膜外解剖分离肝静脉根部对头侧入路循肝静脉进行解剖性肝切除有很好的指引作用,简化了头侧入路解剖性肝切除的流程。(2)对于尾侧入路循肝静脉肝切除当切肝到第二肝门时,循Laennec膜外进行解剖分离可以精确识别肝静脉根部及其重要属支,便于后续的结扎、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多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与仅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多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2月至2024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4例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或不联合腹腔镜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的多发性CRL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组42(33.9%)例、腹腔镜肝切除术组82(66.1%)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术后主要并发症相关的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和对数秩检验用于比较不同手术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情况。结果: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组患者的病灶数目更多(P<0.001),肝两叶受累比例更高(P<0.001)。20(16.1%)例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及以上的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24.0 kg/m2 (OR 5.11, 95%CI: 1.54~16.95, P=0.008)和术中输血(OR=7.90,95%CI: 1.00~62.15,P=0.050)是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种手术方式的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中位RFS分别为8.8个月和10.2个月。结论:腹腔镜肝切除联合微波消融为肿瘤数目较多和肝两叶受累的CRLM患者提供了一个根治性手术的机会。CRLM个体化治疗时,可以在保留肝功能的情况下,采取更加积极的根治性手术方案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