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陕西省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了解2018年陕西省城市供水水质卫生状况,按照《2018年陕西省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方案》,选取陕西省地级以上城市/县(市、区)城区773个城市供水监测点,分别于2018年枯水期(4-6月)和丰水期(7-9月)采集出厂水、末梢水和二次供水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018年陕西省城市供水工程水质合格率为80.85%(1 250/1 546).出厂水中消毒剂余量的合格率84.05%(216/257)低于末梢水95.65%(835/873)和二次供水95.77%(272/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纯二氧化氯和液氯消毒方式末梢水样消毒剂余量合格率分别为96.51%(332/344)和 97.32%(363/373),高于使用次氯酸钠的消毒剂[88.89%(48/54)]和复合二氧化氯的消毒剂[89.58%(86/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二氧化氯(91.24%)、游离余氯(94.62%)、菌落总数(94.18%)、浑浊度(94.18%)、总大肠菌群(94.70%)和氟化物(96.70%)外,其余指标的合格率均超过97%.提示微生物学指标、浑浊度和氟超标是影响陕西省城市供水水质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剂量氟对大鼠肾皮质IRE1α-ASK1-JNK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凋亡通路相关蛋白在慢性氟中毒大鼠肾皮质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根据体质量(100 ~ 1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6只/组,雌雄各半);对照组大鼠饮用自来水(含氟量< 0.5 mg/L),低、中、高氟组分别饮用含氟量为10、50、100 mg/L(氟化钠)的自来水。各组大鼠饲养180 d后,观察氟斑牙发生情况;收集24 h尿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尿氟含量;大鼠麻醉后处死取肾脏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肾皮质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肾皮质内质网应激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肌醇依赖性激酶1α(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α,IRE1α)、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1,ASK1)、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及磷酸化JNK(phosphorylated-JNK,P-JNK)]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未检出氟斑牙,低氟组大鼠氟斑牙发生率为2/6,中氟组为5/6,高氟组为6/6。与对照组[(5.707 ± 1.190)mg/L]比较,低、中、高氟组大鼠尿氟[(17.028 ± 3.006)、(34.378 ± 12.045)、(94.759 ± 31.773)mg/L]均较高( P均< 0.05),且高氟组明显高于低、中氟组( P均< 0.05)。HE染色可见,与对照组比较,中、高氟组大鼠肾皮质区肾小管及肾小球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排列紧密,细胞质嗜酸性增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和低、中、高氟组大鼠肾皮质JNK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0.07, P > 0.05);高氟组大鼠肾皮质IRE1α、ASK1、P-JNK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和低、中氟组比较均较高( P均< 0.05),且中氟组IRE1α、ASK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低氟组( P均< 0.05)。 结论:长期过量氟摄入可导致大鼠肾皮质损伤,其损伤机制可能与内质网应激凋亡通路IRE1α-ASK1-JNK的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氟化物对成釉细胞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氟化物对成釉细胞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取小鼠成釉细胞株(LS8细胞),根据氟化钠(NaF)终浓度分为对照组(0.0 mmol/L NaF)和染氟组(1.6 mmol/L NaF)。对两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DEGs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Cytoscape 3.8.0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筛选关键模块和关键基因。同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关键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染氟组与对照组比较,共有709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223个,下调基因486个。DEGs的GO分析主要涉及受体配体活性、细胞黏附分子结合、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等分子功能,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受体复合物、膜筏等细胞组分,外部封装结构组织、细胞外结构组织、细胞外基质组织等生物学过程。全基因集的GSEA发现,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真核生物中的核糖体生物发生、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处于激活状态,脂肪酸降解、丙酮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处于抑制状态。构建PPI网络后,得到3个关键模块和4个关键基因[Ⅰ型胶原α1(Col1a1)、Ⅰ型胶原α2(Col1a2)、Ⅴ型胶原α1(Col5a1)和纤维蛋白原-1(Fbn1)]。与对照组比较,染氟组LS8细胞Col1a1、Col1a2、Col5a1、Fbn1 mRNA表达水平均较低( P均< 0.05),与GEO数据库中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一致。 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得到的关键基因Col1a1、Col1a2、Col5a1、Fbn1及IL-17、NF-κB信号通路可能与氟化物对成釉细胞的毒性作用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氟暴露对HT22海马神经元细胞miR-204和BDNF-TrkB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氟暴露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细胞)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miR)-204、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B(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HT22细胞暴露于0(对照)、2、4、6、8、10 mg/L氟化钠(NaF)。培养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根据细胞存活率结果,选取0.0(对照)、2.5、5.0、10.0 mg/L NaF,作用于未转染和转染(加入miR-204激动剂)的HT22细胞24 h,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中miR-204表达,BDNF、TrkB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氟组细胞存活率降低( P均< 0.01)。未转染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miR-204表达升高( P < 0.05或< 0.01);5.0、10.0 mg/L染氟组BDNF mRNA表达降低( P均< 0.01),各染毒组BDNF蛋白表达降低( P < 0.05或< 0.01);各染毒组TrkB mRNA表达降低( P < 0.05或< 0.01),5.0、10.0 mg/L染氟组TrkB蛋白表达降低( P均< 0.01)。转染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毒组miR-204表达升高( P均< 0.01),BDNF、TrkB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 P均< 0.01)。细胞存活率与染氟浓度呈负相关( r = - 0.989, P < 0.01);染氟浓度与BDNF、TrkB mRNA、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r = - 0.746、- 0.853、- 0.889、- 0.827, P均< 0.01);miR-204表达与染氟浓度呈正相关( r = 0.889, P < 0.01),与BDNF、TrkB mRNA和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r = - 0.766、- 0.770,- 0.594、- 0.523, P均< 0.01);TrkB mRNA和蛋白表达与BDNF mRNA和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r = 0.657、0.869, P均< 0.01)。 结论:氟降低HT22细胞活性,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miR-204表达后抑制了BDNF-TrkB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氟化钠对仔鼠生长发育和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氟化钠对仔鼠生长发育和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雌性和雄性SD大鼠各24只,体质量为180 ~ 220 g,按雌雄1 ∶ 1同笼交配10 d。按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孕鼠分为对照组、低剂量染氟组、高剂量染氟组,每组8只,分别饮用纯净水配制的0、100、200 mg/L氟化钠溶液,各组均食用标准饲料。母鼠染氟时间为妊娠第0天至仔鼠出生后第3周(断乳前)。断乳后,每组选取10只雌性仔鼠,继续以相同含量和方式染氟至出生后第12周。仔鼠断乳前每周、断乳后每2周测量体质量、身长和后肢长。仔鼠染氟12周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各组仔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结果:仔鼠出生第2周,高剂量染氟组仔鼠体质量[(24.87 ± 3.36)g]、身长[(6.37 ± 0.52)cm]、后肢长[(2.27 ± 0.13)cm]均低于对照组[(29.23 ± 4.19)g,(6.92 ± 0.47)、(2.44 ± 0.16)cm, P均< 0.05],而低剂量染氟组与对照组、高剂量染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仔鼠出生第3 ~ 12周,高剂量染氟组仔鼠体质量、身长和后肢长均低于低剂量染氟组和对照组( P均< 0.05);且低剂量染氟组均低于对照组( P均< 0.05)。对照组仔鼠血清SOD、GSH-Px、T-AOC含量[(176.51 ± 29.55)、(985.23 ± 164.80)U/ml,(0.864 ± 0.167)mmol/L]均高于低剂量染氟组[(127.98 ± 24.41)、(776.53 ± 107.85)U/ml,(0.639 ± 0.110)mmol/L]和高剂量染氟组[(99.75 ± 14.56)、(425.14 ± 78.67)U/ml,(0.441 ± 0.072)mmol/L],MDA、iNOS含量[(3.37 ± 0.73)nmol/ml、(189.00 ± 44.67)pg/ml]均低于低剂量染氟组[(8.22 ± 1.38)nmol/ml、(305.60 ± 73.41)pg/ml]和高剂量染氟组[(14.81 ± 1.81)nmol/ml、(431.00 ± 91.1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高剂量染氟组血清SOD、GSH-Px、T-AOC含量均低于低剂量染氟组,MDA、iNOS含量均高于低剂量染氟组( P均< 0.05)。 结论:过量氟可引起仔鼠血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可能影响仔鼠生长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先后应用致心室颤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86岁男性患者因肺炎、呼吸衰竭、痰细菌培养提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接受美罗培南(1 g静脉滴注、1次/12 h)联合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00 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治疗第4天,患者突发血压下降,脉搏测不出,心电监护提示心室颤动(室颤)。给予电除颤及胺碘酮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次日再发3次室颤,急查电解质结果均正常,心电图检查示QT间期正常,停用环丙沙星,改为美罗培南联合磷霉素治疗,未再发生室颤。26 d后,患者肺炎加重,痰细菌培养回报仍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敏感,对左氧氟沙星中度敏感。遂给予美罗培南(剂量用法同前)联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 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第5天,患者再次发生室颤,经电除颤及胺碘酮治疗后心律恢复正常。停用左氧氟沙星,改为美罗培南联合磷霉素,患者未再出现室颤。考虑患者的室颤可能与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氟化钠对人成骨肉瘤Saos-2细胞PI3K/Akt信号表达及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氟化钠(NaF)对人成骨肉瘤Saos-2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表达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成组设计,按NaF剂量将Saos-2细胞分为0(对照)、5、10、20、40 mg/L染氟组( n = 3)。体外培养24、48 h后收集细胞,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和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分子Forkhead转录因子(FoxO)1的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aos-2细胞的凋亡水平。 结果:体外培养24、48 h时,各组Saos-2细胞PI3K、Akt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24 h时,5、10、20、40 mg/L染氟组磷酸化PI3K(p-PI3K)蛋白表达(0.40 ± 0.06、0.45 ± 0.02、0.37 ± 0.06、0.32 ± 0.06)均高于对照组(0.28 ± 0.04, P均< 0.05);48 h时,5、10 mg/L染氟组p-PI3K蛋白表达(0.46 ± 0.06、0.58 ± 0.03)均高于对照组(0.29 ± 0.04, P均< 0.05),而40 mg/L染氟组(0.21 ± 0.03)低于对照组( P < 0.05)。24 h时,5、10、20 mg/L染氟组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0.27 ± 0.01、0.30 ± 0.03、0.27 ± 0.03)均高于对照组(0.20 ± 0.02, P均< 0.05);48 h时,5、10 mg/L染氟组p-Akt蛋白表达(0.42 ± 0.04、0.60 ± 0.02)均高于对照组(0.27 ± 0.01, P均< 0.05),而40 mg/L组(0.18 ± 0.02)低于对照组( P < 0.05)。24 h时,10、20、40 mg/L染氟组FoxO1蛋白表达(0.38 ± 0.07、0.41 ± 0.06、0.47 ± 0.08)均高于对照组(0.34 ± 0.04, P均< 0.05);48 h时,5、10、20、40 mg/L染氟组FoxO1蛋白表达(0.36 ± 0.08、0.37 ± 0.10、0.54 ± 0.04、0.73 ± 0.04)均高于对照组(0.28 ± 0.04, P均< 0.05)。24、48 h时,对照组和5、10、20、40 mg/L染氟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867 ± 0.583)%、(3.647 ± 0.035)%、(3.773 ± 0.095)%、(5.440 ± 0.325)%、(7.203 ± 0.476)%,(3.707 ± 0.286)%、(4.023 ± 0.241)%、(4.970 ± 0.368)%、(12.473 ± 0.949)%、(19.387 ± 1.892)%。24 h时,40 mg/L染氟组凋亡水平高于对照组( P < 0.05);48 h时,20、40 mg/L染氟组凋亡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05)。 结论:氟可以直接激活成骨细胞内的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产生抗凋亡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氟暴露对子二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氟暴露对子二代(F2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及海马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只清洁级健康SD孕鼠按体质量[(200 ± 5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0 mg/L氟化钠(NaF)],低、中、高氟组(60、120、240 mg/L NaF),每组4只。母鼠自妊娠第0天至子一代(F1代)大鼠出生第21天(PND21)自由饮水染氟;F1代大鼠按同组母鼠染氟剂量继续染氟至出生第90天(PND90),各组选取6只(雌雄比为2∶1)合笼,雌性F1代大鼠持续染氟至F2代大鼠PND21;每组选取8只F2代大鼠(雌雄各4只,同窝别雌雄比为1∶1),染氟至PND90。F2代大鼠处死前,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处死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海马PI3K、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第2 ~ 4天[(46.72 ± 4.24)、(24.87 ± 3.15)、(14.10 ± 2.52)s]比较,中、高氟组F2代大鼠逃避潜伏期在第2天[(53.96 ± 3.45)、(54.48 ± 6.20)s]和第4天[(19.47 ± 2.51)、(25.02 ± 3.86)s],低、中、高氟组在第3天[(32.37 ± 4.56)、(37.32 ± 4.65)、(41.79 ± 7.08)s]均延长(均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高氟组F2代大鼠首次达台时间延长,中、高氟组穿越平台次数均减少(均 P < 0.05)。除低氟组mTOR mRNA表达水平外,其余各染氟组大鼠海马PI3K、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aF浓度与F2代大鼠第1 ~ 4天的逃避潜伏期及首次达台时间均呈正相关( r = 0.44、0.57、0.79、0.80、0.58,均 P < 0.05);NaF浓度与F2代大鼠海马PI3K、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穿越平台次数均呈负相关( r = - 0.71、- 0.67、- 0.73、- 0.61、- 0.58、- 0.71、- 0.82,均 P < 0.05)。 结论:慢性氟暴露可导致F2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坏死梭杆菌导致Lemierre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21岁,主因"间断发热、寒战伴头晕头痛2周"于2021年11月18日急诊收入院。患者诉2周前进食烧烤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42℃,伴畏寒、寒战、咽痛、头晕、头痛、乏力,就诊于本院耳鼻喉科后,查体见扁桃体有脓点,快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为37.27 ng/mL,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考虑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先后给予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抗感染及甲泼尼龙控制炎症后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急诊病房治疗,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体温41℃,脉搏98次/min,呼吸频率23次/min,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神志清楚,急性病容,精神较差,颈部浅表淋巴结触及肿大,右侧较大约2.0 cm ×0.5 cm,左侧较大约1.3 cm×0.7 cm,质软,活动度好,界限清楚,有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无破溃,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49×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4.6%,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计数107×10 9/L,PCT 42.83 ng/mL,白介素6(interleukin, IL-6)980.30 pg/mL,C反应蛋白211 mg/L,G试验、GM试验阴性。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可见一单发实变影,其内可见空洞(图1)。根据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考虑诊断为肺脓肿,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4.5 g Q8h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仍有发热,体温最高38.7℃,给予对症处理,入院第3天患者体温峰值有所下降,体温维持在37~38℃,考虑抗炎有效,痰培养结果回报为纹带棒杆菌,草绿色链球菌(奈瑟菌属),考虑这2种细菌为皮肤或口腔的正常菌群,为条件致病菌,该细菌导致发热的可能性较小,继续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治疗。入院第5天血培养回报血液中找到坏死梭杆菌,考虑为血流感染。加用甲硝唑1 g每8 h一次抗感染治疗,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1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5%,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计数246×10 9/L,PCT 3.43 ng/mL,IL-6 13.04 pg/mL,C反应蛋白5 mg/L,炎性指标较前明显下降,考虑抗炎治疗有效,继续目前抗生素治疗。入院第10天患者体温仍有低热,体温36.5~37.5 ℃,复查胸部CT见双肺多发小结节,双肺多发空洞病变,考虑炎性可能(图2)。颈静脉超声检查提示患者左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依诺肝素0.4 mL每12 h一次抗凝治疗,根据血培养结果、胸部CT表现和颈静脉超声结果,考虑该患者诊断为坏死梭杆菌导致Lemierre综合征(Lemierre syndrome, LS)。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联合甲硝唑治疗后仍有低热,化验检查PCT为0.30 ng/mL,IL-6为3.52 pg/mL,C反应蛋白为3 mg/L,胸部CT示肺部空洞较前增加,考虑感染未完全控制,改为调整抗生素为比阿培南0.6 g每12 h一次联合甲硝唑1g每8 h一次抗感染治疗,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CT检查示双肺多发空洞消失,残留少量索条影(图3),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带药给予口服甲硝唑联合阿莫西林抗感染治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随诊2周后复查胸部CT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低载量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低载量Hp感染脾胃湿热证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门诊患者130例,按治疗方案分为四联组与二联组,每组65例。四联组给予2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34例采用方案1(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铋钾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31例采用方案2(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铋钾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片);二联组给予荆花胃康胶丸+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四联组14 d为1个疗程,二联组28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停药后4周采用 13C-UBT法检测Hp,观察Hp根除率,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四联组Hp根除率为90.8%(59/65)、二联组为78.5%(51/65),2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78, P=0.052)。四联组方案1的Hp根除率为91.2%(31/34)、方案2为90.3%(28/31),2种方案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 P=0.906)。四联组治疗后中医证侯评分[(7.02±0.89)分比(6.51±0.85)分; Z=-3.01, P<0.01]高于二联组。二联组总有效率为93.8%(61/65)、四联组为78.5%(51/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5, P=0.011)。四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6%(16/65)、二联组为6.2%(4/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1, P=0.004)。 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方案对低载量Hp感染患者具有一定的抗Hp作用,可改善患者中医症状,减少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