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目前对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开展本研究,旨在为临床上科学防范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队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胃镜病理、超声内镜、腹部CT或PET-CT证实为进展期胃癌(临床分期为Ⅱ~Ⅲ期);(2)术前经多学科讨论评估适合行新辅助化疗;(3)术前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未合并其他肿瘤;(4)新辅助化疗完成后行全胃切除+D 2淋巴结清扫术。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80岁;(2)基础疾病较多,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级;(3)残胃癌,既往行胃部手术者;(4)临床病理资料缺失。根据以上标准,共收集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行新辅助化疗后全胃切除术的14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109例(77.9%),女性31例(22.1%),年龄(56.9±11.4)岁,体质指数(23.3±3.1)kg/m 2。新辅助化疗方案分别为SOX(替吉奥+奥沙利铂)、XELOX(希罗达+奥沙利铂)、SP(顺铂+替吉奥)、FOLFOX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及口服单药替吉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与临床病理及新辅助化疗相关因素的关系,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总体生存及无进展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全组有35例(25.0%)术后30 d内出现Clavien-Dindo分级≥Ⅱ级术后并发症,4例(2.9%)出现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分别为1例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例腔静脉血栓,1例胸腔积液;还有1例围手术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 P=0.011)、新辅助化疗次数( P=0.027)、肿瘤长径( P=0.021)及术后病理有无血管侵犯( P=0.033)与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患者发生术后30 d内并发症有关(均 P<0.05),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方式与发生术后30 d内并发症无关( P=0.92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25 kg/m 2(OR=3.294,95% CI:1.343~8.079, P=0.009)与新辅助化疗次数<4次(OR=2.922,95% CI:1.217~7.016, P=0.016)是影响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4%与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95);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7.4%与52.9%,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587)。 结论:对于体质指数高以及新辅助化疗次数较少的拟行全胃切除术患者,需注意权衡手术风险,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与术后并发症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42肽对CD133阳性肝癌干细胞恶性表型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肿瘤抑素T42肽对人肝癌干细胞(LCSCs)恶性表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培养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利用免疫磁珠法富集CD133 +肝癌干细胞LCSCs。实验共分3组:正常组、T42肽(40 mmol/L)处理组和5-氟尿嘧啶(40 mmol/L)处理组。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处理后第1、2、3、4天的细胞活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3组细胞处理后第14天的克隆形成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LCSCs处理24 h后的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3组LCSCs处理48 h后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3个不同处理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剪切型含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Caspase-3)、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等的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T42肽、5-氟尿嘧啶处理组LCSCs的克隆形成率[(41.67±8.26)%、(52.03±10.35)%]、细胞迁移数[(97.17±13.73)、(111.51±8.60)个]和细胞侵袭数[(79.02±7.87)、(86.03±6.54)个]显著低于对照组[(98.67±7.37)%、(185.67±12.88)个、(139.83±18.32)个],凋亡率[(13.21±0.38)%、(9.02±0.35)%]显著高于对照组[(4.07±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613、8.991;11.513、11.732;7.472、6.781;41.503、23.412, P值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42肽、5-氟尿嘧啶通过增加bax和Cl-Caspase-3,抑制bcl-2的蛋白表达来诱导LCSCs凋亡,通过上调E-cadherin同时下调Vimentin、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来调节LCSCs的迁移和侵袭。 结论:T42肽具有抑制LCSCs的增殖、迁移、侵袭,并促进其凋亡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章氏超减张缝合在闭合高张力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章氏超减张缝合应用于高张力创面闭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8月,19例瘢痕或黑毛痣患者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接受门诊手术,患者皮肤条件适宜,对其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患者中男6例、女13例,年龄10~68岁,瘢痕疙瘩8例、增生性瘢痕3例、萎缩性瘢痕5例、黑毛痣3例。手术部位涉及下颌2例、颈部3例、胸部4例、腹部2例、四肢8例。术前瘢痕、黑毛痣面积1.4 cm×1.1 cm~10.0 cm×4.0 cm。所有病损均单纯手术切除,于切口两侧游离1~2 cm,术中创面面积2.6 cm×2.6 cm~12.6 cm×6.8 cm。使用倒刺线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向中间推进两侧正常皮肤使创缘自然贴合并处于松弛低张力状态。2例瘢痕疙瘩患者于术后24 h内接受总剂量20 Gy浅层放射治疗,分4次完成,每天1次。术后门诊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及减张作用维持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瘢痕外观,记录瘢痕宽度和复发情况。结果:19例患者创面术后全部愈合。2例患者穿皮点出现一过性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其中1例患者出现局部穿皮点瘢痕增生,予以局部曲安奈德注射后缓解。1例行放射治疗患者出现一过性红斑、干性脱屑、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随访7.1~13.6个月,平均9.6个月。减张作用维持4~26周,平均11.2周。2例患者减张作用维持4周,于术后8周再次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术后6个月,19例患者瘢痕均呈线状,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1.0~4.3分,平均2.1分;瘢痕宽度0.8~7.0 mm,平均2.2 mm。3例瘢痕疙瘩术后未行放射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局部复发,予以激光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及5-氟尿嘧啶等瘢痕内注射后明显缓解。结论:应用倒刺线对高张力创面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能够有效减小创缘张力,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减张作用,术后切口瘢痕增生风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细胞毒性药物用药错误发生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细胞毒性药物用药错误(ME)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PIVAS所有含细胞毒性药物的处方,筛选出药师审核处方时发现的ME(定义为处方错误),并翻阅PIVAS"用药错误记录本"筛选出同时段PIVAS内部发生的ME(定义为调配错误),对所有细胞毒性药物相关ME的分级、分类、发生环节、引发人员、错误内容和涉及的药物进行描述性分析。另将在PIVAS未被发现而传递至下一环节的ME定义为出门错误。结果:设定时段我院PIVAS共收到细胞毒性药物处方347 367例,发现1 080例ME,ME发生率为0.31%。1 080例ME均为未造成患者伤害的B级错误,其中处方错误841例(77.87%),调配错误239例(22.13%);调配错误中有5例未被拦截而导致出门错误,出门错误发生率为0.01‰(5/347 367)。错误内容排在前5位者分别为溶媒错误(63.15%,682/1 080)、处方不完整(11.67%,126/1 080)、数量错误(8.80%,95/1 080)、用量错误(6.11%,66/1 080)和静脉给药方法错误(4.35%,47/1 080)。1 080例ME共涉及细胞毒性药物32种,排名前5位者依次为紫杉醇(23.24%,251/1 080)、氟尿嘧啶(12.59%,136/1 080)、多柔比星(6.39%,69/1 080)、顺铂(5.46%,59/1 080)和依托泊苷(5.37%,58/1 080)。结论:我院PIVAS细胞毒性药物ME发生率为0.31%,均为B级错误。ME分类主要为处方错误,内容主要为溶媒错误,涉及的药物主要为紫杉醇、氟尿嘧啶、多柔比星、顺铂和依托泊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表鳞状细胞瘤的药物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眼表鳞状细胞瘤(OSSN)是眼表最常见的无色素肿瘤,手术切除是该类疾病最根本的治疗方式。"零接触"手术方式辅助冷冻疗法有助于避免肿瘤向周围组织扩散,但对于较大、累及视轴、复发性、多灶性或弥漫性病变,手术可能无法完全清除病灶,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且存在术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瘢痕形成和睑球粘连的风险。局部药物治疗由于药物接触整个眼表而具有明显优势,可以靶向治疗多灶性或弥漫性病变。应用较广泛的药物有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C和干扰素α2b三种,以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维甲酸、芦荟、西多福韦等。这些药物可以单独局部使用或者联合使用,也可以辅助术前减容、术后预防复发。了解OSSN的药物治疗现状有助于促进该领域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O 2点阵激光联合氟尿嘧啶/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导入治疗白癜风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O 2点阵激光联合氟尿嘧啶或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导入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3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美容中心采用CO 2点阵激光辅助药物传输治疗的94例局限性、非节段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O 2点阵激光联合氟尿嘧啶导入组40例,CO 2点阵激光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导入组54例。每月治疗1次共5次。采用4级评估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其安全性。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 t检验。 结果:CO 2点阵激光联合氟尿嘧啶导入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1.95 ± 12.88)岁,病程(25.46 ± 11.42)个月;CO 2点阵激光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导入组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22.26 ± 8.79)岁,病程(26.51 ± 12.81)个月。第1次治疗后1个月,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39, P = 0.238)。第5次治疗后1个月,CO 2点阵激光联合氟尿嘧啶导入组2例(5.0%)治疗反应优秀,4例(10.0%)反应良好,12例(30.0%)反应一般,22例(55.0%)反应不佳;CO 2点阵激光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导入组中,8例(14.8%)反应良好,8例(14.8%)反应一般,38例(70.4%)反应不佳;5次治疗后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2.35, P = 0.125)。第1次及第5次治疗后两种治疗方案在面颈部、躯干四肢及手足各部位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比较同一种治疗方案在不同发病部位的疗效显示,第1次治疗后CO 2点阵激光联合氟尿嘧啶治疗面颈部皮损的疗效优于手足部位( P = 0.039);5次治疗后,两种治疗方案对面部皮损的疗效均优于手足部皮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5、0.049)。两组间不良反应如色素沉着、感染及瘢痕等发生情况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CO 2点阵激光联合氟尿嘧啶和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白癜风有相似的疗效与安全性,均可作为白癜风的治疗选择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中盆腔骨髓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患者骨盆骨髓剂量体积参数( Vx)与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HT)的相关性,为降低放疗相关的血液不良反应风险,优化放疗计划提供临床数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CCRT)的41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5野调强放疗(IMRT),计划靶区(PTV)的处方剂量为45~50.4 Gy/25~28次。放疗期间同步卡培他滨或5-氟尿嘧啶(5-FU)化疗。根据通用不良反应标准5.0 (NCI-CTC.V 5.0)评估放疗期间的急性HT。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骨盆(髋骨、骶骨、股骨)骨髓低剂量受照体积 Vx与急性HT的关系,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段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盆骨髓低剂量( V5、 V10)受照总体积( TV)、髋骨骨髓受照体积( CV)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5)。骶骨骨髓低剂量( V5、 V10)受照体积( SV)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显著负相关( P<0.05)。阈值效应分析显示, CV10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阈值效应,阈值为575 ml, OR(95% CI)为1.85(1.08, 3.16)。 结论:在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疗中,与 TV相比, CV是预测急性HT的更优指标。与急性HT相关的 CV主要集中在低剂量水平( CV5、 CV10)。本研究中的阈值( CV10=575 ml)可作为盆腔放疗中降低急性HT风险优化放疗计划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表柔比星配合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近远期疗效及细胞核增殖抗原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表柔比星配合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近远期疗效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81例乳腺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氟尿嘧啶,观察组给予新辅助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多西他赛。均化疗4个周期后,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远期生存情况、Ki-67表达、血清肿瘤标志物。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 χ2检验。 结果:观察组疾病缓解率75.6%明显高于对照组52.5%( χ2=15.153, P<0.05);治疗后观察组Ki-67 mRNA、Ki-67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392、0.191, P<0.05);治疗后观察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41、0.043、0.077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3年,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56、5.581、9.715, P<0.05),组间侵袭性无病生存期(iDFS)、远处无病生存期(DDFS)、总生存期(OS)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χ2值分别为1.372、0.115、0.167, P>0.05)。 结论:表柔比星配合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性尚可,能够调节Ki-67表达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延长远期生存期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热疗对人喉癌Hep-2顺铂耐药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热疗对人喉癌Hep-2顺铂耐药(Hep-2/CDDP)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浓度冲击联合浓度递增法诱导建立Hep-2/CDDP细胞株。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Hep-2亲代细胞株组(未发生顺铂耐药的Hep-2细胞,采用无顺铂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Hep-2/CDDP细胞组、Hep-2/CDDP+顺铂细胞组(采用含4 mg/L顺铂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增殖能力。Hep-2/CDDP细胞组和Hep-2亲代细胞株组分别使用含有0、0.004、0.04、0.4、4、40 mg/L顺铂的培养液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Hep-2/CDDP细胞对顺铂、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 IC50)及耐药指数(RI)。将Hep-2/CDDP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细胞于37 ℃继续培养24 h;热疗组细胞于43 ℃作用2 h后37 ℃继续培养22 h;顺铂组用含4 mg/L顺铂的培养液37 ℃继续培养24 h;热疗联合顺铂组用含4 mg/L顺铂的培养液培养,43 ℃作用2 h后37 ℃继续培养22 h。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增殖和早期凋亡的影响;采用析因分析法观察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增殖和早期凋亡影响的交互作用;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野生型p53和PI3K表达的影响。将Hep-2/CDDP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Hep-2/CDDP细胞于37 ℃继续培养24 h;化疗药组采用12 mg/L长春新碱或9 mg/L 5-氟尿嘧啶处理细胞;热疗组Hep-2/CDDP细胞于43 ℃作用2 h后37℃继续培养22 h;热疗联合化疗组采用含有12 mg/L长春新碱或9 mg/L 5-氟尿嘧啶的培养液培养,43 ℃作用2 h后37℃继续培养22 h。采用MTT法检测热疗分别联合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对Hep-2/CDDP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成功建立Hep-2/CDDP细胞株。不同时间Hep-2/CDDP细胞组、Hep-2亲代细胞株组和Hep-2/CDDP+顺铂细胞组的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倍增时间分别为43.8、40.6和43.5 h。Hep-2亲代细胞株组和Hep-2/CDDP细胞组对顺铂的 IC50分别为4.771 mg/L和42.749 mg/L,RI为8.960。热疗联合顺铂可抑制Hep-2/CDDP细胞增殖( F=327.91, P<0.05),促进Hep-2/CDDP细胞的早期凋亡( F=724.63, 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增殖和早期凋亡的影响均有交互作用( F值分别为185.06、472.51,均 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对照组、热疗组、顺铂组、热疗联合顺铂组细胞野生型p53蛋白和PI3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547.76、404.44,均 P<0.01)。热疗联合长春新碱或5-氟尿嘧啶均可抑制Hep-2/CDDP细胞增殖( F值分别为33.06、34.61,均 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热疗分别联合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对Hep-2/CDDP细胞增殖抑制均无交互作用( F值分别为0.64、0.60,均 P>0.05)。 结论:热疗可能通过上调野生型p53的表达、抑制PI3K相关通路逆转Hep-2/CDDP细胞株对顺铂的耐药性。Hep-2/CDDP细胞株对长春新碱和5-氟尿嘧啶产生交叉耐药,热疗可增加Hep-2/CDDP细胞株对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乳酒念珠菌)感染8例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罕见致病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乳酒念珠菌)临床感染状况和耐药趋势,为临床诊疗提供经验。方法:对上海长海医院皮肤科真菌实验室于1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中段尿标本中分离出的1株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株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体外微量稀释药物敏感性(简称药敏)试验,扫描电镜观察在不同药物作用下菌株超微结构的破坏情况。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2009—2021年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感染临床病例资料。结果:分离到的菌株沙氏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光滑、柔软、奶酪样酵母菌落,镜下可见卵圆形至细长形孢子。经菌落形态、质谱分析和测序分析鉴定为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药敏试验显示两性霉素B最低抑菌浓度0.5 μg/ml,氟康唑0.5 μg/ml,伊曲康唑0.03 μg/ml,伏立康唑≤ 0.03 μg/ml,泊沙康唑0.06 μg/ml,氟胞嘧啶0.5 μg/ml,卡泊芬净≤ 0.016 μg/ml,米卡芬净0.06 μg/ml。扫描电镜观察到未经药物处理时该菌为卵圆形至细长形,大小(3.0 ~ 6.5) μm × (5.5 ~ 11.0) μm;在1 μg/ml药物作用24 h后,泊沙康唑较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对该菌的破坏作用更强,细胞膜皱缩凹陷更明显。2009—2021年上海长海医院共收集8例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感染患者,男6例,女2例,菌株分离自腹水3株、肺泡灌洗液1株、痰液和中段尿各2株。结论:对于可疑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感染,应利用多种方法尽早确定致病菌种,并完善菌株收集和药敏试验,有助于临床针对性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