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地区近10年儿童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药敏变迁情况,以期对本地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建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21 176例因呼吸道感染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根据年龄、季节、基础疾病情况及本次入院期间有无重症监护室(ICU)入住史进行分组,监测PA感染流行特点并动态观察PA药敏变迁情况。结果:21 176份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标本中,191份培养出PA,阳性检出率为0.90%(191/21 176份)。年检出率不同,以2009年最高[2.24%(50/2 234份)],2014年最低[0.41%(9/2 207份)];PA检出率以>6个月~1岁组检出率最高[1.52%(53/3 497份)],>5岁组最低[0.57%(11/1 934份)]。春、夏、秋、冬各季节PA检出率依次为1.11%(60/5 420份)、1.21%(61/5 046份)、0.81%(46/5 670份)、0.48%(24/5 040份),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611, P<0.001)。21 176例患儿中有基础疾病者占18.89%(4 000/21 176例),有基础疾病组PA检出率为1.28%(51/4 000份),高于无基础疾病组[0.82%(140/17 176份)];ICU组PA检出率为4.41%(15/340份),高于普通组[0.84%(176/20 836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678、47.623,均 P<0.05)。未检出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 唑敏感菌株;2010年至2017年未检出对头孢曲松敏感菌株;对亚胺培南药敏试验敏感率在2012年至2015年较低,最低为2014年(仅66.7%);对氨曲南药敏试验敏感率各年间波动明显;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均高度敏感。 结论:PA感染易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病情相对较重的小年龄儿童,夏季为高发季节,PA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普遍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8年中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监测2018年中国院内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至12月全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9年M100S(第29版)标准进行药敏结果判断。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共收集1 214株非重复革兰阴性杆菌,血和无菌体液标本来源占96.7%(1 174/1 214)。主要抗菌药物对871株肠杆菌科细菌的敏感率依次为阿米卡星(93.2%,812/871)、美罗培南(92.0%,801/871)、厄他培南(88.9%,774/871)、亚胺培南(88.4%,770/87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4.0%,732/871)、头孢哌酮/舒巴坦(83.1%,724/871)、头孢吡肟(71.4%,622/871)、米诺环素(68.9%,600/871)、头孢他啶(66.9%,583/871)及左氧氟沙星(54.4%,474/871)。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1.5%(155/252)(头孢曲松)和60.7%(153/252)(头孢噻肟)。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6.3%(125/222)(头孢曲松)和57.7%(128/222)(头孢噻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4%(127/252)和18.0%(40/222),且全部ESBLs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95%。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率分别为2.8%(7/252)和20.3%(45/222)。对阴沟肠杆菌、产气克雷伯菌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依次为替加环素(96.3%~100%)、阿米卡星(94.9%~97.1%)、美罗培南(89.8%~96.6%)及亚胺培南(89.8%~94.9%)。奇异变形杆菌、摩根摩根菌和黏质沙雷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大于90%。对67株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进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显示,45株为丝氨酸型碳青霉烯酶,20株为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73.2%(112/153)和66.0%(101/153)。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的敏感率最高(100%,163/163),其次是替加环素(87.1%,142/163)。血标本与其他感染来源的标本相比较,肺炎克雷伯菌[17.6%(27/153)比21.7%(15/69)]和鲍曼不动杆菌[68.3%(71/104)比71.2%(42/59)]碳青霉烯耐药比例低,而大肠埃希菌[2.5%(4/198)比0%(0/54)]和铜绿假单胞菌[37.0%(33/89)比18.8%(12/64)]碳青霉烯耐药比例高。结论: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尤其是仅产ESBLs的菌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产碳青霉烯酶是当前我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最重要的耐药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表柔比星配合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近远期疗效及细胞核增殖抗原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表柔比星配合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近远期疗效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81例乳腺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氟尿嘧啶,观察组给予新辅助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多西他赛。均化疗4个周期后,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远期生存情况、Ki-67表达、血清肿瘤标志物。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 χ2检验。 结果:观察组疾病缓解率75.6%明显高于对照组52.5%( χ2=15.153, P<0.05);治疗后观察组Ki-67 mRNA、Ki-67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392、0.191, P<0.05);治疗后观察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41、0.043、0.077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3年,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56、5.581、9.715, P<0.05),组间侵袭性无病生存期(iDFS)、远处无病生存期(DDFS)、总生存期(OS)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χ2值分别为1.372、0.115、0.167, P>0.05)。 结论:表柔比星配合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性尚可,能够调节Ki-67表达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延长远期生存期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肠穿孔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带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复发难治性EBV-HLH合并肠穿孔,最终接受UCBT治愈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1岁6个月,因"发热15 d,皮疹9 d"为主诉入院,主要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大,快速进展的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骨髓涂片可见吞噬血细胞,2015年9月确诊为EBV-HLH,按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HLH-2004方案化疗,维持期间2次复发,给予挽救性二线方案"培门冬酰胺酶、阿霉素脂质体、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化疗后评估噬血细胞综合征指标完全缓解,突发肠穿孔,紧急外科手术行小肠造瘘术,病情稳定后,给予"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Flu+BU+CY方案)预处理后行UCBT,全程静脉营养支持,移植后第13天中性粒细胞植入,第35天血小板植入,嵌合率为100%,植入成功;移植后第15天出现肝小静脉闭塞征,移植后第22天出现真菌性肺炎,移植后第26天出现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Ⅱ度,给予相应治疗好转;移植后第49天行二期肠造瘘关瘘术;现随访至移植后70个月,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病情持续缓解,无慢性GVHD及其他合并症。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V-HLH的唯一有效手段;无合适同胞或非血缘供者时,非血缘脐带血干细胞可作为移植物来源;肠穿孔术后肠造瘘不是移植禁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谷氨酸与谷氨酰胺类似物PET显像剂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谷氨酰胺是血浆中浓度最高的氨基酸,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增殖依赖于谷氨酰胺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如谷氨酸、乳酸、脯氨酸、氨等),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与细胞内谷氨酰胺和谷氨酸的浓度密切相关,谷氨酰胺与谷氨酸在肿瘤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细胞摄取谷氨酸与谷氨酰胺类似物PET显像剂的机制主要涉及氨基酸转运与蛋白质合成。谷氨酸与谷氨酰胺类似物PET显像剂在肝细胞癌、脑肿瘤、胶质瘤以及其他多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优势,可以弥补 18F-氟脱氧葡萄糖PET显像的一些不足。笔者主要对谷氨酸与谷氨酰胺类似物PET显像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单中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967例的痰标本,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患者的诊断、临床特征、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采用WHONET 5.6和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961株,革兰阴性菌516株(53.7%),分离的主要菌株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18株(12.3%)、铜绿假单胞菌68株(7.1%)、鲍曼不动杆菌67株(7.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2株(5.4%)、大肠埃希菌43株(4.5%)、阴沟肠杆菌42株(4.4%);革兰阳性菌171株(17.8%),真菌274株(28.5%)。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22.1%~31.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和米诺环素敏感。3种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低(<10%)。未检出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革兰阳性菌。结论:本区域单中心恶性血液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Ⅵ型分泌系统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及耐药性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自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的45株鲍曼不动杆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菌株T6SS主要效应蛋白编码基因溶血素调节蛋白的携带情况,对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和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分别进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抗血清试验和体外竞争试验,收集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转归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4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24株T6SS阳性,阳性率为53.3%。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和头胞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95.8%、95.8%、66.7%、95.8%、79.2%、95.8%、79.2%和91.7%,高于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的28.6%、28.6%、28.6%、28.6%、9.5%、23.8%、23.8%和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2.12、22.12、6.51、22.12、21.83、24.72、13.79、18.97,均 P<0.05)。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血清抗性和竞争能力均高于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9、 Z=-2.61、 Z=-2.27,均 P<0.05)。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来源鲍曼不动杆菌的T6SS阳性率为80.0%(16/20),高于非ICU来源菌株的32.0%(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9, P<0.05),但鲍曼不动杆菌是否携带T6SS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4, P=0.188)。 结论: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且其高耐药率使得治疗较困难,亟需引起临床医师尤其是ICU医师的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6—2022年青海某医院血培养分离大肠杆菌的流行病特点及耐药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培养分离大肠杆菌( E. coli)的耐药情况,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对 E. coli同源性分析能力,并建立与之匹配的蛋白指纹库,辅助临床经验用药,为院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送检血培养 E. coli的耐药性及耐药变迁情况;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血培养分离 E. coli 1841株;所有菌株均采用MALDI-TOF MS进行鉴定,应用VITEK2.0药敏分析仪对菌株进行药敏分析,并用MALDI-Biotyper软件进行质谱同源性分析及自建蛋白指纹库;利用WHONET5.6软件统计药敏结果,利用SPSS23.0软件分析指纹分型与药敏结果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4 582份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共检出 E. coli 1 841株,检出率为40.17%;血培养分离 E. coli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左旋氧氟沙星和磺胺甲恶唑略有下降,对其余药物变化不大;经MALDI-Biotyper聚类分析,将血培养分离的 1 841株 E. coli分为两大簇五个亚型,其中Ⅰa 1型约占40%、Ⅰa 2型约占2.7%、Ⅰb型约占3.8、Ⅱa型约占46%、Ⅱb型约占7.5%。Ⅰa 1型 E. coli在普外科(50.45%)和急诊外科(50.92%)的检出率较高,Ⅰb型 E. coli在急诊内科检出率(10.05%)高于其他科室。不同分型之间的药敏结果相互比较,Ⅰa 1型 E. coli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21.3%高于其余四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7.74, P=0.000);Ⅱ型 E. coli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60%)整体高于Ⅰ型(<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248, P=0.004);初步建立了 E. coli同源性蛋白指纹库并进行验证。将验证集中1 288株 E. coli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并与训练集的药敏结果进行比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血培养分离 E. coli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较大;建立 E. coli同源性蛋白指纹库,发现不同指纹分型 E. coli的药敏数据有差异,依据药敏数据可以辅助临床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联合药物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PRRT)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As)对高度表达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肿瘤进行显像和治疗的核医学手段。PRRT单药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的疾病控制率(DCR)较高,但疾病应答率(DRR)较低。PRRT联合SSAs如奥曲肽、兰瑞肽,PRRT联合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替莫唑胺,PRRT联合靶向药物如他拉唑帕尼、依维莫司、热休克蛋白抑制剂,PRRT联合免疫药物如纳武单克隆抗体,以及联合使用 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酪氨酸3-奥曲肽(TOC)/DOTA- 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TATE)和 90Y-DOTATOC/DOTATATE等多种联合方案有望改善PRRT治疗NETs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可耐受。PRRT联合用药对于改善NETs患者临床结局具有很大潜力,但还需要更多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目前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同源转化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同源转化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5年9月收治的1例WM同源转化为DLBCL患者的诊治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58岁男性,因头晕、乏力4个月入院,诊断为WM。予FCD(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8个疗程、苯达莫司汀+B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化疗6个疗程及口服泽布替尼3个月余后,WM与DLBCL(非生发中B细胞型)并存,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泽布替尼治疗,评估疾病完全缓解,但短期内复发并同源转化为DLBCL,予R-Gemo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化疗4个疗程,评估疾病完全缓解。结论:WM可逐渐同源转化为DLBCL,R-CHOP和R-Gemox方案短期内有效,但长期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