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甲乐、硒酵母片联合海藻玉壶汤加减疗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优甲乐、硒酵母片联合海藻玉壶汤加减疗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以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收治的147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 n=46)给予优甲乐,B组( n=43)给予优甲乐+硒酵母片,C组( n=58)给予优甲乐+硒酵母片+海藻玉壶汤加减。治疗3个月后,比较3组临床疗效,甲状腺功能[游离甲状腺素(FT 4)、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CD4 +/CD8 +)水平变化。 结果:3组治疗总有效率[67.39%(31/46)、76.74%(33/43)、93.10%(54/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237, P < 0.05);其中,C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B组(χ 2=10.282、12.382, P均< 0.05)。治疗后C组FT 4、FT 3水平[(18.16 ± 2.79)、(5.06 ± 0.80)pg/ml]明显高于A、B组[(13.52 ± 2.98)、(3.56 ± 0.58),(15.62 ± 3.04)、(4.22 ± 0.49)pg/ml, P均< 0.05],TSH水平[(4.02 ± 2.14)mU/L]明显低于A、B组[(13.42 ± 3.41)、(6.63 ± 3.19)mU/L, P均< 0.05]。治疗后C组TGAb、TPOAb水平明显低于A、B组( P均< 0.05)。治疗后C组CD3 +、CD4 +、CD4 +/CD8 +水平明显高于A、B组( P均< 0.05)。 结论:优甲乐、硒酵母片联合海藻玉壶汤加减疗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减疗效显著,并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值得推广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油包水乳化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微球(单纯微球)、P311微球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微球,于光学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形貌。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液和β-磷酸甘油二钠水合物混合制备单纯温敏水凝胶,在单纯温敏水凝胶中加入相应物质制备载单纯微球和载P311微球的温敏水凝胶,观察4种液体在37 ℃时倾斜状态下的形态变化,冷冻干燥后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观形貌。取18只3~4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组及于背部脊柱两侧分别制作1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进行相应处理的敷贴组、壳聚糖组、单纯水凝胶组、载单纯微球水凝胶组、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每组3只。取5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于伤后0(即刻)、5、10、15 d 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伤后5、10、15 d创面愈合率;取5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伤后15 d创面和创缘组织及正常组大鼠相同部位正常皮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CD3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及VEGF的蛋白表达。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单纯微球呈球形,表面疏松多孔;P311微球及FITC-BSA微球表面光滑无孔隙,且FITC-BSA微球散发出均匀的绿色荧光;3种微球直径基本一致,为33.1~37.7 μm。在37 ℃时倾斜状态下,与壳聚糖溶液及单纯温敏水凝胶相比,载微球的2种水凝胶结构更稳定。载微球的2种水凝胶网状结构较壳聚糖溶液、单纯温敏水凝胶更致密,且其横断面可见直径约30 μm的微球。伤后15 d内,5组大鼠创面均不同程度愈合,其中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最好。敷贴组、壳聚糖组大鼠伤后5、10、15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6.6±2.4)%、(38.5±3.1)%、(50.9±1.5)%,(47.6±2.0)%、(58.5±3.6)%、(66.7±4.1)%,均明显低于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的(59.3±4.8)%、(87.6±3.2)%、(97.2±1.0)%, P<0.05或 P<0.01;单纯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0、15 d及载单纯微球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5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6.0±3.3)%、(84.5±3.6)%、(88.0±2.6)%,均明显低于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 P<0.05)。正常组大鼠正常皮肤中可见表皮、毛囊及皮脂腺,未见CD31和VEGF阳性表达;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5 d创面已几乎完全上皮化,创面血管、毛囊、皮脂腺生成及CD31和VEGF阳性表达较其他4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明显增加,CD31和VEGF蛋白表达均较其余5组大鼠明显增加( P<0.01)。 结论: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可以缓释包载的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并通过促进创面血管生成及再上皮化,促进全层皮肤缺损大鼠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生物医药在中国生物经济领域中的产出与影响力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生物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再工业化和创造财富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战略性资源,"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作为生物经济四大重点领域之一,梳理其发文趋势、文献特征、研究领域、学术影响力与研究热点,对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VOSviewer软件,对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0年~2023年全球发表的5 370篇和其中383篇中国发表的生物经济领域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中国生物经济领域研究的产出与影响力.研究表明:①全球生物经济领域的研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2000年~2010年间的探索阶段和2011年~2023年间的快速增长阶段;②主要发文国家集中在美国与欧盟的发达国家,其中德国表现突出,与政策支持、大量经费和人员的投入密切相关;③虽然中国相关研究略晚于欧美地区,但随着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发文量快速上升,全球影响力不断提高;④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生物能源、生物制品、生物修复、资源回收等相关的循环经济,以及与生物燃料、生物质、生物炭、生物柴油相关的循环经济方面.此外,中国生物经济中有关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特色主要涉及绿色合成、能源、环境和生物医学应用,与生物经济相关的药用植物、民族医药植物、海洋藻类药用以及用于中医诊断决策支持的阴阳五行平衡与非平衡模型的相关研究.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生物经济产业规模迅速增长,成为"十四五"时期生物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厚朴挥发油纳米乳凝胶的制备及其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药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制备厚朴 Magnoliae Officinalis Cortex(MOC)挥发油纳米乳凝胶(MOC volatile oil nanogel,MNG),评价其结肠靶向释放性能,并考察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自乳化法制备厚朴挥发油纳米乳(MOC volatile oil nanoemulsion,MN),并对其形貌、粒径、电位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以成胶时间为指标优选透明质酸和海藻酸钠的质量浓度,将最优比的透明质酸和海藻酸钠溶于MN中形成MNG,对得到的MNG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评价其结肠靶向和对DSS诱导的UC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 所制得的MN外观澄清、透明、微泛蓝光,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呈球形,平均粒径为(61.56±1.67)nm,ζ电位为(-21.37± 0.45)mV,包封率为(85.25±0.50)%;在最佳MN配方的基础上,以海藻酸钠和透明质酸质量浓度分别为30mg/mL和40 mg/mL作为凝胶基质,制得最佳MNG;药效学实验证明MNG.对 UC小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结论 成功制备MNG,提高厚朴挥发油稳定性的同时,使其具有结肠靶向释放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氮胁迫对埃氏小球藻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生长快、可除污的埃氏小球藻株系SXND-25为试材,研究不同氮浓度培养条件对其生物量和油脂产量的影响,以期建立优化培养体系利用该株小球藻生产优质生物燃油.以硝酸钠为氮源、BG11培养基中的氮浓度为基准(1.5 g/L),设置氮浓度梯度对小球藻进行培养.通过光密度测定、尼罗红染色、转酯化法抽提油脂和GC分析,对小球藻生物量、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培养8d时,在氮浓度为1.5 g/L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干重为3.4 g/L,而油脂含量仅为28.24%,油脂产量为0.96 g/L;在氮浓度为0g/L时生物量最小,干重为0.49 g/L,而油脂含量最高,为44.57%,油脂产量为0.22 g/L;在氮浓度为0.75 g/L时,干重为3.2 g/L,油脂含量为40.36%,油脂产量最高为1.3 g/L,是标准氮浓度下油脂产量的1.4倍.0.75 g/L氮浓度下连续培养8d,藻油脂肪酸组成更适于制取优质生物柴油.综合生物量、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等指标,确定0.75 g/L氮浓度为该埃氏小球藻株系规模化培养以生产优质生物燃油的优化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乳酸乳球菌冷冻保藏条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乳酸乳球菌能有效定植在人体肠道内,抑制有害菌的增殖,保护肠道,增强人体健康.但乳酸乳球菌在实际应用中的一大难题是难于保存其活性,尤其是冷冻保藏过程中.本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优保护剂组合为30%海藻糖,20%蔗糖,30%脱脂乳和10%甘油,使乳酸乳球菌的冷冻存活率达到91.96%.进一步研究不同的冷冻降温速率和解冻温度对乳酸乳球菌存活率的影响,发现降温速率在-20 ℃/min,解冻温度在0℃时,乳酸乳球菌的存活率最高,达93.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泊微拟球藻高含油突变株的构建及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旨在建立湖泊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的遗传转化体系, 然后根据外源基因随机插入的特性, 挑取抗性转化子构建突变体库, 并从突变体库中筛选高含油突变株.以湖泊微拟球藻自身β-tublin基因启动子和三角褐指藻fcpA终止子驱动和终止来源于细菌的sh ble抗性选择基因,构建了一个转化载体pPha-T1-TUB.将线性化后的质粒以电穿孔的方法转化湖泊微拟球藻, 通过1 μg/mL zeocin的抗性平板筛选, 并经液体培养基连续传代后, 得到了可以稳定遗传的转化子.我们从这些转化子中筛选得到了数株油含量高于野生型, 且生长也优于野生型的突变株.其中, 2个突变株K26和G5的总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低, 其脂肪酸组成更符合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标准.研究通过随机插入构建突变体库的方法为快速获取优良目的性状的高产油突变株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吲哚美辛调控小球藻生长及代谢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通过在小球藻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吲哚美辛(0 mg/L,50 mg/L,75 mg/L,100mg/L,1 12.5 mg/L,125 mg/L,150 mg/L)来研究其对小球藻生长及代谢的影响,并探索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吲哚美辛对小球藻生长和代谢的影响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吲哚美辛(≤75 mg/L)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而高浓度(≥100 mg/L)则会抑制其生长,且在75 mg/L处理组中,吲哚美辛对小球藻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培养液pH值的变化最小,小球藻可溶性糖含量最高(3.12μg/106 cells).而在高浓度(150 mg/L)处理组中,吲哚美辛可显著促进小球藻细胞内叶绿素a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可分别达到0.38μg/106 cells和7.09 μg/106 cells,油脂含量也相对于对照组提高了60%.研究将为探索吲哚美辛调控小球藻生长及代谢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资料,也将为小球藻的产业化培养及其代谢产物的调控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壳聚糖包裹的海藻酸钠-明胶-罗氏海盘车生物黏附微球的抗消化性溃疡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表征壳聚糖包裹的海藻酸钠-明胶-罗氏海盘车生物黏附微球,评价其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方法 采用油包水(water-in-oil,W/O)乳化技术制备微球,扫描电镜、激光散射粒度分析仪、组织存留量测定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表征微球表面形态、粒径和黏附百分率、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大鼠实验分析载药微球抗胃溃疡的作用.结果 微球稳定性良好.呈类球形,表面褶皱,平均粒径为368.15 tμm,包封率为(98.55±0.09)%,生物黏附率为(90.42±0.15)%.大鼠实验表明,载药微球能降低溃疡指数,提高PGE2、NO、SOD的含量.结论 壳聚糖包裹的载药生物黏附微球可能通过促进胃溃疡大鼠上皮细胞合成分泌、增强胃黏膜屏障作用和清除自由基等机制达到治疗胃溃疡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蒿甲醚口服微乳原位凝胶的制备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优选蒿甲醚口服微乳原位凝胶的处方,并对其性质进行评价.方法:以流动性和凝胶性为指标筛选水相,通过溶解度、相溶性、制剂稳定性和黏附性的考察确定处方组分,采用伪三元相图筛选微乳原位凝胶区域,优选蒿甲醚微乳原位凝胶的最优处方,并对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黏度,稳定性,凝胶性以及体内胃滞留时间进行评价.结果:蒿甲醚微乳原位凝胶的最优处方为蒿甲醚-三乙酸甘油酯-聚氧乙烯蓖麻油-二乙二醇单乙基醚-(0.3%结冷胶-0.1%低黏度海藻酸钠)(0.5∶4.5∶5∶5∶85),药物浓度约5 g·L-1,透射电镜下观察乳滴呈球形,平均粒径20.90 nm,多分散指数(PDI)0.172,Zeta电位-19.5 mV,黏度15.32 mPa·s,在室温条件下稳定.大鼠口服蒿甲醚微乳原位凝胶后,微乳原位凝胶在胃中快速发生相变形成凝胶,6h后依然能在大鼠的胃中观察到凝胶并检测出蒿甲醚.结论:蒿甲醚微乳原位凝胶改善了蒿甲醚的溶解度,在胃部凝胶性能良好,能有效延长蒿甲醚的胃滞留时间,且黏度适宜,适合口服给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